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G641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既高效又有趣味的课堂是多位数学老师关心的话题,那么接下来我想就这个问题从多方面谈谈对策。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较重,以传统的教法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的过程,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将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明确的指出是很有必要的。部分学生对数学没兴趣,感觉数学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公式,与生活联系不大;又比如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动力,许多同学只是为了高考能考好一点,迫于无耐的学习,此外毫无动力,所以经常出现靠老师采取高压手段,成绩才会有所进步;为考试而学数学,老师为数学考试而教学。又有很多同学方法认识不当,成天把自己潜伏于“题海”中,以为学数学就是做数学题。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从根本上改变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从而,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必要的。
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这在课程标准与大纲分析一书第25页〈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一文中有很好理解,学习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和方法在社会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用途;数学更是一门艺术,一种确实的脑力的艺术。有效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结构外,更应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培养,并有效促进数学思想与数学觀念的形成。同时应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当让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把数学融入他们的生活、融入其它理科课程的学习中,使学生能灵活应用它来思考生活和以数学的方式解决困难和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相关途径
1.精心设计,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
[案例1]在讲双曲线时,应打破以往的给一个知识点,做一道习题的做法。
例如:方程x2/a2-y2/16=1,设问:①此方程表示双曲线吗?②你能添加一个条件求出双曲线方程吗?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给学生创造了较广泛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有东西可想,有内容可说。教师可就学生的回答,与学生共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概括。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样,整节课都是学生思考、讨论、动笔的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2]在复习等比数列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来做个小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把手中的纸不停的对折,当对折32次时,所达到的厚度有多少呢?马上有人说“10厘米”“课桌那么高”,……,老师说:“构成一个等比数列,2的32次方乘以一张纸的厚度。”“2的32次方,大约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然后给同学们列出如下题目:
①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③计算本题
这样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不错。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3]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直线y=2x+m与抛物线y2=2x相交于A、B两点,增加条件,求直线AB的方程。
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了,补充的条件也形形色色。例如,︱AB|=4;若O为原点AOB=900;AB中点的纵坐标为6;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此题涉及的知识点有韦达定理、玄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以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知识点,通过自己思考,知识点应用的较为广泛。学生实实在在的进入了状态。
4.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4]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但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吗?此问题一出,就会吸引学生自己积极思考,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5.诱发问题意识
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便出现无疑可问的现象,教师就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问题串,可以将学生自然地带入问题情境。
6.主动探究代替机械接受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7.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
三、心得与体会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应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因而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成为可能,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数学。学会学习,才能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的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能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与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要注意运用此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的更高效,更能举一反三,在学得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能力。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既高效又有趣味的课堂是多位数学老师关心的话题,那么接下来我想就这个问题从多方面谈谈对策。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较重,以传统的教法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的过程,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将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明确的指出是很有必要的。部分学生对数学没兴趣,感觉数学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公式,与生活联系不大;又比如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动力,许多同学只是为了高考能考好一点,迫于无耐的学习,此外毫无动力,所以经常出现靠老师采取高压手段,成绩才会有所进步;为考试而学数学,老师为数学考试而教学。又有很多同学方法认识不当,成天把自己潜伏于“题海”中,以为学数学就是做数学题。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从根本上改变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从而,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必要的。
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这在课程标准与大纲分析一书第25页〈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一文中有很好理解,学习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和方法在社会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用途;数学更是一门艺术,一种确实的脑力的艺术。有效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结构外,更应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培养,并有效促进数学思想与数学觀念的形成。同时应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当让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把数学融入他们的生活、融入其它理科课程的学习中,使学生能灵活应用它来思考生活和以数学的方式解决困难和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相关途径
1.精心设计,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
[案例1]在讲双曲线时,应打破以往的给一个知识点,做一道习题的做法。
例如:方程x2/a2-y2/16=1,设问:①此方程表示双曲线吗?②你能添加一个条件求出双曲线方程吗?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给学生创造了较广泛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有东西可想,有内容可说。教师可就学生的回答,与学生共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概括。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样,整节课都是学生思考、讨论、动笔的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2]在复习等比数列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来做个小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把手中的纸不停的对折,当对折32次时,所达到的厚度有多少呢?马上有人说“10厘米”“课桌那么高”,……,老师说:“构成一个等比数列,2的32次方乘以一张纸的厚度。”“2的32次方,大约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然后给同学们列出如下题目:
①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③计算本题
这样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不错。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3]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直线y=2x+m与抛物线y2=2x相交于A、B两点,增加条件,求直线AB的方程。
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了,补充的条件也形形色色。例如,︱AB|=4;若O为原点AOB=900;AB中点的纵坐标为6;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此题涉及的知识点有韦达定理、玄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以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知识点,通过自己思考,知识点应用的较为广泛。学生实实在在的进入了状态。
4.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4]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但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吗?此问题一出,就会吸引学生自己积极思考,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5.诱发问题意识
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便出现无疑可问的现象,教师就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问题串,可以将学生自然地带入问题情境。
6.主动探究代替机械接受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7.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
三、心得与体会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应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因而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成为可能,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数学。学会学习,才能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的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能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与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要注意运用此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的更高效,更能举一反三,在学得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