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公路的工程质量。路基翻浆是指路基湿软,出现弹簧、破裂、冒泥浆现象。在公路路基施工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雨季来临时,路基翻浆时常发生。经常会遇到由路基翻浆造成的路基稳定性差、沉降过大等问题,影响了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本文分析了路基中翻浆现象的发生原因,提出了路基中翻浆现象的处理对策。
关健词:路基;翻浆现象;处理措施
翻浆在我国作为一种普通病害存在较为广阔的分布,对路面产生了严重破坏,导致交通运输受到影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将道路养护的工程量得到增加。所以,只有对翻浆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促使道路的使用寿命得到提升。
一、路基中翻浆现象的发生原因
路基是在复杂情况下工作的构造物,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减少和预防好各种自然因素对路基的影响。保证路基的强度稳定性,减小路基发生病害。翻浆是路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表面硬壳层或承载力土层被车轮等的局部超荷载的挤压,破坏土质结构使其承载力下降,路基表面硬壳层从而产生表层局部沉陷和车撤边部凸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土质关系
填筑路基的土质是决定路基稳定性强度的关键。在可选择填方的条件下,一般选用砂性土,它的透水性强、筛分级配合理、壓缩性强、遇水膨胀小、毛细水上升高度小、液性指数偏低。如路基拱度大于1.5%,平整度好,压实度大于98%时,基本不出现翻浆,是较好的筑路材料。如采用粉性土质天然液性指数i 大0.5 而小于0.75,土质毛细水份上升速度快、渗透性差、遇水膨胀大、易使水份积聚,在行车外力作用下易造成路基翻浆。
2.水文方面
地面排水困难、路基填土高度小,边沟积水或利用边沟作农田灌溉、使路基土质水份积聚、毛细水份向上渗透,地下水位较高,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在行车不规则碾压外力作用下,较易产生翻浆。
3.气候影响
春雨绵绵的春天、气温聚热的晚春、暴雨接连的夏天使路基处于潮湿,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降低了路基土质受压承载强度,液性指数增大产生翻浆。
4.行车条件
交通量的剧增,重型车的急剧不规则通行,使路基土质在含水量大于或小于最佳含水量较多时、路基硬壳层松散承力层过压不均匀,加速翻浆。
5.养护不当
路基路拱太小,路基表面平整度差,有坑槽辙沟,路肩横坡度不合规定,路肩堆积杂物,路面洒水过多等等,易产生翻浆隐患。
6.路基压实条件
路基填筑土层时,下层土质在填筑前过于潮湿或洒水过多,使下层土质表层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就填上土层,并在压路机的碾压次数过多或局部压实不均衡下,使部分土质变成死土,造成翻浆隐患。
二、路基中翻浆现象的处理方法
处理路基翻浆的常用方法有翻拌晾晒、深挖换填、掺加水泥、石灰处理翻浆法等。
1.翻拌晾晒
翻拌晾晒是将路基范围内的需要填筑的土方用重型铧犁和重型缺口圆盘耙直接将土翻松并粉碎至颗粒在50mm以下晾晒,直到达到最佳含水量后整平碾压。由于翻拌晾晒时会造成上下层脱节,含水量不均匀,从而容易造成局部翻浆,通常采用石灰土和换填对这些局部地区进行处理。翻拌晾晒受季节和时间制约,适用在施工周期长,利用方较多的路段,它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土方。
2.深挖换填
深挖换填是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土层(软土)挖去,再回填以强度大的砂砾或石灰土等并夯实。一般原则为挖深不挖浅、挖大不挖小,一次将翻浆部分挖干净。在处理时,要密切注意土质和含水量的变化,容易造成翻浆的土质都比较软,且塑性和含水量都比较大。如果处理的深度的面积都不大(一般深度50cm以内、面积20 m2左右),则用铲车铲除,局部、细小等铲除不彻底的地方用人工及时清理,然后对坑底进行碾压。气温较高和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可以先将坑底进行凉晒,再进行碾压。碾压一定要边角到位,一般4遍以上,再进行回填处理。填料一定要满足路基填筑要求,否则达不到换填效果。如果处理的深度的面积较大(一般深度1m以下、面积大于20m2),则用挖掘机挖除,挖除一定要干净彻底。挖除完毕后在坑外修筑便道,压路机下到坑底进行大振碾压。换填厚度一般控制在0.5~3.0m左右,首层填筑厚度不大于50cm,振动压路机碾压遍数不少于6遍(以不出现弹簧为限),其后分层填筑厚度为20~30cm,碾压遍数为不小于4遍。深挖换填适用于填方,利用方少的路段,具有施工期短的优点,可以最大程度的加快工期,但施工投入较大。
3.铺设隔离层
透水性隔离层。适用于地下水类和混合水类,中、重型翻浆,适用于新路。透水性隔离层采用碎石、砾石、粗砂或炉渣等做成,其厚度一般为10~20cm。为了防止淤塞,应在隔离层上面和下面铺设1~2cm 的草皮、炉渣、石屑、针刺无纺布等适水性材料的防淤层。隔离层应高出地面层20cm以上,并在路基两侧做成3%~4%的横坡,边坡接头的地方用大块碎砾石铺进50cm。
不透水隔离层。不透水隔离层分不封闭式和封闭式两种。前者适用于一般路段,用以隔断毛细水。后者适用于地面排水有困难或地下水位高的路段,用以隔断毛细水和横向渗水。不透水隔离层所用的材料可有:沥青含量为8%~10%的沥青土或6%~8%的沥青砂,厚度一般为2.5~3.0cm;直接喷洒厚度为2~5cm的沥青;2~3 层油毡或塑料薄膜;复合土二膜,一布一膜均可。
4.改善路面结构层
铺设砂(砾)垫层是用砂砾、粗砂或中砂做成的垫层。它具有较大的空隙,能隔断毛细水的上升。化冻时能蓄水、排水,冻融过程中体积变化小,可减少路面的冻胀和沉陷。它还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将荷载进一步扩散,从而减少路基的应力和应变。砂(砾)垫层的厚度可按蓄水原则或排水原则设置。蓄水原则是指春融期间,路基化冻后过量水分全部集中于砂垫层中。
5.掺加水泥、石灰处理翻浆法
对于雨季施工的路基,因雨季降雨频繁,路基翻浆严重,给土方路基施工造成很大困难,特别对于等级较高、工程质量要求较严且工期安排较紧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往往采用掺加水泥、石灰等外加材料处理翻浆,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期完成任务,一般掺加水泥比例为3%-6%,掺加石灰比例为6%-8%,具体施工方法为:对翻浆严重地段用刮平机刮平后,按水泥或石灰掺加比例洒上灰线,然后布灰,布灰时做到均匀,再用拌合机拌合,拌合时以拌到下层路基1-2cm为宜,既不要拌合过深,因为过深会影响石灰或水泥等材料的掺加比例,影响施工效果,拌合过浅,不宜路基处理层与下层路基结合,碾压时容易产生反弹,影响路基施工质量。
三、结语
总之,翻浆现象出现的频率和范围很大,是公路的病害之一。掌握和熟悉翻浆的原因,正确运用可行的方法进行施工和设计,综合考虑路线经过地段的水文、土质及地质等情况,因地制宜。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做到统筹管理、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把翻浆病害根除,从而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黄展生. 浅谈路基翻浆的防治与处理[j]. 科技信息,2010,(19)
[2] 李林高速公路路基路面不均匀沉陷病害处治措施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10,(05)
关健词:路基;翻浆现象;处理措施
翻浆在我国作为一种普通病害存在较为广阔的分布,对路面产生了严重破坏,导致交通运输受到影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将道路养护的工程量得到增加。所以,只有对翻浆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促使道路的使用寿命得到提升。
一、路基中翻浆现象的发生原因
路基是在复杂情况下工作的构造物,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减少和预防好各种自然因素对路基的影响。保证路基的强度稳定性,减小路基发生病害。翻浆是路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表面硬壳层或承载力土层被车轮等的局部超荷载的挤压,破坏土质结构使其承载力下降,路基表面硬壳层从而产生表层局部沉陷和车撤边部凸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土质关系
填筑路基的土质是决定路基稳定性强度的关键。在可选择填方的条件下,一般选用砂性土,它的透水性强、筛分级配合理、壓缩性强、遇水膨胀小、毛细水上升高度小、液性指数偏低。如路基拱度大于1.5%,平整度好,压实度大于98%时,基本不出现翻浆,是较好的筑路材料。如采用粉性土质天然液性指数i 大0.5 而小于0.75,土质毛细水份上升速度快、渗透性差、遇水膨胀大、易使水份积聚,在行车外力作用下易造成路基翻浆。
2.水文方面
地面排水困难、路基填土高度小,边沟积水或利用边沟作农田灌溉、使路基土质水份积聚、毛细水份向上渗透,地下水位较高,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在行车不规则碾压外力作用下,较易产生翻浆。
3.气候影响
春雨绵绵的春天、气温聚热的晚春、暴雨接连的夏天使路基处于潮湿,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降低了路基土质受压承载强度,液性指数增大产生翻浆。
4.行车条件
交通量的剧增,重型车的急剧不规则通行,使路基土质在含水量大于或小于最佳含水量较多时、路基硬壳层松散承力层过压不均匀,加速翻浆。
5.养护不当
路基路拱太小,路基表面平整度差,有坑槽辙沟,路肩横坡度不合规定,路肩堆积杂物,路面洒水过多等等,易产生翻浆隐患。
6.路基压实条件
路基填筑土层时,下层土质在填筑前过于潮湿或洒水过多,使下层土质表层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就填上土层,并在压路机的碾压次数过多或局部压实不均衡下,使部分土质变成死土,造成翻浆隐患。
二、路基中翻浆现象的处理方法
处理路基翻浆的常用方法有翻拌晾晒、深挖换填、掺加水泥、石灰处理翻浆法等。
1.翻拌晾晒
翻拌晾晒是将路基范围内的需要填筑的土方用重型铧犁和重型缺口圆盘耙直接将土翻松并粉碎至颗粒在50mm以下晾晒,直到达到最佳含水量后整平碾压。由于翻拌晾晒时会造成上下层脱节,含水量不均匀,从而容易造成局部翻浆,通常采用石灰土和换填对这些局部地区进行处理。翻拌晾晒受季节和时间制约,适用在施工周期长,利用方较多的路段,它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土方。
2.深挖换填
深挖换填是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土层(软土)挖去,再回填以强度大的砂砾或石灰土等并夯实。一般原则为挖深不挖浅、挖大不挖小,一次将翻浆部分挖干净。在处理时,要密切注意土质和含水量的变化,容易造成翻浆的土质都比较软,且塑性和含水量都比较大。如果处理的深度的面积都不大(一般深度50cm以内、面积20 m2左右),则用铲车铲除,局部、细小等铲除不彻底的地方用人工及时清理,然后对坑底进行碾压。气温较高和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可以先将坑底进行凉晒,再进行碾压。碾压一定要边角到位,一般4遍以上,再进行回填处理。填料一定要满足路基填筑要求,否则达不到换填效果。如果处理的深度的面积较大(一般深度1m以下、面积大于20m2),则用挖掘机挖除,挖除一定要干净彻底。挖除完毕后在坑外修筑便道,压路机下到坑底进行大振碾压。换填厚度一般控制在0.5~3.0m左右,首层填筑厚度不大于50cm,振动压路机碾压遍数不少于6遍(以不出现弹簧为限),其后分层填筑厚度为20~30cm,碾压遍数为不小于4遍。深挖换填适用于填方,利用方少的路段,具有施工期短的优点,可以最大程度的加快工期,但施工投入较大。
3.铺设隔离层
透水性隔离层。适用于地下水类和混合水类,中、重型翻浆,适用于新路。透水性隔离层采用碎石、砾石、粗砂或炉渣等做成,其厚度一般为10~20cm。为了防止淤塞,应在隔离层上面和下面铺设1~2cm 的草皮、炉渣、石屑、针刺无纺布等适水性材料的防淤层。隔离层应高出地面层20cm以上,并在路基两侧做成3%~4%的横坡,边坡接头的地方用大块碎砾石铺进50cm。
不透水隔离层。不透水隔离层分不封闭式和封闭式两种。前者适用于一般路段,用以隔断毛细水。后者适用于地面排水有困难或地下水位高的路段,用以隔断毛细水和横向渗水。不透水隔离层所用的材料可有:沥青含量为8%~10%的沥青土或6%~8%的沥青砂,厚度一般为2.5~3.0cm;直接喷洒厚度为2~5cm的沥青;2~3 层油毡或塑料薄膜;复合土二膜,一布一膜均可。
4.改善路面结构层
铺设砂(砾)垫层是用砂砾、粗砂或中砂做成的垫层。它具有较大的空隙,能隔断毛细水的上升。化冻时能蓄水、排水,冻融过程中体积变化小,可减少路面的冻胀和沉陷。它还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将荷载进一步扩散,从而减少路基的应力和应变。砂(砾)垫层的厚度可按蓄水原则或排水原则设置。蓄水原则是指春融期间,路基化冻后过量水分全部集中于砂垫层中。
5.掺加水泥、石灰处理翻浆法
对于雨季施工的路基,因雨季降雨频繁,路基翻浆严重,给土方路基施工造成很大困难,特别对于等级较高、工程质量要求较严且工期安排较紧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往往采用掺加水泥、石灰等外加材料处理翻浆,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期完成任务,一般掺加水泥比例为3%-6%,掺加石灰比例为6%-8%,具体施工方法为:对翻浆严重地段用刮平机刮平后,按水泥或石灰掺加比例洒上灰线,然后布灰,布灰时做到均匀,再用拌合机拌合,拌合时以拌到下层路基1-2cm为宜,既不要拌合过深,因为过深会影响石灰或水泥等材料的掺加比例,影响施工效果,拌合过浅,不宜路基处理层与下层路基结合,碾压时容易产生反弹,影响路基施工质量。
三、结语
总之,翻浆现象出现的频率和范围很大,是公路的病害之一。掌握和熟悉翻浆的原因,正确运用可行的方法进行施工和设计,综合考虑路线经过地段的水文、土质及地质等情况,因地制宜。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做到统筹管理、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把翻浆病害根除,从而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黄展生. 浅谈路基翻浆的防治与处理[j]. 科技信息,2010,(19)
[2] 李林高速公路路基路面不均匀沉陷病害处治措施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