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萍的人生“针”法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y_1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白居易笔下的太湖静谧而深远。
  太湖之滨,时近春分,料峭微寒。苏州镇湖的新盛茶园,一位柔弱的江南女子,一袭朴素的蓝绒长衣,伫立于茶山山腰的石径之上,远远眺望那“三万六千顷”的浩渺烟波。
  她就是被誉为“苏绣皇后”“沈寿传人”的姚建萍,一位视苏绣艺术为生命的“非遗”传人。
  脚下是曾经熟识的野菜,身旁的新茶业已吐露嫩芽,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姚建萍回首往事,思绪万千—
  “这座山背后原有一条小路,可以直通到我的家乡—新盛村。幼時,我们就是顺着那条小道翻越山丘,再沿着太湖的堤岸去几里地外的学校上课。那时候,总觉得这条路好长好长。”
  的确如此,时光荏苒,四十余载春秋如白驹过隙,而姚建萍在苏绣艺术的探索道路上已臻于极致—著名苏绣艺术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第八届中国文联委员、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度“山花奖”得主……诸等殊荣,不胜枚举。
  有人要问,一位普普通通的绣娘,是凭借何种“神力”艺压群芳,取得了今天这般荣耀?
  “你想听听我的故事吗?”
  愿乐欲闻。
  传承之“针”
  1967年,姚建萍出生在苏州镇湖新盛村,宁静的小村庄三面环湖,人们朴实善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时的镇湖又被唤作西华,意思是苏州西部最繁华的地方。镇湖和邻近的木渎和东渚一样,‘户户有绷架,家家会刺绣’,是传统苏绣的发源地。”
  与不宽裕的经济条件不同,太湖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让孩童时的姚建萍非常满足和幸福。她在家中最小,上面有三个哥哥,又因此格外受到“偏怜”。
  “你做什么去?”“我做生活(刺绣)去。”在姚建萍童年的记忆中,当地人的词典里,“刺绣”就等同于“生活”,这种有着2500多年历史传统的古老技艺,被一群心灵手巧的绣娘传承下来,并融入到日常的“茶米油盐”里,甚至“血液”中。
  “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巧习针。”对于一个镇湖女子来说,刺绣是一种生活技能,也是一门生存之道。而对于姚建萍而言,刺绣更是她的一次人生修行。自幼乖巧懂事的小建萍,就像一根调皮的银针,在奶奶与母亲的绷架下游弋穿梭—
  “妈妈,我什么时候能穿针?”
  “到了八岁就教你。”
  “妈妈,你还会教我分丝吗?”
  “当然,先把一根丝线分成两半,叫一绒,一绒再分一半叫半绒,一直分成8丝、16丝,最巧最巧的绣娘,能把一根丝线分成128丝,就用小手指甲,靠的是心明眼亮。等你那么巧时,妈妈做梦都笑。”
  尚未飞针走线,小建萍已在上辈人的熏陶下渐渐领悟,这看似繁复而细致的祖传技艺,有着无穷的乐趣,而且还可以实现崇高的理想。
  一粒种子埋在姚建萍的心田。有朝一日,她也要“绣”进北京,“绣”满全国,甚至“绣”遍全世界—银针和彩线翩翩起舞的画面,构筑了一个懵懂女孩最初的苏绣梦。
  执着之“针”
  “你应该亲自到绣品街去转一转,只有在那里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为什么‘镇湖刺绣’与‘支柱性产业’这两个词会紧紧联系到一起。”姚建萍这样指引着我。
  果然名不虚传。这条远近闻名的繁华街市,绣庄林立,店铺云集,8000绣娘用辛勤劳作创造着属于她们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相关的从业者也在3000人上下,年收入已达6亿多元。一门古老的技艺在镇湖生机勃发,并且枝繁叶茂。
  十几岁时,姚建萍的巧手已在乡里远近闻名,她在假期里练习刺绣的小物件就能换回一件新衣裳。那段有刺绣陪伴的成长岁月,姚建萍至今铭记。也正是由于这份执着与热爱,她毅然决然放弃了高考,独自一人去了苏州城里的工艺美校“半工半读”学习刺绣。
  待到学业有成,姚建萍并没有像其他学员那样很快地选择从业挣钱,而是下定决心继续深造。几年的精学苦练下来,姚建萍的技艺突飞猛进,但她不满足,她渴望自己有“质”的飞跃,渴望自己的一针一线能赋予作品以鲜活的生命力,而不仅仅只是一件冰冷的商品。
  姚建萍明白,要想绣“活”就必须要有“绝活”,要有“高人”的指点。经过苦苦寻觅,她把目光投向了1960年成立的苏州刺绣研究所,顾文霞、李娥英等苏绣大师级人物云集于此—
  “我遇到了对我义厚情深的恩师徐志慧。徐老师是苏州刺绣研究所退休的老刺绣专家,她不介意我的出身背景,愿意教授我刺绣,我对此极度感恩和感动。”
  当时,徐志慧年事已高且一人独居,姚建萍就主动提出住在老师家中,学艺的同时照顾她的起居,成为其关门弟子。而那时,姚建萍的大女儿才八个月。
  “在老师家的日子里,我不知疲倦地学习,每天练习技艺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白天学难度高的人物肖像,晚上绣我熟练的‘螳螂猫’。我绣的猫得到了老师的真传,9个夜晚就能绣完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猫,能够换回180块钱,能买好几斤全羊毛的毛线,给我的女儿织毛衣,一个冬天可以织好几套小毛衣。我每月回家一次,踏着星光坐末班公交车两个小时到小镇,再步行一小时到小村庄里,看一看等待我的家人和早已熟睡的大女儿,第二日吃过中饭,坐上返程的班车回老师家。”
  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姚建萍整整坚持了四年。1994年年初,她终于学成归来。姚建萍的作品包罗万象,开阖有度,动静得法,从动物花草、仕女佛像,到水乡人家、亭台楼阁、江南山水……借助针线丝理,生动流利地书写着故乡的情与景,创造着一个丝绸上的梦里江南。
  “当时的刺绣生意人都高价来约我的作品,我的收入是普通绣娘的好几倍。”可是,姚建萍向往的却不是这样的“成就”。
  创新之“针”
  姚建萍继续着自己的特立独行—   “我开始绣我的第一幅人物肖像作品《沉思—周恩来肖像》,这幅作品倾注了我太多的心血,反复研究,无数次修改,凭着一股冲劲儿和毅力,历时8个月完成。”
  1998年,姚建萍带着这幅作品进京参加中国(国际)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许多老辈人在作品前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特立独行的事远不止这一件。
  同样是在1998年,镇湖成为全国刺绣的开放市场,大家纷纷下海当老板,绣品街“满眼都是夫妻老婆店”。
  姚建萍却没凑这个热闹,而是在自家的三間小楼里注册成立了“镇湖刺绣研究所”,面对不解,她这样解释—
  “我不懂得如何做买卖,我只懂得刺绣,虽然做老板赚得比做刺绣研究多很多,但是我觉得自己精力有限,一心不能二用,所以还是选择只做我最喜爱的刺绣。”
  如今,姚建萍的刺绣研究所早已择址扩建,而这座承载着她梦想与辉煌的建筑,却仍然“躲”在绣品街的僻静一隅,亦如她的低调,更如她的智慧—大隐隐于市。灰墙黛瓦的三层小楼古色古香,颇具江南之风,充盈着诗情画意。
  研究所的展厅里,姚建萍对自己各个时期、各类题材的呕心沥血之作如数家珍。创作前的种种羁绊,创作中的异常艰辛,完成后的莫名感动,她认真地诉说,我默默地聆听,在每一幅佳作面前驻足,凝视,然后唯有发自内心的赞许。
  “我一直在探索苏绣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题材,寻找和确定刺绣材料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做出刺绣的本真面貌,与油画摄影等形式拉开距离,让苏绣更有技艺自信和独特风貌,让我的作品能够具备原创性、稀缺性、当代性、思想性和国际性。”
  2003年10月,又一个以姚建萍个人命名的刺绣艺术馆在幽静典雅的木渎古镇正式建成开放。2006年,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苏州刺绣研究所、苏州镇湖同时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闪耀之“针”
  2015年11月末,一个初冬的凌晨,中国美术馆5号展厅。
  苏绣巨作《江山如此多娇》再次矗立在姚建萍跟前。当她仰望着这位陪伴了自己整整三年的“巨人”时,依旧激动不已。
  时空回转到十年前。当时,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姚建萍决定领衔创作这幅扛鼎之作。
  历史上,无论是沈寿的仿真绣,还是杨守玉的乱针绣,都未见如此大幅作品。姚建萍是首倡者,她又对这个“98%的人不愿意碰的事情”产生了兴趣,这是一种性格使然,更是一份责任使命。
  耗时三年,三次易稿,姚建萍终于解开了这道难题,也为苏绣的现代性转型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刺绣要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大众,最重要的是公共共享空间”。
  2009年,姚建萍收针。一幅高156cm、长1196cm的“壮美江山”呈现世人。
  最终,《江山如此多娇》被南京博物院收藏。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如获至宝—
  “不论是远视还是细观,都突破了人们对于传统苏绣的认识,它不仅是苏绣多项技艺的集成,也是几千年来传统苏绣以时代主旋律为题材作品的典范,这一艺术精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让我院征集部的同志去征询包括此作品在内的非遗作品入藏我院的可能性。”
  把《江山如此多娇》从南京博物院千里迢迢请到中国美术馆,姚建萍不为别的,只为了一次盛大的检阅。“30余年的刺绣艺术生涯,可以说是走完了我整个刺绣人生的上半场。”她希望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将自己的“上半场”做一个汇报与总结。
  2015年12月1日,“针融百家,艺开新境—姚建萍刺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好评如潮,观者如织。
  这是一次可以打满分的“总结汇报”。但在姚建萍心中,有着些许遗憾,她还惦记着自己另一幅为北京奥运喝彩的鸿篇巨制—《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290cm×112cm)。
  2008年,《和谐》被北京奥运博物馆永久收藏。为了中国美术馆的这次大展,姚建萍本来希望能将这幅作品借出来,可是团队通过一个月的努力和协调,最终没有成行。有关部门给出了“借不出来”的原因:它是文物。
  只好放弃了,但姚建萍心里还是充满着自豪。
  匠心之“针”
  精华在“针”端,咫尺匠心难。
  “人们说姚建萍是‘针尖上的舞者’,是十分恰当的。她用一根银针,用一缕缕细细的彩色线,用极其有限的手段绘制出一幅幅富有人文精神和充满感情的画面,犹如一位出色的舞蹈艺术家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自由地向人们施展自己的舞姿。人们常说,戴着镣铐跳舞才显示出舞者的水平。姚建萍充分利用针、线和刺绣的可能去进行富有特色的艺术创造,她的作品不仅予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予人以精神境界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人们高度评价姚建萍的艺术成就,不仅是对她高超技艺的赞赏,更是对她创造性劳动和献身精神的充分肯定与尊重。”
  2014年,姚建萍更是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之邀,开设中国刺绣专项研修班,为来自祖国各地的18名学员教授了一年的刺绣。
  “这是清华美院开设的第一个刺绣专业的高研班,我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教授和培养中国新一代‘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双向性刺绣专业人员,并将这些学员从‘匠’带到‘师’的地位。”
  镇湖刺绣研究所二楼的工作平面,十几名徒弟在绣绷前飞针走线,有条不紊,中规中矩,全然没有理会我和她们“姚阿姨”的闯入。
  “刺绣,是一种修行。心凝聚于针尖,人的呼吸均匀了,眼睛是越用越亮的。比如,绣人物的发际眼眉这些细微之处,一根丝线要分成128丝,你必须学会以线的1/128那么细的观察力去体会对象,就像把1分钟化成128份,时间都会为你静止。”
  说话间,姚建萍已经坐在了一架无人的绣绷前。她轻轻地撩开上面的遮布,呦,好大一朵娇艳的牡丹!
  气定。神闲。仿佛整个世界都突然安静了下来。
  一针一线,化为永恒。
  姚建萍在人生的下半场开始了自如的游走,她的传奇还远未结束。
其他文献
复古与时尚并存,优雅不失少女感,文艺且仙气十足。正是这种多彩又年轻的,不加掩饰的复古,成就了当季都市少女的复古梦。静谧蓝和粉晶色这两大流行色的发布,让整个2016弥漫着
党的十六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是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作出的新概括,是对党的基层组织
文化和语言是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两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学习中,足够的文化知识储备将会对学习产生很大帮助。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就是以
《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明确教学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业务能力,并能很好的与企业合作。只有这样,才
1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日本法西斯在东北不断屠杀抗日志士和无辜百姓,制造了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阜新煤矿惨案”“抚顺平顶山惨案”,制造了“万人坑”等多地“无头村”,使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境地。  2他们用所谓“并屯联保制”将大批群众全家老小全部集中到并屯中来,用“集团管理”的“联保”不允许百姓离开,凡离开集体联保者,一律射杀。包围封堵切断群众与抗联队伍的血肉联系。  3日本警察署与日伪军
案例教学是初中生物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知的重要途径,是能够帮助学生的思维加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手段将会广泛的应
伽玛射线暴是宇宙中大质量恒星塌缩或者双致密星并合产生的极端剧烈的爆发现象,其瞬时辐射及其余辉辐射产生于黑洞/强磁场中子星(磁星)吸积或转动驱动的极端相对论性喷流。早期
金刚石中碳原子之间短而强的共价键使得金刚石显示出特殊的电子特性,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金刚石的高载流子迁移率、高电子击穿场以及高热传导率,使得它在电子器件方面
世界上任何一种绘画都具有其各自的形式构成与表现语言,受时代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传统中国画的形式构成与表现语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论文从写意花鸟画角度出发,探析花鸟画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