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小城镇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但现阶段重城市发展,轻农村发展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重视完善小城镇建设,打破城乡传统的二元结构,消灭城乡差别,使城乡呈现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的趋势,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一、从小城镇建设角度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⒈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 重点镇与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主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通过对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重点镇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
  ⒉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 小城镇建设需要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相关资源,把各项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共同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点基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工作中来,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
  一是围绕推进农民主动城镇化,放宽小城镇的户籍政策,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研究城乡社会,保障接轨的途径和办法,将进入小城镇的农转居人员纳入城镇社保体系。三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教育,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
  ⒊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规划在发展中属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相衔接。从环境角度上来讲,小城镇规划是否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否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⒋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处理,给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辐射。从农民最关心的改水改厕、危房改建、道路硬化等方面入手,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并通过小城镇向乡村的辐射作用,实现全面建设新农村的目标。
  ⒌繁荣小城镇经济,构件城乡互动产业格局 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环境优势、人文特色等,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小城镇各项事业建设,推进小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在小城镇构建合理的城乡互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城乡一体化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经之路
  
  1.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与人口合理分布的最佳摸式 所谓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城市、小城镇、农村之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最终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状态与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必须引导农村人口有序流动与迁移,使其在农村合理分布,由此形成农村建设在空间结构布局上的理想模式。
  一是农村工业由分散无序的布局向科学规划和设置的农村工业区集中。二是城市建設的都市化。三是县域城乡体系和人口规模合理布局。
  农村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农村的城镇化,而农村的城镇化又依赖于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社区的中心,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和桥梁,对农村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它不仅可以为控制大城市规模创造条件和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流动对城市的压力,而且可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状况,以及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时,为农村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提供物质和精神的保证。
  ⒉村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与优化人口分布的微观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需要改变农村居民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而且要求农民树立正确的现代化意识,具备现代人的素质;不仅需要转换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和产业结构,而且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尤其要重视村落这一农村社区最基层单位的建设。尽管在社区功能和生活方式上,农村社区受到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影响,其功能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以农业生产为基本功能的本质没有变。而生产生活等重要活动几乎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进行的,农村村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以优化人口分布的微观基础。
  我国340多万个自然村落作为农村最小的社会单元,容纳了我国60%以上的居民。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人口的合理分布都离不开村落的建设。建设好自然村,不仅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而且也改变了农民生活的自然环境,为合理分布农村人口提供了现实的地域结构。根据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经济结构状况和人口分布格局,可以将一些经济落后、布局分散、交通闭塞,以及自然环境恶劣的自然村合并 ,统一规划,设计建立一个新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农村村落社区类型,使其中分散独立的传统小村落融合为较大地域范围,这样重新组合的新的村落社区不仅优化了农村的资源配置,包括优化人力资源,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且成为人口分布合理、社会关系融洽、经济活动集中、自然条件优越的微观区位结构。村落建设好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合理分布才会有良好的区位结构。农民生存与发展的支持系统就有坚实的微观基础。由此,必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⒊农村人口逐步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根据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坚持“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指导思想。在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同时,把积极发展和建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放在突出位置,使这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仅成爲吸纳和集聚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最适宜的地域空间和农村工业发展的中心,而且成为农村经济政治商业文化教育和服务的中心,同时成为城乡连接的纽带。通过这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的整合和辐射功能带动周围的乡村,统一组织经济和社会活动,逐步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根本转变,使得工业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防止人口盲目留驻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走阶梯式的城市化道路。随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以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综上所述,要解决农村问题,需要充分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并且充分发挥小城镇这个主要基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小城镇的各项功能,从而打破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完成城乡一体化运作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一定会蒸蒸日上。
其他文献
以豆渣为基材,海藻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为成膜剂,甘油为增塑剂,研究了成膜剂和增塑剂对膜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选了可食性膜的配方。结果表明,豆渣的添加量为2.0 g,羧
通过对当前江苏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需求总体水平的分析,可以发现食物消费支出在整个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随收入变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而对食物消费需求结构从边际消费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到2004年底,我国城市化已经达到40%,人民生活质量也逐步得到提高,这就对城郊农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如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为发展城郊农业提供了大好机遇,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作者选派农村科技扶贫任村支部书记三年,现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就如何健康地发展村级经济,谈
路基的施工质量,是整个路线工程的关键,也是路基路面工程能否经受住时间、车辆运行荷载、雨季冬季的考验。要做好路基工程,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路基的填筑,尤其对原地面的处理和坡面基地的处理:    一、路堤填筑前原地面处理    ⑴填筑路堤时应首先进行原地面处理。当路堤填筑高度不小于1.0M时,应注意将路基范围内的树根,草丛全部挖除。若基底的表层土系腐殖土,则须用挖掘机或人工将基表层土清除换填,厚度视具体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材料消耗定额的理论知识以及张集矿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方法、材料消耗定额在材料计划制定中的应用、材料消耗定额在成本控制和考核中的应用等。  关键词: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计划 成本控制 物资管理    1 前言    为了进一步提升张集矿物资管理水平,张集矿从10月份开始对各类材料消耗定额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满足张集矿材料消耗管理的需要。材料消耗定额是指在合理使用材料的条件下,生产单位合
工程质量形成于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社会效益,提高工程质量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分析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印刷套准智能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制定了基于PLC与图像联合控制的印刷套准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并就图像处理、数据存储和通讯、硬件选型等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经实
本文介绍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在南昌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概况,并对接头的质量检验问题进行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正以缤纷灿烂的态势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对文化的挖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满足人们文化享受需要,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众多文化类型中,昔日鲜为人知的档案文化正悄悄地向人们走来。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两种概念相比较,可以得出,他们在形成主题、形成领域、形成时间上都是相同的。在形成特点和表现形式上,档案正是人类获得物质、精神生产能力
全国工商联6日发布的2006年度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调研结果显示,我国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规模发展迅速,增长势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