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桑花是一种生长在高原的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似弱不禁风,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在无数藏族同胞心里,这种代表着幸福吉祥的小花不只开在青藏高原……
在那遥远的地方
2010年4月14日凌晨。青藏高原腹地玉树发生7.1级地震。此时,距离玉树2800公里外的合肥,人们刚从沉睡中醒来,准备一天的工作。安徽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审计科工程师洪波刚到办公室,就接到来自格桑花西宁办公室的紧急电话,“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我们有1800名孩子在那里啊!”说着声音哽咽。
洪波迅速联系玉树的朋友,忙音,再打,还是忙音,打另一个,仍然忙音。玉树,这个与家乡一样熟悉的名字,一时间失去了联系。
上午九时,格桑花秘书处成员举行网络会议,商量救灾措施:洪波亲赴一线,小周在西宁总部等候调遣,侯瑜负责物资采购和运送,王丽玲担任总联系人提供各方面情报,楼兰担任募捐、筹款……目标直指玉树。
合肥前往西宁的飞机上,洪波默默为玉树祈祷,也祈愿格桑花资助的 1800名孩子平安无事。她宁愿地震只是一个梦,或传言。闭目,有关玉树的点滴记忆在脑海中盘旋。
10年前,二十多岁的洪波是一个单纯快乐的背包客,怀揣游遍全国的梦想来到西藏。迷路了,热情的藏胞就骑摩托送她到目的地,分文不取,生病了,藏族老阿妈将她接回家里,细心照料。
洪波爱上了这里,以及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在青藏高原的怀抱里,她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游客,而是高原的女儿。2003年的夏天,在一位可可西里的朋友歌声指引下,洪波第一次来到青海玉树。
翠绿的草甸一直铺到天边,漫山遍野,格桑花开,云彩很低,像船儿飘在海上,壮阔、绝美而浪漫。草原上,多情的康巴汉子骑着骏马奔腾,姑娘们翩翩起舞。
如果没有贫穷,这里的人们便是世间最幸福的人了。
洪波辗转到玉树州东南部囊谦县一家孤儿院,孩子们的地铺和被子很脏,他们都拍着自己的地铺对洪波说:“洪波阿姨,来,来这里,坐下。”洪波无法拒绝孩子们的善意,即使他们身上有虱子,洪波还是坐在他们中间。
孩子们很兴奋,看见洪波手里的相机,争相摆POSE。洪波在他们的被窝里坐下后,他们扳着手指告诉她:“我有两个哥哥,她有一个妹妹,两个姐姐……”
孩子们不提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洪波也不忍心问。不忍心看他们明亮天真的眼眸里飘过哀伤的影子。一两个小时,孩子们已跟洪波混得很熟,他们才想起什么,叽叽喳喳地问,“洪波阿姨,你从哪里来的呢?”
洪波比划着笑着说,“阿姨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翻很多山,过很多条河,才见到可爱的你们!”
孩子们更好奇了,“这么远呀,那你是怎么来的呀,走了多少天路!”
洪波摸摸最前面的孩子脑袋,“阿姨先坐飞机,再坐汽车,用不了几天。”
孩子们既羡慕又兴奋,纷纷张开胳膊,做翅膀状说要去囊谦坐飞机到天上飞。
和孩子们在一起,时光和心情总是柔软的。
看到他们的指甲很长,洪波便给他们修剪清洗,给其中一个修剪清洗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围着她,有的抚摩她的头发,玩她的辫子,有的扯着她脖子上的丝巾在他们的小脸上摩擦,那种光滑的感觉他们好喜欢,有的摸洪波的脚,把她痒得笑得不行……
孩子们聪明懂事,渴望交流,害怕孤单与冷漠,如果有志愿者能够长住这里,便能给他们更好的条件。
返程的时候,高原明丽的阳光穿过汽车的窗棂,离开了通天河,离开了歇午镇,离开了清水河,一路驶上巴颜喀拉山,站在海拔4850米的山顶,回望玉树,洪波许下诺言:我还会回来的。
4200米之上,1800个孩子
几个月后,洪波又来到玉树,不过,这次她不是以旅行者的身份,而是公益调查员的身份奔波于玉树各个县、乡、镇。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挨家挨户、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访问。
越深入调查,洪波越感不安,想起自己在都市里过的幸福生活,她有种罪恶感,每逢有数额较大的消费,她总是不由自主地拿那些孩子做参照。
洪波忘不了那些渴盼的眼神,和每次离别时对她挥动的一双双小手, “即使我什么也做不了,我至少可以为孩子们守候,为他们守候一件旧衣服,一本书,一个书包,一支铅笔,守候一年的学杂费、书本费……”
2004年 8月份,拉萨。洪波遇到来自上海的刘仡,两人一见如故,且都有着为青藏高原的孩子做点事情的愿望。
具体用什么样的方式呢?两人讨论很久,洪波担心公众缺少爱心,刘仡便给她打气,上海有很多人愿出钱做好事,刘仡担心的则是到哪里找需要帮助的孩子,洪波则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源。
于是,两人订了一个目标:帮助100个孩子。接下来,洪波负责去寻找落实资助对象,而刘仡负责筹钱。不到3个月的时间,两人已经陆续为70个孩子找到了捐助人。
欣喜之余,洪波渐渐感到力不从心,繁琐的联系不仅严重分散工作精力,每月3000多元长途电话费更使她囊中羞涩,“不如做个网站,把资料发布在网上,谁都可以看,谁都可捐,岂不更好?”想法虽好,可洪波和刘仡对建网站一无所知。
幸好,大连一个叫于峰的IT专业小伙子及时伸出援手。他不仅自己花4000多元钱注册买了一个局域空间,还亲自对网站进行设计。2005年2月19日,网站正式开通,取名为“格桑花西部助学网”。
成立之初,洪波就明确格桑花的使命:为青海等西部地区青少年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改善成长环境。其项目包括:一对一资助、奖学金项目、夏令营项目、学校硬件设施改善项目、物资捐助等。
当天,洪波通过网站发出一条倡议书:
当你背包走遍青藏高原巍巍昆仑,当你驾着汽车穿越苍茫雪域,当你在飞机上俯视圣洁的大地……在你的目光里一定晃动着许多影子,那是一双双渴盼的大眼睛,他们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点滴爱心可以汇聚成博爱大海,许多贫困的藏族孩子需要您的爱滋润!
洪波定期将贫困孩子的信息发布到网上,网站运作短短一个多月,洪波和刘仡要资助100个孩子的目标就实现了。接着,资助范围以这个目标数倍的速度递增。她在藏区有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格桑花天使。
而今,格桑花已是一个拥有了4万成员的温馨大家庭,这朵助学之花已在青海、西藏、甘肃等地的200多所学校绽放,受益人数超过2万人,仅玉树一地就达1800人。
有次,洪波决定再去玉树,借用调查和发放助学金的机会,看一看孩子们。吉普车进入玉树的一个村镇后,洪波一行下车,将车子停在河边,正要前往学校,上流的洪水就冲了过来,藏族司机拉着洪波就往高处跑,但他们的吉普车就没这么幸运了,被洪水冲翻进河。
洪波揪心之际,不知从哪里跑来20多名藏胞,他们未及脱衣服,齐刷刷跳进冰凉刺骨的河里,将麻绳栓在车子上,使劲往上拖,孩子们也从远处跑来,一个个要跳下水去,幸亏被洪波和助手拦住。
不一阵,吉普车就被打捞上来,洪波上前感谢,藏胞们却说出这样的话,“你们是来帮助穷孩子读书的,不能误了你们的大好事!”
好人就有好报!洪波的眼泪夺眶而出。
第二天,洪波在玉树最边远的一所中学给孩子们发完助学金后,准备返程,这时,一个15岁左右的女孩跑到她跟前,交给她一封信,就跑远了。
洪波缓缓拆开信:尊敬的洪阿姨,对于生活的贫困,我们既不怨恨父母,也不抱怨命运。相反,我们抱有或多或少的感激,可亲可敬的格桑花的叔叔、阿姨们,你们的援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是你们的援助增添了我们一个个贫困生对于生活的信心,给予我们贫困生应有的尊严!
洪波摩挲着信纸,展读良久……
若生命回旋,我愿再见
合肥。西宁。经过两小时飞行,飞机着陆,洪波的思绪马上切换过来,她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遥远的道路,因为爱心连接。此时,分布在全国的格桑花成员已全部投身救灾当中。
在玉树的格桑花义工已经赶到灾区一线,参与赈灾,统计孩子的伤亡情况。与此同时,西宁总部通过支付宝收到全国各地227笔捐款,共计资金85万余元。苏州义工已开车将采购的救灾物资运往玉树,物资价值共82万余元……
2010年4月15日凌晨1时39分,洪波在西宁货场负责装好救灾物资,同车出发赶赴玉树。4月17日凌晨,洪波抵达玉树,接着马不停蹄进行助学点调研灾情。孩子们看见亲爱的格桑花阿姨,忧伤的眼睛里露出一丝难得的喜悦,他们很懂事,不再像以前一样跑到洪波跟前闹腾,乖乖地接受询问、了解。
仁增求措戴着一顶有着粉色笑脸的运动帽,一条浓密的略带点小卷的马尾辫从帽子里伸出来,软软地搭在肩上。地震第二天,这个玉树县民族综合学校高三理科班的19岁姑娘成为了格桑花的志愿者。
地震发生的一瞬间,班里的一个男生跑过来把她扶起来,拖着不知所措的求措跑出了摇摇晃晃的教学楼。回过神来的求措在呼啸而至的风沙中大声呼喊着自己熟悉的名字,但是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她木然地跟着男同学们一起去挖人,一天,两天,三天,挖了整整三天,指甲断了,鞋子烂了,歌曲的调子全都忘记了。
洪波见到求措时,她穿着一双在废墟底下挖出来的球鞋,双手皲裂,正在看书,马上就要高考了,地震摧毁了家园,她的梦想依然在这间绿色的帐篷里生长。
求措说,她想考中央民族大学,那是两个好朋友拉过小拇指勾的愿望。
求措说,既然活下来了,就好好活着。
洪波流着泪离开玉树,回到西宁后,她又投入新的工作。此时,格桑花的大批物资由东向西,和政府的救援力量一道,日夜兼程,驰援玉树。同时,格桑花已着手组织资源,争取届时展开重点针对学生、教师的灾后心理辅导、心理重建工作。包括活动板房、帐篷学校、乡村寄宿小学重建等项目也纳上了格桑花的工作日程。
2010年4月25日,北京,从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演播厅传出好消息,由巨人集团等财团赞助的“天使助学行动”决赛中,洪波代表格桑花直接胜出,勇夺“助学天使”荣誉称号,并获得助学金人民币一百万元使用权。
那天,洪波仍旧穿着她那件红色外套,素面朝天、步履从容。她的发言词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我们和玉树人民共饮一江水。为了保护三江源生态,他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贡献了一个对于中华民族具有非凡意义的生命之源!因此,帮助那里的人们,不是因为同情,而是因为他们为我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做出和将要做出更大的贡献!(图片由格桑花西部助学网提供)
责编/宿淇
在那遥远的地方
2010年4月14日凌晨。青藏高原腹地玉树发生7.1级地震。此时,距离玉树2800公里外的合肥,人们刚从沉睡中醒来,准备一天的工作。安徽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审计科工程师洪波刚到办公室,就接到来自格桑花西宁办公室的紧急电话,“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我们有1800名孩子在那里啊!”说着声音哽咽。
洪波迅速联系玉树的朋友,忙音,再打,还是忙音,打另一个,仍然忙音。玉树,这个与家乡一样熟悉的名字,一时间失去了联系。
上午九时,格桑花秘书处成员举行网络会议,商量救灾措施:洪波亲赴一线,小周在西宁总部等候调遣,侯瑜负责物资采购和运送,王丽玲担任总联系人提供各方面情报,楼兰担任募捐、筹款……目标直指玉树。
合肥前往西宁的飞机上,洪波默默为玉树祈祷,也祈愿格桑花资助的 1800名孩子平安无事。她宁愿地震只是一个梦,或传言。闭目,有关玉树的点滴记忆在脑海中盘旋。
10年前,二十多岁的洪波是一个单纯快乐的背包客,怀揣游遍全国的梦想来到西藏。迷路了,热情的藏胞就骑摩托送她到目的地,分文不取,生病了,藏族老阿妈将她接回家里,细心照料。
洪波爱上了这里,以及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在青藏高原的怀抱里,她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游客,而是高原的女儿。2003年的夏天,在一位可可西里的朋友歌声指引下,洪波第一次来到青海玉树。
翠绿的草甸一直铺到天边,漫山遍野,格桑花开,云彩很低,像船儿飘在海上,壮阔、绝美而浪漫。草原上,多情的康巴汉子骑着骏马奔腾,姑娘们翩翩起舞。
如果没有贫穷,这里的人们便是世间最幸福的人了。
洪波辗转到玉树州东南部囊谦县一家孤儿院,孩子们的地铺和被子很脏,他们都拍着自己的地铺对洪波说:“洪波阿姨,来,来这里,坐下。”洪波无法拒绝孩子们的善意,即使他们身上有虱子,洪波还是坐在他们中间。
孩子们很兴奋,看见洪波手里的相机,争相摆POSE。洪波在他们的被窝里坐下后,他们扳着手指告诉她:“我有两个哥哥,她有一个妹妹,两个姐姐……”
孩子们不提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洪波也不忍心问。不忍心看他们明亮天真的眼眸里飘过哀伤的影子。一两个小时,孩子们已跟洪波混得很熟,他们才想起什么,叽叽喳喳地问,“洪波阿姨,你从哪里来的呢?”
洪波比划着笑着说,“阿姨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翻很多山,过很多条河,才见到可爱的你们!”
孩子们更好奇了,“这么远呀,那你是怎么来的呀,走了多少天路!”
洪波摸摸最前面的孩子脑袋,“阿姨先坐飞机,再坐汽车,用不了几天。”
孩子们既羡慕又兴奋,纷纷张开胳膊,做翅膀状说要去囊谦坐飞机到天上飞。
和孩子们在一起,时光和心情总是柔软的。
看到他们的指甲很长,洪波便给他们修剪清洗,给其中一个修剪清洗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围着她,有的抚摩她的头发,玩她的辫子,有的扯着她脖子上的丝巾在他们的小脸上摩擦,那种光滑的感觉他们好喜欢,有的摸洪波的脚,把她痒得笑得不行……
孩子们聪明懂事,渴望交流,害怕孤单与冷漠,如果有志愿者能够长住这里,便能给他们更好的条件。
返程的时候,高原明丽的阳光穿过汽车的窗棂,离开了通天河,离开了歇午镇,离开了清水河,一路驶上巴颜喀拉山,站在海拔4850米的山顶,回望玉树,洪波许下诺言:我还会回来的。
4200米之上,1800个孩子
几个月后,洪波又来到玉树,不过,这次她不是以旅行者的身份,而是公益调查员的身份奔波于玉树各个县、乡、镇。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挨家挨户、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访问。
越深入调查,洪波越感不安,想起自己在都市里过的幸福生活,她有种罪恶感,每逢有数额较大的消费,她总是不由自主地拿那些孩子做参照。
洪波忘不了那些渴盼的眼神,和每次离别时对她挥动的一双双小手, “即使我什么也做不了,我至少可以为孩子们守候,为他们守候一件旧衣服,一本书,一个书包,一支铅笔,守候一年的学杂费、书本费……”
2004年 8月份,拉萨。洪波遇到来自上海的刘仡,两人一见如故,且都有着为青藏高原的孩子做点事情的愿望。
具体用什么样的方式呢?两人讨论很久,洪波担心公众缺少爱心,刘仡便给她打气,上海有很多人愿出钱做好事,刘仡担心的则是到哪里找需要帮助的孩子,洪波则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源。
于是,两人订了一个目标:帮助100个孩子。接下来,洪波负责去寻找落实资助对象,而刘仡负责筹钱。不到3个月的时间,两人已经陆续为70个孩子找到了捐助人。
欣喜之余,洪波渐渐感到力不从心,繁琐的联系不仅严重分散工作精力,每月3000多元长途电话费更使她囊中羞涩,“不如做个网站,把资料发布在网上,谁都可以看,谁都可捐,岂不更好?”想法虽好,可洪波和刘仡对建网站一无所知。
幸好,大连一个叫于峰的IT专业小伙子及时伸出援手。他不仅自己花4000多元钱注册买了一个局域空间,还亲自对网站进行设计。2005年2月19日,网站正式开通,取名为“格桑花西部助学网”。
成立之初,洪波就明确格桑花的使命:为青海等西部地区青少年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改善成长环境。其项目包括:一对一资助、奖学金项目、夏令营项目、学校硬件设施改善项目、物资捐助等。
当天,洪波通过网站发出一条倡议书:
当你背包走遍青藏高原巍巍昆仑,当你驾着汽车穿越苍茫雪域,当你在飞机上俯视圣洁的大地……在你的目光里一定晃动着许多影子,那是一双双渴盼的大眼睛,他们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点滴爱心可以汇聚成博爱大海,许多贫困的藏族孩子需要您的爱滋润!
洪波定期将贫困孩子的信息发布到网上,网站运作短短一个多月,洪波和刘仡要资助100个孩子的目标就实现了。接着,资助范围以这个目标数倍的速度递增。她在藏区有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格桑花天使。
而今,格桑花已是一个拥有了4万成员的温馨大家庭,这朵助学之花已在青海、西藏、甘肃等地的200多所学校绽放,受益人数超过2万人,仅玉树一地就达1800人。
有次,洪波决定再去玉树,借用调查和发放助学金的机会,看一看孩子们。吉普车进入玉树的一个村镇后,洪波一行下车,将车子停在河边,正要前往学校,上流的洪水就冲了过来,藏族司机拉着洪波就往高处跑,但他们的吉普车就没这么幸运了,被洪水冲翻进河。
洪波揪心之际,不知从哪里跑来20多名藏胞,他们未及脱衣服,齐刷刷跳进冰凉刺骨的河里,将麻绳栓在车子上,使劲往上拖,孩子们也从远处跑来,一个个要跳下水去,幸亏被洪波和助手拦住。
不一阵,吉普车就被打捞上来,洪波上前感谢,藏胞们却说出这样的话,“你们是来帮助穷孩子读书的,不能误了你们的大好事!”
好人就有好报!洪波的眼泪夺眶而出。
第二天,洪波在玉树最边远的一所中学给孩子们发完助学金后,准备返程,这时,一个15岁左右的女孩跑到她跟前,交给她一封信,就跑远了。
洪波缓缓拆开信:尊敬的洪阿姨,对于生活的贫困,我们既不怨恨父母,也不抱怨命运。相反,我们抱有或多或少的感激,可亲可敬的格桑花的叔叔、阿姨们,你们的援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是你们的援助增添了我们一个个贫困生对于生活的信心,给予我们贫困生应有的尊严!
洪波摩挲着信纸,展读良久……
若生命回旋,我愿再见
合肥。西宁。经过两小时飞行,飞机着陆,洪波的思绪马上切换过来,她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遥远的道路,因为爱心连接。此时,分布在全国的格桑花成员已全部投身救灾当中。
在玉树的格桑花义工已经赶到灾区一线,参与赈灾,统计孩子的伤亡情况。与此同时,西宁总部通过支付宝收到全国各地227笔捐款,共计资金85万余元。苏州义工已开车将采购的救灾物资运往玉树,物资价值共82万余元……
2010年4月15日凌晨1时39分,洪波在西宁货场负责装好救灾物资,同车出发赶赴玉树。4月17日凌晨,洪波抵达玉树,接着马不停蹄进行助学点调研灾情。孩子们看见亲爱的格桑花阿姨,忧伤的眼睛里露出一丝难得的喜悦,他们很懂事,不再像以前一样跑到洪波跟前闹腾,乖乖地接受询问、了解。
仁增求措戴着一顶有着粉色笑脸的运动帽,一条浓密的略带点小卷的马尾辫从帽子里伸出来,软软地搭在肩上。地震第二天,这个玉树县民族综合学校高三理科班的19岁姑娘成为了格桑花的志愿者。
地震发生的一瞬间,班里的一个男生跑过来把她扶起来,拖着不知所措的求措跑出了摇摇晃晃的教学楼。回过神来的求措在呼啸而至的风沙中大声呼喊着自己熟悉的名字,但是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她木然地跟着男同学们一起去挖人,一天,两天,三天,挖了整整三天,指甲断了,鞋子烂了,歌曲的调子全都忘记了。
洪波见到求措时,她穿着一双在废墟底下挖出来的球鞋,双手皲裂,正在看书,马上就要高考了,地震摧毁了家园,她的梦想依然在这间绿色的帐篷里生长。
求措说,她想考中央民族大学,那是两个好朋友拉过小拇指勾的愿望。
求措说,既然活下来了,就好好活着。
洪波流着泪离开玉树,回到西宁后,她又投入新的工作。此时,格桑花的大批物资由东向西,和政府的救援力量一道,日夜兼程,驰援玉树。同时,格桑花已着手组织资源,争取届时展开重点针对学生、教师的灾后心理辅导、心理重建工作。包括活动板房、帐篷学校、乡村寄宿小学重建等项目也纳上了格桑花的工作日程。
2010年4月25日,北京,从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演播厅传出好消息,由巨人集团等财团赞助的“天使助学行动”决赛中,洪波代表格桑花直接胜出,勇夺“助学天使”荣誉称号,并获得助学金人民币一百万元使用权。
那天,洪波仍旧穿着她那件红色外套,素面朝天、步履从容。她的发言词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我们和玉树人民共饮一江水。为了保护三江源生态,他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贡献了一个对于中华民族具有非凡意义的生命之源!因此,帮助那里的人们,不是因为同情,而是因为他们为我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做出和将要做出更大的贡献!(图片由格桑花西部助学网提供)
责编/宿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