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期财政规划是中期预算的过渡形态,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部门职能和事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规划期内部门支出总量和结构,并以此指导分年度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周期性管理的预算管理框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在优化预算资源配置,提高预算的可持续性,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全面提升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编好中期财政规划是关系到中期财政规划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环节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中期财政;财政规划;宏观经济
一、存在困难和问题
(1)中期财政规划收支预测难。中期财政规划是在分析预测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形成的跨年度财政收支方案。编制中期财政规划,首先要突破的难点就是做好预测。虽说中期财政规划编制不要求像编制中期预算那样很详尽,但由于中期财政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区域规划相衔接,规划预测涉及面太广、太综合,加之收入政策預期不明朗、支出因素调整变化大以及缺少预测现行政策下的财政收支模型与专业技术支持等原因,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表面上看似容易,其实预测起来很难贴近实际。
(2)中期财政规划与其他规划衔接松。各地虽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其他专项、区域等规划,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受到经济、社会以及上级政策调整等多因素影响,导致地方难以对规划期重点工作及相关财政支出进行科学预计,部门提报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可行性不高,使得中期财政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期预算、年度预算衔接不够顺畅。如不能有效衔接好多项规划之间的关系,缺少匹配性和统筹性,容易出现规划间脱节现象,也就失去了中期财政规划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
(3)中期财政规划约束弱。根据规定,年度预算需报同级人大审批,一经批准即有法律效力,“无预算、不支出”理念已形成自律共识,而中期财政规划的规定基本都以地方指导性文件为主,属于政府内部计划,只报同级政府审批即可,不需报经同级人大批准,无论是在法律地位、法律效力,还是在约束力上,均明显偏弱于人大批准的预算方案,造成政府各部门在编制执行过程中,对中期财政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导致编制的中期财政规划不能有效发挥对年度预算的约束和指导作用。
(4)中期财政规划部门间协调配合难。由于中期财政规划的约束力不强,执行效率不高,规划管理的优势尚未得到显现,编制科学规范的中期财政规划又需要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加之未全面认识其工作内容及重要性,所以未引起预算单位的足够重视,规划编制的积极性不高,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也不完善,未能有效发挥联动效应,在工作配合中有脱节现象,甚至出现部分单位对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工作敷衍了事、草草上报问题。
二、措施及建议
(1)提升宏观经济预测把握能力。一是进一步提高发展改革、统计、财税等部门对宏3M济形势分析、现行财政体制以及各项财政收入政策的变动预见性,认真研究经济形势走势及政策变动对当地财政收支带来的影响,不断增强预测的科学性。二是职能部门要注意日常资料信息的积累,及时收集、分析、整理、归纳业务动态信息和历史数据,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强化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的预测分析。三是上级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开展中期财政规划的技术性指导,解决基层在编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困难,确保中期财政规划在统一的框架中进行。
(2)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与其他规划有机结合。财政部门作为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牵头单位,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中期财政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专项事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衔接。各部门要树立中期财政理念,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规划,应与中期财政规划相衔接;除中央及地方新部署的重大改革外,未纳入中期财政规划的增支政策,年度预算原则上不予安排。
(3)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约束能力。凡是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部门、行业规划,都要与中期财政规划相衔接,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编制的约束,年度预算编制必须在中期财政规划框架下进行,避免预算单位年度部门预算收支总额或者是项目数量的编制突破已编制完成的中期财政规划的限制。只有大力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的约束力,才能促使中期财政规划发挥应有的效应。
(4)营造中期财政规划编制良好氛围。编制中期财政规划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改革内容新,配套措施要求高,需要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支持和积极参与。要积极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对中期财政规划的思想重视和认知程度,强化沟通交流,不断增强部门间协调意识,努力建立起一个分工合理、相互协作、运转顺畅、环环相扣的中期规划运作机制,确保中期规划编制工作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切实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增强中期规划对年度预算的指导性和约束力,才能从制度上保证中期财政规划顺利实施,真正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结束语
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是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乃至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国家宏观改革的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及各预算部门提高认识、统筹协商,需要改革的直接参与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编好财政中期规划,真正体现财政中期规划的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作用,不断提高政府自身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有效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
关键词:中期财政;财政规划;宏观经济
一、存在困难和问题
(1)中期财政规划收支预测难。中期财政规划是在分析预测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形成的跨年度财政收支方案。编制中期财政规划,首先要突破的难点就是做好预测。虽说中期财政规划编制不要求像编制中期预算那样很详尽,但由于中期财政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区域规划相衔接,规划预测涉及面太广、太综合,加之收入政策預期不明朗、支出因素调整变化大以及缺少预测现行政策下的财政收支模型与专业技术支持等原因,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表面上看似容易,其实预测起来很难贴近实际。
(2)中期财政规划与其他规划衔接松。各地虽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其他专项、区域等规划,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受到经济、社会以及上级政策调整等多因素影响,导致地方难以对规划期重点工作及相关财政支出进行科学预计,部门提报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可行性不高,使得中期财政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期预算、年度预算衔接不够顺畅。如不能有效衔接好多项规划之间的关系,缺少匹配性和统筹性,容易出现规划间脱节现象,也就失去了中期财政规划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
(3)中期财政规划约束弱。根据规定,年度预算需报同级人大审批,一经批准即有法律效力,“无预算、不支出”理念已形成自律共识,而中期财政规划的规定基本都以地方指导性文件为主,属于政府内部计划,只报同级政府审批即可,不需报经同级人大批准,无论是在法律地位、法律效力,还是在约束力上,均明显偏弱于人大批准的预算方案,造成政府各部门在编制执行过程中,对中期财政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导致编制的中期财政规划不能有效发挥对年度预算的约束和指导作用。
(4)中期财政规划部门间协调配合难。由于中期财政规划的约束力不强,执行效率不高,规划管理的优势尚未得到显现,编制科学规范的中期财政规划又需要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加之未全面认识其工作内容及重要性,所以未引起预算单位的足够重视,规划编制的积极性不高,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也不完善,未能有效发挥联动效应,在工作配合中有脱节现象,甚至出现部分单位对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工作敷衍了事、草草上报问题。
二、措施及建议
(1)提升宏观经济预测把握能力。一是进一步提高发展改革、统计、财税等部门对宏3M济形势分析、现行财政体制以及各项财政收入政策的变动预见性,认真研究经济形势走势及政策变动对当地财政收支带来的影响,不断增强预测的科学性。二是职能部门要注意日常资料信息的积累,及时收集、分析、整理、归纳业务动态信息和历史数据,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强化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的预测分析。三是上级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开展中期财政规划的技术性指导,解决基层在编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困难,确保中期财政规划在统一的框架中进行。
(2)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与其他规划有机结合。财政部门作为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牵头单位,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中期财政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专项事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衔接。各部门要树立中期财政理念,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规划,应与中期财政规划相衔接;除中央及地方新部署的重大改革外,未纳入中期财政规划的增支政策,年度预算原则上不予安排。
(3)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约束能力。凡是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部门、行业规划,都要与中期财政规划相衔接,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编制的约束,年度预算编制必须在中期财政规划框架下进行,避免预算单位年度部门预算收支总额或者是项目数量的编制突破已编制完成的中期财政规划的限制。只有大力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的约束力,才能促使中期财政规划发挥应有的效应。
(4)营造中期财政规划编制良好氛围。编制中期财政规划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改革内容新,配套措施要求高,需要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支持和积极参与。要积极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对中期财政规划的思想重视和认知程度,强化沟通交流,不断增强部门间协调意识,努力建立起一个分工合理、相互协作、运转顺畅、环环相扣的中期规划运作机制,确保中期规划编制工作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切实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增强中期规划对年度预算的指导性和约束力,才能从制度上保证中期财政规划顺利实施,真正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结束语
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是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乃至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国家宏观改革的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及各预算部门提高认识、统筹协商,需要改革的直接参与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编好财政中期规划,真正体现财政中期规划的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作用,不断提高政府自身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有效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