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用工荒”与“人才流失”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以辽宁省为例,对当前“用工荒”和“人才流失”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刻剖析原因,并结合辽宁地区发展背景,提出相关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辽宁省 用工荒 人才流失 中小企业
新时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除融资难等问题外,还面临着“用工荒”和“人才流失”问题。当前辽宁省经济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GDP增速垫底等问题,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挤压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用工荒”与大量劳动力闲置并存;部分中小企业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轻视企业员工的权益,导致人才流失。“用工荒”标志着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人才流失”倒逼着企业不断完善人才保障体系。
一、辽宁省中小企业“用工荒”和人才流失现状
1.结构性短缺是“用工荒”出现的根源。出现“用工荒”,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许多企业明确要求技能型员工比重超半,而在劳动力市场,很多劳动力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缺乏相应的技能,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要求存在脱节,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存在专业不对口等现象。
2.人才流失的特点。第一,相关数据显示,东北近10年来流失人才达100万左右。在流失的人才中,高级人才占较大的比重。高级人才具有丰富的经验或者掌握着高超的工作技术,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占有优势地位。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求,较为高层次的需求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当他们在中小企业的高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导致他们离开企业,高级人才的流失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二,人才流失表现为“集体流失”。很多企业人才流失典型案例,一名或者几名具有较高威望的人才选择离开企业时,易发生“羊群效应”,会带动部分人或者整个团队的集体流失。第三,人才流失呈现出年轻态势。人才流失呈现出年轻态势,即年龄较小的人才流失的比例较大。出现这种态势是因为年轻人才对企业的依赖性较小,离开企业不会被太多的因素所羁绊。此外,他们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快速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内容。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用工荒”和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1.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不对称。受教育观念的影响,职业技术院校在社会的认可度较低,大部分学生选择高等教育,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逐渐大众化,进而导致的是教育水平的降低,很多高校毕业生缺乏一技之长,在择业时处于劣势。同时,高校的教育未与市场需求加密衔接,导致市场急需人才匮乏和高校毕业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
2.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良好的企业文化。辽宁省中小企业主要是个体和私营企业。在内部管理机制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企业的内部管理较为混乱、基本制度和组织架构不合理等。内部管理机制出现的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中小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缺失,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隐形风向标。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改善人才工作环境,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人才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3.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性因素是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激励机制能提升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当前,在中小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硬性的管理制度,“人性化”建设存在缺失,导致人才的较高需求得不到满足。针对“辽宁省中小企业用工荒和人才流失现象”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35份,满足统计学的相关要求。由图表可知,受调查对象中男性占15%,女性占85%。受调查对象年龄集中为20-40岁,其中20-25岁站44.7%,25-40岁占29.4%,20岁以下占13.2%,40岁以上占12.7%。受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其中,本科学历占43.8%,大专及以下占36.6%,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3.6%。样本量中已经工作的占45%,未工作的占55%。本次调查的样本量在年龄、性别和学历等不同指标采样和分布上较为合理,因此相关的研究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图可知,30%的受调查对象对“留辽宁发展的意愿”处于折中状态,32%的受调查对象不想留在辽宁发展,23%的受调查对象有些想留在辽宁发展,只有14%的受调查对象表达出强烈的留在辽宁发展的意愿。辽宁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求职的过程中,求助者对“发展机会”、“薪资待遇”和“福利制度”较为关注,分别占54%、46.4%、32.8%。通过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发现,他们不愿意留在辽宁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工资低、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
解决用工荒和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措施:(1)改革人才培养体制,衔接市场需求。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加大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投入,促进产学集合,坚持结果导向,培养企业和市场需要的紧缺型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将有力的改善“用工荒”困境。(2)建立完善、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应当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结合新时期人才管理新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指导思想,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通过对企业的人事制度进行有序的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管理层要根据企业发展的特点,制定企业文化,文化是稳定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3)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调查数据显示,员工对“薪资待遇”、“发展机会”、“福利制度”较为关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應该是为员工制定与其贡献相对应的工资;为员工制定清晰的晋身机制;为企业员工完善相关的福利制度。激励机制要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作者简介:刘冠男(1994.07—)女,吉林四平人。专业或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关键词:辽宁省 用工荒 人才流失 中小企业
新时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除融资难等问题外,还面临着“用工荒”和“人才流失”问题。当前辽宁省经济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GDP增速垫底等问题,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挤压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用工荒”与大量劳动力闲置并存;部分中小企业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轻视企业员工的权益,导致人才流失。“用工荒”标志着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人才流失”倒逼着企业不断完善人才保障体系。
一、辽宁省中小企业“用工荒”和人才流失现状
1.结构性短缺是“用工荒”出现的根源。出现“用工荒”,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许多企业明确要求技能型员工比重超半,而在劳动力市场,很多劳动力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缺乏相应的技能,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要求存在脱节,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存在专业不对口等现象。
2.人才流失的特点。第一,相关数据显示,东北近10年来流失人才达100万左右。在流失的人才中,高级人才占较大的比重。高级人才具有丰富的经验或者掌握着高超的工作技术,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占有优势地位。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求,较为高层次的需求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当他们在中小企业的高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导致他们离开企业,高级人才的流失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二,人才流失表现为“集体流失”。很多企业人才流失典型案例,一名或者几名具有较高威望的人才选择离开企业时,易发生“羊群效应”,会带动部分人或者整个团队的集体流失。第三,人才流失呈现出年轻态势。人才流失呈现出年轻态势,即年龄较小的人才流失的比例较大。出现这种态势是因为年轻人才对企业的依赖性较小,离开企业不会被太多的因素所羁绊。此外,他们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快速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内容。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用工荒”和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1.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不对称。受教育观念的影响,职业技术院校在社会的认可度较低,大部分学生选择高等教育,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逐渐大众化,进而导致的是教育水平的降低,很多高校毕业生缺乏一技之长,在择业时处于劣势。同时,高校的教育未与市场需求加密衔接,导致市场急需人才匮乏和高校毕业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
2.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良好的企业文化。辽宁省中小企业主要是个体和私营企业。在内部管理机制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企业的内部管理较为混乱、基本制度和组织架构不合理等。内部管理机制出现的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中小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缺失,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隐形风向标。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改善人才工作环境,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人才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3.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性因素是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激励机制能提升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当前,在中小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硬性的管理制度,“人性化”建设存在缺失,导致人才的较高需求得不到满足。针对“辽宁省中小企业用工荒和人才流失现象”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35份,满足统计学的相关要求。由图表可知,受调查对象中男性占15%,女性占85%。受调查对象年龄集中为20-40岁,其中20-25岁站44.7%,25-40岁占29.4%,20岁以下占13.2%,40岁以上占12.7%。受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其中,本科学历占43.8%,大专及以下占36.6%,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3.6%。样本量中已经工作的占45%,未工作的占55%。本次调查的样本量在年龄、性别和学历等不同指标采样和分布上较为合理,因此相关的研究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图可知,30%的受调查对象对“留辽宁发展的意愿”处于折中状态,32%的受调查对象不想留在辽宁发展,23%的受调查对象有些想留在辽宁发展,只有14%的受调查对象表达出强烈的留在辽宁发展的意愿。辽宁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求职的过程中,求助者对“发展机会”、“薪资待遇”和“福利制度”较为关注,分别占54%、46.4%、32.8%。通过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发现,他们不愿意留在辽宁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工资低、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
解决用工荒和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措施:(1)改革人才培养体制,衔接市场需求。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加大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投入,促进产学集合,坚持结果导向,培养企业和市场需要的紧缺型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将有力的改善“用工荒”困境。(2)建立完善、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应当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结合新时期人才管理新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指导思想,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通过对企业的人事制度进行有序的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管理层要根据企业发展的特点,制定企业文化,文化是稳定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3)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调查数据显示,员工对“薪资待遇”、“发展机会”、“福利制度”较为关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應该是为员工制定与其贡献相对应的工资;为员工制定清晰的晋身机制;为企业员工完善相关的福利制度。激励机制要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作者简介:刘冠男(1994.07—)女,吉林四平人。专业或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