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或损伤等因素导致颈部神经、血管、脊髓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中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型、脊髓型、混合型六类。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以颈肩疼痛,同时伴有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为其主症。从我门诊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随机分成两组,即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给以“点、动结合”的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以常规性的手法治疗。经观察、分析,两组在治疗期间,研究组总有效率达96.6%;对照组总有效率78.3%。相比之下,研究组所用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点穴;动法;颈椎病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从2008年至2013年,我门诊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120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为38岁,最大为75岁,38~50岁33例,51~64岁76例,65~75岁11例。其中轻度病例52例,中度病例35例,重度病例30例,严重病例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经对比,从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的一般资料基本条件相同,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2、方法
(1)研究组
理顺颈肩:患者取坐位,医者先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拿捏颈项及肩背部软组织2~3次,然后以拇指作颈肩部肌肉的滑按理顺2~3次。在有结节处要重作拨揉手法1~3次。
整复错位:对有棘突错位的患者要进行“稳、准、巧”的整复手法。切忌蛮力、暴力。
点穴摇颈:在点揉风池、肩井、颈根、阿是穴(肩胛骨下角内缘上一寸)时,嘱患者作缓慢的、最大限度的颈部摇法,双侧穴位同时操作,每穴一分钟。
牵抖上肢:在有放射痛的一侧或两侧上肢先进行轻揉3~5次以放松肌肉;然后作弹拨桡、尺神经2~3次并牵抖、牵抖时要注意将上肢尽量作上举135°位的后伸牵抖3~5次。最后再点揉秉风、天宗、极泉、手三里、小海,每穴一分钟。
捏筋拍打结束:首先在颈肩部作滚揉2~3次,然后提捏肩井部一分钟,最后作叩击类手法结束。
(2)对照组
做常规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3、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1)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如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顶、扣顶、臂丛神经牵拉各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5)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見在节段上相一致;
(6)主要症状和体征::颈项、肩胛上背、上胸壁、肩臂和手部神经异常感觉和肌肉萎缩等。患者睡眠时,喜取伤肢在上的屈肘侧卧位。
(7)触诊主要检查:颈项部活动异常,患椎棘突偏离脊柱中心轴线、后方项韧带有异常改变、棘突旁开一横指处可有压痛,伤肢有神经异常感觉和发亮等改变。
(8)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颈肋综合征)、胸廓上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以及风湿病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同时还需要说明,对于混合型颈椎病的其他症状也不在本次观察指标内。
4、观察指标
痊愈:颈丛和臂丛神经性典型症状、颈部患椎异常以及伤肢其他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2年内无复发;
显效:颈丛和臂丛神经性典型症状基本恢复、颈部患椎异常以及伤肢其他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
好转:主要症状缓解,功能有所改善;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集采用Excel表,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资料均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及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每日一次,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经三个疗程治疗后,研究组治愈37例,显效15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体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治愈24例,显效17例,好转6例,无效13例,总体有效率为78.3%.从以上数据的对比有着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和临床效果,值得向临床推广。
三、讨论
本人在临床上总结出了起决定性因素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原则,那就是配穴和手法的搭配应用。患者情况有无好转,首先是看取穴和手法是否相融合。两者如果应用的好,则患者的有效率大大提高。在本人二十多年的临床期间,总结此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体力劳动者高于脑力劳动者、固定工种者高于多种职业者。在诊断上,我仅以触诊和相关关节活动情况即可明确诊断,取得了患者很好的评价。在治疗中,几个疗程下来后,症状和体征均会明显减轻或消失,很少有无效的情况(统计学中的数据是我们团队共同的结果)。症状较轻的患者仅在3~5天就有所好转,甚至痊愈。症状严重的患者,一疗程后,休息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几个疗程后,主要症状减轻或消失。症状显著好转的患者,再根据他的好转情况而改变穴位和手法的配合运用,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几个疗程后无效的患者多数是放弃推拿治疗,个别病例坚持下来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痊愈。下面谈谈我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导致颈椎病的原因很多,主要以椎间盘退变的内因和各种急、慢性外伤或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和不良姿势的外因所致。当脊柱内外失衡,颈椎发生代偿性骨赘形成,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2]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以锥体侧后方异物压迫所致。在治疗过程中,单以单式手法或穴位进行治疗是很难以解除压迫关系的。[3]其治疗目的在于如何最好的改善神经与异物之间的挤压关系,我们不妨从解除外周阻力——梳顺颈肩部肌筋、纠正异常椎间对位——整复错位、解痉止痛——点穴摇颈、改善挤压——神经牵拉等进行治疗,“点、动结合”,多力同作,从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和平衡。
单纯性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中比较少见,[4]多数都是以混合型出现的。这样一来,要想提高所有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就需要进一步对其他各型颈椎病的治疗进行深层次的钻研。在本次研究中,除了单纯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取得进展,同时,对于[5]混合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通过临床观察,上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样表明,“点、动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统计学的意义和临床疗效,值得向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北京协和医院编.物理医学康复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5~256)
[2]孙树椿、孙之镐 《中医伤筋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4版(1996:169~170)
[3]南登昆,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412)
[4] 周秉文.颈肩疼痛[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9)
关键词:点穴;动法;颈椎病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从2008年至2013年,我门诊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120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为38岁,最大为75岁,38~50岁33例,51~64岁76例,65~75岁11例。其中轻度病例52例,中度病例35例,重度病例30例,严重病例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经对比,从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的一般资料基本条件相同,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2、方法
(1)研究组
理顺颈肩:患者取坐位,医者先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拿捏颈项及肩背部软组织2~3次,然后以拇指作颈肩部肌肉的滑按理顺2~3次。在有结节处要重作拨揉手法1~3次。
整复错位:对有棘突错位的患者要进行“稳、准、巧”的整复手法。切忌蛮力、暴力。
点穴摇颈:在点揉风池、肩井、颈根、阿是穴(肩胛骨下角内缘上一寸)时,嘱患者作缓慢的、最大限度的颈部摇法,双侧穴位同时操作,每穴一分钟。
牵抖上肢:在有放射痛的一侧或两侧上肢先进行轻揉3~5次以放松肌肉;然后作弹拨桡、尺神经2~3次并牵抖、牵抖时要注意将上肢尽量作上举135°位的后伸牵抖3~5次。最后再点揉秉风、天宗、极泉、手三里、小海,每穴一分钟。
捏筋拍打结束:首先在颈肩部作滚揉2~3次,然后提捏肩井部一分钟,最后作叩击类手法结束。
(2)对照组
做常规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3、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1)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如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顶、扣顶、臂丛神经牵拉各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5)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見在节段上相一致;
(6)主要症状和体征::颈项、肩胛上背、上胸壁、肩臂和手部神经异常感觉和肌肉萎缩等。患者睡眠时,喜取伤肢在上的屈肘侧卧位。
(7)触诊主要检查:颈项部活动异常,患椎棘突偏离脊柱中心轴线、后方项韧带有异常改变、棘突旁开一横指处可有压痛,伤肢有神经异常感觉和发亮等改变。
(8)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颈肋综合征)、胸廓上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以及风湿病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同时还需要说明,对于混合型颈椎病的其他症状也不在本次观察指标内。
4、观察指标
痊愈:颈丛和臂丛神经性典型症状、颈部患椎异常以及伤肢其他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2年内无复发;
显效:颈丛和臂丛神经性典型症状基本恢复、颈部患椎异常以及伤肢其他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
好转:主要症状缓解,功能有所改善;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集采用Excel表,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资料均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及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每日一次,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经三个疗程治疗后,研究组治愈37例,显效15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体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治愈24例,显效17例,好转6例,无效13例,总体有效率为78.3%.从以上数据的对比有着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和临床效果,值得向临床推广。
三、讨论
本人在临床上总结出了起决定性因素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原则,那就是配穴和手法的搭配应用。患者情况有无好转,首先是看取穴和手法是否相融合。两者如果应用的好,则患者的有效率大大提高。在本人二十多年的临床期间,总结此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体力劳动者高于脑力劳动者、固定工种者高于多种职业者。在诊断上,我仅以触诊和相关关节活动情况即可明确诊断,取得了患者很好的评价。在治疗中,几个疗程下来后,症状和体征均会明显减轻或消失,很少有无效的情况(统计学中的数据是我们团队共同的结果)。症状较轻的患者仅在3~5天就有所好转,甚至痊愈。症状严重的患者,一疗程后,休息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几个疗程后,主要症状减轻或消失。症状显著好转的患者,再根据他的好转情况而改变穴位和手法的配合运用,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几个疗程后无效的患者多数是放弃推拿治疗,个别病例坚持下来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痊愈。下面谈谈我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导致颈椎病的原因很多,主要以椎间盘退变的内因和各种急、慢性外伤或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和不良姿势的外因所致。当脊柱内外失衡,颈椎发生代偿性骨赘形成,直接或间接压迫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2]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以锥体侧后方异物压迫所致。在治疗过程中,单以单式手法或穴位进行治疗是很难以解除压迫关系的。[3]其治疗目的在于如何最好的改善神经与异物之间的挤压关系,我们不妨从解除外周阻力——梳顺颈肩部肌筋、纠正异常椎间对位——整复错位、解痉止痛——点穴摇颈、改善挤压——神经牵拉等进行治疗,“点、动结合”,多力同作,从而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和平衡。
单纯性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中比较少见,[4]多数都是以混合型出现的。这样一来,要想提高所有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就需要进一步对其他各型颈椎病的治疗进行深层次的钻研。在本次研究中,除了单纯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取得进展,同时,对于[5]混合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通过临床观察,上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样表明,“点、动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统计学的意义和临床疗效,值得向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北京协和医院编.物理医学康复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5~256)
[2]孙树椿、孙之镐 《中医伤筋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4版(1996:169~170)
[3]南登昆,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412)
[4] 周秉文.颈肩疼痛[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