深圳地区1770例疑难交叉配血标本解决方案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 :中国输血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aszx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并探讨深圳地区最近10年临床疑难交叉配血(标本)不合原因,为提高输血疗效提供解决方案.方法 收集2011年~2020年深圳地区医疗机构送本中心做疑难血型鉴定的1770例临床标本,分析其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确定患者血浆中意外抗体的类型,通过分类变量的统计学方法对抗体做总体率评估.以同型输血结合相容性相输的原则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结果 1)1770例疑难配血标本来源于956名患者,其中2011年~2015年疑难配血患者人均配血次数为1.32(307/232);自2016年始,疑难配血患者人均配血次数由2016年的1.27(103/81)上升至2018年的2.23(286/128),并在之后2年保持稳定.2)在956名其交叉配血不合患者中,由自身抗体或/和同种抗体阳性的比例为90.38% (864/956),包括42.26% (404/956)自身抗体合并同种抗体阳性、20.71%(198/956)单纯自身抗体阳性、27.41%(262/956)单纯同种抗体阳性;检出特异性同种抗体20种,分属于8个血型系统,其中Rh血型的55种抗体的频率达到70.82%(551/778)[抗-E(37.15%)>抗-c(20.95%)抗-C(5.27%)=抗-e(5.27%)>抗-D(2.19%);其后依次为MNS[11.40%(112/778)]、Kidd[5.66%(44/778)]、Leiws[3.21% (25/778)]、Duffy[1.80%(14/778)]、Diego[1.03% (8/778)]、P1[0.39% (3/778)]、H[0.26% (2/778)]血型系统的同种抗体.3)年龄<20岁的多次输血患者中有86% (37/43)为地中海贫血患者,均检测到自身抗体或红细胞同种抗体1~4种.结论 临床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是由输血或妊娠免疫导致的同种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引发的自身抗体干扰配血所致;临床医疗机构如遇交叉配血不合,应立即送至具有检测能力的血型参比实验室鉴定和配血,这对于保障临床安全用血与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中医药动物模型的发展史,从直接引用西医疾病动物模型,到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直至形成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证)特点的动物模型,经历了相当长一段路程.本文基于对中医药动物模型文献的系统归纳,对动物模型的建立、评价和应用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探讨,以期促进中医药动物模型的完善和发展.
目的 了解重庆市采供血机构献血不良反应管理现状以推进献血者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水平、提升全市献血服务质量.方法 2020年2月重庆市输血协会组织调研小组,根据调查目的 设计制定《问卷调查表》(简称问卷),包括献血场所人员和设施配备、献血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置、献血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献血不良反应回访以及2019年献血不良反应相关数据等5大项调查内容,通过电子邮件将问卷发至全市18家采供血机构(简称血站,含1家血液中心及其分中心,6家中心血站和11家中心血库);参加调研的血站献血不良反应管理人员填写后与3月31日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RhD变异型个体D抗原表位特征及基因突变遗传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2019年1月~8月广州地区献血者及医院送检本中心做疑难RhD鉴定的RhD变异型标本59(人)份,用2种单克隆抗-D试剂及D-screen抗原表位检测试剂盒进一步分析D抗原表位的血清学特征,并做RhCE表型分型;采用QuickGene 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标本的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方法做RHD基因合子型分析;利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基因分型法做RHD基因型检测,并对仍存疑标本做RHD外显子(exon
目的 了解深圳市HBsAg ELISA反应性核酸筛查无反应性献血者乙肝感染状况.方法 收集2019~2020年HBsAg ELISA反应性NAT无反应性标本,应用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TRFIA)和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及中和试验检测HBsAg;分别采用商用罗氏MPX和Ultrio Elite单人份检测HBV DNA,经2.5mL大容量提取病毒核酸,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病毒载量,巢式PCR扩增BCP/PC区和S区基因;同时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对可疑结果标本进行追踪检测.综合多方法分析
目的 验证不同厂家生产的核酸真空采血管和不同保存温度与时间对HBV及HCV核酸检测(NAT)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种(厂家)品牌的核酸真空采血管(分别标记为A和B组),做试验1:A和B组同时采集52名献血者的血液标本,比较不同采血管的血浆分离情况并分析不同保存时间对HBV DNA、HCVRNA的影响;试验2:模拟采血环境,验证不同保存温度、时间和2种采血管对A和B组低病毒载量HBV DNA、HCVRNA NAT结果的影响.结果 试验1:1)离心后,A组标本血浆层和血细胞层均100%(52/52)分离,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