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阜新市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基本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阜新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基本做法;存在问题;建议;辽宁阜新
中图分类号 F323.3;S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234-02
1发展现状
阜新市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时间较晚,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6年开始到2007年末,阜新市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 400.00hm2,其中冷棚3 266.67hm2,日光温室4 133.33hm2,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逐渐形成了“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发展模式。在设施农业建设中按照“市场导向、突出主体,集约发展、农民增收,集成力量、整体推进”的原则,稳步促进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
阜新市的设施农业主要以保护地蔬菜为主,到2007年末,全市保护地蔬菜面积7 000.00hm2,共7.2万栋,占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的94.6%以上。据调查统计,全市2007年保护地蔬菜产量45.6万吨,实现产值5.9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8.3%,实现增加值4.96亿元。仅保护地蔬菜一项人均增收472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 128元的11.4%。
近年来,结合气候和市场条件,阜新市确定保护地蔬菜的品种为:春茬以香瓜、西红柿、茄子为主,秋冬茬以青椒、茄子、西红柿为主,其中春茬香瓜栽培面积达1 666.67hm2左右,约占全市保护地总面积的22.5%。
2基本做法
(1)确立设施农业为“一把手”工程,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为切实把保护地建设抓好,阜新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市里成立设施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市长潘利国任组长,副市长马如军任副组长,市财政、农委、水利、农电、农信、国土资源、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通过“拉着群众看,帮着群众算,用政策引导群众干”活动,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设施农业建设主体是农民,解决农民的观念问题是阜新进行设施农业建设的关键所在。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广泛开展了“拉着群众看,帮着群众算,用政策引导群众干”活动,每年组织2~3万农民到黑山、北镇、喀左、凌源、新民,以及山东寿光等地进行观摩学习。通过这一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为保护地建设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
(3)加大整合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阜新属于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难点在于资金筹措。近年来,全市加大了资金整合力度,要求市直有关部门要配合县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将涉农资金向设施农业倾斜,以此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从2007年起,市政府要求水利、农电、国土、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在年初向上级部门上报项目前,首先交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审阅,以确保应整合资金全部纳入设施农业建设项目中。2007年,全市共整合资金4 800多万元用于设施农业建设。
(4)主推建棚模式,提高投入产出比。过去阜新温室建设主要以砖石水泥钢筋为建筑材料,投入成本高、保温效果差。近3年,该市通过到各地参观学习并结合当地自然气候状况,引进了土堆墙竹木或钢筋竹木混合结构温室建造模式。该模式的构造特点是“厚墙体、高举架、无支柱、半地下”。应用该模式,日光温室的建造成本由原来的6.0~7.0万元/栋,降至2.5万元/栋,并且这种温室的保温性能好,冬季不用加温就可进行越冬生产,农户当年就可收回成本,提高了投入产出比,深受当地农民欢迎。
(5)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近几年,全市引进推广新品种40余个,这些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对调整和优化保护地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阜新水资源状况、气候特点及主栽作物的生长特性,重点推广了以下3项生产技术:一是膜下软管微喷技术。不但节水,而且能有效降低棚室湿度,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目前全市新建日光温室全部采取此项技术,该技术累计推广面积4 800hm2。二是嫁接技术。该技术不但科学解决了香瓜、茄子重茬问题,而且能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提高作物产量,是确保全市大面积香瓜连续种植的重要手段。三是多层薄膜覆盖保温技术。采用地膜、小拱棚、天幕等多层覆盖保温技术,可以促进作物提早定植,产品提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
3存在的问题
(1)资金问题。日光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使用面积在666.67m2左右的单栋日光温室投资在2.5万元左右,另外还需要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等建设费用,因此发展日光温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阜新农民来说,依靠群众自筹建设很难完成,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近2年,虽然政府对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加之银行贷款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2)贷款问题。贷款难是当地干部群众反映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表现为:一是农业信贷部门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发放总规模不足;二是贷款条件苛刻;三是放款慢;四是协调难;五是利率高,风险大。
(3)技术问题。随着设施农业的大面积发展,技术人员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农民对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了解很少,急需懂技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技术指导的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基层农技推广站由于事业经费和人员不足,没有开展技术服务,各乡镇只能出资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但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费用高。例如,2007年阜蒙县政府共拿出100万元,从北宁、山东等地聘请了技术人员,并且聘请的技术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设施农业发展很难得到技术保证。
(4)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问题。打井、办电难是设施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的突出难题,主要是打井、办电费用高,大部分设施农业补贴资金都用于这2项支出。尤其是办电收费标准高,据调查平均高压线路收费标准是10万元/km、低压线路6万元/km,这对于本来资金就严重缺乏的贫困落后地区来说,进行设施农业建设无疑是一道严重障碍。
4促进阜新设施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实现规模化生产。在进行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时,要注重集中连片和规模化发展。首先,要继续在保护地生产重点乡镇、老棚区扩大建设规模,充分发挥业已形成的生产技术优势和市场销售优势,促进生产效益的提高。新建的保护地小区要集中连片,从长远发展的高度搞好规划,打破乡镇、村的行政界限,尽可能实行区域化整体开发,推进规模化生产。
(2)探索建立金融、水电等各部门协调协作机制,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设施农业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涉及部门多的产业,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全力推动。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协调好财政、农委、水利、农电、农信、国土资源、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部门的关系,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和管理设施农业建设和生产。要继续推行县(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工作的机制,实施“一把手”责任制。保护地建设是富民项目,对于10年9旱的阜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有重大意义。由于保护地建设必须进行统一布局规划,这就涉及到调整土地和土地流转问题,需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需要协调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需要争取信贷部门的支持,工作量比较大且复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肩负起历史责任,把涉及广大农民利益的事办好。协调各方面力量,建立起多渠道的支持体系。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与财政、水利、电力、交通、农信等部门沟通情况,共同研究制定保护地发展计划,落实配套工作措施,实现部门联动,实行工作齐抓共管、成果共享共用。市财政、水利、电力、交通、农信等部门,在翔实掌握全市保护地发展计划及相关配套工程计划的基础上,积极与省对口部门汇报沟通,以期争取更大的支持。
(3)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减轻农民风险。目前的阜新农民收入水平在全省来说属于偏低状况,发展设施农业基本以贷款为主,更增加了农民的风险性。因此亟需针对设施农业的农业保险险种出台。但是,作为天灾性质的自然灾害保险,其内蕴的风险必然巨大。面对如此大的风险,无论是保险者还是投保人,显然都难以单独承受。若灾害损失巨大,会导致保险公司无力赔付;若保险费太高,投保人又难以承担。在国外,农业险被视为具有明显公益和准公共品性质的险种,其经营模式包括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支持下的互助模式、民办公助模式,以及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等。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尝试开展多种经营模式的农业保险,但无论从降低保险者或投保人的保险负担,还是保障社会公益的角度看,政府都应进一步承担起扶持、援助责任,对农业保险给予财政上的特殊支持,提供税收上的优惠政策等。
(4)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技术支撑。阜新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技术人员缺乏,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对于发展设施农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统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以建设促进改革。优先在改革已经基本到位地区,选择符合条件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进行建设,引导、促进地方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尽快构建起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其次,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民个人积极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和发展格局。再次,积极构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的长效机制。尽快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研究制定《农业投入法》,在法律中明确各级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的责任和各级财政的投入比例,明确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功能定位和法律保障措施。同时,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投入的监督机制,促进建设资金落到实处,确保建设效益充分发挥。
(5)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保障农产品流通顺畅。首先,随着保护地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市场销售越显重要。市场研究要具有前瞻性,提早将本地保护地生产情况介绍给外埠市场,建立信息联系,并搞好相应的服务,同时要加强重点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加速培养本地的经纪人队伍,使保护地产品能够卖得出、卖高价。其次,发挥蔬菜专业协会和经纪人作用,保障销售渠道畅通。要充分发挥各级专业协会和经纪人作用,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是开展信息交流。各级协会将了解到的供求信息及时传递给会员,改变过去那种信息封闭的状况,避免盲目生产和低水平重复生产。二是进行技术推广和经验交流。由协会组织会员进行技术、经验交流。同时各协会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各级协会要积极为会员联系市场,拓宽销售渠道,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销售的办法,协调各会员的销售市场和售价,确定合理的销售价格,避免集中上市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再次,加强重点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目前阜新蔬菜批发市场较少,大部分农户都采取地头交易,给蔬菜交易带来了很多不便。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包括出台相关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积极政策,以鼓励地方、企业、个人和外来资本,投资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主体(公司)按市场交易额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并积极争取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投入。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基本做法;存在问题;建议;辽宁阜新
中图分类号 F323.3;S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234-02
1发展现状
阜新市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时间较晚,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6年开始到2007年末,阜新市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 400.00hm2,其中冷棚3 266.67hm2,日光温室4 133.33hm2,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逐渐形成了“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发展模式。在设施农业建设中按照“市场导向、突出主体,集约发展、农民增收,集成力量、整体推进”的原则,稳步促进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
阜新市的设施农业主要以保护地蔬菜为主,到2007年末,全市保护地蔬菜面积7 000.00hm2,共7.2万栋,占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的94.6%以上。据调查统计,全市2007年保护地蔬菜产量45.6万吨,实现产值5.9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8.3%,实现增加值4.96亿元。仅保护地蔬菜一项人均增收472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 128元的11.4%。
近年来,结合气候和市场条件,阜新市确定保护地蔬菜的品种为:春茬以香瓜、西红柿、茄子为主,秋冬茬以青椒、茄子、西红柿为主,其中春茬香瓜栽培面积达1 666.67hm2左右,约占全市保护地总面积的22.5%。
2基本做法
(1)确立设施农业为“一把手”工程,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为切实把保护地建设抓好,阜新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市里成立设施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市长潘利国任组长,副市长马如军任副组长,市财政、农委、水利、农电、农信、国土资源、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通过“拉着群众看,帮着群众算,用政策引导群众干”活动,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设施农业建设主体是农民,解决农民的观念问题是阜新进行设施农业建设的关键所在。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广泛开展了“拉着群众看,帮着群众算,用政策引导群众干”活动,每年组织2~3万农民到黑山、北镇、喀左、凌源、新民,以及山东寿光等地进行观摩学习。通过这一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为保护地建设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
(3)加大整合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阜新属于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难点在于资金筹措。近年来,全市加大了资金整合力度,要求市直有关部门要配合县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将涉农资金向设施农业倾斜,以此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从2007年起,市政府要求水利、农电、国土、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在年初向上级部门上报项目前,首先交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审阅,以确保应整合资金全部纳入设施农业建设项目中。2007年,全市共整合资金4 800多万元用于设施农业建设。
(4)主推建棚模式,提高投入产出比。过去阜新温室建设主要以砖石水泥钢筋为建筑材料,投入成本高、保温效果差。近3年,该市通过到各地参观学习并结合当地自然气候状况,引进了土堆墙竹木或钢筋竹木混合结构温室建造模式。该模式的构造特点是“厚墙体、高举架、无支柱、半地下”。应用该模式,日光温室的建造成本由原来的6.0~7.0万元/栋,降至2.5万元/栋,并且这种温室的保温性能好,冬季不用加温就可进行越冬生产,农户当年就可收回成本,提高了投入产出比,深受当地农民欢迎。
(5)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近几年,全市引进推广新品种40余个,这些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对调整和优化保护地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阜新水资源状况、气候特点及主栽作物的生长特性,重点推广了以下3项生产技术:一是膜下软管微喷技术。不但节水,而且能有效降低棚室湿度,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目前全市新建日光温室全部采取此项技术,该技术累计推广面积4 800hm2。二是嫁接技术。该技术不但科学解决了香瓜、茄子重茬问题,而且能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提高作物产量,是确保全市大面积香瓜连续种植的重要手段。三是多层薄膜覆盖保温技术。采用地膜、小拱棚、天幕等多层覆盖保温技术,可以促进作物提早定植,产品提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
3存在的问题
(1)资金问题。日光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使用面积在666.67m2左右的单栋日光温室投资在2.5万元左右,另外还需要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等建设费用,因此发展日光温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阜新农民来说,依靠群众自筹建设很难完成,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近2年,虽然政府对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加之银行贷款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2)贷款问题。贷款难是当地干部群众反映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表现为:一是农业信贷部门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发放总规模不足;二是贷款条件苛刻;三是放款慢;四是协调难;五是利率高,风险大。
(3)技术问题。随着设施农业的大面积发展,技术人员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农民对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了解很少,急需懂技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技术指导的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基层农技推广站由于事业经费和人员不足,没有开展技术服务,各乡镇只能出资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但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费用高。例如,2007年阜蒙县政府共拿出100万元,从北宁、山东等地聘请了技术人员,并且聘请的技术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设施农业发展很难得到技术保证。
(4)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问题。打井、办电难是设施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的突出难题,主要是打井、办电费用高,大部分设施农业补贴资金都用于这2项支出。尤其是办电收费标准高,据调查平均高压线路收费标准是10万元/km、低压线路6万元/km,这对于本来资金就严重缺乏的贫困落后地区来说,进行设施农业建设无疑是一道严重障碍。
4促进阜新设施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实现规模化生产。在进行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时,要注重集中连片和规模化发展。首先,要继续在保护地生产重点乡镇、老棚区扩大建设规模,充分发挥业已形成的生产技术优势和市场销售优势,促进生产效益的提高。新建的保护地小区要集中连片,从长远发展的高度搞好规划,打破乡镇、村的行政界限,尽可能实行区域化整体开发,推进规模化生产。
(2)探索建立金融、水电等各部门协调协作机制,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设施农业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涉及部门多的产业,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全力推动。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协调好财政、农委、水利、农电、农信、国土资源、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部门的关系,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和管理设施农业建设和生产。要继续推行县(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工作的机制,实施“一把手”责任制。保护地建设是富民项目,对于10年9旱的阜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有重大意义。由于保护地建设必须进行统一布局规划,这就涉及到调整土地和土地流转问题,需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需要协调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需要争取信贷部门的支持,工作量比较大且复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肩负起历史责任,把涉及广大农民利益的事办好。协调各方面力量,建立起多渠道的支持体系。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与财政、水利、电力、交通、农信等部门沟通情况,共同研究制定保护地发展计划,落实配套工作措施,实现部门联动,实行工作齐抓共管、成果共享共用。市财政、水利、电力、交通、农信等部门,在翔实掌握全市保护地发展计划及相关配套工程计划的基础上,积极与省对口部门汇报沟通,以期争取更大的支持。
(3)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减轻农民风险。目前的阜新农民收入水平在全省来说属于偏低状况,发展设施农业基本以贷款为主,更增加了农民的风险性。因此亟需针对设施农业的农业保险险种出台。但是,作为天灾性质的自然灾害保险,其内蕴的风险必然巨大。面对如此大的风险,无论是保险者还是投保人,显然都难以单独承受。若灾害损失巨大,会导致保险公司无力赔付;若保险费太高,投保人又难以承担。在国外,农业险被视为具有明显公益和准公共品性质的险种,其经营模式包括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支持下的互助模式、民办公助模式,以及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等。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尝试开展多种经营模式的农业保险,但无论从降低保险者或投保人的保险负担,还是保障社会公益的角度看,政府都应进一步承担起扶持、援助责任,对农业保险给予财政上的特殊支持,提供税收上的优惠政策等。
(4)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技术支撑。阜新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技术人员缺乏,健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对于发展设施农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统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以建设促进改革。优先在改革已经基本到位地区,选择符合条件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进行建设,引导、促进地方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尽快构建起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其次,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民个人积极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和发展格局。再次,积极构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的长效机制。尽快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研究制定《农业投入法》,在法律中明确各级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的责任和各级财政的投入比例,明确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功能定位和法律保障措施。同时,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投入的监督机制,促进建设资金落到实处,确保建设效益充分发挥。
(5)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保障农产品流通顺畅。首先,随着保护地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市场销售越显重要。市场研究要具有前瞻性,提早将本地保护地生产情况介绍给外埠市场,建立信息联系,并搞好相应的服务,同时要加强重点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加速培养本地的经纪人队伍,使保护地产品能够卖得出、卖高价。其次,发挥蔬菜专业协会和经纪人作用,保障销售渠道畅通。要充分发挥各级专业协会和经纪人作用,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是开展信息交流。各级协会将了解到的供求信息及时传递给会员,改变过去那种信息封闭的状况,避免盲目生产和低水平重复生产。二是进行技术推广和经验交流。由协会组织会员进行技术、经验交流。同时各协会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各级协会要积极为会员联系市场,拓宽销售渠道,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销售的办法,协调各会员的销售市场和售价,确定合理的销售价格,避免集中上市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再次,加强重点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目前阜新蔬菜批发市场较少,大部分农户都采取地头交易,给蔬菜交易带来了很多不便。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包括出台相关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积极政策,以鼓励地方、企业、个人和外来资本,投资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主体(公司)按市场交易额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并积极争取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