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上升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5400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顿的宇宙“滴答、滴答”地运行着,大约200年没出一点故障。如果他的鬼魂能在1900年前的任何时间来到瑞士,所有的钟都会同声奏鸣颂歌。可是就在1900年,离那古老的钟塔不过约200米的地方,住着一个新来的年轻人,他不久就要使所有的钟表吵闹起来。他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大约自此时,时间与光开始闹别扭了。1881年,阿尔伯特·密切尔逊做了一个实验(6年后他又和爱德华·莫莱一起做了一次),把光朝不同方向发射,他吃惊地发现,不论怎样移动仪器,光的速度总是一样的。这是不符合牛顿定律的。就是这一物理学中的小小嘀咕声,使科学家激动地提出了各种问题。这大约是在1900年。
  很难说年轻的爱因斯坦及时地知道了这一切,他在大学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但可以肯定,当他十几岁去伯尔尼的时候,早已经问过自己:如果从光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经验又会是什么样子?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充满矛盾的,因而是困难的。但像所有的矛盾一样,最难的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怎样提出问题。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天才之处在于“他们提出透彻的、天真的问题,结果引来了灾难性的回答”。诗人威廉·古柏曾称牛顿为“婴孩似的圣哲”,就因为他有这种气质,而这一形容也完全适合爱因斯坦,他的脸上也总有一种对世界感到好奇的表情。不论是他谈骑在一道光上还是谈在空间中坠落,总是进行着对这类原理的美丽、简单的说明。
  对于牛顿,时间与空间形成一个绝对的框架,其中世界的物质活动按照最稳定的秩序运行。他的世界是上帝眼中所见的世界,对每个观察者都是一个样子,不论他站在什么地方或以什么方式移动。作为对照,爱因斯坦的世界是一个人眼中所见的,你所见与我所见是相对的,即因彼此的地点和速度而不同。
  爱因斯坦是一个哲学系统的创造者,而不只是数学系统的创造者。他有一种才能——找到一种哲学观念,使人们对实际经验产生一种新的看法。他不像一个天神那样观察自然,而是作为一个开路人,也就是虽然身处紊乱的自然现象之中,但仍相信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格局,只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就可看出。
  这样,在其一生中,爱因斯坦使光联上时间,时间又联上空间;使能量联上物质,物质联上空间,空间又联上引力。在他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致力于寻找引力与电力、磁力之间的统一性。在我的回忆里,他在剑桥大学评议会厅里做学术演讲的时候,只穿一件旧毛衣、一双毡拖鞋,不穿袜子,那一次他就对我们谈他在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他碰上了什么困难。
  穿旧毛衣、毡拖鞋,不喜欢背带和袜子——这些可不是故作姿态。那一天我们看见他,他似乎是在表达一个从诗人威廉·布莱克那里得来的信念:“诅咒背带,祝福放松。”他不关心世俗的成功、体面,不随大流;大部分时间他不知道一个像他这样地位崇高的人该怎样行事。他恨战争、残酷、伪善,尤其恨教条——只不过“恨”字不足以表达他所感受到的那种略带悲痛的反感,他认为恨本身也是一种教条。他拒绝担任以色列国的总统,因为(他解释说)他不善于考虑人的问题。这是一个不高的标准,别的总统也大可采纳,只不过能通过标准的不会有几个罢了。
  在牛顿和爱因斯坦两个人面前谈人的上升几乎是一种冒犯。这二位是像上帝一样阔步行走的。牛顿是《旧约》的上帝,爱因斯坦则是《新约》的上帝。他充满人情味,怜悯,巨大的同情心。他心目中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有某种天神般气质的人,他经常说自然就是这样子的。他喜欢谈上帝,“上帝不玩掷骰子”,“上帝没有恶意”。最后,有一天尼尔斯·玻尔对他说:“不要再教上帝干这干那了吧。”这话并不公平。爱因斯坦是一个能问非常简单的问题的人,而他的生活和工作所表明的是:当回答也简单的时候,你听到了上帝在思考。
  (虫 二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并非舞文弄墨:英国散文名篇新选》一书)
其他文献
一只周身伴有从黑色到灰色渐变图案的足球,在2018年夏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款俄罗斯世界杯用球被命名为Telstar18(电视之星18),为的是向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致敬。  1970年之前的世界杯用球,有的是咖啡色,有的是橙色,五花八门。到了1970年的墨西哥世界杯,比赛用球在原本白色的足球上镶嵌了黑色的五边形。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该届世界杯首次通过卫星向全世界进行电视直播,黑白相间的设计
期刊
地球变暖会怎样?人们提出了许多猜测,比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些猜测正确吗?看一看离我们最近的暖期——上新世(距今530万年~250万年)就知道了。通过古代地质遗迹以及古生物化石的证据,科学家发现,上新世时期地球的温度比现在高,南北两极的面貌以及海平面的变化符合人们对全球变暖现象的预期。  首先,温暖的地球唤醒了北极的原始森林,将那里打造成生命的乐土。比如,在加拿大靠近北极的埃尔斯米尔岛,科学家
期刊
年逾古稀的莫里斯觉得,自己需要买一个助听器,但他不愿意花太多的钱。  “请问一个助听器要多少钱?”他问售货员。  “我们这儿助听器的种类繁多,您请看一下,”售货员说,“从2美元到2000美元不等。”  “让我看看2美元的那个。”吝啬的莫里斯说。  售货员于是把那个助听器放在莫里斯的耳朵上,然后告诉他怎么用。  “它是怎么工作的?”莫里斯问道。  “2美元的东西是起不到作用的。”售貨员说,“但是,人
期刊
澳门赌王何鸿燊,小时候也有心酸事。  父执长辈在股市中失手,不惜举债误买怡和股票,一夜之间破产。父亲逃离香港,去越南谋生,留下他与母、姊相依为命,家境一度非常穷困,遭人白眼。  他有蛀牙,找牙医亲戚补牙。亲戚知道他没有钱,未免日后再上門叨扰,便把他的蛀牙拔掉了。赌王“没齿”难忘。  长贫当然难顾,亲戚一劳永逸,再无后遗症,可见其理智与狠心。  每个人都要感谢激励过自己的势利亲友。  在你失意的时候
期刊
我曾经很喜欢看NBA,直到学了“体育经济学”这门学科,才发现很多体育比赛的结果都是基于经济因素。  比如说,季后赛里有9.1%的比赛是在最后两秒决出胜负的,比赛出现“绝杀球”的比例高得不正常。在统计了近万场NBA比赛后,有经济学家得出结论,说这是由于裁判会对落后的队伍更加宽松,而领先的队伍会被多判犯规。如果只算比赛最后6分钟的数据,落后的球队被判犯规的概率会减少近40%,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落后的球
期刊
对你来说,电影和电视是什么?  有时会遇到这种直抵本质、难以作答的问题。  “就是交流。”  近来,我都是这么回答的。  “不是为了表达自我吗?”  对方继续追问。我不清楚其他导演的情况,但自从踏入这个行业,我就与“表达自我”这个词格格不入。  “你是那种外人琢磨不透你在想什么的人,反而从你制作的节目中看到了更多的感情。”  曾有一名初中同学这么对我说。这样看来,或许我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类似自我的
期刊
大学生卖猪肉、当环卫工人的事,媒体已报道多次,但其中的一些解读总不大能令人信服。  一天晚上,女儿提议去她学姐开的小店吃日本拉面。  吸引我前往的不是日本拉面,而是面馆老板——原白领小灰和原“四大”(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四大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员工Ivy。  出了地铁,步行约10分钟,穿过一条紧邻主干道的美食街,折进一条飘着酒香的小巷,便望见了几个稍大的门店中间体量明显偏小的“秘制豚骨
期刊
写诗的人写诗,并不是因为他指望死后的荣光,虽然他也时常希冀一首诗能比他活得更长,哪怕是稍长一些。  写诗的人写诗,是因为语言对他做出暗示或者干脆口授接下来的诗句。一首诗开了头,诗人通常并不知道这首诗会怎样结束。有时,写出的东西很叫人吃惊,因为写出的往往比他预期的更好,他的思想往往比他希求的走得更远。只有在语言的未来参与诗人的现实的时刻,才有这样的情形……有时,借助一个词、一个韵脚,寫诗的人就能出现
期刊
几年前的12月,是54岁的鲍勃·费根例行体检的日子。多年来的培根煎蛋早餐,以及只能在开车时勉强挤出时间吃完的午餐,让他最近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早上一起床他就感到很疲惫,接着还要在公司熬上一整天。晚饭吃过土豆炖肉后,他会倒在躺椅里,哈欠连天地看上几个小时电视。医生在看过验血报告后给出了坏消息:费根的肾脏正在衰竭,双肾只剩下1/3能用。  类似鲍勃·费根的故事,我此前听过太多。内容都是一个意料之外的
期刊
秋天从我手中吃它的叶子:我们是朋友。  我们从坚果剥出时间并教它走路:  而时间回到壳中。  镜中是星期天,  梦里有地方睡眠,  我们口说真理。  我的目光落到我愛人的性上:  我们互相看着,  我们交换黑暗的词语,  我们相爱像罂粟和回忆,  我们睡去像海螺里的酒,  血色月光中的海。  我们在窗口拥抱,人们从街上张望:  是让他们知道的时候了!  是石头要开花的时候了,  时间动荡有颗跳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