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4-000-03
摘要本文就学校体育与专业化训练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以及专业化训练对于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专项化训练学校体育
一、前言
最近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从政府到社会都普遍认识到了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步伐,学校体育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学校体育目前作为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影响着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也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相关工作。而就目前来看学校体育更像是一个体育的一个孤立的分支,虽然教育部也曾经提出来过要把“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但也只是强调要多举办竞技体育相关比赛,而真正能体验到“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的一部分学生也只限于班级里体育素质比较好的学生。而体育课堂作为学校体育的基础环节,几乎没有和竞技体育相结合的方面,该怎么上体育课?如何上好体育课?目前也是众说纷纭。
二、学校体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包括政策,师资,教学,测试,监督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已经提出来很多年了,而本人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和体会到几个问题,可能会对学校体育改革有所帮助。
(一)体育课的形式拘束于传统观念
近年来关于对于体育课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很多,但体育课的传统上课模式还是没有变,我们如果只是片面的去改变体育课的内容,而不去改变体育课的上课模式,会使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两大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而“健康第一”指的是积极的健康,我们要通过锻炼获得健康,而获得健康的方式就是增强学生们的体质,而增强学生们的体质可不是简简单单的通过一些游戏,一些慢跑就可以提升的,作为学校体育不需要专业运动员那么刻苦的,时间长的去训练,但增长体质的基本运动规律不会变。而体育课只有40分钟,而一个完整的准备活动就要20~30分钟,而很多体育技能都需要在一个身体完全活动开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教学,这就让很多老师无法施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
(二)传统大课间的弊端
“大课间”这一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日程课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课间”真的科学吗?真的适合现阶段的教育培养模式吗?真的可以培养同学们对体育的兴趣吗?一次“大课间”一般是半个小时左右,而这“半个小时”对于学生们来说真的意义有多少?本人通过调查发现大课间的形式有三种:第一是做操;第二是慢跑;第三,教一些各自学校的特色项目如跳神,跆拳道等。但是目前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人都应该明白,上述前两种形式的哪种可以很有效的增强体质吗?或许半个小时的慢跑或者做操只能维持一定程度的体能,或者保证学生体质不去下降,而不是真正提高。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天的紧张学习中的“半个小时”给了体育,但体育能带给学生们多大的提高,即“大课间”的真正效率到底有多高?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三、专项化训练的相关内容和理论依据
对于专项化训练来说,一直以来困扰我国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主要问题就是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运动强度和训练内容的把握。对于早期专项化训练曾经部分学者提出,可导致运动员运动生涯缩短,破坏运动员的生理发育,会出现短期运动成绩提升,但不利于运动员长远发展的现象。
本人认为,中国运动员确实存在这一现象,但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早期专项化训练导致的,而是我们早期专项化训练的阶段性,训练内容,训练强度不科学,不准确所导致。而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早期专项化训练,同样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早期专项化训练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在其整个運动训练过程中,专项技能和专项能力所需要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高频率活动的能力、对时间与空间的辨别能力、节奏感等能力的发展,有2/3偏高是在青春发育结束以前,尤其是在“少儿”的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期间所获得的。如果这一时期,进行大比例的一般性身体全面发展的训练,或非专项性的一般技能及体能训练,不仅会耽误发展专项能力的大好时机,而且也会使运动员在日后的高水平训练中,无法达到这时期所能获得的发展专项能力训练的最佳效果。这是因为运动员的年龄增大,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相对减缓;非专项能力在大脑皮质建立了较强的“兴奋灶”。
以跳高,跳远这一类项目为例,运动员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对其运动成绩会产生绝定性的影响,跳跃性项目在助跑与起跳的衔接,在不同的跳跃性项目中具有不同的衔接技术,更需要不同的专项能力来维持这样的技术,如果早期专项化训练不系统,不专业,错过了发展这一方面能力的黄金时期,日后再想去提高这一部分的能力会变得十分困难和低效。
(二)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全面性的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在运动员早期训练过程中,一直是教练员和体育教师把握的重点和难点。这受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因为早期专项化训练具有不可控性和风险性,如果无法控制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运动负荷,会应该该运动员以后的运动成绩。所以大多数教练员和体育教师都采用比较“保险”的“全面性身体训练”来作为一个运动员在早期运动训练过程的主要训练方式。还是以跳跃性项目运动员为例,他们需要去跑一些长距离的耐力跑,上肢力量训练等,而这些训练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对于他们的跳跃成绩会有很大负面影响。因为跳跃性项目虽然进行的时间很长,但其和中长跑的耐力不一样,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承受的耐力,而真正参与到比赛中也就6~8次跳跃,所以他们几乎不需要有氧耐力训练,而过多的有氧耐力训练,还会破坏跳跃运动员的发力感觉和肌肉力量。而过多的上肢训练,也会破坏跳跃性运动员的发力感觉和体重。 本人认为,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对于运动员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分清主次才是其核心问题。专项性身体训练应该作为跳跃运动员的核心训练内容,而全面身体训练应作为其辅助训练内容。而专项体能的提升会对其他部分的体能形成一个促进作用,而适当的提高整个身体的运动能力对专项体能的提升也是一个基础性的保障,例如对于跳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可以一周或者两周安排一次适宜强度的耐力跑对于其专项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专项化训练对于学校体育的意义
王光寻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可行性是指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强,领会意图快,采用适合青少年发展特点的手段对其进行训练。其内容应该包括兰个方面:第一,专项技术训练部分。基本技术和完整技术规范化,要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化技术训练,多以基本动作为主。第二,专项身体素質部分。全面发展素质中突出专项素质。专项的运动量和强度部分”。
由此可见专项化训练的内容与学校体育的本质相符合,本人认为学校体育中的专项化训练和竞技体育中的专项化训练还是其特殊性,因为学校体育中的学生和专业运动员在运动能力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学校体育中的专项化训练应该继承竞技体育中的专项化训练的优点,而学校体育中的专项化训练的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的安排运动强度和训练计划,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并掌握某个项目的运动技能,这不但可以增加体育教育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使同学们感受到上体育课的意义,从而为形成“终身体育”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对于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专项化训练的方法与建议
目前的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对于专项化训练的实行是有很大的困难,但本人认为如果想要有效地改变学生身体素质。一定要将专项化训练的“精髓”加入到学校体育的课堂内容当中,以下是本人其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取消大课间,将体育课的时间提高,大约在1小时~1小时20分之间
目前体育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而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一再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对于基层体育来说确实有些困难,因为一个系统准备活动的时间就要占到一堂课的3分之2的时间,所以提高体育课的时间是进行专项化训练的前提,而这个时间从哪里来?本人建议取消传统的大课间活动形式,将每天大课间的时间加入到体育课中,然后为体育课安排特定的时间进行专项化训练。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完成的体育课训练,还没有对其的时间增加或者减少,从而不影响到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注意说明一点,即使是专项化训练也不需要天天训练,以周训练计划为例,我们可以周一到周三安排体育课,周四休息,周五再安排一堂体育课。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专项水平
目前学校体育教师质量不高确实是影响学校体育工作更好进行的一个重要障碍,所以无论是体育类大学的学生还是对于在职体育教师都要进行适当的专项化训练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合理的安排适合其学生自身特点的专项化训练。
还有一点就是早期专项化训练是有一些弊端的,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一些社会价值观的问题,因为体育类项目以竞争和表演为主,如果不正确引导会使学生们过于争抢好胜或因为一些体育成绩带来的虚荣感而轻浮做人。这些弊端如果体育教师具有相对应的人文方面的知识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加强体育教师的人文方面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
(三)确保学校体育组具有多种专项的体育教师
基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小学,初中和高中大多数是分开教育的,所以很难做到一个体育教师一直培养一批学生,但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确保学生可以在升学后还能继续进行自己以前从事项目的训练,这样可以确保训练的阶段化,从而随着训练年限的积累,对于一个项目达到熟能生巧的状态。
(四)进一步加强关于学校体育的伤害事故的责任归属和保障制度
因为体育活动本身就带有竞争性,但我们不应该因为其容易发生伤害制度而选择回避体育运动,这不利于我们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也不利于我们实现“健康第一”的指标,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健康是积极的健康,绝对不是不运动所带来的“不受伤”。所以建立和完善针对学体育伤害事故的保险机制是实行学校体育专项化训练的重要保证。
六、结语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专项化训练在我国运动训练领域尚不完善,而学校体育的专项化训练更是有很大研究空白,但学校体育的专项化训练确实是一套可以将科学的训练方法切合实际的运用到学生们体育生活的有效的方法。虽然现在学校体育的专项化训练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只要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体育课他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并且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可以切合实际的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学生们从自身就会转变对“体育课只是放松,玩”的看法,从而影响到学生家长,而至整个社会。但其中到底哪些体育项目适合中小学生训练?如何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根据学校体育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专项化训练?还有待我们体育人和有关学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景伟,夏祥鹤,鲍勇.“运动训练原则”体系新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
[2]姚蕾.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热点问题解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3).
[3]张京华.关于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主要问题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4]吕长春.论田径早期专项化训练的优劣[J].竞技体育.2014(94).
[5]霍方阳.青少年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利弊分析及对策建议[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6]刘学,陶于.试论现代运动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与少儿运动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
[7]庞宏陆,洪国梁,崔东霞.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5(4).
[8]刘乃宝,严峰,杨铭.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归属与保障机制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1).
[9]韩鲁安.一般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若干问题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4).
[10]银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视角下田径项目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及意义[J].教育时空.
[11]董国珍.学校体育运动训练指南[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
[12]韩胜利.谈谈少年儿童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弊端口[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6(5).
[13]李金华.少儿早期专项化的弊端[J].名家指点.2000(3):12.
[14]王光寻.试析少儿田径项目的早期专口化训练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关系[J].安徽体育科技.
[15]陶于.我国运动训练亟待重新认识的早期训练理论问题——早期专项化与早期专口化训练问题探析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
摘要本文就学校体育与专业化训练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以及专业化训练对于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专项化训练学校体育
一、前言
最近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从政府到社会都普遍认识到了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步伐,学校体育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学校体育目前作为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影响着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也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的相关工作。而就目前来看学校体育更像是一个体育的一个孤立的分支,虽然教育部也曾经提出来过要把“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但也只是强调要多举办竞技体育相关比赛,而真正能体验到“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的一部分学生也只限于班级里体育素质比较好的学生。而体育课堂作为学校体育的基础环节,几乎没有和竞技体育相结合的方面,该怎么上体育课?如何上好体育课?目前也是众说纷纭。
二、学校体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包括政策,师资,教学,测试,监督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已经提出来很多年了,而本人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和体会到几个问题,可能会对学校体育改革有所帮助。
(一)体育课的形式拘束于传统观念
近年来关于对于体育课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很多,但体育课的传统上课模式还是没有变,我们如果只是片面的去改变体育课的内容,而不去改变体育课的上课模式,会使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两大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而“健康第一”指的是积极的健康,我们要通过锻炼获得健康,而获得健康的方式就是增强学生们的体质,而增强学生们的体质可不是简简单单的通过一些游戏,一些慢跑就可以提升的,作为学校体育不需要专业运动员那么刻苦的,时间长的去训练,但增长体质的基本运动规律不会变。而体育课只有40分钟,而一个完整的准备活动就要20~30分钟,而很多体育技能都需要在一个身体完全活动开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教学,这就让很多老师无法施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
(二)传统大课间的弊端
“大课间”这一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日程课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课间”真的科学吗?真的适合现阶段的教育培养模式吗?真的可以培养同学们对体育的兴趣吗?一次“大课间”一般是半个小时左右,而这“半个小时”对于学生们来说真的意义有多少?本人通过调查发现大课间的形式有三种:第一是做操;第二是慢跑;第三,教一些各自学校的特色项目如跳神,跆拳道等。但是目前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人都应该明白,上述前两种形式的哪种可以很有效的增强体质吗?或许半个小时的慢跑或者做操只能维持一定程度的体能,或者保证学生体质不去下降,而不是真正提高。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天的紧张学习中的“半个小时”给了体育,但体育能带给学生们多大的提高,即“大课间”的真正效率到底有多高?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三、专项化训练的相关内容和理论依据
对于专项化训练来说,一直以来困扰我国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主要问题就是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运动强度和训练内容的把握。对于早期专项化训练曾经部分学者提出,可导致运动员运动生涯缩短,破坏运动员的生理发育,会出现短期运动成绩提升,但不利于运动员长远发展的现象。
本人认为,中国运动员确实存在这一现象,但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早期专项化训练导致的,而是我们早期专项化训练的阶段性,训练内容,训练强度不科学,不准确所导致。而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早期专项化训练,同样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早期专项化训练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在其整个運动训练过程中,专项技能和专项能力所需要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高频率活动的能力、对时间与空间的辨别能力、节奏感等能力的发展,有2/3偏高是在青春发育结束以前,尤其是在“少儿”的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期间所获得的。如果这一时期,进行大比例的一般性身体全面发展的训练,或非专项性的一般技能及体能训练,不仅会耽误发展专项能力的大好时机,而且也会使运动员在日后的高水平训练中,无法达到这时期所能获得的发展专项能力训练的最佳效果。这是因为运动员的年龄增大,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相对减缓;非专项能力在大脑皮质建立了较强的“兴奋灶”。
以跳高,跳远这一类项目为例,运动员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对其运动成绩会产生绝定性的影响,跳跃性项目在助跑与起跳的衔接,在不同的跳跃性项目中具有不同的衔接技术,更需要不同的专项能力来维持这样的技术,如果早期专项化训练不系统,不专业,错过了发展这一方面能力的黄金时期,日后再想去提高这一部分的能力会变得十分困难和低效。
(二)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全面性的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在运动员早期训练过程中,一直是教练员和体育教师把握的重点和难点。这受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因为早期专项化训练具有不可控性和风险性,如果无法控制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运动负荷,会应该该运动员以后的运动成绩。所以大多数教练员和体育教师都采用比较“保险”的“全面性身体训练”来作为一个运动员在早期运动训练过程的主要训练方式。还是以跳跃性项目运动员为例,他们需要去跑一些长距离的耐力跑,上肢力量训练等,而这些训练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对于他们的跳跃成绩会有很大负面影响。因为跳跃性项目虽然进行的时间很长,但其和中长跑的耐力不一样,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承受的耐力,而真正参与到比赛中也就6~8次跳跃,所以他们几乎不需要有氧耐力训练,而过多的有氧耐力训练,还会破坏跳跃运动员的发力感觉和肌肉力量。而过多的上肢训练,也会破坏跳跃性运动员的发力感觉和体重。 本人认为,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对于运动员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分清主次才是其核心问题。专项性身体训练应该作为跳跃运动员的核心训练内容,而全面身体训练应作为其辅助训练内容。而专项体能的提升会对其他部分的体能形成一个促进作用,而适当的提高整个身体的运动能力对专项体能的提升也是一个基础性的保障,例如对于跳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可以一周或者两周安排一次适宜强度的耐力跑对于其专项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专项化训练对于学校体育的意义
王光寻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可行性是指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强,领会意图快,采用适合青少年发展特点的手段对其进行训练。其内容应该包括兰个方面:第一,专项技术训练部分。基本技术和完整技术规范化,要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化技术训练,多以基本动作为主。第二,专项身体素質部分。全面发展素质中突出专项素质。专项的运动量和强度部分”。
由此可见专项化训练的内容与学校体育的本质相符合,本人认为学校体育中的专项化训练和竞技体育中的专项化训练还是其特殊性,因为学校体育中的学生和专业运动员在运动能力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学校体育中的专项化训练应该继承竞技体育中的专项化训练的优点,而学校体育中的专项化训练的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的安排运动强度和训练计划,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并掌握某个项目的运动技能,这不但可以增加体育教育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使同学们感受到上体育课的意义,从而为形成“终身体育”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对于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专项化训练的方法与建议
目前的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对于专项化训练的实行是有很大的困难,但本人认为如果想要有效地改变学生身体素质。一定要将专项化训练的“精髓”加入到学校体育的课堂内容当中,以下是本人其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取消大课间,将体育课的时间提高,大约在1小时~1小时20分之间
目前体育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而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一再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对于基层体育来说确实有些困难,因为一个系统准备活动的时间就要占到一堂课的3分之2的时间,所以提高体育课的时间是进行专项化训练的前提,而这个时间从哪里来?本人建议取消传统的大课间活动形式,将每天大课间的时间加入到体育课中,然后为体育课安排特定的时间进行专项化训练。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完成的体育课训练,还没有对其的时间增加或者减少,从而不影响到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注意说明一点,即使是专项化训练也不需要天天训练,以周训练计划为例,我们可以周一到周三安排体育课,周四休息,周五再安排一堂体育课。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专项水平
目前学校体育教师质量不高确实是影响学校体育工作更好进行的一个重要障碍,所以无论是体育类大学的学生还是对于在职体育教师都要进行适当的专项化训练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合理的安排适合其学生自身特点的专项化训练。
还有一点就是早期专项化训练是有一些弊端的,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一些社会价值观的问题,因为体育类项目以竞争和表演为主,如果不正确引导会使学生们过于争抢好胜或因为一些体育成绩带来的虚荣感而轻浮做人。这些弊端如果体育教师具有相对应的人文方面的知识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加强体育教师的人文方面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
(三)确保学校体育组具有多种专项的体育教师
基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小学,初中和高中大多数是分开教育的,所以很难做到一个体育教师一直培养一批学生,但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确保学生可以在升学后还能继续进行自己以前从事项目的训练,这样可以确保训练的阶段化,从而随着训练年限的积累,对于一个项目达到熟能生巧的状态。
(四)进一步加强关于学校体育的伤害事故的责任归属和保障制度
因为体育活动本身就带有竞争性,但我们不应该因为其容易发生伤害制度而选择回避体育运动,这不利于我们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也不利于我们实现“健康第一”的指标,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健康是积极的健康,绝对不是不运动所带来的“不受伤”。所以建立和完善针对学体育伤害事故的保险机制是实行学校体育专项化训练的重要保证。
六、结语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专项化训练在我国运动训练领域尚不完善,而学校体育的专项化训练更是有很大研究空白,但学校体育的专项化训练确实是一套可以将科学的训练方法切合实际的运用到学生们体育生活的有效的方法。虽然现在学校体育的专项化训练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只要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体育课他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并且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可以切合实际的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学生们从自身就会转变对“体育课只是放松,玩”的看法,从而影响到学生家长,而至整个社会。但其中到底哪些体育项目适合中小学生训练?如何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根据学校体育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专项化训练?还有待我们体育人和有关学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景伟,夏祥鹤,鲍勇.“运动训练原则”体系新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
[2]姚蕾.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热点问题解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3).
[3]张京华.关于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主要问题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4]吕长春.论田径早期专项化训练的优劣[J].竞技体育.2014(94).
[5]霍方阳.青少年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利弊分析及对策建议[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6]刘学,陶于.试论现代运动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与少儿运动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
[7]庞宏陆,洪国梁,崔东霞.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5(4).
[8]刘乃宝,严峰,杨铭.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归属与保障机制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1).
[9]韩鲁安.一般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若干问题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4).
[10]银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视角下田径项目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及意义[J].教育时空.
[11]董国珍.学校体育运动训练指南[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7.
[12]韩胜利.谈谈少年儿童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弊端口[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6(5).
[13]李金华.少儿早期专项化的弊端[J].名家指点.2000(3):12.
[14]王光寻.试析少儿田径项目的早期专口化训练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关系[J].安徽体育科技.
[15]陶于.我国运动训练亟待重新认识的早期训练理论问题——早期专项化与早期专口化训练问题探析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