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力,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史上是可以大书一笔的人物。她25岁时成为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50岁时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位节目主持人。她也伴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进步,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广大听众和观众心目中的“大众情人”。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沈力,依然如沐春风。她那段迟到的美满爱情,如同她主持时间最长的“夕阳红”节目一样,像一朵晚开的花,似一瓶陈酿的酒,愈开愈艳,愈闻愈香。
懵懂年少 失去一段姻缘
沈力祖籍江苏,在山东省长大。16岁那年进入部队文工团唱歌,随团辗转各地为战士演出。在文工团里,她发现自己和一位姓张的战友“挺对脾气”,彼此很默契,但碍于部队的严格纪律,两人谁也没有挑明彼此倾慕的心声。唯一一次“来电”的举动,就是在一次急行军中,沈力看到他的鞋底磨穿,脚底磨出了泡,便偷偷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一双棉袜送给了他。这位战友激动得一宿没合眼,写下了一封长达数页的“情书”,放在洗脸盆里,趁第二天早晨洗漱时悄悄递给了沈力。当时沈力才20岁,尽管对对方有好感,但懵懂的她并不知道这就是初恋,为了遵守军队严明的纪律,她强压住内心翻江倒海的感情急流,没有表露。
很快,由于革命的需要,沈力南下武汉,而那位战友北上哈尔滨。从此,他们天各一方,失去了联系。再后来,沈力调入总政歌舞团,并认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于是,那段在部队没有擦出火花的“初恋”,在沈力心里画上了句号。
1954年,沈力去哈尔滨参加演出,意外地与那位战友偶遇。沈力才知道,他因为忘不了沈力,一直没有谈恋爱,更没有结婚。沈力很感动,也很遗憾。对感情慎重而严肃的沈力,不愿因此辜负她跟未婚夫已经建立的感情,于是向这位战友说明情况。战友非常通情达理,表示理解,遗憾地目送沈力离开。回京后,沈力结婚了,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后来,沈力成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主播《新闻联播》、主持“夕阳红”、“为您服务”栏目雍容大方的个人魅力,使她成为观众心中的偶像,在同事和朋友中也有非常好的口碑。沈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她挚爱的电视事业中。同时,她热爱自己的家庭,过着美满、本分而平常的百姓日子。
50年后奇相逢 重续前缘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沈力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的丈夫因病英年早逝。从此,沈力这个瘦弱的女子,既要忙于事业,还要带大两个未成年的儿子,那份苦和累不言而喻。沈力一直坚持着。
而此时,远在东北的那位战友,婚姻也出现了问题。张先生的婚姻原本并不美满,“文革”后期,张先生和妻子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文革”结束时,家庭亦彻底破裂。张先生的哥哥在北京有一套闲置的住房,为摆脱因婚姻失败带来的不愉快,张先生孤身一人来到北京,暂时住在哥哥的房子里。没有想到的是,张先生哥哥的这套住房竟跟沈力的家在同一条街上,他们彼此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沈力和张先生在街上不期而遇,两人均感意外不已。
50年后再相会,沈力和张先生自有许多话可说。可没想到张先生最想告诉沈力的是,当年他俩没有走到一起是幸运的,因为“文革”中,张先生受到很大冲击,如果当时沈力和他在一起,定会受到牵连。“岂不毁了你这位才女?”张先生说得情真意切。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述,令沈力很感动。在沈力眼里,他依然像当年那样纯朴、本分,总为别人着想。
此时,张先生才知道沈力自从丈夫去世后,一直孤身一人。他的心沸腾了,一种重续前缘的渴望让他躁动不安。于是,他每天在沈力经过的地方等她。可他等了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见到沈力。他知道,沈力对待感情很慎重,她有所顾忌,还在犹豫。执著的张先生终于在老战友的撮合下,见到了沈力,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并赢得了沈力的心。两位半个世纪前的“初恋情人”,在经历了近50年的风雨后,又戏剧般地走到了一起。张先生说:“我们两个重新走到一起,终于补上了‘爱情’这一课。”
平淡夫妻 恩爱有加伴终生
笔者曾有幸与沈力、张先生伉丽赴安徽参加一项公益活动,并一同去九华山、黄山旅游。他俩恩恩爱爱的样子让同行人羡慕不已。沈力虽是名人,却没有一点架子,所到之处,就像大姐姐般照顾着大家,而张先生则似大哥哥般护卫着沈力。
沈力告诉笔者,她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幼时严格的家教让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比如节俭。我们住在黄山时,宾馆给我们配了较多的饭菜,平日少言寡语的沈力,此时却异常活跃,总劝大家尽力把桌上的饭菜吃干净。大家离餐桌时,她又将桌上的剩菜打包带回宿舍。她说:“且不说农民种地有多辛苦,光看挑夫把食物从山下辛辛苦苦挑上来,我们吃的时候就不应该浪费。”而每到这时,张先生就像位虔诚的信徒接受布道般频频点头,并帮着在一旁打包整理。我们一行人不禁为他们动容,暗地也都竖拇指。
如今,沈力和张先生都很珍惜两人共处的晚年,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他俩一同骑车或者挤公交车出门,一同到超市买东西,一同下厨房做饭,一同出远门踏青、访亲拜友,日子过得平实而有滋有味。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沈力,依然如沐春风。她那段迟到的美满爱情,如同她主持时间最长的“夕阳红”节目一样,像一朵晚开的花,似一瓶陈酿的酒,愈开愈艳,愈闻愈香。
懵懂年少 失去一段姻缘
沈力祖籍江苏,在山东省长大。16岁那年进入部队文工团唱歌,随团辗转各地为战士演出。在文工团里,她发现自己和一位姓张的战友“挺对脾气”,彼此很默契,但碍于部队的严格纪律,两人谁也没有挑明彼此倾慕的心声。唯一一次“来电”的举动,就是在一次急行军中,沈力看到他的鞋底磨穿,脚底磨出了泡,便偷偷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一双棉袜送给了他。这位战友激动得一宿没合眼,写下了一封长达数页的“情书”,放在洗脸盆里,趁第二天早晨洗漱时悄悄递给了沈力。当时沈力才20岁,尽管对对方有好感,但懵懂的她并不知道这就是初恋,为了遵守军队严明的纪律,她强压住内心翻江倒海的感情急流,没有表露。
很快,由于革命的需要,沈力南下武汉,而那位战友北上哈尔滨。从此,他们天各一方,失去了联系。再后来,沈力调入总政歌舞团,并认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于是,那段在部队没有擦出火花的“初恋”,在沈力心里画上了句号。
1954年,沈力去哈尔滨参加演出,意外地与那位战友偶遇。沈力才知道,他因为忘不了沈力,一直没有谈恋爱,更没有结婚。沈力很感动,也很遗憾。对感情慎重而严肃的沈力,不愿因此辜负她跟未婚夫已经建立的感情,于是向这位战友说明情况。战友非常通情达理,表示理解,遗憾地目送沈力离开。回京后,沈力结婚了,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后来,沈力成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主播《新闻联播》、主持“夕阳红”、“为您服务”栏目雍容大方的个人魅力,使她成为观众心中的偶像,在同事和朋友中也有非常好的口碑。沈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她挚爱的电视事业中。同时,她热爱自己的家庭,过着美满、本分而平常的百姓日子。
50年后奇相逢 重续前缘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沈力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的丈夫因病英年早逝。从此,沈力这个瘦弱的女子,既要忙于事业,还要带大两个未成年的儿子,那份苦和累不言而喻。沈力一直坚持着。
而此时,远在东北的那位战友,婚姻也出现了问题。张先生的婚姻原本并不美满,“文革”后期,张先生和妻子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文革”结束时,家庭亦彻底破裂。张先生的哥哥在北京有一套闲置的住房,为摆脱因婚姻失败带来的不愉快,张先生孤身一人来到北京,暂时住在哥哥的房子里。没有想到的是,张先生哥哥的这套住房竟跟沈力的家在同一条街上,他们彼此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沈力和张先生在街上不期而遇,两人均感意外不已。
50年后再相会,沈力和张先生自有许多话可说。可没想到张先生最想告诉沈力的是,当年他俩没有走到一起是幸运的,因为“文革”中,张先生受到很大冲击,如果当时沈力和他在一起,定会受到牵连。“岂不毁了你这位才女?”张先生说得情真意切。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述,令沈力很感动。在沈力眼里,他依然像当年那样纯朴、本分,总为别人着想。
此时,张先生才知道沈力自从丈夫去世后,一直孤身一人。他的心沸腾了,一种重续前缘的渴望让他躁动不安。于是,他每天在沈力经过的地方等她。可他等了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见到沈力。他知道,沈力对待感情很慎重,她有所顾忌,还在犹豫。执著的张先生终于在老战友的撮合下,见到了沈力,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并赢得了沈力的心。两位半个世纪前的“初恋情人”,在经历了近50年的风雨后,又戏剧般地走到了一起。张先生说:“我们两个重新走到一起,终于补上了‘爱情’这一课。”
平淡夫妻 恩爱有加伴终生
笔者曾有幸与沈力、张先生伉丽赴安徽参加一项公益活动,并一同去九华山、黄山旅游。他俩恩恩爱爱的样子让同行人羡慕不已。沈力虽是名人,却没有一点架子,所到之处,就像大姐姐般照顾着大家,而张先生则似大哥哥般护卫着沈力。
沈力告诉笔者,她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幼时严格的家教让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比如节俭。我们住在黄山时,宾馆给我们配了较多的饭菜,平日少言寡语的沈力,此时却异常活跃,总劝大家尽力把桌上的饭菜吃干净。大家离餐桌时,她又将桌上的剩菜打包带回宿舍。她说:“且不说农民种地有多辛苦,光看挑夫把食物从山下辛辛苦苦挑上来,我们吃的时候就不应该浪费。”而每到这时,张先生就像位虔诚的信徒接受布道般频频点头,并帮着在一旁打包整理。我们一行人不禁为他们动容,暗地也都竖拇指。
如今,沈力和张先生都很珍惜两人共处的晚年,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他俩一同骑车或者挤公交车出门,一同到超市买东西,一同下厨房做饭,一同出远门踏青、访亲拜友,日子过得平实而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