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大豆蚜、大豆食心虫等大豆常见害虫的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豆;虫害;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3-012-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20.03.006
我国大豆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阔,品种资源也极为丰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大豆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是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对保证人们的饮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大豆含油量高,油质好,不仅可作为食用油的原料,榨油后的饼粕还是优质的蛋白饲料和有机肥料。大豆在鲜嫩时可作菜用,风味鲜美、营养丰富,并可速冻加工制罐长期供应市场。此外,大豆根部有大量固氮根瘤菌,有利于培养地力,减少化肥污染,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来安县为安徽省滁州市辖县,地处安徽省东部,江淮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大豆是当地主要旱地作物之一。2019年,滁州地区大豆价格稳中有涨,并引进了绿领1号、绿领八号、绿领九号等鲜食大豆品种,种植效益较高。但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大豆虫害造成了很多地区低产,甚至于绝收,加强大豆虫害的防治对确保大豆高产稳产十分重要。鉴此,文中对大豆蚜、大豆食心虫等大豆常见害虫的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大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 大豆蚜
大豆蚜,属同翅目,蚜科。
1.1 危害特点
大豆蚜主要吸食大豆嫩枝叶的汁液,造成大豆茎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分枝结荚减少。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1.2 发生规律
大豆蚜每年发生10~20多代,以卵在鼠李和圆叶鼠李枝条上芽侧或缝隙中越冬。第2年春天,鼠李芽鳞转绿到芽开绽时,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后孤雌胎生繁殖后代。有翅孤雌蚜开始迁飞至大豆田,危害幼苗。春季雨水充沛,营养条件好,有利于大豆蚜的繁殖;夏季盛发期前,相对湿度在78%以下,旬均温在22~25℃时最适发生危害。盛夏高温时虫口自然消减。
1.3 防治措施
利用银灰色膜避蚜和黄板诱杀。当有蚜株率达10%或平均每株有虫3~5头,即应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22%噻虫·高氯氟75~135 ml/hm2,或50%抗蚜威150~300 g/hm2,或20%氰戊菊酯150~300 g/hm2,对水750 kg喷雾。安徽植保总站推荐使用3%啶虫脒EC 225~300 ml/hm2,或10%吡虫啉WP 450~600 g/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
2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属鳞翅目,卷蛾科。
2.1 危害特点
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荚食害豆粒,影响大豆产量和商品价值。
2.2 发生规律
大豆食心虫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2~8 cm表土内做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成虫在8月羽化,产卵于嫩荚上。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荚内危害豆粒。
2.3 防治措施
在產卵高峰后3~5 d,可选用2.5%溴氰菊酯240~360 g/hm2,或40%毒死蜱1 200~1 500 g/hm2,或14%氯虫·高氯氟225~300 ml/hm2,对水750 kg均匀喷雾。
3 蟋蟀
蟋蟀,属鞘翅目,蟋蟀科。
3.1 危害特点
蟋蟀成虫和若虫均可咬食大豆叶、茎、果实、种子和根部,在幼苗期,常使作物受害枯死,造成缺苗断垄。
3.2 发生规律
蟋蟀每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若虫昼伏夜出,不善作穴,常数头或数十头群居杂草间、土壤空隙、砖瓦间以及作物荫蔽处,遇惊迅速爬走,行动敏捷。成虫习性与若虫相似。雄虫在田间多散居,并不分昼夜发出鸣声,飞翔时有扑灯习性,平时则喜背光。9—10月间,成虫昼夜均可危害。卵多散产于杂草较多向阳田埂以卵入土豆上或草堆边缘上壤中,产卵深度约2 cm左右,成虫产卵后1~8 d死亡。越冬卵孵化时间因产卵地点及湿度不同而有早晚,一般4月底开始孵化。若产卵地荫蔽、湿度低,孵化则延迟至5月下旬。
3.3 防治措施
用米糠、麦麸、豆饼粉、菜饼、棉饼粉等为饵料,炒后拌上药剂做毒饵。毒饵调制配方:饵料15~25 kg,90%晶体敌百虫100 g,加适量水拌匀即成。用饵料37.5~60.0 kg/hm2,傍晚撒施,每隔2行撒1行,或均匀撒入田间,或在整地或中耕施肥时,用2.5%敌百虫DP 15~30 kg/hm2,或50%辛硫磷乳剂2.25~3. 00 kg/hm2,拌细土225~300 kg/hm2,撒布地面。
4 二条叶甲
二条叶甲又称二条黄叶甲、二黑条叶甲、二条金花虫,俗称地蹦子,属鞘翅目叶甲科。
4.1 危害特点
二条叶甲以成虫危害大豆子叶、生长点和嫩茎,啃食成浅沟状、圆形小洞,危害真叶则啃食成许多圆形小孔,重者幼苗被毁。成株期除危害叶片外,也能危害花、荚,对雌蕊危害严重,可造成结荚数减少。幼虫在土中危害根瘤,食后根瘤仅剩空壳,导致根瘤腐烂,造成品质降低,熟期延迟,产量减少。 4.2 发生规律
二条叶甲每年发生3~4代,多以成虫在土下越冬。成虫善跳跃,具假死性,遇惊则跌落地面,仰天不动。昼伏夜出,成虫在晴天上午,多隐藏在植株附近土缝中。幼虫孵化后便在土中危害大豆根瘤。
4.3 防治措施
用5%鱼藤酮2 250~3 000 ml/hm2,或40%毒死蜱1 200~1 500 ml/hm2,对水750 kg均匀喷雾。此外,用50%杀螟乳剂或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喷雾,效果也很好。
5 黑绒金龟甲
黑绒金龟甲又称东方金龟甲、天鹅绒金龟子,俗称缎子马褂、瞎撞、黑豆虫等,属鞘翅目金龟甲科。
5.1 危害特点
黑绒金龟甲主要以成虫取食大豆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重者可将叶片吃光,亦可咬伤生长点或咬断豆苗幼茎,造成缺苗断垄。
5.2 发生规律
黑绒金龟甲在江淮之间地区主要以幼虫越冬。成虫喜群集危害,有假死性,对柳树、榆树、杨树的嫩叶有趋性,以夜间活动为主,能趋光,一般不飞翔,靠爬行迁移。
5.3 防治措施
用种子重量0.2%的辛硫磷乳剂拌种,即50%辛硫磷乳剂50 ml,拌种25 kg。用5%辛硫磷GR 37.5~45.0 kg/hm2,加细土225~300 kg/hm2拌匀,顺垄撒于苗根周围,施药以午后2:00—6:00为宜。在成虫盛发期,用剪成60~70 cm长的新榆枝浸在40%毒死蜱1 000~1 200倍液中,经2~3 min取出,于午后2:00斜插在大豆田内诱杀成虫,可插225~300 枝/hm2,道边和田边可多插些,1~2 d換1次。喷药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
6 大豆毒蛾
大豆毒蛾包括肾毒蛾和龙毒蛾,属鞘翅目毒蛾科。
6.1 危害特点
大豆毒蛾以幼虫食害大豆叶片,啃食成缺刻、孔洞,重者全叶被啃食光,严重影响大豆生长发育。
6.2 发生规律
大豆毒蛾在江淮之间及江南地区1年发生5代,以幼虫越冬。成虫具趋光性,卵产在叶片背面,每个卵块上有卵50~200粒。初孵幼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危害,不久分散危害;老熟幼虫在叶片背面做暗褐色茧化蛹,越冬代成虫在翌年4月下旬出现。
6.3 防治措施
可喷施毒死蜱或氯虫苯甲酰胺进行药物防治。也可用杀螟杆菌防治大豆毒蛾幼虫,含菌量1×1011个/g以上,可稀释成700~800倍液喷雾。此外,还可用人工饲放黑卵蜂灭卵来进行生物防治。
参考文献
[1] 于杰,宋光辉. 大豆虫害的防治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2012(8):97-98.
[2] 王功. 北方大豆虫害综合防治要点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19(13):117-118.
[3] 梁建秋,张明荣,吴海英,等. 几种农药对大豆虫害防控效果的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2015(1):98-100.
[4] 汪丽华,崔贤实. 大豆主要虫害及其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09(6):110-111.
[5] 江懿. 安徽省大豆主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J]. 农业灾害研究,2016,6(8):9-12,15.
责任编辑:黄艳飞
关键词 大豆;虫害;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3-012-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20.03.006
我国大豆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阔,品种资源也极为丰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大豆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是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对保证人们的饮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大豆含油量高,油质好,不仅可作为食用油的原料,榨油后的饼粕还是优质的蛋白饲料和有机肥料。大豆在鲜嫩时可作菜用,风味鲜美、营养丰富,并可速冻加工制罐长期供应市场。此外,大豆根部有大量固氮根瘤菌,有利于培养地力,减少化肥污染,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来安县为安徽省滁州市辖县,地处安徽省东部,江淮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大豆是当地主要旱地作物之一。2019年,滁州地区大豆价格稳中有涨,并引进了绿领1号、绿领八号、绿领九号等鲜食大豆品种,种植效益较高。但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大豆虫害造成了很多地区低产,甚至于绝收,加强大豆虫害的防治对确保大豆高产稳产十分重要。鉴此,文中对大豆蚜、大豆食心虫等大豆常见害虫的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大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 大豆蚜
大豆蚜,属同翅目,蚜科。
1.1 危害特点
大豆蚜主要吸食大豆嫩枝叶的汁液,造成大豆茎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分枝结荚减少。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1.2 发生规律
大豆蚜每年发生10~20多代,以卵在鼠李和圆叶鼠李枝条上芽侧或缝隙中越冬。第2年春天,鼠李芽鳞转绿到芽开绽时,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后孤雌胎生繁殖后代。有翅孤雌蚜开始迁飞至大豆田,危害幼苗。春季雨水充沛,营养条件好,有利于大豆蚜的繁殖;夏季盛发期前,相对湿度在78%以下,旬均温在22~25℃时最适发生危害。盛夏高温时虫口自然消减。
1.3 防治措施
利用银灰色膜避蚜和黄板诱杀。当有蚜株率达10%或平均每株有虫3~5头,即应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22%噻虫·高氯氟75~135 ml/hm2,或50%抗蚜威150~300 g/hm2,或20%氰戊菊酯150~300 g/hm2,对水750 kg喷雾。安徽植保总站推荐使用3%啶虫脒EC 225~300 ml/hm2,或10%吡虫啉WP 450~600 g/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
2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属鳞翅目,卷蛾科。
2.1 危害特点
大豆食心虫以幼虫蛀荚食害豆粒,影响大豆产量和商品价值。
2.2 发生规律
大豆食心虫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2~8 cm表土内做茧越冬。第2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爬到地表重新结茧化蛹。成虫在8月羽化,产卵于嫩荚上。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荚内危害豆粒。
2.3 防治措施
在產卵高峰后3~5 d,可选用2.5%溴氰菊酯240~360 g/hm2,或40%毒死蜱1 200~1 500 g/hm2,或14%氯虫·高氯氟225~300 ml/hm2,对水750 kg均匀喷雾。
3 蟋蟀
蟋蟀,属鞘翅目,蟋蟀科。
3.1 危害特点
蟋蟀成虫和若虫均可咬食大豆叶、茎、果实、种子和根部,在幼苗期,常使作物受害枯死,造成缺苗断垄。
3.2 发生规律
蟋蟀每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若虫昼伏夜出,不善作穴,常数头或数十头群居杂草间、土壤空隙、砖瓦间以及作物荫蔽处,遇惊迅速爬走,行动敏捷。成虫习性与若虫相似。雄虫在田间多散居,并不分昼夜发出鸣声,飞翔时有扑灯习性,平时则喜背光。9—10月间,成虫昼夜均可危害。卵多散产于杂草较多向阳田埂以卵入土豆上或草堆边缘上壤中,产卵深度约2 cm左右,成虫产卵后1~8 d死亡。越冬卵孵化时间因产卵地点及湿度不同而有早晚,一般4月底开始孵化。若产卵地荫蔽、湿度低,孵化则延迟至5月下旬。
3.3 防治措施
用米糠、麦麸、豆饼粉、菜饼、棉饼粉等为饵料,炒后拌上药剂做毒饵。毒饵调制配方:饵料15~25 kg,90%晶体敌百虫100 g,加适量水拌匀即成。用饵料37.5~60.0 kg/hm2,傍晚撒施,每隔2行撒1行,或均匀撒入田间,或在整地或中耕施肥时,用2.5%敌百虫DP 15~30 kg/hm2,或50%辛硫磷乳剂2.25~3. 00 kg/hm2,拌细土225~300 kg/hm2,撒布地面。
4 二条叶甲
二条叶甲又称二条黄叶甲、二黑条叶甲、二条金花虫,俗称地蹦子,属鞘翅目叶甲科。
4.1 危害特点
二条叶甲以成虫危害大豆子叶、生长点和嫩茎,啃食成浅沟状、圆形小洞,危害真叶则啃食成许多圆形小孔,重者幼苗被毁。成株期除危害叶片外,也能危害花、荚,对雌蕊危害严重,可造成结荚数减少。幼虫在土中危害根瘤,食后根瘤仅剩空壳,导致根瘤腐烂,造成品质降低,熟期延迟,产量减少。 4.2 发生规律
二条叶甲每年发生3~4代,多以成虫在土下越冬。成虫善跳跃,具假死性,遇惊则跌落地面,仰天不动。昼伏夜出,成虫在晴天上午,多隐藏在植株附近土缝中。幼虫孵化后便在土中危害大豆根瘤。
4.3 防治措施
用5%鱼藤酮2 250~3 000 ml/hm2,或40%毒死蜱1 200~1 500 ml/hm2,对水750 kg均匀喷雾。此外,用50%杀螟乳剂或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喷雾,效果也很好。
5 黑绒金龟甲
黑绒金龟甲又称东方金龟甲、天鹅绒金龟子,俗称缎子马褂、瞎撞、黑豆虫等,属鞘翅目金龟甲科。
5.1 危害特点
黑绒金龟甲主要以成虫取食大豆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重者可将叶片吃光,亦可咬伤生长点或咬断豆苗幼茎,造成缺苗断垄。
5.2 发生规律
黑绒金龟甲在江淮之间地区主要以幼虫越冬。成虫喜群集危害,有假死性,对柳树、榆树、杨树的嫩叶有趋性,以夜间活动为主,能趋光,一般不飞翔,靠爬行迁移。
5.3 防治措施
用种子重量0.2%的辛硫磷乳剂拌种,即50%辛硫磷乳剂50 ml,拌种25 kg。用5%辛硫磷GR 37.5~45.0 kg/hm2,加细土225~300 kg/hm2拌匀,顺垄撒于苗根周围,施药以午后2:00—6:00为宜。在成虫盛发期,用剪成60~70 cm长的新榆枝浸在40%毒死蜱1 000~1 200倍液中,经2~3 min取出,于午后2:00斜插在大豆田内诱杀成虫,可插225~300 枝/hm2,道边和田边可多插些,1~2 d換1次。喷药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
6 大豆毒蛾
大豆毒蛾包括肾毒蛾和龙毒蛾,属鞘翅目毒蛾科。
6.1 危害特点
大豆毒蛾以幼虫食害大豆叶片,啃食成缺刻、孔洞,重者全叶被啃食光,严重影响大豆生长发育。
6.2 发生规律
大豆毒蛾在江淮之间及江南地区1年发生5代,以幼虫越冬。成虫具趋光性,卵产在叶片背面,每个卵块上有卵50~200粒。初孵幼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危害,不久分散危害;老熟幼虫在叶片背面做暗褐色茧化蛹,越冬代成虫在翌年4月下旬出现。
6.3 防治措施
可喷施毒死蜱或氯虫苯甲酰胺进行药物防治。也可用杀螟杆菌防治大豆毒蛾幼虫,含菌量1×1011个/g以上,可稀释成700~800倍液喷雾。此外,还可用人工饲放黑卵蜂灭卵来进行生物防治。
参考文献
[1] 于杰,宋光辉. 大豆虫害的防治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2012(8):97-98.
[2] 王功. 北方大豆虫害综合防治要点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19(13):117-118.
[3] 梁建秋,张明荣,吴海英,等. 几种农药对大豆虫害防控效果的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2015(1):98-100.
[4] 汪丽华,崔贤实. 大豆主要虫害及其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09(6):110-111.
[5] 江懿. 安徽省大豆主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J]. 农业灾害研究,2016,6(8):9-12,15.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