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酒堡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wh14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龙南县渔仔潭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称为“中国藏酒最多的客家围屋”,这里的家家户户都酿制客家米酒,所以渔仔潭围也被人亲切地称为“客家酒堡”。
  客家酒堡位于距离龙南县城10公里的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这个村现有李、黎两姓农户28户,人口153人,是一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村落。渔仔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客家酒堡的来历
  为什么渔仔潭围屋称作客家酒堡?在里仁镇,有一座比渔仔潭围历史更悠久、规模更大的围屋——栗园围。栗园围建于明朝,是一个李姓围屋。到了清朝嘉庆18年(公元1813年),因为栗园围人丁兴旺,房屋不够居住,栗园围的一个第十八世孙——李遇德便携妻带子离开栗园围,来到渔仔潭这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垦荒耕种。除了种植水稻,还引进了一种叫淀纺的植物,将淀纺的茎叶榨汁可以制成染布的原料。种植淀纺经济收入很不错。李遇德一家在渔仔潭安居下来后,不断繁衍子孙,使渔仔潭成为一个村落。
  李德遇建围屋的资金,主要是靠后来做客家米酒发家致富的。相传渔仔潭边上有一条石阶路,是关西镇人往返县城的必经之路。一天中午,有个从关西出来的中年汉子来到李遇德居住的小屋里讨水喝。好客的李遇德殷勤接待,并拿出自家酿制的米酒给那他品尝。那人品过米酒后,大为赞赏。这个中年汉子,就是当时关西赫赫有名的徐名钧。徐名钧又叫徐老四,他靠做木材生意赚了钱,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围屋——就是现在的关西新围。徐老四见李遇德为人热情厚道,便向知县马修良大人推荐介绍了李遇德酿制的米酒。知县大人尝过后,觉得确实是好酒,便决定今后县衙就用渔仔潭的米酒。结果,渔仔潭米酒的名气不迳而走,越来越大。李遇德也在徐老四的资助下,几次扩大酒厂规模,生意越做越大。李遇德赚到很大一笔钱,便建造了渔仔潭围屋。
  李遇德与徐老四成了莫逆之交,后来,他的小女儿也嫁给了徐老四的侄儿,两家人的后代也来往密切。清朝咸丰2年(1852年),徐家子孙有个当了翰林学士的徐思庄省亲回家,他是咸丰皇帝的书法老师,徐思庄为渔仔潭围题写了围名和“开坛十家醉,把盏百里香”的楹联,又带几十坛渔仔潭米酒回京,以家乡特酿的名义送进宫里。咸丰品尝后龙颜大悦,御笔题了“渔仔佳酿”四个大字。
  从此,渔仔潭围便有了“客家酒堡”的美誉。当地政府根据传奇故事,重新发掘渔仔潭围的历史文化,把渔仔潭围开发建成具有赏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题,集展览、品尝、收藏、艺术创作和旅游观光功能为一体的客家酒堡。
  走进渔仔潭围
  渔仔潭围呈“回”字形,整个围屋只有一扇向东开的大门。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相当于四分之一的足球场那么大。外围高9米,底部厚将近1米,靠近河边的围墙地下基础深达7米,用三合土垒筑而成的,也就是用石灰、鹅卵石和沙相拌,还掺入桐油、红糖水、糯米粉、鸡蛋清、白米饭等混和夯筑而成,这种墙体非常坚固耐用。
  围屋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围墙的四角向外突出为四个炮楼。东南角、东北角和西北角的都是四层,高12米,而在西南角的炮楼却是五层,高15米。为什么西南角的炮楼要建得特别高呢?因为渔仔潭围的西南角紧挨着一座树林茂密的小山,所以西南角的炮楼也就要建高一点。在龙南的300多个围屋中,渔仔潭围屋规模不算大,但这么高的炮楼却是非常罕见的。围墙和炮楼都设有葫芦形的枪眼和园形的瞭望孔,还有少量的方形的铁窗。
  整个围屋有三层,共有160间房子,其中沿围墙有142间,里边有18间。围墙上方每隔一段便设置了一个漏水口,可见最高的瓦檐就在那个位置,而漏水口的上面围墙就是女儿墙。
  从门口到对面的两幅砖墙之间是一个小院落。院子一角是水井,水井很大,内径1.3米,外径1.9米,在所有围屋中算是最大的一个。有了水井,一旦有事,紧闭外门,可以坚守几个月之久。两幅砖墙是萧墙,按《辞源》上载,萧墙是宫廷为分内外的小墙,在这里可能是为了把水井与祠堂相隔开来,是中国围院式建筑中必要的构成部份。
  走进渔仔潭围的大门,左边院子有一口古井,井水清亮见底。据传这口古井曾是酒井,从井里打上来的都是酒,后来因有人一时的贪婪而变成了水,留给人们深刻的启示。
  李氏祠堂 渔仔潭围的中心
  围屋内的主体建筑是李氏祠堂。祠堂又叫祖堂,它是围屋最神圣的地方,位于中轴线上。这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维持宗族血缘关系的纽带,每年都要定时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敬宗祭祖活动。
  祠堂大门框上方,有一对八卦门铛,是乾、坤两卦,圆柱形的木雕,是鲤鱼跳龙门的图案,是希望子孙有出息的意思。上方有“进士”牌匾。原来,李氏后人在清朝道光到光绪的前后约40年之间,共有三人中了进士。李氏子孙接二连三金榜题名,真可谓连登科甲之家了。这与李氏家风有密切关系。渔仔潭围主人李遇德是从里仁栗园围迁来的,而栗园围的族规家训是非常好的。除此之外,也可能是与渔仔潭围所处的风水地理相合有关。
  祠堂是“两堂式”结构,即由上下两厅组成,前面一栋叫上厅,里面一栋叫上厅。每栋有三开间,中间隔一个天井。天井的出水口是个铜钱形状的挡口。收集的水,包括从居住间流过来的洗濯过的生活用水,全部都通过这个出水口流到宅外自家的水田。这便是客家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节俭古训了。上厅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祖位所在,上方是不敢住人的,因此一般都不设楼层。
  这种“两堂式”的结构,实质上是继承了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建筑传统,也体现了客家人崇拜祖宗的宗族文化。
  酒文化展示区
  从祠堂东门走出去,便可以看到一排三层房间。这就是围墙边上的三层142个房间了。
  现在,这些房间布置成了酒文化展示区。每个房间,分门别类地摆放了国内外各种名酒,既作储藏,又作展示。在展示酒品的同时,每个房间还展示了一些名画。渔仔潭开辟了艺术创作室,吸引了众多名画家在这里体验客家风情,绘画创作,所以就把他们的画作挂在各个房间展示。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名酒,又可以鉴赏名画,这是一件多么雅兴的事。如果看上哪一幅画作,还可以买回家当作纪念品。
  围墙边的房间是三层楼的,在第二层楼有悬吊出来的走马廊。这走马廊把东、南、西三面的房间都连起来了,主要是方便生活使用。第三层没有外走马廊,但每个房间是有小门相通的,也可以连通起来,叫作内走马廊。围墙上有很多枪眼,是用来防御、通风、采光的。
  客家米酒作坊
  客家米酒作坊专门展示客家的酒文化以及客家米酒酿制的全过程。共分砻米房、蒸米房、发酵房和焐酒房等四个室。
  龙南酿酒历史悠久,据史志记载,早在宋朝时期就开始有蒸米酒宴请宾客的习俗,而且,龙南几乎所有的客家嫂子都会酿制米酒,所以就称之为客家嫂米酒。
  龙南人历来爱喝米酒。秋收后的米酒,一般在重阳节启封。龙南人把做酒的器皿,称作酒盎,盎口小肚大且高。吃到底时,非伸长胳脯去舀。酒酿好之后,先掏出几瓶最甜的,留待客人。过去缺粮,只能在过春节时赛谁家的酒最甜。龙南人有一个习惯,每逢农忙插秧,田塍上摆把酒壶,插完一行,就喝一口,伸伸腰。要是请了几个工,也是就一壶酒,谁先插到田头就谁喝。到了盛厦,村旁路边的大树下有很多卖水酒的。路人渴了,花几毛钱,既提神又解暑。所以龙南人称客家嫂米酒为“大树底下的茶”。
其他文献
美国艺术家库尔特·温纳(Kurt Wenner)是一位艺术大师和设计大师,可能很少人知道,风靡全球的3D立体画就是他发明的!他通过严谨的角度计算,使二维平面上的画作跃然于眼前,奇妙的感官错觉会让你一时间头晕目眩,跌入库尔特精心绘制的幻境中。
期刊
20岁的罗马尼亚人Raul Oaida近日使用50万片乐高玩具方块组装出了一辆汽车,不仅如此,它还用了256个乐高活塞,让它可以真正上路行驶。据说这车开起来,时速可以达到18公里,真的用来代步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不过,其中的轮胎、地盘、车轴等不是使用乐高方块制作的。
期刊
集庆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永定现存最古老、结构最特殊的圆土楼。全楼木制结构不用一枚铁钉,与厚度近2米的生土墙一道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霜雪雨。  集庆楼坐落在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北面溪边,依山面水,与紧邻的4座圆土楼和31座方土楼相呼应,构成风光秀丽的初溪土楼群。  集庆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约30米,地势险要,据初溪村族谱记载,该楼为初溪
期刊
这张图片是摄影师乘坐直升飞机从阿拉斯加首府朱诺飞往阿拉斯加另一城市科尔多瓦的途中拍摄的。在4个小时的飞行中,摄影师经过了一些阿拉斯加最为人迹罕至的地区,包括所谓的“失落海岸”。在飞到费尔韦瑟山脉附近时,飞行员想要沿着海岸线飞行,于是在转弯的时候,见到了沙滩上成千上万的海鸥。直升飞机的声音惊起了鸟群,它们在下方如浪潮般飞起,这一景象令人震撼。
期刊
抚溪土楼群是永定土楼中密度最高的土楼区域,规模宏大、巍峨壮丽,连片总长3000余米,名楼鳞次栉比。然而在网上搜索抚溪土楼,显示的结果却多是初溪土楼的资料,可见抚溪土楼真是“深藏闺中人不识”。  抚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抚市镇抚溪河南岸,连片壮观的106座大土楼从东到西一字排开,总长3000余米,面积近3平方公里。这些土楼保存比较完好,基本风貌尚存,土楼群中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如闽西规模最大的天后宫
期刊
泰安楼位于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建于清高宗乾隆28年(公元1763年),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占地总面积6684平方米,已在2000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提起土楼、围龙屋这种独特的民居建筑,首先想到的地方就是福建的永定、南靖。而在客家聚居地的广东梅州,有一个地方,几乎涵盖了你想要了解的任何一种客家民居建筑,这就是大埔县。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期刊
下坂土楼群与田螺坑相距只有3公里,早在元朝中期,这里的七个小山坡上,就住着黄、李、刘、罗、张、唐、范七姓先民,下坂村现存土楼21座,其中福建现存最古老的圆楼——裕昌楼,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歪西斜楼”。  裕昌楼,位于福建南靖书洋乡下版寮村上节社,据张氏族谱记载,裕昌楼始建于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修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别看它的外墙表面斑驳,像个满脸皱
期刊
岩太土楼群与其它土楼有着明显区别,大多位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这里极易形成茫茫云海。土楼沿着韵味柔美的梯田拾阶而建,错落有致,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如诗如画,宛若仙境。  说到永定土楼,人们自然会想到闻名遐迩的振成楼、承启楼和初溪土楼群等。然而,最具神奇色彩的岩太土楼群却鲜为人知。  岩太土楼坐落在闽西的崇山峻岭之中,位于福建省永定县陈东乡岩太村。岩太是原生态的客家最原始村落,人口1600余人
期刊
12月25日,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海峡摄影时报社、武夷华泰地产公司联合主办的“文化山水·世界武夷”2013网络摄影大赛12月赛评选揭晓。该月共收到参赛作品220余幅,10幅作品入围。其中,灵芝草的《圣诞》、阿薏的《武夷山小精灵》获优秀奖,各积2分,其余8幅作品各积1分。
期刊
书法家简介  杨永让 山东聊城人,研究生学历,从军38年,正师职,大校军衔。国家一级美术师、特级书法家。数百幅作品在海内外书画大赛、书画展览中获奖和展出,部分作品被中外博物馆、企业家和书法爱好者收藏。  现任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华国粹艺术研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委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主席、福建省书协会员、省人大书画院特聘书法师、福建翰墨书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