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剑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白族为主的剑川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纸扎就是其中一项独具特色的古老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主要分布在全县金华、甸南、沙溪、羊岑、马登、老君山、弥沙、象图等乡镇。
剑川白族纸扎,又名扎作、扎彩、糊纸、彩糊等,其历史悠久,在白族地区影响深远,最早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以后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及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
剑川盛行于唐宋的“阿吒力”佛教科仪中就有以纸扎为表演道具的宗教舞蹈《散花》。“阿吒力”属大乘佛教密宗,一般认为由印度、缅甸经西藏传入,另说由中原传入。传入剑川后与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点,颇具民族性和地方性,被白族称为“阿吒力”教。“阿吒力”教中的《散花》为双人或多人舞,舞者持五彩纸花束歌舞,以此酬谢佛祖。所谓:“一花五叶祖师传,拈此花供养菩萨”。《散花》舞姿婀娜多姿,舒徐有致,动作细腻,富有韵律和造型美。舞毕,要将五彩纸花散到各方,任由人们抢捡。民间说法,抢到花朵的人,求财财运亨通,求安身体健康。
如今,在剑川白族地区,每逢丧事、喜事、祭祖、祭神以及庙会、各种宗教礼仪活动和节庆活动,都要用到纸扎用品。用纸扎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能起到安慰悲伤、调解消极感情的作用;用纸扎艺术形式来祭祀祖先、神灵,能表达心中敬畏和祈求福祉的诚意;而在各种节日庆典、庙会等民间民俗活动中,纸扎艺术不仅能增加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更能表达人们心中各种美好的祝愿和祈求。
剑川纸扎根据用途可分祭祀类纸扎、节庆类纸扎和百花工艺类纸扎。
祭祀类
本主寺庙中:剑川广盖本主寺庙,各本主像前都有纸花供品,祭祀观音菩萨则常用纸莲花等,四大天王及脚夫又常出现在道教科仪中。灵堂中:丧事灵堂前常设人物和动物、花圈等纸扎,如童男童女、开路神、狮、象、鹿、马、金银树等。送葬时,纸扎品列在死者前开路,到了坟地后,以火焚烧随葬。祭祖先、神灵:用纸扎艺术形式来祭祀祖先、神灵,能表达心中敬畏和祈求福祉的诚意。
节庆类:在节庆期间的“龙舞”、“狮舞”等民俗活动中,最常见的道具白鹤、鹿头、弥勒、狮首、龙头、龙尾等都属于纸扎,其造型质朴,色彩沉着,深受群众喜爱。除“龙舞”、“狮舞”外,剑川纸扎还出现在以下节庆中:“娃娃街”中的纸玩具:每年大年初五,甸南镇特有的“娃娃街”开市时,来自剑川十村八寨的民间儿童玩具艺人聚在一起,在此摆摊设点,卖儿童玩具。“娃娃街”又名“阴阳街”,相传,每年除夕到正月初五,已去世的亲人都要回家过年。初五这天一同赶街,死人活人就能见面。一见面后又离别,让人悲痛欲绝,哭声震天动地,惊动了玉帝。于是玉帝下旨,凡来赶“娃娃街”的人都要戴面具。面具一戴,阴阳间的亲人难以相认,就不能相见了。赶“娃娃街”的人所戴各种造型面具,如“猴子”、“猪八戒”、“武士”等都是纸扎品,制作时先用泥塑、木头刻好模型,然后在模型上糊裱几层纸,干后揭下模型上色,穿眼洞即成。儿童玩具“依当苗子”,汉语意为大刀长矛也非常受儿童喜爱,制作时先用木头刻好模子,然后在模上裱糊纸,干后上色彩绘。元宵节的赛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佳节,每个村都进行赛灯活动,看哪家纸灯做得最好。“火把节”的纸升斗: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的火把节,家家户户门前竖小火把;每个村都要竖一柱大火把,由当年新添小孩的家庭来竖。火把顶端都要扎五彩升斗,升斗类型丰富多彩,常见的有“丰收斗”、“莲花斗”、“彩凤斗”。
百花工艺类:百花工艺类纸扎融传统染纸、剪纸、烫皱纸、粘合于一体,是涉及美术、自然等学科的一门独特民间艺术。百花工艺类纸扎主要材料是白纸(含白绵纸)、碱性颜料(或食用颜料)、面糊等。自然花瓣颜色是渐变的,用传统染色工艺染出来的白纸颜色也是渐变的,纸花花瓣的传神之处正在于此。要什么样的花瓣、花蕾或花萼,剑川纸扎艺人都是用手和剪刀信手拈来,或烫或折或皱,一朵朵形神独具的花就出来了。玫瑰、牡丹、月季、菊花、梅花、桃花……上世纪60至80年代,纸扎百花工艺品在剑川很受欢迎,常被摆置到厅堂和婚房内。金华镇何柏超和沙溪镇欧阳海育也因制作的纸花惟妙惟肖,精美逼真而家喻户晓。
剑川白族纸扎根据材料及工序不同可分篾编类纸扎和百花工艺类纸扎。动物、人物等需要篾编为形的纸扎为篾编类纸扎,而千姿百态的纸花则不需篾编为形的为百花工艺类纸扎。
篾编类纸扎融剪纸、绘画、篾编和裱糊于一体,是一个涉及美术、民俗、宗教等的一门独特民间艺术。篾编类纸扎工艺,主要材料是竹条、白绵纸、浆糊、五色纸、各色颜料等。篾编类纸扎要经过剖篾、烤篾、扎骨架、裱糊、彩绘、组装等主要工序,这其中最难的要数扎骨架,扎骨架是以篾构形的,就像绘画中要以线条构图一样,两相比较绘画中线条错了可以重画,扎竹篾却要一气呵成。民间艺人备好料后,根据所扎要求能即兴扎出各种动物、人物的篾编形状,遇到弧形时,弧多少度都分毫不差,这全凭艺人手上的火候和感觉,是一门“揣扎”工艺。备料时选用的竹子也有讲究,竹子必须是三年以上的老竹,竹节要平而长,富有韧性,能抗拉力,不易折断。扎好骨架之后,在扎好骨架上裱糊几层纸,干后彩绘组装即成。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方能做出地道的剑川白族纸扎。作品如金童玉女、开路神、龙、马、狮、鹿、弥勒等,造型质朴逼真,深受群众喜爱。
剑川白族人民以勤劳刻苦、心灵手巧著称。过去,一般中老年人都会制作纸扎。传承方式以家传及拜师学艺的师徒传承方式进行。如欧阳海育为欧阳家传第4代纸扎艺人,欧阳灿、欧阳剑池为欧阳家传第5代纸扎艺人;赵继昌师从剑川传统纸扎艺人,赵续昌传带弟子欧永康、欧永堂,欧永康传带弟子欧福生、欧健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又形成了文化部门等举办培训班等传承方式。如何柏超举办为期3个月的制花班。剑川纸扎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何柏超、赵续昌、欧永康、欧阳海育、段长春、李耀庚、苏美叶等。
何柏超(1917—1992年),女,白族,剑川金华西门人。1927年小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相继入大理中学初级女子班、大理女子师范、大理高级师范就读。1937——1951年回剑川任教。1952年始,何柏超离开教育系统,从事自己所钟爱的刺绣、纸扎工艺,先后在剑川县鞋帽社、金华联合工厂、昆明制花社当工人。 何柏超自幼喜爱纸扎工艺,曾拜剑川纸扎老艺人为师,是剑川白族纸扎承上启下的佼佼者。在大理初级女子班就读时,常白天上课,夜晚扎纸花。所制作的纸花产品,手工精细,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几可乱真。读书期间,她的纸扎手工艺品就获大理县第一名。
在昆明工作期间,她做的宫灯和一些纸扎工艺品在严格的评选中胜出而出口到东南亚各国。1969年,越南民主共和国胡志明去世,我国领导人周恩来献悼的花圈和云南省委、省革委献的花圈就出自何柏超之手。1985年,78岁的何柏超退休回家,决心把个人精湛的技艺传与后人。在剑川举办为期3个月的制花班,学员30余人。教授时,毫无保留地传艺给学员,培训结束时要求每人交一件产品,均达到较高水平。当年参加培训班的学员现在都成了剑川白族纸扎工艺传承保护的骨干。
何柏超80岁高龄时,还精心制作六角大花橱一具,内置创作的宝贵纸牡丹大花篮,还制作了50籍百花吐艳的扎花,琳琅满目。1990年剑川骡马物资交流会工艺品展期间,两次展出,观者无不称赞叫绝。
赵续昌,男,1925年3月生,剑川金华人。自幼师从剑川传统纸扎艺人学纸扎,擅长绘画。十几岁参军,参军时,西南大戏院舞台纸花设计背景就出自他手。赵续昌转业后回剑川,积极进行纸扎技艺的弘扬,篾编类纸扎开路神、金童玉女、狮、象、鹿、马、亭子、轿子和百花类纸扎玫瑰、月季、菊花等等无所不会,其作品形神独具,色彩搭配得当,做工精细,深受群众欢迎,赵续昌传带弟子欧永康、欧永堂。
欧永康,男,1947年7月生于剑川金华一个有名的纸扎工艺世家。自幼随祖父、父亲学艺,后来师从传统纸扎艺人赵续昌。几十年来,不断钻研纸扎技艺,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作品色彩沉着,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造型各异的纸百花、狮、象、鹿、马、麒麟、龙、白鹤、弥勒、四天王……深受人们的喜爱。1983年,制作道具“升斗”用于“三月街”文艺节目《欢尽朵》。1986年,创作纸扎弥勒佛面具一套,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1997年,制作纸灯笼参加“迎香港回归大型灯展”。2003年,创作大型宝葫芦和地球仪,被楚雄州博物馆收藏。2007年,制作弥勒、鹤、鹿道具用于三月街文艺节目《木雕精灵》。2010年,创作“八卦灯”、“莲花灯”等纸扎,到越南参加2010年越中“中秋色彩”民族文化交流,欧永康还传带弟子欧福生、欧健生。
欧阳海育,男,1955年7月生于剑川沙溪镇一个纸扎世家中,其祖母就是远近闻名的纸扎能手。欧阳海育从小就跟祖母学习纸扎工艺,后来师从传统纸扎艺人何柏超,其通过不断钻研纸扎技艺,成为何柏超众多学徒中的佼佼者。欧阳海育除生产传统百花工艺类纸扎外,还进行积极创新,把纸花做在真植物枝上,创作的产品真假难辨,令人拍手称赞。
2002年,深圳紫苑艺术策划有限公司组织的“乡土文化之旅”一行踏访欧阳海育的纸花绝技。2004年1—7月,深圳紫苑艺术策划有限公司特聘欧阳海育赴深圳传授纸花技艺,其纸花展览作品争相被抢购。2004年5月15日《深圳商报》C8版对此还作了专栏报道。2004年8月,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到沙溪采访欧阳海育,欧阳海育还传带弟子欧阳灿、欧阳剑池、张芝兰等人。
段长春,男,1945年11月生,剑川羊岑新松人。段长春从小师从纸扎艺人刘金值,擅长篾编类纸扎传统技艺,每逢节庆日或装饰祭祀灵堂时,羊岑乡村村寨寨都来向段长春订作品,形神兼备的童男童女,狰狞的开路神,可爱的马鹿、大象,活灵活现的狮、龙,还有纸扎金斗银斗、金树银树等,段长春已传带弟子施子吉、刘坤文。
李耀庚,男,1944年3月生,剑川甸南海虹人。李耀庚从小师从传统纸扎老艺人学习纸扎,擅长绘画。所做篾编类纸扎品做工精细、色彩搭配得当,具有浓郁的白族气息,纸马、童男童女、开路神、狮、象及火把升斗等产品很受欢迎,甸南镇村村寨寨、老君山镇、马登镇及兰坪、洱源等县都来订制他的产品,外国人曾多次采访过他。李耀庚对剑川纸扎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李耀庚传带弟子李灿、张银菊。
苏美叶,女,1953年4月生,剑川羊岑人。苏美叶从小师从羊岑纸扎传统艺人苏玉莲,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完全掌握了纸扎百花工艺类的技艺,做出的纸扎作品牡丹、月季、玫瑰、菊花、梅花、桃花等,绚丽多彩、万分妖艳,苏美叶已传带弟子苏吉玉、彭柱香、苏四妹、苏祥玉等。
剑川纸扎工艺历史悠久,在白族地区影响深远,日常生活中灵堂布置,金童玉女、开路神、摇钱树、金山银山;火把节使用的大小升斗、“娃娃街”玩具和春节“狮舞”、“龙舞”;宗教祭祀活动中龙、马、凤、鹤、四天王等纸扎现在还在民间盛行,其它像结婚用的“鸳鸯灯”,喜得贵子“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等纸扎在少数村寨流传。
剑川纸扎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精湛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涵养。其造型生动、技艺不凡,向世人充分展示和证明了白族是一个富于智慧和创造的民族,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世代相传、技艺精湛,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
剑川纸扎充分展示了白族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剑川白族艺人善于吸收汉族及其它民族的文化精华,为我所用。白族人民制作的纸扎既有篾编类纸扎,又有百花工艺类纸扎。它融剪纸、绘画和裱糊于一体,是一门涉及美术、民俗、宗教等学科的独特民间艺术。
剑川纸扎工艺生存空间的传统文化深厚,丰富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火把节”等的活动内容,为研究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情况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剑川纸扎是文化认同的标识。传统纸扎技艺在中原汉族地区已很少流传,而在边陲白族聚居县剑川长期保留,是炎黄子孙文化认同的标识。
近年来,剑川纸扎备受关注,香港凤凰卫视、深圳商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介绍,纸扎作品还应邀在国内国外展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许多原生态、自然传承、自然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剑川纸扎也和其它非物质文化形态一样,正受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全面系统、完善地保护纸扎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和任务。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剑川白族纸扎,又名扎作、扎彩、糊纸、彩糊等,其历史悠久,在白族地区影响深远,最早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以后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及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
剑川盛行于唐宋的“阿吒力”佛教科仪中就有以纸扎为表演道具的宗教舞蹈《散花》。“阿吒力”属大乘佛教密宗,一般认为由印度、缅甸经西藏传入,另说由中原传入。传入剑川后与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点,颇具民族性和地方性,被白族称为“阿吒力”教。“阿吒力”教中的《散花》为双人或多人舞,舞者持五彩纸花束歌舞,以此酬谢佛祖。所谓:“一花五叶祖师传,拈此花供养菩萨”。《散花》舞姿婀娜多姿,舒徐有致,动作细腻,富有韵律和造型美。舞毕,要将五彩纸花散到各方,任由人们抢捡。民间说法,抢到花朵的人,求财财运亨通,求安身体健康。
如今,在剑川白族地区,每逢丧事、喜事、祭祖、祭神以及庙会、各种宗教礼仪活动和节庆活动,都要用到纸扎用品。用纸扎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能起到安慰悲伤、调解消极感情的作用;用纸扎艺术形式来祭祀祖先、神灵,能表达心中敬畏和祈求福祉的诚意;而在各种节日庆典、庙会等民间民俗活动中,纸扎艺术不仅能增加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更能表达人们心中各种美好的祝愿和祈求。
剑川纸扎根据用途可分祭祀类纸扎、节庆类纸扎和百花工艺类纸扎。
祭祀类
本主寺庙中:剑川广盖本主寺庙,各本主像前都有纸花供品,祭祀观音菩萨则常用纸莲花等,四大天王及脚夫又常出现在道教科仪中。灵堂中:丧事灵堂前常设人物和动物、花圈等纸扎,如童男童女、开路神、狮、象、鹿、马、金银树等。送葬时,纸扎品列在死者前开路,到了坟地后,以火焚烧随葬。祭祖先、神灵:用纸扎艺术形式来祭祀祖先、神灵,能表达心中敬畏和祈求福祉的诚意。
节庆类:在节庆期间的“龙舞”、“狮舞”等民俗活动中,最常见的道具白鹤、鹿头、弥勒、狮首、龙头、龙尾等都属于纸扎,其造型质朴,色彩沉着,深受群众喜爱。除“龙舞”、“狮舞”外,剑川纸扎还出现在以下节庆中:“娃娃街”中的纸玩具:每年大年初五,甸南镇特有的“娃娃街”开市时,来自剑川十村八寨的民间儿童玩具艺人聚在一起,在此摆摊设点,卖儿童玩具。“娃娃街”又名“阴阳街”,相传,每年除夕到正月初五,已去世的亲人都要回家过年。初五这天一同赶街,死人活人就能见面。一见面后又离别,让人悲痛欲绝,哭声震天动地,惊动了玉帝。于是玉帝下旨,凡来赶“娃娃街”的人都要戴面具。面具一戴,阴阳间的亲人难以相认,就不能相见了。赶“娃娃街”的人所戴各种造型面具,如“猴子”、“猪八戒”、“武士”等都是纸扎品,制作时先用泥塑、木头刻好模型,然后在模型上糊裱几层纸,干后揭下模型上色,穿眼洞即成。儿童玩具“依当苗子”,汉语意为大刀长矛也非常受儿童喜爱,制作时先用木头刻好模子,然后在模上裱糊纸,干后上色彩绘。元宵节的赛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佳节,每个村都进行赛灯活动,看哪家纸灯做得最好。“火把节”的纸升斗: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的火把节,家家户户门前竖小火把;每个村都要竖一柱大火把,由当年新添小孩的家庭来竖。火把顶端都要扎五彩升斗,升斗类型丰富多彩,常见的有“丰收斗”、“莲花斗”、“彩凤斗”。
百花工艺类:百花工艺类纸扎融传统染纸、剪纸、烫皱纸、粘合于一体,是涉及美术、自然等学科的一门独特民间艺术。百花工艺类纸扎主要材料是白纸(含白绵纸)、碱性颜料(或食用颜料)、面糊等。自然花瓣颜色是渐变的,用传统染色工艺染出来的白纸颜色也是渐变的,纸花花瓣的传神之处正在于此。要什么样的花瓣、花蕾或花萼,剑川纸扎艺人都是用手和剪刀信手拈来,或烫或折或皱,一朵朵形神独具的花就出来了。玫瑰、牡丹、月季、菊花、梅花、桃花……上世纪60至80年代,纸扎百花工艺品在剑川很受欢迎,常被摆置到厅堂和婚房内。金华镇何柏超和沙溪镇欧阳海育也因制作的纸花惟妙惟肖,精美逼真而家喻户晓。
剑川白族纸扎根据材料及工序不同可分篾编类纸扎和百花工艺类纸扎。动物、人物等需要篾编为形的纸扎为篾编类纸扎,而千姿百态的纸花则不需篾编为形的为百花工艺类纸扎。
篾编类纸扎融剪纸、绘画、篾编和裱糊于一体,是一个涉及美术、民俗、宗教等的一门独特民间艺术。篾编类纸扎工艺,主要材料是竹条、白绵纸、浆糊、五色纸、各色颜料等。篾编类纸扎要经过剖篾、烤篾、扎骨架、裱糊、彩绘、组装等主要工序,这其中最难的要数扎骨架,扎骨架是以篾构形的,就像绘画中要以线条构图一样,两相比较绘画中线条错了可以重画,扎竹篾却要一气呵成。民间艺人备好料后,根据所扎要求能即兴扎出各种动物、人物的篾编形状,遇到弧形时,弧多少度都分毫不差,这全凭艺人手上的火候和感觉,是一门“揣扎”工艺。备料时选用的竹子也有讲究,竹子必须是三年以上的老竹,竹节要平而长,富有韧性,能抗拉力,不易折断。扎好骨架之后,在扎好骨架上裱糊几层纸,干后彩绘组装即成。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方能做出地道的剑川白族纸扎。作品如金童玉女、开路神、龙、马、狮、鹿、弥勒等,造型质朴逼真,深受群众喜爱。
剑川白族人民以勤劳刻苦、心灵手巧著称。过去,一般中老年人都会制作纸扎。传承方式以家传及拜师学艺的师徒传承方式进行。如欧阳海育为欧阳家传第4代纸扎艺人,欧阳灿、欧阳剑池为欧阳家传第5代纸扎艺人;赵继昌师从剑川传统纸扎艺人,赵续昌传带弟子欧永康、欧永堂,欧永康传带弟子欧福生、欧健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又形成了文化部门等举办培训班等传承方式。如何柏超举办为期3个月的制花班。剑川纸扎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何柏超、赵续昌、欧永康、欧阳海育、段长春、李耀庚、苏美叶等。
何柏超(1917—1992年),女,白族,剑川金华西门人。1927年小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相继入大理中学初级女子班、大理女子师范、大理高级师范就读。1937——1951年回剑川任教。1952年始,何柏超离开教育系统,从事自己所钟爱的刺绣、纸扎工艺,先后在剑川县鞋帽社、金华联合工厂、昆明制花社当工人。 何柏超自幼喜爱纸扎工艺,曾拜剑川纸扎老艺人为师,是剑川白族纸扎承上启下的佼佼者。在大理初级女子班就读时,常白天上课,夜晚扎纸花。所制作的纸花产品,手工精细,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几可乱真。读书期间,她的纸扎手工艺品就获大理县第一名。
在昆明工作期间,她做的宫灯和一些纸扎工艺品在严格的评选中胜出而出口到东南亚各国。1969年,越南民主共和国胡志明去世,我国领导人周恩来献悼的花圈和云南省委、省革委献的花圈就出自何柏超之手。1985年,78岁的何柏超退休回家,决心把个人精湛的技艺传与后人。在剑川举办为期3个月的制花班,学员30余人。教授时,毫无保留地传艺给学员,培训结束时要求每人交一件产品,均达到较高水平。当年参加培训班的学员现在都成了剑川白族纸扎工艺传承保护的骨干。
何柏超80岁高龄时,还精心制作六角大花橱一具,内置创作的宝贵纸牡丹大花篮,还制作了50籍百花吐艳的扎花,琳琅满目。1990年剑川骡马物资交流会工艺品展期间,两次展出,观者无不称赞叫绝。
赵续昌,男,1925年3月生,剑川金华人。自幼师从剑川传统纸扎艺人学纸扎,擅长绘画。十几岁参军,参军时,西南大戏院舞台纸花设计背景就出自他手。赵续昌转业后回剑川,积极进行纸扎技艺的弘扬,篾编类纸扎开路神、金童玉女、狮、象、鹿、马、亭子、轿子和百花类纸扎玫瑰、月季、菊花等等无所不会,其作品形神独具,色彩搭配得当,做工精细,深受群众欢迎,赵续昌传带弟子欧永康、欧永堂。
欧永康,男,1947年7月生于剑川金华一个有名的纸扎工艺世家。自幼随祖父、父亲学艺,后来师从传统纸扎艺人赵续昌。几十年来,不断钻研纸扎技艺,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作品色彩沉着,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造型各异的纸百花、狮、象、鹿、马、麒麟、龙、白鹤、弥勒、四天王……深受人们的喜爱。1983年,制作道具“升斗”用于“三月街”文艺节目《欢尽朵》。1986年,创作纸扎弥勒佛面具一套,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1997年,制作纸灯笼参加“迎香港回归大型灯展”。2003年,创作大型宝葫芦和地球仪,被楚雄州博物馆收藏。2007年,制作弥勒、鹤、鹿道具用于三月街文艺节目《木雕精灵》。2010年,创作“八卦灯”、“莲花灯”等纸扎,到越南参加2010年越中“中秋色彩”民族文化交流,欧永康还传带弟子欧福生、欧健生。
欧阳海育,男,1955年7月生于剑川沙溪镇一个纸扎世家中,其祖母就是远近闻名的纸扎能手。欧阳海育从小就跟祖母学习纸扎工艺,后来师从传统纸扎艺人何柏超,其通过不断钻研纸扎技艺,成为何柏超众多学徒中的佼佼者。欧阳海育除生产传统百花工艺类纸扎外,还进行积极创新,把纸花做在真植物枝上,创作的产品真假难辨,令人拍手称赞。
2002年,深圳紫苑艺术策划有限公司组织的“乡土文化之旅”一行踏访欧阳海育的纸花绝技。2004年1—7月,深圳紫苑艺术策划有限公司特聘欧阳海育赴深圳传授纸花技艺,其纸花展览作品争相被抢购。2004年5月15日《深圳商报》C8版对此还作了专栏报道。2004年8月,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到沙溪采访欧阳海育,欧阳海育还传带弟子欧阳灿、欧阳剑池、张芝兰等人。
段长春,男,1945年11月生,剑川羊岑新松人。段长春从小师从纸扎艺人刘金值,擅长篾编类纸扎传统技艺,每逢节庆日或装饰祭祀灵堂时,羊岑乡村村寨寨都来向段长春订作品,形神兼备的童男童女,狰狞的开路神,可爱的马鹿、大象,活灵活现的狮、龙,还有纸扎金斗银斗、金树银树等,段长春已传带弟子施子吉、刘坤文。
李耀庚,男,1944年3月生,剑川甸南海虹人。李耀庚从小师从传统纸扎老艺人学习纸扎,擅长绘画。所做篾编类纸扎品做工精细、色彩搭配得当,具有浓郁的白族气息,纸马、童男童女、开路神、狮、象及火把升斗等产品很受欢迎,甸南镇村村寨寨、老君山镇、马登镇及兰坪、洱源等县都来订制他的产品,外国人曾多次采访过他。李耀庚对剑川纸扎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李耀庚传带弟子李灿、张银菊。
苏美叶,女,1953年4月生,剑川羊岑人。苏美叶从小师从羊岑纸扎传统艺人苏玉莲,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完全掌握了纸扎百花工艺类的技艺,做出的纸扎作品牡丹、月季、玫瑰、菊花、梅花、桃花等,绚丽多彩、万分妖艳,苏美叶已传带弟子苏吉玉、彭柱香、苏四妹、苏祥玉等。
剑川纸扎工艺历史悠久,在白族地区影响深远,日常生活中灵堂布置,金童玉女、开路神、摇钱树、金山银山;火把节使用的大小升斗、“娃娃街”玩具和春节“狮舞”、“龙舞”;宗教祭祀活动中龙、马、凤、鹤、四天王等纸扎现在还在民间盛行,其它像结婚用的“鸳鸯灯”,喜得贵子“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等纸扎在少数村寨流传。
剑川纸扎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精湛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涵养。其造型生动、技艺不凡,向世人充分展示和证明了白族是一个富于智慧和创造的民族,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世代相传、技艺精湛,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
剑川纸扎充分展示了白族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剑川白族艺人善于吸收汉族及其它民族的文化精华,为我所用。白族人民制作的纸扎既有篾编类纸扎,又有百花工艺类纸扎。它融剪纸、绘画和裱糊于一体,是一门涉及美术、民俗、宗教等学科的独特民间艺术。
剑川纸扎工艺生存空间的传统文化深厚,丰富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火把节”等的活动内容,为研究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情况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剑川纸扎是文化认同的标识。传统纸扎技艺在中原汉族地区已很少流传,而在边陲白族聚居县剑川长期保留,是炎黄子孙文化认同的标识。
近年来,剑川纸扎备受关注,香港凤凰卫视、深圳商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介绍,纸扎作品还应邀在国内国外展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许多原生态、自然传承、自然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剑川纸扎也和其它非物质文化形态一样,正受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全面系统、完善地保护纸扎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和任务。
责任编辑 左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