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弹指间已走过了十一年。
十一年的厚度累叠成今天的高度。站在这一高度的平台上,环视如林的中国期刊市场,我们萌动了“攻城掠地”的欲望。于是,我们精心谋划着更名。准确地说,更名的起点是2004年8月7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文,批准《安徽决策咨询》更名为《决策》。这一天,标志着我们正式从省域期刊向全国期刊的转变;这一天,也同样标志着我们由《安徽决策咨询》时代进入了《决策》时代。
其实,这个转变我们酝酿已久,也期待已久。最早可上溯到九年之前。九年前,杂志的定位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鲜明地提出“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的发展方向和“品位高、形式新、内容活”的办刊宗旨,成功引入了市场化经营期刊的元素。说到底,就是推动杂志“脱机关化、趋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从此之后,我们一改机关刊物之面孔,“独家、独到”成了杂志取舍文章的重要标准,市场化运作成为我们筹措资金的主渠道。我们的编辑、记者也开始将眼光投到省外:他们栉风沐雨,足迹遍及全国,他们用个性化的语言整合、分析、传递着从第一线采撷到的信息。一期期精心打造的杂志开始一步步地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和赞许,也逐渐赢得了全国同行们的关注与尊重。由我们原创或首发的许多文章被全国多家重要报刊转载,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收录了我们近百篇作品。对一个地方性杂志而言,能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也堪为荣耀。可以说,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脱胎于机关刊物的《安徽决策咨询》开始在全国主流期刊中有了一席之地,并且锋芒渐显。
但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遭遇到瓶颈。这一瓶颈源于刊名。刊名所示的浓厚地域特征,致使我们在全国的发行举步维艰。我们进行过多次尝试,费尽心思拓展省外的发行市场,但省外的经销商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认为,如果刊名地域性太浓,推广效果肯定不佳。因为杂志在外省市的发行量上升缓慢,导致杂志在外省市的广告经营也难有大的突破。于是,我们陷入了一种尴尬,这种尴尬表现为:采访和约稿的全国化特征明显,而发行和广告的省内化特征突出。换句话说,我们站在一个小型舞台上却在试图演出一场大戏,其窘迫之境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更名为《决策》后,这种窘境随之消解于无形,我们的舞台豁然开阔。但,另一种挑战却接踵而至,在《决策》的舞台上能不能演绎得更精彩?这不仅仅我们自己在担心,也是众多旁观者的疑虑。记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位受理期刊更名的负责人问了我这样一句话:“仅就刊名而言,‘决策’属于优质资源,你们凭什么优势申请,将这种资源配置给你们而不是别人?”这是一句负责任的询问。在一个非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中部城市主办一本名为《决策》的杂志,确实会受到某些先天不足因素制约。但是,先天不足并不代表后天不能。
如何变劣势为优势是我们更名后必须面对的挑战。在对杂志内容和目标读者进行市场细分后,我们将《决策》定位为“一本专注于公共决策的杂志”;其目标读者定位为“公共决策者以及为其服务人群”;在内容上更加注重“独家、独到”;在语言风格上追求“简洁、犀利、流畅”。这就是我们的“错位竞争”战略,其主旨是凸显比较优势,即更加注重公共决策案例和领导科学艺术的分析。我们的方向非常明确:全国化办刊方向、市场化运作模式、新闻化表现手法、企业化内部管理、职业化办刊队伍。
未来的《决策》将是一本由职业化人士主办的一本市场化的期刊。她将踩着我国期刊市场化进程的步点,击节而舞;她将伴随着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一路前行。
十一年的厚度累叠成今天的高度。站在这一高度的平台上,环视如林的中国期刊市场,我们萌动了“攻城掠地”的欲望。于是,我们精心谋划着更名。准确地说,更名的起点是2004年8月7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文,批准《安徽决策咨询》更名为《决策》。这一天,标志着我们正式从省域期刊向全国期刊的转变;这一天,也同样标志着我们由《安徽决策咨询》时代进入了《决策》时代。
其实,这个转变我们酝酿已久,也期待已久。最早可上溯到九年之前。九年前,杂志的定位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鲜明地提出“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的发展方向和“品位高、形式新、内容活”的办刊宗旨,成功引入了市场化经营期刊的元素。说到底,就是推动杂志“脱机关化、趋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从此之后,我们一改机关刊物之面孔,“独家、独到”成了杂志取舍文章的重要标准,市场化运作成为我们筹措资金的主渠道。我们的编辑、记者也开始将眼光投到省外:他们栉风沐雨,足迹遍及全国,他们用个性化的语言整合、分析、传递着从第一线采撷到的信息。一期期精心打造的杂志开始一步步地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和赞许,也逐渐赢得了全国同行们的关注与尊重。由我们原创或首发的许多文章被全国多家重要报刊转载,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收录了我们近百篇作品。对一个地方性杂志而言,能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也堪为荣耀。可以说,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脱胎于机关刊物的《安徽决策咨询》开始在全国主流期刊中有了一席之地,并且锋芒渐显。
但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遭遇到瓶颈。这一瓶颈源于刊名。刊名所示的浓厚地域特征,致使我们在全国的发行举步维艰。我们进行过多次尝试,费尽心思拓展省外的发行市场,但省外的经销商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认为,如果刊名地域性太浓,推广效果肯定不佳。因为杂志在外省市的发行量上升缓慢,导致杂志在外省市的广告经营也难有大的突破。于是,我们陷入了一种尴尬,这种尴尬表现为:采访和约稿的全国化特征明显,而发行和广告的省内化特征突出。换句话说,我们站在一个小型舞台上却在试图演出一场大戏,其窘迫之境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更名为《决策》后,这种窘境随之消解于无形,我们的舞台豁然开阔。但,另一种挑战却接踵而至,在《决策》的舞台上能不能演绎得更精彩?这不仅仅我们自己在担心,也是众多旁观者的疑虑。记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位受理期刊更名的负责人问了我这样一句话:“仅就刊名而言,‘决策’属于优质资源,你们凭什么优势申请,将这种资源配置给你们而不是别人?”这是一句负责任的询问。在一个非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中部城市主办一本名为《决策》的杂志,确实会受到某些先天不足因素制约。但是,先天不足并不代表后天不能。
如何变劣势为优势是我们更名后必须面对的挑战。在对杂志内容和目标读者进行市场细分后,我们将《决策》定位为“一本专注于公共决策的杂志”;其目标读者定位为“公共决策者以及为其服务人群”;在内容上更加注重“独家、独到”;在语言风格上追求“简洁、犀利、流畅”。这就是我们的“错位竞争”战略,其主旨是凸显比较优势,即更加注重公共决策案例和领导科学艺术的分析。我们的方向非常明确:全国化办刊方向、市场化运作模式、新闻化表现手法、企业化内部管理、职业化办刊队伍。
未来的《决策》将是一本由职业化人士主办的一本市场化的期刊。她将踩着我国期刊市场化进程的步点,击节而舞;她将伴随着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