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幼儿期的孩子,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主要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着手。独立生活能力主要表现为自理能力,如穿衣、吃饭、洗脸洗手、收拾东西等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另外,家长应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和机会,如帮忙递东西,擦桌子等等,让孩子做大人的小帮手,从而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的手“多动”起来呢?我觉得,家长和老师的育儿思想和教育行为都至关重要。
一、多给孩子“多动”起来的机会
幼儿期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最佳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手的灵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独立意识也大大增强。这时候,他们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家长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满足他们的独立需要,支持孩子“多动”手。我的女儿现在刚两岁五个月,但她已经有很好的自理能力:四个月大时就会自己拿奶瓶喝奶,一岁两个月会自己穿衣、裤、袜、鞋,一岁半会自己吃饭(还会用筷子),会自己扭开门入厕,出门会自己背自己的用品袋……因为她的动手能力强,在外总受夸奖,所以很自信,更喜欢多动手了,扫地、拖地板、择菜、洗菜、洗碗……无论我做什么,都少不了她的掺和。女儿有今天应该和我们做父母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关系的,比如孩子要自己穿衣,哪怕她穿反了我们也要鼓励她;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洗菜、洗碗,我们从来都不怕她弄湿衣服或者打破;她明明还不叠衣服、被子,却偏偏要“我来”……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她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所以我从来都是满足她“多动”手的要求。正是“多动”手让孩子在不断尝试探索的过程中,满足了活动的需要,并不断地克服自己认识、动作、能力上的不协调,提高了独立性。
二、创造条件给孩子充分的、反复的实践机会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能独立进餐,但在家就要大人追着喂,还花上一两个小时……这与家长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孩子还小,自己吃不饱;或者嫌孩子自己吃太慢,弄脏衣服,倒不如喂饱他算了;带孩子的老人或者保姆,对孩子的生活全部包揽,“剥夺”了他“多动”手的机会。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差,自己的衣裤更换、收拾都不能独立完成,需要老师帮忙和督促,有时反复督促还不能完成,因为依赖习惯已经形成。
其实,对孩子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就无从培养。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在行动上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无论是在态度上还是方式方法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剥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机会。只要孩子想做、愿意做,就要大胆放手,鼓励他自己“试一试”,即使做得不好也没关系,使孩子“自己来”的自主愿望逐步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比如,教孩子生活自理,鼓励孩子自己洗手、洗脸、刷牙;做一些家务活,如择菜、扫地、擦地板等,可让孩子动手和父母一起做;为孩子购买一些操作性强的玩具,如橡皮泥、拼图、积木等,让孩子动手拼装;根据孩子的兴趣教孩子绘画、泥工、剪贴等,在动手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
三、提供具体指导和帮助,让孩子掌握动手的技能技巧
要让孩子主动地做自己的事情,那么。这些事情必须是他会做的。孩子们年龄小,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学习,这需要我们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技巧。在向孩子讲解要求、方法时,所用的语言应规范简洁,如能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效果更好。例如,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饭,要告诉他“左手扶碗,右手拿调羹,把饭、菜送进嘴巴,用牙齿来嚼,吞进肚子里……”;第一次自己穿衣服,应让他明白衣服的正反面,怎样扣纽扣;可用富有童趣的口吻说“送玩具回家”来培养孩子把玩具放回原处的习惯……
四、在方法上要因势利导,正面鼓励
让孩子的手“多动”起来做自己的事情,培养动手能力,要讲究方式方法。
1 模仿表率。孩子喜模仿,且模仿性强。家长、教师和同伴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努力做孩子的表率。
2 表扬鼓励。与成人一样,孩子的独立性来自对自己能做好事情的自信,这种自信又来自别人的鼓励,当孩子成功地完成哪怕是你认为很容易的一件事时,千万别吝啬你的赞扬与鼓励,对孩子的教育以表扬为主。比如,孩子刚开始自己吃饭,饭米撒了一地,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他吃进去的那些,并且告诉他,相信他以后会吃得更好。
3 坚持练习。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急于求成,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也不是孩子学会独立地做几件事就意味着他们具有了独立性。要求孩子“自己来”的事情一经提出,就必须坚持,同时督促孩子不断坚持,反复练习,最后养成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一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手是智慧的前哨。手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婴幼儿智力的发展程度。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一个聪明的大脑,那么从现在做起,让他的手“多动”起来,多体验劳动的快乐吧。
(责编 韦眷艳)
一、多给孩子“多动”起来的机会
幼儿期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最佳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手的灵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独立意识也大大增强。这时候,他们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家长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满足他们的独立需要,支持孩子“多动”手。我的女儿现在刚两岁五个月,但她已经有很好的自理能力:四个月大时就会自己拿奶瓶喝奶,一岁两个月会自己穿衣、裤、袜、鞋,一岁半会自己吃饭(还会用筷子),会自己扭开门入厕,出门会自己背自己的用品袋……因为她的动手能力强,在外总受夸奖,所以很自信,更喜欢多动手了,扫地、拖地板、择菜、洗菜、洗碗……无论我做什么,都少不了她的掺和。女儿有今天应该和我们做父母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关系的,比如孩子要自己穿衣,哪怕她穿反了我们也要鼓励她;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洗菜、洗碗,我们从来都不怕她弄湿衣服或者打破;她明明还不叠衣服、被子,却偏偏要“我来”……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她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所以我从来都是满足她“多动”手的要求。正是“多动”手让孩子在不断尝试探索的过程中,满足了活动的需要,并不断地克服自己认识、动作、能力上的不协调,提高了独立性。
二、创造条件给孩子充分的、反复的实践机会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能独立进餐,但在家就要大人追着喂,还花上一两个小时……这与家长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孩子还小,自己吃不饱;或者嫌孩子自己吃太慢,弄脏衣服,倒不如喂饱他算了;带孩子的老人或者保姆,对孩子的生活全部包揽,“剥夺”了他“多动”手的机会。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差,自己的衣裤更换、收拾都不能独立完成,需要老师帮忙和督促,有时反复督促还不能完成,因为依赖习惯已经形成。
其实,对孩子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就无从培养。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在行动上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无论是在态度上还是方式方法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剥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机会。只要孩子想做、愿意做,就要大胆放手,鼓励他自己“试一试”,即使做得不好也没关系,使孩子“自己来”的自主愿望逐步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比如,教孩子生活自理,鼓励孩子自己洗手、洗脸、刷牙;做一些家务活,如择菜、扫地、擦地板等,可让孩子动手和父母一起做;为孩子购买一些操作性强的玩具,如橡皮泥、拼图、积木等,让孩子动手拼装;根据孩子的兴趣教孩子绘画、泥工、剪贴等,在动手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
三、提供具体指导和帮助,让孩子掌握动手的技能技巧
要让孩子主动地做自己的事情,那么。这些事情必须是他会做的。孩子们年龄小,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学习,这需要我们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技巧。在向孩子讲解要求、方法时,所用的语言应规范简洁,如能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效果更好。例如,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饭,要告诉他“左手扶碗,右手拿调羹,把饭、菜送进嘴巴,用牙齿来嚼,吞进肚子里……”;第一次自己穿衣服,应让他明白衣服的正反面,怎样扣纽扣;可用富有童趣的口吻说“送玩具回家”来培养孩子把玩具放回原处的习惯……
四、在方法上要因势利导,正面鼓励
让孩子的手“多动”起来做自己的事情,培养动手能力,要讲究方式方法。
1 模仿表率。孩子喜模仿,且模仿性强。家长、教师和同伴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努力做孩子的表率。
2 表扬鼓励。与成人一样,孩子的独立性来自对自己能做好事情的自信,这种自信又来自别人的鼓励,当孩子成功地完成哪怕是你认为很容易的一件事时,千万别吝啬你的赞扬与鼓励,对孩子的教育以表扬为主。比如,孩子刚开始自己吃饭,饭米撒了一地,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他吃进去的那些,并且告诉他,相信他以后会吃得更好。
3 坚持练习。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急于求成,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也不是孩子学会独立地做几件事就意味着他们具有了独立性。要求孩子“自己来”的事情一经提出,就必须坚持,同时督促孩子不断坚持,反复练习,最后养成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一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手是智慧的前哨。手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婴幼儿智力的发展程度。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一个聪明的大脑,那么从现在做起,让他的手“多动”起来,多体验劳动的快乐吧。
(责编 韦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