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m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分析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特点,阐述了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指出了塞罕坝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塞罕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塞罕坝;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6-0086-02
  1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特点
  1.1 特殊性 保护区东部与内蒙古乌兰布统自治区区级自然保护區和围场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西部与河北御道口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邻、南部与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存在,把5个保护区连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华北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群体。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桥梁作用对于大面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动物栖息地面积和廊道、建立京津绿色生态屏障等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2 稀有性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2种;属于国家林业局专项规划保护的物种兰科植物5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省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3种。属于国家林业局专项规划保护的物种6种。此外,保护区还有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物种2种、附录II物种26种;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1种、易危(VU)物种6种、近危(NT)物种7种;中日保护候鸟协定物种84种;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物种17种,以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178种。因此,从物种的稀有性和珍贵性看,保护区在全国乃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意义
  1.3 自然性 保护区设有2个核心区,即东部核心区和西部核心区。东部核心区森林茂密,灌木丛生,山、水、林、灌形成一个自然生态圈,是原木兰围场的典型代表,保留了原木兰围场一围的原始风貌。西部核心区原为该地区生态最为脆弱的地段,除北部有吐力根河,南部有羊肠河,中部零星分布着天然小湖泊和沼泽地之外,其余土地均为干旱沙地;塞罕坝机械林场自1962年建场以来,对该区域绝大部分地段均进行了封禁,经过50多年的封山育林,现在有片状森林,大面积的灌丛,齐腰深的绿草,已形成一幅靓丽的自然景观。华北地区森林资源稀缺,而保护区森林资源在河北省占有重要的地位,区内拥有典型、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单元。
  1.4 适宜性 保护区的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成效。保护区现有面积20029.80hm2,包含塞罕坝区域及承德坝上地区具有很高保护价值的森林、灌丛、草甸、湿地等植被类型以及人文景观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构成了不同生态类型的典型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系统,可有效地保护该区域生态环境,能够正确反映出该区域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特点,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对周边社区的影响有一个缓冲作用,不会因社区发展而对保护区的永久生存构成威胁。
  1.5 学术性 保护区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是研究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及演替规律的活教材,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学术价值。
  2 保护区管理机构与人员队伍现状
  2.1 管理机构 根据河北省林业局关于河北省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人员及内设机构的批复,2002年成立保护区管理处(冀机编办[2002]171号),与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从机械林场划出57名工作人员,承担保护区的管理职能;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改为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依然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保护区管理局属差额事业单位,正处级建制,直属于河北省林业厅(现为河北省林业草原局)。
  2.2 人员队伍 保护区管理局现有正式编制职工57人,临时工72人。其中,管理人员41人、科研人员4人、执法人员12人、巡护人员72人(临时雇佣);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74人(包括部分临时工)。在编人员中有高级以上职称的19人、中级职称的14人、助理工程师10人、技术员5人。各管理站人员情况:四道河口管理站10人,果园管理站6人,二道河口管理站9人,羊场管理站9人,四道沟管理站18人,三道沟管理站11人。保护区专职管理人员4人,其他为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兼职工作人员。
  2.3 基础设施及辅助设施 保护区主要基础设施和保护管理设备如下:
  2.3.1 建筑用房 (1)综合楼、管理站、管护点、检查站等基础设施,面积共约2420.00m2,附属工程280.00m2;职工宿舍1200.00m2。(2)科研、宣教:气象观测站1处、生态监测站2处400.00m2、科研监测中心500.00m2(包括配套工程)、访问者中心800.00m2。
  2.3.2 道路交通 (1)干线公路26.50km、支路5.00km、巡护道路50.00km;(2)执法、监测用车、摩托车等19辆。其中,执法监测用车7辆,已超标停用待拍卖,12辆摩托车由于使用时间长、路况差已近报废。
  2.3.3 通讯、供电、给排水 (1)通信线路7.00km,供电线路3.00km,电台、电话64台(套);(2)给排水线路3.00km,给水1.00km,排水2.00km。
  2.3.4 主要管护设备 (1)防火瞭望塔3座;(2)便携式水质检测仪1套,科研监测设施设备包括电脑、照相机、摄像机、GPS等若干,防火视频监测系统2套、野外生活工具20套及部分灭火设备等;(3)界碑3块,宣传牌20块,界桩400根;(4)围栏50.00km、防火隔离带30.00km。
  3 塞罕坝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护区生态系统保存较完整,但其周边环境较复杂,人为干扰较大,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保护区的天然林属于地带性顶极植被,这种较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但大面积的人工针叶纯林抗逆性较弱。森林生态系统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则极难恢复,且易造成水土流失,危及保护区的水源涵养能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   4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墙的对策建议
  4.1 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 提高河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有续利用。编制实施《赛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规划》。建立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监管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七星湖、太阳湖等重要湿地水生生物监测网络。充分利用eDNA等先进技术,开展陆域和海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推动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生态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监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
  4.2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地调查,优化生物多樣性观测网络布局,启动指示生物观测和综合观测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建设,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小区及生物廊道建设为依托,基本实现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加强生物资源有续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开展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转化试点示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利用试点示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绿色创新发展。
  4.3 推进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 开展生物遗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登记和数据库建设,建立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完善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保护、利用和惠益分享制度,促进地方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规范利用并公平分享相关利益。全面禁止非法交易野生动物。
  4.4 加强外来物种管控 强化生物安全风险管控,持续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和预警。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等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的监督,开展自然保护地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成效评估。定期开展生态补水常态化水生生物组成、分布时空、种群数量及栖息环境现状等监测工作,严控外来水生物种入侵,维护重要湿地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性、原真性。
  参考文献
  [1]张风春,李培,曲来叶.中国生物质能源植物种植现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03):220-227.
  [2]刘思慧,刘季科,王应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J].世界林业研究,2002(04):47-54.
  [3]韩晨霞.重庆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4]曹骏杰.浅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相关保护措施[J].生态环境与保护,2020,3(9):39-40.
  [5]陈龙,刘春兰,马明睿,等.太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北京区域)急需保护物种的空间分布、热点识别及保护成效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35(04):45-52.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住房闲置问题愈发突出,农村土地资源和住房资源浪费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是现状,城乡融合发展是趋势,盘活农村闲置住房,实现农村土地资源要素的合理利用是逐步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内容。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该文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为例,分析了淄博市博山区农村地区住房闲置现状以及闲置原因,并提出了盘活农村地区闲置住房的对策建议。 
期刊
摘 要:水稻育种技术课程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的核心专业课程。该研究从组建课改团队、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考核机制与评价体系确定、跟踪数据调研分析、持续修正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水稻育种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水稻育种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4-0176-02  Practice
期刊
摘 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该文以河北农业大学“睿之莓”创新创业项目为例,总结了该创新创业项目在加深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业意识、提升语言表达与文笔撰写能力等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并分析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偏低、青年教师创新创业经验匮乏、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了解不准确、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时间不充足等问题,旨在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以茶文化带动旅游经济的新型“茶旅融合”产业发展迅速,作为一种创新思维,其对于带动资源经济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六安市独山镇为例进行茶旅融合营销策略分析,以调查问卷方式了解游客特点和茶旅融合存在的问题,比较了茶旅融合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了当地茶产业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建议,以期拉动独山镇茶叶产品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茶产业;茶旅融合;营销建议;独山镇
期刊
摘 要:优化村庄规划格局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该文以仪陇县观紫镇泉水村村庄规划为例,结合国家有关顶层设计方案,分析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旨在为探索农村高质量发展有效实现路径和后续乡村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村庄规划;优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
期刊
摘 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必须做好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该文以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阳信县为例,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阐述了阳信县从省定贫困县到乡村振兴示范县的衔接途径。其途径依次是构建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完善脱贫攻坚人才帮扶的做法,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加强和规范乡村治理。并从“差生”到“优等生”的衔接过程剖析了该县的具体做法,总结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
期刊
摘 要:为推动农药学基础实验课线上線下混合教学的开展,规范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和动植物检疫专业开展了基于微实验的农药学基础实验课教学实践探索。该文从规范化微实验教学视频录制、微实验在农药学基础实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微实验应用于农药学基础实验的效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微实验应用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效果显著,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
期刊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通过实地调研朱瓦村,从空间规划、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等方面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成效,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法,获悉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满意度,并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旨在为提升村庄的宜居性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朱瓦村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乡村民间慈善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主体之一。乡村民间慈善组织财务治理不仅关系着组织的公信力,也关系着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着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的发挥,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议题。该文以胜村爱心互助会为案例,从财务决策、财务监督、治理效果3个维度对胜村爱心互助会财务治理进行分析,指出了其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健全乡村民间慈善组织理事会制度、完善乡村民间慈善组
期刊
摘 要: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其活动情况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该文以宿迁为考察区域,以城市和乡村为研究尺度,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访谈的研究方法为主,调查研究宿迁典型城市小区和乡村的老年人的活动情况,通过城市老年人与乡村老年人活动情况的对比,发现乡村老年人活动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优化建议,以期丰富乡村老年人的生活。  关键词:老年人;活动;宿迁城市与乡村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