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六一放假,我们去哪玩儿?”悦悦兴奋地一边在沙发蹦跶,一边高声询问。
“等一会啊,我看看……”爸爸说着,拿出手机,打开了某App,输入“亲子游”,手机界面立刻跳出了各类提供亲子游服务的商家——从儿童游乐场,到星级度假村,再到农家乐等等。悦悦爸爸不断滑动手指,一直更新的商家仿佛没有尽头。
《2019-2025年中国亲子游市场专项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近74%的家长倾向于在节假日带孩子去游乐场、度假村等场所游玩,只有15%的家长选择带孩子去爬山踏水,更有超过30%的家庭,亲子游的年花费在一万元以上。
是什么導致当代家长依赖于商业化的游乐产品,宁愿多花钱,也不去拥抱慷慨的大自然呢?
“打卡式”育儿
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应是肆意奔跑在田野、草地的欢畅,观察蚂蚁不觉天黑的沉迷,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奇妙。
但是,这一代年轻家长,可能记忆库中并没有过这些时刻,因此不能明白童年的快乐究竟会在哪里发生。他们可能也觉察不到,游乐场那些五光十色的视觉刺激,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疲惫而非放松。
缺少真正童年的家长,容易被“捏造童年”的商家带节奏。
消费时代当然也不会放过“亲子”这个超级大IP。当父母们的精力从工业时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如何丰富孩子的经历、开拓孩子的眼界,就成了让他们绞尽脑汁的事情。新一代“照网养”的家长,不但在网上学习冲调奶粉的比例、哄睡的方法、选购绘本的技巧,连去哪玩,也要“垂询”网络。互联网仿佛已经替代父母,变成了巨大的育儿袋,囊括了孩子大部分的需求。
“打卡式”育儿应运而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奇、最多元的体验,一度成为育儿界的风向标。
“农耕一日体验”“亲子采摘”“木工体验课”……“短、频、快”的体验式活动,让父母和孩子趋之若鹜。在有限的时间内尝试全新的活动,让他们感觉新鲜、有趣,又不至于劳累;商家也吃到甜头,不断开发更多的稀奇体验,吸引家长带孩子前来打卡。
而孩子呢?即便能从中了解到许多社会工种和博物知识,但以牺牲专注力、探索力及深度学习的能力为代价,来获得本可以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体会的经验,可谓得不偿失。正如《庄子》中谈到:道不宜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无救。
当 “打卡式”育儿成为这一代父母的朋友圈素材,孩子们真正的成长,却可能被忽略了。
警惕“自然缺失症”
俗话说,无蜜不招彩蝶蜂。除了因为认知不足被商家带节奏,父母选择游乐场这样的游玩场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孩子在这里玩耍,家长更轻松。这似乎成了父母花钱偷懒的一项选择。
游乐场内种类繁多的项目让孩子目不暇接,孩子陶醉其中忘乎所以,根本顾不上和父母撒娇或是对抗。场馆内的设施柔软结实,商家贴心地营造了一个个“安全屋”,父母可以安心地坐在一旁刷手机——这可能是当代父母为数不多得以喘息的时刻。
但孩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林间最后的小孩》的作者理查德·洛夫通过大量调研和实例指出,抑郁、焦虑、肥胖、注意力紊乱,源头在于儿童时期的“自然缺失症”。整日浸泡在游乐场里的孩子,容易在这样的“安乐窝”中,逐渐丧失观察力、协作力、娱乐力、延时满足感以及安排留白时间的能力。
只有在长时间地与静默而生动的大自然相处时,只有在面对一颗颗相似却又各有特点的大树时,只有在小昆虫不经意却又突兀地出现在眼前时,这些能力才能够被激活、被放大,成为孩子内在的一部分。
《林间最后的小孩》的作者理查德·洛夫通过大量调研和实例指出,抑郁、焦虑、肥胖、注意力紊乱,源头在于儿童时期的“自然缺失症”。
换一种玩法
孩子究竟应该去哪玩?怎么玩?才算是赢在起跑线上?
若人们所在的城市在建设中仍保留了山水,那是再幸运不过的事了,那里是孩子天然的乐土,他们会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学会一切。而父母,只需要忘掉手机里的虚拟世界,将身心全然地投入山间水旁,会发现花草鱼虫的触感之丰富,大大胜过单调的触屏手机。
放过不断滑动的疲劳的手指,和跳动的干涩的眼睛。让感官休息,大脑才会真正地暂停工作,得半日清闲。
如果身处高度现代化城市中,山水田园无法触手可及,公园也是不错的选择。或是选择一条承载了历史的街道,如北方的古城墙、南方的老租界,带着孩子走街串巷,探讨文化、历史,品尝古早的小吃,讲一讲自己童年的故事,也能够触及一座城的人文内核。
更高级的玩法是,约上三五组家庭,或跋山涉水,或探访古迹,孩子们得以在途中建立在游乐场无法获得的友谊,而父母们则能够看到不同家庭的养育方式,孩子和父母都因此不再孤独。要知道,从古至今,大多的焦虑都是源于孤独啊!
假日,带上孩子去山野间、江湖旁、闹市里,寻觅脚下这座城的性格,比走马观花地游览名山大川更有价值,比局促在游乐场里更有生气。孩童需要与一座城的历史、人文和地域风貌产生连接,由此产生感情。
由游乐场、动物园、兴趣班堆砌而成的人造童年是不堪一击的,只有找回自己的故土,才能找回真实而厚重的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