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路征在肺弥漫性疾病影像诊断中的意义

来源 :国际呼吸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胸部薄层和高分辨率CT检查时,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或散在分布的毛玻璃样浸润影中有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线状影重叠存在,称为碎石路征(crazy-paving appearance).碎石路征最初是在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病例中发现的,并认为是其特征性胸部CT表现,现发现许多其它肺弥漫性疾病也可见到碎石路征.临床医师和放射学医师熟悉碎石路征的特征,掌握其在各种疾病中出现的部位、特点和其它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等,对于缩小肺弥漫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范围、减少误诊及明确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比较NP与E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75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NP组和EP组,化疗2周期后比较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NP组CR1例,PR15例,EP组CR0例,PR 10例,总有效率NP组42.1%,EP组27.0%,初治有效率NP组48.1%,EP组31.0%,腺癌有效率NP组44.4%,EP组18.6%,P值均<0.05.主要毒副作用为白细胞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依达拉奉+巴曲酶)26例、对照组1(巴曲酶组)26例及对照组2(丹参组)26例.三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ESS)、巴氏指数(BI)评定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测定.结果治疗14 d后,三组ESS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P<0.05,P<0.05),但治疗组ESS下降水平显著低于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7月~2004年3月对59例患者(68膝)行TKA,其中获得随访者55例(63膝).术后1、2周使用临床症状观察、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深静脉造影评定DVT.每6个月门诊随访一次,主要进行DVT临床症状和手术侧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症状严重者行深静脉造影,并对其结果加以总结.结果术后1周,静脉造影确诊为DVT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