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绝”绿洲的盛衰往事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angi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史书中记载的“精绝国”到底在哪里?“精绝国”为何突然消失?其故地遗址为何被称为“东方庞贝”?
  “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日前在新疆博物馆展出的《尼雅·考古·故事——中日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汇聚了“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等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珍美文物300余件/组,真实再现了千余年前,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南部的古人们社会活动、宗教文化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联系概况,带领人们领略了我国史书中记载的“精绝国”的历史文明积淀和沧桑变化。
  “伟大发现”之路
  从昆仑山上,流下一条河,由南向北穿过民丰县,奔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突然止步于70公里外一个叫喀帕克阿斯干的地方。再往北,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浩瀚沙海。这条河叫尼雅河。
  1901年,在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的背景下,在国外探险家疯狂劫掠新疆珍贵文化遗产热潮中,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追寻几块古代木简来源时,于喀帕克阿斯干以北约30公里的漫漫沙漠里,意外发现一处规模大、数量多的遗址群落。
  斯坦因以附近的尼雅河為名,将这处遗址称作尼雅遗址。随后他盗掘大量文物珍品运到欧洲,尼雅遗址从此步入世人眼帘,并引起国际社会强烈震惊和关注,尼雅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
  是什么样的古代文明,竟长期掩埋在我国最大的沙漠之下?
  对此,中外学者进行了多方考证。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在研究了尼雅遗址出土的汉简材料后指出,尼雅遗址系汉代“精绝国”故地。
  1931年,第四次进入尼雅遗址的斯坦因,在离一处佛塔不远的建筑遗址里,发掘出土了一组珍贵的汉文木简,其中一片上,非常清晰地书有汉隶文字——“汉精绝王承书从事”。
  现经考证确定,尼雅遗址就是我国史书《汉书·西域传》中所记载的丝绸之路南道上重要的绿洲城邦——“精绝国”故地。汉晋时期,精绝绿洲城邦受西域都护(西域长史)统辖。
  为全面充分地认识尼雅遗址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挖掘、研究。
  1959年,史树青等一批新中国学者进入尼雅遗址,打破了长期的沉寂,并在民丰县征集到珍贵文物——“司禾府印”。
  同年,新疆博物馆老馆长李遇春率考古队员11人,在十分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下,向沙漠进军,对尼雅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清理发掘了一座可能为精绝贵族的夫妇合葬墓,出土大量华丽锦质或絹质品,采集了大量重要文物标本。
  1988年,我国改革开放进入第十年。作为全国首个国际合作考古项目,尼雅遗址中日合作考古考察拉开序幕。
  这次考古工作尝试使用高科技手段和方法,并引入多学科综合科研力量,持续时间长、收获丰厚,在1988年至1997年近10年时间,通过连续多年基础普查及重点调查,陆续收获重大发现。
  出土珍贵“五星锦”
  其中,1995年考古发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当时的在场者无不为这一伟大发现激动不已。发现者之一、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回忆,当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队员们对一处男女合葬墓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这件在男性葬者右侧的文物。
  “(这件护膊)和作为随葬品的弓箭、箭菔、短剑鞘等物品放一起,在许多已经变得褐黄的,有些几乎腐烂的有机质文物中间,色彩鲜艳的织锦和吉祥语文字,令考古队员们异常地惊喜和兴奋。”于志勇说。
  吉祥语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我国古代星占用辞。经鉴定,织锦护膊的年代应在东汉到魏晋,即公元2世纪至公元3世纪。墓中还有一块织锦残片,上有“讨南羌”三个字,它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应当出自同一块织锦面料。两块织锦上的文字连起来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南羌”,《汉书》《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指生活于今甘肃西部至青海一带的羌族。
  此次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同时展出的,还有2015年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用复原的汉代织机成功复制的“五星锦”,使今日的人们有幸目睹“五星锦”的全貌。
  “五星锦”为五重平纹经锦,在汉锦中较复杂,也极为罕见,在织造工艺及技术上都较一般重经织物要高。其图案为云气、瑞兽、吉祥语、星纹的精巧组合。在云气纹样间,有序织出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瑞兽图案,并依次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吉祥小篆文字,及圆圈纹表现的“五星”图案。织锦上的文字是织造出来的,而非针绣、彩绘,反映出汉朝成熟、精湛的丝绸制作技艺。
  正因其特殊的设计思想和祥瑞的文字内容,加之特殊的祈愿目的,其设计及织造应当出自汉晋皇家,其用途也可能极为特殊。专家推测,该墓地可能是精绝王室墓地,而这件护膊所用的织锦面料很可能来自汉王朝,是因为墓主人助其打败南羌,汉王朝特意赏赐的。
  专家学者们感慨不已,如果不是因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使埋藏在地下的古代遗物得到很好的保存,这样代表汉代最高技艺水准的丝织品便难以得见。
  见证古丝路繁华
  西汉时期,精绝已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绿洲城邦。《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如下:“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阸陿,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百余年来,经过我国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处保存状况良好、规模宏大、学术价值极高的重要古代文化遗址,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迄今的考古结果表明,这座塔里木盆地南缘现存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群,在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的狭长区域内。遗址群内散布着残存程度不一、规模不等的众多房屋建筑遗址、佛塔、佛寺、古桥、果园、田地、道路、冰窖、陶窑、冶炼遗迹、墓地、供水系统、古城址及作坊遗迹,各类遗迹点总数达百处以上,呈现出“小聚居、大分散”的分布格局。   根据史书记载,又对照大量出土汉简,且经碳14年代测定,专家认定尼雅遗址内存在自西汉、东汉直至魏晋时期的文化遗存。1995年王公贵族墓地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清晰地昭示:精绝绿洲城邦与汉、晋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关系十分密切。
  此次《尼雅·考古·故事——中日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中,有一方边长仅2厘米的方形“司禾府印”,精致中透出深刻内涵。
  “司禾”,顾名思义,与屯田相关。据史料记载,西汉政府在丝绸之路沿线广泛屯田,屯田部队有警时为军,平时则屯垦务农。这一政策得到各绿洲城邦一致拥戴。精绝城邦虽小,但地居丝绸之路南道要冲,重要性不可忽视,历史上也曾设有“司禾府”。
  “汉人甘支”“牛跑到乌实特之汉人处”……这些内容残缺的木简,透露了一点历史信息:在汉晋时期的精绝绿洲上,迁入有中原居民,与當地人一道为“丝绸之路”畅通、绿洲建设奉献汗水和力量。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始,“丝绸之路”就是一条贯通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它始于长安,经由河西走廊,横穿新疆,越葱岭,经波斯,最终抵达地中海东岸的罗马。可以想见,地处古丝绸之路南道交通要冲的“精绝”,西通于阗,东往鄯善,必然见证了古“丝绸之路”文化、贸易交流的盛况,也曾繁盛一时。
  展品中有大量汉风遗物。如“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金池凤”锦袋、“登高明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恩泽万岁”锦,经专家鉴定多为蜀锦。光可鉴人、图案变幻的铜镜,做工考究的漆器、带“王”字字样的带流陶罐等,无不显示“精绝故地”与中原密切的物质交流。
  这些物品,或是随着“丝绸之路”上开展贸易的骆驼商队被带到这里,或是中原王朝的赏赐品,或是“精绝国”派遣的侍子由中原带回。而晶莹剔透的玻璃器,艳丽的玛瑙、珊瑚等,显示这里不光与中原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紧密,同时也受到了贵霜及波斯萨珊文化的影响。
  大量考古调查极其生动地揭示了一段历史: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来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拥有的地方;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荟萃交融,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
  留下丰厚遗产
  尼雅遗址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揭示出古代尼雅人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宗教文化观念,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联系,是极为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面对这些出土文物,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千余年前,在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南道交通必经之地的精绝绿洲,古人们生气勃勃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盛况。
  遥想昔日精绝故地,尼雅河尚未缩短,来自昆仑山的雪水浇灌滋润了两岸的农田果园,人们种植小麦、糜子、葡萄、桑树,纺纱,织造毛毯,烧制各类陶器。饮食时,喜用胡杨木挖削而成的木勺、木碗。农耕之余,也饲养羊、骆驼、马,从事狩猎活动。
  横跨两岸的大桥上,满载货品的骆驼商队上上下下,那些风尘仆仆、走南闯北的客商,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带来各种奇珍异宝,也带来思想的交流。
  如今,走近尼雅遗址,仍能轻松辨认出遗址的“地标”——佛塔遗址。
  虽已遭严重风蚀,专家凭借发掘物的线索,复原了当时佛教自印度一路东传后在这里兴盛的“拼图”——佛教传到这个绿洲城邦后,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众,人们在整个家园的中心地带,营建佛塔、寺院、僧房,描绘壁画,民居住宅、广场、林带紧密围绕在佛塔周围,通往寺庙的道路上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东汉明帝时,“精绝”再次在史书露面,其时已“为鄯善所并”。鄯善为丝绸之路南道另一绿洲城邦,公元5世纪灭亡。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唐初,“精绝国”已成废墟。玄奘在西行取经途中路过这里,描述所见时写道:“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
  专家根据尼雅遗址出土的汉文、佉卢文木简资料及相关文献材料,推断尼雅遗址,可能在4世纪末至5世纪初,被废弃并成为沙埋遗址,消失在历史尘烟里。
  佉卢文又称驴唇文,据专家考证,使用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起源于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后来,这种文字主要通行于鄯善、于阗和龟兹等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邦,用于书写公文、书信、契约、宗教典籍等。这表明古代印度文化曾在这些地区占有一定地位。
  正是从部分出土的佉卢文文书记载中,专家和学者发现,昔日精绝,经常遭到苏毗人侵掠。
  “精绝”最终消失是否与此有关?对此,学界尚无定论。
  依据目前调查、发掘所掌握的情况,可以清楚地发现,尼雅遗址地处内陆干旱荒漠地区一相对独立地理单元的绿洲上。昔日,这里的人民繁衍生息就仰赖于母亲河——尼雅河的赐予。从当时每一区建筑址周围几乎均设有防御风沙的篱笆墙,以及一些建筑址之间的道路两侧也设置篱笆护栏栅来看,昔日这里的绿洲生态环境已很脆弱,防风沙设置已广泛应用。在历史上尼雅河水流量非常大时,这里是一个草木繁盛的绿洲,而随着河水不断退缩,整个绿洲渐渐萎缩,最终被迫放弃。
其他文献
月薪五千的你,会花80块钱去买一本杂志吗?  80多年前,当上海工人每月收入僅20块大洋时,一本杂志却卖到了大洋四角。  鼎盛时期,它的销量达四万册,远销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西班牙等地,堪称民国版的《时尚芭莎》,它就是《良友》杂志。  始创于1926年的《良友》在上海、香港两地出版了19年,172期中有161个封面女郎,只有11期的封面肖像是男性。161个封面女郎中既有可与格丽泰·嘉宝相提并
期刊
1月24日,一则名为《释放自我》的北京新东方学校年会节目视频在网络刷屏。在节目中,六名新东方员工以歌舞形式“吐槽”了公司存在的各种问题,言辞犀利。  记者注意到,这首5分钟的歌曲里,多次提到公司存在管理低效、以公谋私、推诿责任等问题。  除吐槽公司管理问题外,这首歌也唱出目前职场中很多不良风气,一句“干活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更是引发不少职场人士共鸣。  随后,新东
期刊
《三字经》在谈到古人勤学读书的时候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位苏老泉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与儿子苏轼、苏辙的少年成名不同,苏洵年少时纵游天下,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在三十七岁时却又经历科举失败。此后他调整了治学方向,放弃科举考试,闭门苦读十数年,终于大器晚成,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一门三文豪”的千古佳话。  年少贪玩,二十七岁幡然醒悟  公元
期刊
近来,日本与韩国因飞机军舰海上纠纷闹得不可开交,两国相互批评对方采取“敌对行为”。鉴于日韩都是美国盟友,美国视美日韩军事一体化为落实所谓“印太战略”的重要内容,新冒出的“插曲”究竟有何内情,事态又会如何发展,外界充满好奇心。  “友军”横眉立目  1月23日14时03分许,日本海上自卫队一架P-3C反潜机在东海对韩国海军驱逐舰“大祚荣”号进行低空绕行,这是自去年12月以来两国机舰第四次“非正常”抵
期刊
“图穷匕见”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句成语,出自“荆轲刺秦王”。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寫道,“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刘向编订《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如此说来,荆轲刺秦王之事,应先见于《战国策》。  山东省祥县武氏祠东汉石刻画像“荆轲刺秦王”显示:柱
期刊
2018年11月8日,刘慈欣站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德尼哈曼剧院的领奖台上,用流利的英文致敬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科幻作家阿瑟·查尔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对于获得2018年度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刘慈欣比其他任何时刻都感到激动。这位写出《2001:太空漫游》的作家,不夸张地讲,是刘慈欣从科幻迷进阶到科幻作家最重要的导师。“读完它的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门仰望星空……第
期刊
2月12日,英国利物浦,查尔斯王子偕夫人卡米拉访问当地。当天,卡米拉还在利物浦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利物鳥壁画前拍照留念。
期刊
人们总是高估未来一到两年的变化,但却低估未来10年的变革。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先生的这句话或许是小程序的最佳注解。  两年前,“微信之父”张小龙放言“小程序是未来”时,创业者和投资人极度兴奋,小程序一时备受追捧,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带着热钱、喊着“ALL-in”(全力投入)鱼贯而入。  不过,一切并未如人们预测的那样。  小程序并未快速取代传统APP,创业者也没有走上人生巅峰,投资人也没有赚得盆满钵
期刊
同样的日子,在别处也就是平淡的一天。但是在公证处,几乎桩桩件件关乎到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公证处人来人往,人们期待用最坚固的法律形式确定一种安全感。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口,你能看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这些大背景下人性的真实。房子、留学、移民、合同、遗嘱、约定、纠纷……背后是钱——很多钱,发展——重要到改变命运,财产——成为穷人或者富人,爱——破碎或者更坚固……记者探访南京石城公证处一个普通的工作日
期刊
各种工具书充斥市场的现今,在学习英语时,若有不很理解的单词,我们往往会借助《牛津英语词典》《牛津高阶英语词典》《英汉双解词典》等等。殊不知,英语词典工具书,我们视之为司空见惯的存在,其真正的历史不过数百年。编纂出一本英语词典,这一想法,在当时就足够令人啧啧称奇、望洋兴叹。原因在于,英语的词汇如此之多,仅凭人工作业,有生之年似乎难以完成。另外,编纂英语词典并非简单地搜集单词,还要尽可能罗列出一个词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