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油画肖像于晚清后才真正引进中国并起步发展,至今不过一百多年历史,其形式语言既有一定的突破性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然而在探索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油画肖像形式语言多元发展的格局。正确认识中国油画肖像发展形式语言存在的局限性,在全球化的艺术语境中探索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语言,使其在原有单一的写实形式语言上有所推进,符合更大众化的审美需求,逐步形成更多元、更包容的局面。
关键词:中国油画肖像 形式语言 局限性 探索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21-03
油画肖像是以油画作为媒介对特定的人物形象进行头像、半身像等表现的艺术形式之一,属于人物画中肖像画的一类。随着欧洲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的觉醒和传播而出现了最早的油画肖像。人性得以解放后,社会生活开始倡导对人的尊重,对于现实生活的普通大众开始随之出现在油画肖像作品中。
美术形式语言又分为写实性语言与重构性语言,写实性语言旨在模仿自然,追求自然表象的再现性美感;重构性语言注重“形式自律”与“主观创造”,在作品中将自然现象解构后重新组合新的画面,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形式。就油画肖像而言,在塞尚之后,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与丰富多样的形式语言,形成了一个百花争艳、符合更多大众审美口味的繁荣局面。而在中国,油画肖像的发展则比较晚,至今仍是一个发展不够成熟、不够多元的艺术画种,仍以写实体系为主流,对于形式语言的探索不足。更甚者是,某些油画肖像创作没有突破原有写实再现的手法,色彩平淡无奇,不具备任何形式语言。
笔者主要梳理中国油画肖像在形式语言探索中存在的几方面局限性,所提出或表达的学术观点从个人认知角度出发,仅代表个人观点,目的在于引起更多油画界同仁或有识之士的重视与思考。
一、中国油画肖像发展形式语言的面貌
中国油画肖像从明万历年间出现在中国到清末民初真正起步发展,再到至今的格局,可以说其形式语言一落地就是写实的面貌。中国油画肖像发展至今从无到有,已经慢慢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融入在中国的艺术文化之中,形成了自身區别于西方古典主义的写实形式语言体系,为大众所接受、认可、喜爱,成为中国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历史角度看,对于西方古典写实语言的推崇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早期留洋学画归来的有志青年在兴办的学堂中任教,投身美术教育,成为了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先驱。在20世纪50-60年代之时,回应着时代需求和召唤的也是现实主义的写实绘画,高等美术教育也因写实绘画体系的植入开始走向正轨,全国各地设立美术学院,引进西方教学模式,在整体的绘画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风貌。尽管有利有弊,但这是中国油画肖像发展在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产物,不可置否地带动了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与写实油画肖像创作的发展。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来,油画肖像经由许多艺术家前辈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效与艺术地位,奠定了中国油画肖像未来发展的基础,其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另一方面,纵观油画肖像的发展史,西方油画肖像发展至今,风格的不断演变已经形成了古典、浪漫、现实、印象、表现、立体、波普、立体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形式。从写实语言体系到流派纷繁多样的现代语言体系再到后现代的探索,每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西方艺术家在进行新的肖像语言形式探索,其形式语言独具一格。尤其是自后印象主义时期保罗·塞尚之后,艺术家们的新思维新思想得以全面打开,艺术家们开始不断探索各类不同表现形式新的视觉语言,引发了现代绘画的开始,极大地改变与推进了西方油画肖像形式语言的探索,也使今天的西方油画肖像艺术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因此,相对于西方油画肖像的发展而言,中国的油画肖像发展历史尚短,底蕴不足。与中国油画艺术的整体发展一样,写实仍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主流,虽有些许新样式的尝试,但仅仅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语言并为大众认可,形式语言传统写实而相对单一,甚至出现“媚俗”偏差,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并有所改进的。
二、形式语言探索存在局限性的表现
当下,中国油画肖像尽管在形式语言方面的探索开始有所突破,但从整体来看,较之西方油画肖像形式语言的探索发展,中国油画肖像形式语言的发展显得不足,其探索存在的局限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油画肖像形式语言多元化的探索与发展。
(一)发展历史时间短
西方肖像画发展始于古希腊时期,在文艺复兴时,原始肖像壁画开始走向架上,形成油画肖像,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其艺术流派更迭频繁,能人巨匠辈出。相比之下,中国油画肖像清末民初后才开始真正发展,至今不过一百多年。与任意一个新样式新品种的引进或诞生一样,一个新艺术画种的引入首先需要的是巩固稳定后再寻求探索发展,因此在短时间内,不具备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沉淀,油画肖像在中国的发展不可能进行新的形式语言样式的探索,只能一代接着一代以写实的样式进行。而对于艺术新样式的出现并为大众所接受也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积累,以至于中国油画肖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西方传统写实形式语言的基本面貌与创作技法。较之西方油画肖像的发展,中国油画肖像起步时间晚,发展缓慢,这是中国油画肖像形式语言探索存在局限性的一个历史时间因素,是客观性的。
(二)写实再现教育模式的单一性
由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出洋留学的艺术家们更多的是选择写实再现的古典油画肖像,并把写实形式语言的技法引入中国。一方面由于这些艺术家本身所学有所限制;另一方面,学画青年们也更倾向于对写实再现的古典绘画的追求与学习。因此,在早期美术教育中便形成了写实体系教育模式的单一性,从而根植于中国早期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到了20世纪50年代时期,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油画家提倡苏联教育体系,主张成立油画训练班,学习苏联绘画,掀起了一股“写实绘画热”。这种单一性写实教学体系成为了艺术院校教学的重要标准与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影响着后来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尽管这样的培养使学生的绘画造型技艺得到很大的提升,油画肖像的艺术水准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教学画地为牢,学院“教条式”的单一性写实体系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油画肖像创作的探索,艺术创作形式单一。 (三)艺术商品市场的不良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经济市场的导入,越来越多的艺术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密切关系,因而,这些艺术品的商业消费属性也逐渐被挖掘出来。一些青年藏家、绘画爱好者处于自身本能的喜好而会选择当下较为流行的“唯美”油画肖像作品。尽管这样的一群艺术消费者群体的出现,刺激中国艺术消费市场,带动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但是消费带动艺术市场发展,艺术市场亦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在审美意识上出现偏差,开始出现一些生理上、视觉感官上的审美倾向,慢慢形成了比较低俗的、“病态”的消费审美。艺术市场为了追求更好的销量而更加认可写实形式语言的油画肖像作品。许多艺术家在面对这样一种艺术消费市场行情时,因为担心作品缺乏市场而不愿意冒险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语言,探索精神、绘画勇气受到限制。一些艺术家开始转向迎合艺术消费市场的需求,绘制一些符合一般大众审美需求的甜美而缺乏艺术性、缺少思想表达、内容空洞的作品,专门“制造”一些“媚俗艺术”商品,这类作品色彩单薄、描绘形象单一、情感表达不足,不具备任何艺术形式语言的表现。慢慢也就形成了功利心性,久而久之,艺术拍卖市场也形成了一种低俗消费的不良风气。这种倾向间接地影响着艺术商品市场的發展方向,出现不平衡、不全面发展的趋势,局限着艺术家对新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与中国油画肖像的发展。
(四)图像时代的局限
19世纪下半叶,照相摄影技术出现,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新媒体艺术的诞生与传播,在这种图像时代的语境下,艺术也开始进入了图像时代行列。在图像时代语境下,中国油画肖像的发展也深受影响,艺术创作开始出现一种“复制”图像的倾向,因为一幅油画肖像便是图像的图像。当然,这里所说的“复制”并不同于打印机上的“复制”,而是许多艺术家贪图影像技术的方便,作画更易于以前的写生创作,利用照片进行“照搬照抄”,形成了一种对图像的手工“复制”,所作油画肖像作品如同镜中映像般僵硬呆板,没有丝毫感情色彩或个人情感融入于其中,更没有突破原始图像的感官约束,走向一种更具形式语言的探索。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一种作品时不得不反思:这到底是肖像还是镜像?
(五)大众对肖像认识不足
西方肖像画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在西方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许多皇家肖像画,还有各类资本主义贵族、商人,甚至一些平民的肖像画,大众从早期开始便对肖像画有所认识,也有所需求。有了这个文化背景的积淀作为基础后,再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西方油画肖像的艺术流派纷繁多样,形成符合更大众化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语言,大众接受与认可度高。
而在中国则不然,中国油画肖像的发展历史时间短,在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中,肖像并不受人们重视,并没有要求画肖像的传统习惯,新形式语言的探索不符合人们的传统审美要求。因此大众对肖像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浅层,认为其只是另一种记录方式。更甚者是,由于大众对肖像认识的局限,总是希望艺术家把自己的或者被画者的形象进行美化,使其效果更逼真、更动人。为此,一些艺术家与被画者之间的定位有所偏离,仅仅只是为了迎合被画者而创作。这就导致了中国艺术家们不敢于探索写实性以外的油画肖像形式语言,对中国油画肖像的发展有所局限。
三、结语
中国油画肖像由于发展历史时间相对较短,文化积淀不足而导致大众对其认识不足,受传统审美教育、艺术市场的不良引导、图像时代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而局限着其形式语言的探索。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正视这些不足与局限性并争取有所改进,毕竟中国油画肖像在形式语言上的探索还具有很大空间和进步的可能性,需要更多艺术家不断勇于探索创新。
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性审美,而是由于人们所处的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经历等原因而存在着多样性的审美。因此,不断进行更多元的油画肖像形式语言探索,既是突破原有传统写实模式的局限,也是尝试进行探索一种更具个性表达的形式语言的建设;同时也是突破在当下视觉文化中“图像”的冲击,建设一种能够在图像时代语境中不断进步发展的油画肖像表现形式,符合更大众化的审美需求。在未来探索发展中,需要具有全球化的艺术视野,不断提高中国油画肖像的审美格调;同时,艺术家的知识结构和历史文化修养亦丞待提高,艺术家自身人文关怀与社会意识应不断加强,提倡实践探索与冒险的精神,排除和抵制市场诱惑,不断探索新的油画肖像创作形式与表现语言;在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不断开发多样化的艺术教育模式,提升中国大众的人文情怀与审美素养,打破低俗的、迎合式的审美格局。逐步形成更多元、更包容的油画肖像形式语言局面,以拓宽中国油画肖像形式语言的探索实现多元化的可能性,满足未来国民审美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祖英.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张怀林.西洋肖像油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3]秦俭.两种文化背景的不同创作现状——对中、西方当代油画肖像艺术的几点思考[J].美术,1997(06).
[4]李镇.我看中国肖像油画的前世今生[J].美术观察,2011(04).
[5]张祖英.对新时期中国肖像油画发展的思考[J].中国美术,2011(05).
[6]闫雪峰.80写实画派中的媚俗倾向[J].美术,2013(09).
[7]陈海强.新生代油画肖像图式的探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4(02).
[8]艾红.图像冲击下的肖像画如何发展[J].大舞台(双月号),2008(10).
[9]苏刚.当资本介入中国写实油画市场——资本介入对于中国写实油画发展的负面影响辨析[J].艺术教育,2017(01).
[10]童雁汝南.穿越形象—西方肖像艺术研究[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11]苑瑗.肖像·摄像·偶像[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12]冯天.我国油画艺术品市场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年.
关键词:中国油画肖像 形式语言 局限性 探索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21-03
油画肖像是以油画作为媒介对特定的人物形象进行头像、半身像等表现的艺术形式之一,属于人物画中肖像画的一类。随着欧洲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的觉醒和传播而出现了最早的油画肖像。人性得以解放后,社会生活开始倡导对人的尊重,对于现实生活的普通大众开始随之出现在油画肖像作品中。
美术形式语言又分为写实性语言与重构性语言,写实性语言旨在模仿自然,追求自然表象的再现性美感;重构性语言注重“形式自律”与“主观创造”,在作品中将自然现象解构后重新组合新的画面,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形式。就油画肖像而言,在塞尚之后,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与丰富多样的形式语言,形成了一个百花争艳、符合更多大众审美口味的繁荣局面。而在中国,油画肖像的发展则比较晚,至今仍是一个发展不够成熟、不够多元的艺术画种,仍以写实体系为主流,对于形式语言的探索不足。更甚者是,某些油画肖像创作没有突破原有写实再现的手法,色彩平淡无奇,不具备任何形式语言。
笔者主要梳理中国油画肖像在形式语言探索中存在的几方面局限性,所提出或表达的学术观点从个人认知角度出发,仅代表个人观点,目的在于引起更多油画界同仁或有识之士的重视与思考。
一、中国油画肖像发展形式语言的面貌
中国油画肖像从明万历年间出现在中国到清末民初真正起步发展,再到至今的格局,可以说其形式语言一落地就是写实的面貌。中国油画肖像发展至今从无到有,已经慢慢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融入在中国的艺术文化之中,形成了自身區别于西方古典主义的写实形式语言体系,为大众所接受、认可、喜爱,成为中国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历史角度看,对于西方古典写实语言的推崇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早期留洋学画归来的有志青年在兴办的学堂中任教,投身美术教育,成为了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先驱。在20世纪50-60年代之时,回应着时代需求和召唤的也是现实主义的写实绘画,高等美术教育也因写实绘画体系的植入开始走向正轨,全国各地设立美术学院,引进西方教学模式,在整体的绘画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风貌。尽管有利有弊,但这是中国油画肖像发展在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产物,不可置否地带动了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与写实油画肖像创作的发展。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来,油画肖像经由许多艺术家前辈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效与艺术地位,奠定了中国油画肖像未来发展的基础,其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另一方面,纵观油画肖像的发展史,西方油画肖像发展至今,风格的不断演变已经形成了古典、浪漫、现实、印象、表现、立体、波普、立体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形式。从写实语言体系到流派纷繁多样的现代语言体系再到后现代的探索,每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西方艺术家在进行新的肖像语言形式探索,其形式语言独具一格。尤其是自后印象主义时期保罗·塞尚之后,艺术家们的新思维新思想得以全面打开,艺术家们开始不断探索各类不同表现形式新的视觉语言,引发了现代绘画的开始,极大地改变与推进了西方油画肖像形式语言的探索,也使今天的西方油画肖像艺术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因此,相对于西方油画肖像的发展而言,中国的油画肖像发展历史尚短,底蕴不足。与中国油画艺术的整体发展一样,写实仍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主流,虽有些许新样式的尝试,但仅仅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语言并为大众认可,形式语言传统写实而相对单一,甚至出现“媚俗”偏差,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并有所改进的。
二、形式语言探索存在局限性的表现
当下,中国油画肖像尽管在形式语言方面的探索开始有所突破,但从整体来看,较之西方油画肖像形式语言的探索发展,中国油画肖像形式语言的发展显得不足,其探索存在的局限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油画肖像形式语言多元化的探索与发展。
(一)发展历史时间短
西方肖像画发展始于古希腊时期,在文艺复兴时,原始肖像壁画开始走向架上,形成油画肖像,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其艺术流派更迭频繁,能人巨匠辈出。相比之下,中国油画肖像清末民初后才开始真正发展,至今不过一百多年。与任意一个新样式新品种的引进或诞生一样,一个新艺术画种的引入首先需要的是巩固稳定后再寻求探索发展,因此在短时间内,不具备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沉淀,油画肖像在中国的发展不可能进行新的形式语言样式的探索,只能一代接着一代以写实的样式进行。而对于艺术新样式的出现并为大众所接受也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积累,以至于中国油画肖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西方传统写实形式语言的基本面貌与创作技法。较之西方油画肖像的发展,中国油画肖像起步时间晚,发展缓慢,这是中国油画肖像形式语言探索存在局限性的一个历史时间因素,是客观性的。
(二)写实再现教育模式的单一性
由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出洋留学的艺术家们更多的是选择写实再现的古典油画肖像,并把写实形式语言的技法引入中国。一方面由于这些艺术家本身所学有所限制;另一方面,学画青年们也更倾向于对写实再现的古典绘画的追求与学习。因此,在早期美术教育中便形成了写实体系教育模式的单一性,从而根植于中国早期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到了20世纪50年代时期,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油画家提倡苏联教育体系,主张成立油画训练班,学习苏联绘画,掀起了一股“写实绘画热”。这种单一性写实教学体系成为了艺术院校教学的重要标准与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影响着后来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尽管这样的培养使学生的绘画造型技艺得到很大的提升,油画肖像的艺术水准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教学画地为牢,学院“教条式”的单一性写实体系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油画肖像创作的探索,艺术创作形式单一。 (三)艺术商品市场的不良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经济市场的导入,越来越多的艺术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密切关系,因而,这些艺术品的商业消费属性也逐渐被挖掘出来。一些青年藏家、绘画爱好者处于自身本能的喜好而会选择当下较为流行的“唯美”油画肖像作品。尽管这样的一群艺术消费者群体的出现,刺激中国艺术消费市场,带动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但是消费带动艺术市场发展,艺术市场亦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在审美意识上出现偏差,开始出现一些生理上、视觉感官上的审美倾向,慢慢形成了比较低俗的、“病态”的消费审美。艺术市场为了追求更好的销量而更加认可写实形式语言的油画肖像作品。许多艺术家在面对这样一种艺术消费市场行情时,因为担心作品缺乏市场而不愿意冒险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语言,探索精神、绘画勇气受到限制。一些艺术家开始转向迎合艺术消费市场的需求,绘制一些符合一般大众审美需求的甜美而缺乏艺术性、缺少思想表达、内容空洞的作品,专门“制造”一些“媚俗艺术”商品,这类作品色彩单薄、描绘形象单一、情感表达不足,不具备任何艺术形式语言的表现。慢慢也就形成了功利心性,久而久之,艺术拍卖市场也形成了一种低俗消费的不良风气。这种倾向间接地影响着艺术商品市场的發展方向,出现不平衡、不全面发展的趋势,局限着艺术家对新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与中国油画肖像的发展。
(四)图像时代的局限
19世纪下半叶,照相摄影技术出现,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新媒体艺术的诞生与传播,在这种图像时代的语境下,艺术也开始进入了图像时代行列。在图像时代语境下,中国油画肖像的发展也深受影响,艺术创作开始出现一种“复制”图像的倾向,因为一幅油画肖像便是图像的图像。当然,这里所说的“复制”并不同于打印机上的“复制”,而是许多艺术家贪图影像技术的方便,作画更易于以前的写生创作,利用照片进行“照搬照抄”,形成了一种对图像的手工“复制”,所作油画肖像作品如同镜中映像般僵硬呆板,没有丝毫感情色彩或个人情感融入于其中,更没有突破原始图像的感官约束,走向一种更具形式语言的探索。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一种作品时不得不反思:这到底是肖像还是镜像?
(五)大众对肖像认识不足
西方肖像画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在西方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许多皇家肖像画,还有各类资本主义贵族、商人,甚至一些平民的肖像画,大众从早期开始便对肖像画有所认识,也有所需求。有了这个文化背景的积淀作为基础后,再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西方油画肖像的艺术流派纷繁多样,形成符合更大众化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语言,大众接受与认可度高。
而在中国则不然,中国油画肖像的发展历史时间短,在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中,肖像并不受人们重视,并没有要求画肖像的传统习惯,新形式语言的探索不符合人们的传统审美要求。因此大众对肖像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浅层,认为其只是另一种记录方式。更甚者是,由于大众对肖像认识的局限,总是希望艺术家把自己的或者被画者的形象进行美化,使其效果更逼真、更动人。为此,一些艺术家与被画者之间的定位有所偏离,仅仅只是为了迎合被画者而创作。这就导致了中国艺术家们不敢于探索写实性以外的油画肖像形式语言,对中国油画肖像的发展有所局限。
三、结语
中国油画肖像由于发展历史时间相对较短,文化积淀不足而导致大众对其认识不足,受传统审美教育、艺术市场的不良引导、图像时代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而局限着其形式语言的探索。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正视这些不足与局限性并争取有所改进,毕竟中国油画肖像在形式语言上的探索还具有很大空间和进步的可能性,需要更多艺术家不断勇于探索创新。
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性审美,而是由于人们所处的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经历等原因而存在着多样性的审美。因此,不断进行更多元的油画肖像形式语言探索,既是突破原有传统写实模式的局限,也是尝试进行探索一种更具个性表达的形式语言的建设;同时也是突破在当下视觉文化中“图像”的冲击,建设一种能够在图像时代语境中不断进步发展的油画肖像表现形式,符合更大众化的审美需求。在未来探索发展中,需要具有全球化的艺术视野,不断提高中国油画肖像的审美格调;同时,艺术家的知识结构和历史文化修养亦丞待提高,艺术家自身人文关怀与社会意识应不断加强,提倡实践探索与冒险的精神,排除和抵制市场诱惑,不断探索新的油画肖像创作形式与表现语言;在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不断开发多样化的艺术教育模式,提升中国大众的人文情怀与审美素养,打破低俗的、迎合式的审美格局。逐步形成更多元、更包容的油画肖像形式语言局面,以拓宽中国油画肖像形式语言的探索实现多元化的可能性,满足未来国民审美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祖英.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张怀林.西洋肖像油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3]秦俭.两种文化背景的不同创作现状——对中、西方当代油画肖像艺术的几点思考[J].美术,1997(06).
[4]李镇.我看中国肖像油画的前世今生[J].美术观察,2011(04).
[5]张祖英.对新时期中国肖像油画发展的思考[J].中国美术,2011(05).
[6]闫雪峰.80写实画派中的媚俗倾向[J].美术,2013(09).
[7]陈海强.新生代油画肖像图式的探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4(02).
[8]艾红.图像冲击下的肖像画如何发展[J].大舞台(双月号),2008(10).
[9]苏刚.当资本介入中国写实油画市场——资本介入对于中国写实油画发展的负面影响辨析[J].艺术教育,2017(01).
[10]童雁汝南.穿越形象—西方肖像艺术研究[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11]苑瑗.肖像·摄像·偶像[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12]冯天.我国油画艺术品市场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