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思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理念不断的更新,《数学课程标准》目标中由以前的“两基”变为“四基”。新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两个目标。基本活动经验是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如果把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看作是显性的话,那么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就具有隐性的特征。《标准(2011年版)》确定的目标有两类,一类是结果性目标,一类是过程性目标。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是指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性目标更多地指向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是过程性目标的体现。而这种过程性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更难把握。这些年的课改中教师也力争在自己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实现。如何使学生真正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一直困扰着我,从自己的教学中反思、从听取他人的课中总结。我认为使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基本活动经验,重在活动中积累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曾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活动经验,离不开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获得的。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它不像其它长度单位,在生活中能够很好的找到型,让学生能够直接感受,获取对长度的直观认识,从而使大脑中形成表象。这一课中教师常常会选择利用课件播放一个运动场一圈的长度,再让学生推出几圈是1000米,从而让学生感受1千米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更长的长度单位,但是形成表象是十分困难的,这个经验是教师直接通过课件播放给学生的,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是不深刻的。在不好找到型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就不让学生实践了?我认为这里仍然可以为学生提供间接的活动场所,可以量出100米的长度,让学生走走、数数多少步是100米,从而推出走多少步是1千米;也可以让学生到运动场上走一圈需要多长时间,从而推算出1千米所需的时间;当学生掌握这两种方法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感受1千米的长度。通过这样的活动相信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经验感受,学生再在选择长度单位时就不宜出错。
  二、 基本活动经验,要简化活动中学具
  基本活动离不开学生动手实践,动手操作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它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根”与“源”。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恰当的运用学具,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由“教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
  是不是活动选择的学具越多越好呢?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经验,通常会下很大功夫,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更是舍得下大力气。听过一节老师的课,《重叠问题》老师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苹果、香蕉、橘子、呼啦圈、凳子等学具,学生整节课都在争论喜欢这个、喜欢那个,心思都在吃上,活动确实不少,就是落实不到集合圈这个问题上来,等落实了一节课结束了,真正学习的东西就是蜻蜓点水。可见学具并不是越多越好。还看过这么一个案例《毫米的认识》,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具有:带有刻度的尺子、一枚一角硬币、每人一张扑克牌、一张惊喜卡。首先,教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一毫米,建立一毫米的概念;接下来,在学具中找大概是一毫米的东西,卡和一角硬币的厚度大概是一毫米,但扑克牌的厚度比一毫米薄,四张扑克牌的厚度大概是一毫米;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感受几毫米,原以为教师会让学生用尺子量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认识几毫米,在此,教师很巧妙地利用以上学具上学生看看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一毫米。这样巧妙地利用学具既不使学生茫然,又可以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经验。可见,并不是学具越多越好,学具必须为活动服务,在我们每准备一堂课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简化学具,能使所准备的学具尽量是相互关联的。
  三、 基本活動经验,并非总是在活动中所得
  对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有的老师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活动经验一定是学生亲历所得。亲历,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正如佛赖登塔尔所说:“学生所要学习的不是作为一个封闭系统的数学,而是作为一项人类活动的数学,即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数学化过程。如果需要也可以包括从数学本身出发的数学化过程。”
  如教学认识直线,我们在生活中找不到型,还有一些极限思想。我们也无法在亲历活动中进行,往往我们会从数学的本身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加以想象,而形成概念。
  总之,使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还需要我们这些处在一线的教师,不断地捉摸、反思、总结中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处理是一个关键环节,教材处理得当,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智慧的教师往往深入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教学思路,精心设计教学,选择合理的教法,用智慧打造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叩开学生求知的心门。我现结合本学期上的《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就能感知文本的初步内容,感触文本的基本
期刊
制定教学目标,对于一课书的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目标越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也就越明晰。下面,试就《盘古开地》谈谈我是如何确定这些目标的。拿到一篇课文,我们大致会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编排在这一册、这一单元?这篇课文隐藏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哪些可能因子?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相对深入的思考,我们便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我认为要关注
期刊
摘要:写作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新教材内容多,课时少而写作训练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的现状下,教师不能忽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主要问题概述:  1.(一)部分教师对写作教学重视不够  一是因为课时紧,教学内容繁多,在写作训练方面用时太少。  2.(二)许多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理解题意,找不到题眼,主题不突出。二是文体不符要求,格式错误。第三是文章的
期刊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片或实物,学生准确听说、认读相关物品设施的英文单词,并能用英文简单介绍这些物品设施的英文单词。  2、.在情境的帮助下,学生熟练操练Where are the …? 这一句型,并能根据物品位置用They are … 来做出相应回答,学会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3、.通过学习物品设施的英文单词,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方位介词,表述物品所在的位置,激发学习英语的热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教育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社区教育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化教育。  当前,我区已进入了全面禁伐,封山育林阶段。同时,我们面临着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列出了00后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的实际情况,并针对这些不良的习惯提出了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 习惯 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农村,大部分的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很多学生都成为了留守少年,平时都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知识复杂和难度的加大,很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很困难,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
期刊
教学设计过程是由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要素组成,其中,目标占据着核心地位。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崔峦老师曾经指出:“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是制定教
期刊
口语交际教学是指通过语文课程实施的,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还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实
期刊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教学。那么怎么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呢?在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语文教学重在“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在朗读中,学生能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考查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功效,重视学生的“读”,让课堂上充满朗朗读书声。如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中,我一次次的让学生读,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