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薄中的厚重
一张宣纸,轻而薄,苍而弱,但若附上水墨的点染,走笔锋芒的皴擦,便有了文化的厚重。人也如此。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可能很匮乏,但有了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渊博的知识,人生便有了厚度。
西方的纸张往往更适合水彩油墨的涂抹,其丰富的颜料与姿色往往承载的视野与容量,局限于某一个物体。中国的宣纸则不然,它只被一种单调的颜色所渲染,却能因不同的手法呈现出多种视觉效果,最绝妙的手法并不彰显“形色”,而是宣纸上大面积的留白,这些单调简易的用笔,却恰恰凌空出弘大的视野,也包含了更加深刻的底蕴,这其实也暗示了中国人做人的智慧——物质世界的轻薄往往能孕育精神世界的厚重。晋代隐士陶渊明放弃奢华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过著朴素、单调,甚至有些贫困的晚年生活,而正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成就了五言诗的顶峰,他所创作的《归园田居》诗集,被人们称为隐士的最高境界,而《桃花源》和《归去来兮辞》更是后人望尘莫及的。中国的文化讲这样的生活是最贴切自然的。摒弃了物质的华贵,便能减少俗世的欲望,回归轻薄的生活,才能成就精神的厚重。刘禹锡的陋室,诸葛亮的草庐,归有光的南阁子,其都为轻薄生活的象征,而他们的才华和成就,便是轻薄中的厚重,其理亦如此。
反观当今社会,发达的科技给予了我们极其丰富的物质,拯救我们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欲望,人的心灵与精神开始枯竭。因为一点小事轻生,动不动就动刀出手,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案例比比皆是。这就好比是浓重不和谐的油墨,污染了那份原有的清白,厚重也就不在了。因此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从物质的乱流中稳住阵脚,坚守住自己那一份轻薄,把握住生命的厚重。
当然轻薄并不等于苍白,如果没有笔墨,那再好的宣纸也恐怕没有什么分量,厚重是源于轻薄中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挖掘,去挥毫渲染。
游苏州拙政园
世间宝地,东南名园,苏杭质性,天上人间。临西湖之奇美,得钱塘之阔宏,聚才人之灵气,合贤圣之词宗。明德敬止谪居,修此故园,无意庙堂功名,自取拙政。退隐禅意,乘天地万物之化,静心明神,乐朝暮四时之养。
聊此意,跨园门。入眼三分新绿,映目点点胭红。石桥斗折,卧波渌渌,春枝参错,鸟鸣嘤嘤。雕栏延枝茎而建,顺其自然,怪石随水势而铺,因其源远。庭首廊身,蛟龙腾雾,奇岩高峙,猛虎行空。
踱步其中,难寻两景相齐,观色在此,远近皆为绝作。径晓通幽,柳暗花明,绿水流光,不知其源。
概古今质性自然者必有此感:世事变迁,盈余有数。入世识人,实难委心遂愿,贪图享乐,亦觉万境归空。何也?其心不静也,难得善美于庭,况人生乎?拙政非自嘲,其心在静远,径潭非人建,其造化随缘。此余之所得。
一张宣纸,轻而薄,苍而弱,但若附上水墨的点染,走笔锋芒的皴擦,便有了文化的厚重。人也如此。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可能很匮乏,但有了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渊博的知识,人生便有了厚度。
西方的纸张往往更适合水彩油墨的涂抹,其丰富的颜料与姿色往往承载的视野与容量,局限于某一个物体。中国的宣纸则不然,它只被一种单调的颜色所渲染,却能因不同的手法呈现出多种视觉效果,最绝妙的手法并不彰显“形色”,而是宣纸上大面积的留白,这些单调简易的用笔,却恰恰凌空出弘大的视野,也包含了更加深刻的底蕴,这其实也暗示了中国人做人的智慧——物质世界的轻薄往往能孕育精神世界的厚重。晋代隐士陶渊明放弃奢华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过著朴素、单调,甚至有些贫困的晚年生活,而正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成就了五言诗的顶峰,他所创作的《归园田居》诗集,被人们称为隐士的最高境界,而《桃花源》和《归去来兮辞》更是后人望尘莫及的。中国的文化讲这样的生活是最贴切自然的。摒弃了物质的华贵,便能减少俗世的欲望,回归轻薄的生活,才能成就精神的厚重。刘禹锡的陋室,诸葛亮的草庐,归有光的南阁子,其都为轻薄生活的象征,而他们的才华和成就,便是轻薄中的厚重,其理亦如此。
反观当今社会,发达的科技给予了我们极其丰富的物质,拯救我们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欲望,人的心灵与精神开始枯竭。因为一点小事轻生,动不动就动刀出手,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案例比比皆是。这就好比是浓重不和谐的油墨,污染了那份原有的清白,厚重也就不在了。因此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从物质的乱流中稳住阵脚,坚守住自己那一份轻薄,把握住生命的厚重。
当然轻薄并不等于苍白,如果没有笔墨,那再好的宣纸也恐怕没有什么分量,厚重是源于轻薄中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挖掘,去挥毫渲染。
游苏州拙政园
世间宝地,东南名园,苏杭质性,天上人间。临西湖之奇美,得钱塘之阔宏,聚才人之灵气,合贤圣之词宗。明德敬止谪居,修此故园,无意庙堂功名,自取拙政。退隐禅意,乘天地万物之化,静心明神,乐朝暮四时之养。
聊此意,跨园门。入眼三分新绿,映目点点胭红。石桥斗折,卧波渌渌,春枝参错,鸟鸣嘤嘤。雕栏延枝茎而建,顺其自然,怪石随水势而铺,因其源远。庭首廊身,蛟龙腾雾,奇岩高峙,猛虎行空。
踱步其中,难寻两景相齐,观色在此,远近皆为绝作。径晓通幽,柳暗花明,绿水流光,不知其源。
概古今质性自然者必有此感:世事变迁,盈余有数。入世识人,实难委心遂愿,贪图享乐,亦觉万境归空。何也?其心不静也,难得善美于庭,况人生乎?拙政非自嘲,其心在静远,径潭非人建,其造化随缘。此余之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