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罗巴的浪漫唯美主义与雕梁画栋的中式经典,永久而悠长地交织在南京古城区同一道都市纬线的连片建筑上。——题记
玩赏南京,总像在脑际掀动史册的页脚。
金陵城的建筑风貌和形态,折射出历史在六朝古都旧地的重重光影。尤其,作为民国之都,南京的近现代建筑更是凝固了彼时中西文化激越碰撞的一刻。玄武湖畔,由东自西一字并开的金陵名校——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现址),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现址),金陵女子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现址),便是南京城旧建筑群恢弘交响乐中独特的一支变奏。
国立中央大学 西风熏染
早春的清晨,从东门进入校区,在水杉林的修长树影间,隐现着一顶宝石绿的西式古典建筑特有的大穹隆,顺着朝阳能清晰地辨别出穹顶的纯铜质地。不用说,这就是东南大学迄今仍远近闻名的标志建筑——大礼堂。直至绕到正南面,大礼堂庄严雄伟的造型便彻底显现在眼前——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的正立面正对着校门,两者一并构成东南大学的代言形象。这幢落成于1931年的精美建筑,因其英国公和洋行的设计背景,又有着国民政府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的历史,成为民国时期的建筑经典。
校道西边是一幢更老的建筑——孟芳图书馆。典雅端庄的建筑在林丛中幽幽泛着金光。现在校区里的人通常称其为“老图书馆”,而问及“孟芳”的冠名,大都面面相觑。
其实“孟芳”命名牵涉到建筑的来历。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时,向社会募捐图书馆经费,校长郭秉文四处奔走,终获江苏督军齐燮元捐助,独资建馆并置配套设备。场馆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耗资16万块大洋,场馆建成后便以齐父之名孟芳命名。建筑采用标准的希腊爱奥尼亚柱式构图,辅以仿石材构造的水刷石粉面。标准得没有任何变异的柱式,产生时空幽远的感觉,使整座建筑清秀隽永,尽管已是近百年前的建筑,今天看来仍见其细节考究,做工地道。
校区内的古稀建筑触目皆是,而且大都是西式建筑。当时的“国”字号综合性大学,呈现的建筑却是“西洋景”。清末南京开埠,欧洲的建筑模式乘着太平洋上的海风来到中国,原汁原味的英式城堡和法式教堂开始出现在南京大街小巷。这种建筑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注重比例,强调对称,讲究主从关系。当南京传统建筑尚未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而衰落时,这阵“洋风”已经垒起了南京“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第一砖。1902年建校的中央大学,自然受到了这股“洋风”的熏染。体育馆也是受西方古典复兴手法影响的一座建筑。青砖墙,拱形窗,西式扶梯双路上下,造型简洁,色彩素雅。体育馆和图书馆同年落成,成为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大学最著名的体育馆之一。建成后,不仅作为体育健身之所,也成为集会、讲学之处,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在此讲演。
学校的布局也采用西方古典空间模式。顺着正门方向打量整个校区。正门与大礼堂的连线为校区中央轴线,连接其间的校道,由高大的法国梧桐夹道,伞盖般的树冠遮天蔽日,朝阳从树干间铺洒进来,整条校道泛着柔和的金光。
金陵大学 中西合璧
当游踪由中央大学沿着同一纬线西移到金陵古城的中心位置——金陵大学,一切变得熟悉又陌生。
空间是熟悉的:主要建筑沿着南北向的一条主轴线布置,在建筑物之间安排几何规则式的绿地、广场,这种布局与苏州东吴大学相近,体现着西式的严谨与规则,带着美式大学校园的特点。
建筑本身则更多地呈现中国风。先后建于1925年和1926年的西大楼与东大楼遥相呼应。东大楼采用中国北方建筑设计形式,外墙青砖砌筑。西大楼砖木结构,歇山顶筒瓦屋面,大楼底部为明代城墙砖砌筑,上部为明代烟灰色粘砖砌筑。同样中式风格的建筑还有几乎同期落成的学生宿舍甲乙楼,丙丁楼,戊已楼和辛壬楼。而金陵大学最早的建筑,是于1918年竣工的礼拜堂,它的建筑造型是更纯粹的中式古代庙宇式,屋顶主跨为歇山顶,附跨为硬山顶,筒瓦屋面。外墙用明代城墙砖砌筑,城砖上仍留有铭文印记。
而陌生,则是西式空间布局与中式建筑风格的交相并用。事实上,这正是金陵大学呈现出来的整体建筑特征,它开创了西方建筑和中国北方官式建筑融合的先例。
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源自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汇文书院。而建筑上的中西合璧便或多或少地映衬出了这样的建校背景。不过,金陵大学的“形象名片”——北大楼,则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浓缩地体现着中西合璧的特色。
被深青的爬藤植物覆盖,不仅使北大楼形象出众,更标示着它的挺立已经沐浴了经年累月的风霜。大楼中部建有一座高五层的正方形塔楼,将大楼分隔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顶部又冠以十字型脊顶,实际上是西洋式钟楼的一种变形。整座大楼以南京明代城砖建成,十分罕见。大理石门框,门前饰有抱鼓石一对,门厅幽深,顶部饰以天花藻井,绘仙鹤翱翔图案。大楼于1919年建成,屋宇巍峨,规模甚大,高度与鼓楼平齐,是南京当时最高大的建筑之一,现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金陵女子大学 温婉的东方之美
徜徉金陵女子大学,总有一种摆不脱的错觉和迷幻,以为自己不在金陵而是身处京城,以为自己不在学堂而是游走于殿宇之间。
久闻金陵女大盛名在外,所以选择从后偏门入校。因为,观美人赏美态,最动人处往往是在举手投足与轻言浅笑间。缓坡蜿蜒间,四栋古风扑面的女生宿舍映入眼帘,建筑物清色为素色混凝土堆砌装饰,主体为两层,屋顶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歇山顶,建筑物两端建有柱式望楼。那些保留完好的木格扇门窗,或虚掩或紧闭,幽深而若隐若现,女校委婉含蓄的特征略见一斑。
渐行渐深,从文学馆,科学馆,图书馆到会议楼,始终如一的是中国古风浓郁的鳞瓦密布的歇山顶,满饰彩绘的斗拱,还有宛若翎鸥振翅的滴水重檐,以及曲径通幽的长廊……不仅如此,校园的格局更恍若相识,多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元,形成富有空间序列感的建筑群,错落间蕴涵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主楼后的曲桥水面和清波台,是这座校园的点睛诠释。传统风格的校区,往往使人浸淫在典雅氛围的优悠中,去不断体验知性和理性的神圣。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座整体典雅不失玲珑、端庄又见浑厚,角楼长廊逶迤交错,雕梁画栋,林木扶疏的大学,是1913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这与中央大学的办学背景和建筑风格均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
事实上,建筑因素在独立社区中往往是有其隐喻作用的。清末民初教会学校中采用这种建筑造型,意在利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来表达对中国文化尊重的姿态,在传统建筑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样的尝试最早出现在南京的教会学校中。由此,不难理解美国教会背景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所倡导的中西合璧以及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复兴的“宫殿化”趋向了。
西方复古建筑思潮在南京盛行的同时,国内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一批学有所成的中国建筑师从国外归来,打破了西方建筑师垄断中国建筑界的局面,撼动了西方建筑师占垄断地位的“洋风”,并在中国传统宫殿式近代建筑中大显身手,这种建筑新式样又被视为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参照物,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清末民初中西文化双向流动的特殊案例和有形史料。
建筑是时刻出现在人类视觉中的基本元素,是带有很强人文气息的视觉艺术。金陵名校旧址上空交织的欧罗巴的浪漫唯美主义与雕梁画栋的中式经典的二重变奏,永久而悠长地凝固着那个特定时代发生在那座城市同一纬线上的文化传承过程。
玩赏南京,总像在脑际掀动史册的页脚。
金陵城的建筑风貌和形态,折射出历史在六朝古都旧地的重重光影。尤其,作为民国之都,南京的近现代建筑更是凝固了彼时中西文化激越碰撞的一刻。玄武湖畔,由东自西一字并开的金陵名校——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现址),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现址),金陵女子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现址),便是南京城旧建筑群恢弘交响乐中独特的一支变奏。
国立中央大学 西风熏染
早春的清晨,从东门进入校区,在水杉林的修长树影间,隐现着一顶宝石绿的西式古典建筑特有的大穹隆,顺着朝阳能清晰地辨别出穹顶的纯铜质地。不用说,这就是东南大学迄今仍远近闻名的标志建筑——大礼堂。直至绕到正南面,大礼堂庄严雄伟的造型便彻底显现在眼前——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的正立面正对着校门,两者一并构成东南大学的代言形象。这幢落成于1931年的精美建筑,因其英国公和洋行的设计背景,又有着国民政府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的历史,成为民国时期的建筑经典。
校道西边是一幢更老的建筑——孟芳图书馆。典雅端庄的建筑在林丛中幽幽泛着金光。现在校区里的人通常称其为“老图书馆”,而问及“孟芳”的冠名,大都面面相觑。
其实“孟芳”命名牵涉到建筑的来历。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时,向社会募捐图书馆经费,校长郭秉文四处奔走,终获江苏督军齐燮元捐助,独资建馆并置配套设备。场馆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耗资16万块大洋,场馆建成后便以齐父之名孟芳命名。建筑采用标准的希腊爱奥尼亚柱式构图,辅以仿石材构造的水刷石粉面。标准得没有任何变异的柱式,产生时空幽远的感觉,使整座建筑清秀隽永,尽管已是近百年前的建筑,今天看来仍见其细节考究,做工地道。
校区内的古稀建筑触目皆是,而且大都是西式建筑。当时的“国”字号综合性大学,呈现的建筑却是“西洋景”。清末南京开埠,欧洲的建筑模式乘着太平洋上的海风来到中国,原汁原味的英式城堡和法式教堂开始出现在南京大街小巷。这种建筑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注重比例,强调对称,讲究主从关系。当南京传统建筑尚未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而衰落时,这阵“洋风”已经垒起了南京“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第一砖。1902年建校的中央大学,自然受到了这股“洋风”的熏染。体育馆也是受西方古典复兴手法影响的一座建筑。青砖墙,拱形窗,西式扶梯双路上下,造型简洁,色彩素雅。体育馆和图书馆同年落成,成为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大学最著名的体育馆之一。建成后,不仅作为体育健身之所,也成为集会、讲学之处,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在此讲演。
学校的布局也采用西方古典空间模式。顺着正门方向打量整个校区。正门与大礼堂的连线为校区中央轴线,连接其间的校道,由高大的法国梧桐夹道,伞盖般的树冠遮天蔽日,朝阳从树干间铺洒进来,整条校道泛着柔和的金光。
金陵大学 中西合璧
当游踪由中央大学沿着同一纬线西移到金陵古城的中心位置——金陵大学,一切变得熟悉又陌生。
空间是熟悉的:主要建筑沿着南北向的一条主轴线布置,在建筑物之间安排几何规则式的绿地、广场,这种布局与苏州东吴大学相近,体现着西式的严谨与规则,带着美式大学校园的特点。
建筑本身则更多地呈现中国风。先后建于1925年和1926年的西大楼与东大楼遥相呼应。东大楼采用中国北方建筑设计形式,外墙青砖砌筑。西大楼砖木结构,歇山顶筒瓦屋面,大楼底部为明代城墙砖砌筑,上部为明代烟灰色粘砖砌筑。同样中式风格的建筑还有几乎同期落成的学生宿舍甲乙楼,丙丁楼,戊已楼和辛壬楼。而金陵大学最早的建筑,是于1918年竣工的礼拜堂,它的建筑造型是更纯粹的中式古代庙宇式,屋顶主跨为歇山顶,附跨为硬山顶,筒瓦屋面。外墙用明代城墙砖砌筑,城砖上仍留有铭文印记。
而陌生,则是西式空间布局与中式建筑风格的交相并用。事实上,这正是金陵大学呈现出来的整体建筑特征,它开创了西方建筑和中国北方官式建筑融合的先例。
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源自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汇文书院。而建筑上的中西合璧便或多或少地映衬出了这样的建校背景。不过,金陵大学的“形象名片”——北大楼,则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浓缩地体现着中西合璧的特色。
被深青的爬藤植物覆盖,不仅使北大楼形象出众,更标示着它的挺立已经沐浴了经年累月的风霜。大楼中部建有一座高五层的正方形塔楼,将大楼分隔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顶部又冠以十字型脊顶,实际上是西洋式钟楼的一种变形。整座大楼以南京明代城砖建成,十分罕见。大理石门框,门前饰有抱鼓石一对,门厅幽深,顶部饰以天花藻井,绘仙鹤翱翔图案。大楼于1919年建成,屋宇巍峨,规模甚大,高度与鼓楼平齐,是南京当时最高大的建筑之一,现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金陵女子大学 温婉的东方之美
徜徉金陵女子大学,总有一种摆不脱的错觉和迷幻,以为自己不在金陵而是身处京城,以为自己不在学堂而是游走于殿宇之间。
久闻金陵女大盛名在外,所以选择从后偏门入校。因为,观美人赏美态,最动人处往往是在举手投足与轻言浅笑间。缓坡蜿蜒间,四栋古风扑面的女生宿舍映入眼帘,建筑物清色为素色混凝土堆砌装饰,主体为两层,屋顶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歇山顶,建筑物两端建有柱式望楼。那些保留完好的木格扇门窗,或虚掩或紧闭,幽深而若隐若现,女校委婉含蓄的特征略见一斑。
渐行渐深,从文学馆,科学馆,图书馆到会议楼,始终如一的是中国古风浓郁的鳞瓦密布的歇山顶,满饰彩绘的斗拱,还有宛若翎鸥振翅的滴水重檐,以及曲径通幽的长廊……不仅如此,校园的格局更恍若相识,多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元,形成富有空间序列感的建筑群,错落间蕴涵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主楼后的曲桥水面和清波台,是这座校园的点睛诠释。传统风格的校区,往往使人浸淫在典雅氛围的优悠中,去不断体验知性和理性的神圣。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座整体典雅不失玲珑、端庄又见浑厚,角楼长廊逶迤交错,雕梁画栋,林木扶疏的大学,是1913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这与中央大学的办学背景和建筑风格均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
事实上,建筑因素在独立社区中往往是有其隐喻作用的。清末民初教会学校中采用这种建筑造型,意在利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来表达对中国文化尊重的姿态,在传统建筑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样的尝试最早出现在南京的教会学校中。由此,不难理解美国教会背景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所倡导的中西合璧以及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复兴的“宫殿化”趋向了。
西方复古建筑思潮在南京盛行的同时,国内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一批学有所成的中国建筑师从国外归来,打破了西方建筑师垄断中国建筑界的局面,撼动了西方建筑师占垄断地位的“洋风”,并在中国传统宫殿式近代建筑中大显身手,这种建筑新式样又被视为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参照物,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清末民初中西文化双向流动的特殊案例和有形史料。
建筑是时刻出现在人类视觉中的基本元素,是带有很强人文气息的视觉艺术。金陵名校旧址上空交织的欧罗巴的浪漫唯美主义与雕梁画栋的中式经典的二重变奏,永久而悠长地凝固着那个特定时代发生在那座城市同一纬线上的文化传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