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内在结构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宏观布局

来源 :党史博采·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teau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从认知解释层面看,强调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从价值信仰层面看,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从策略操作层面看,强调目标引领与话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关键词]意识形态;内在结构;宏观布局
  [作者简介]姚兰(1982-),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础理论、文化建设研究。杨德尧(1970-),男,汉族,辽宁盖州人,中共秦皇岛市委宣传部,本科,主要从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张宇(198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网络舆情研究。唐洪俊(1967-),男,汉族,重庆奉节人,秦皇岛市林业局,本科,主要从事机关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2-0036-02
  马克思曾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一句话道出了实践斗争和理论指导的辩证关系。从中国革命实践来看,宣传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习近平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从文艺、新闻、哲学社会科学等角度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指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反映和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思想体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从内在结构来看,意识形态包括三个基本层面:认知——解释层面、价值——信仰层面、目标——策略层面。这三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互为支撑,为深入理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论述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一、认知解释层面: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用了三十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压缩,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所经历的矛盾和问题。面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面对西方思潮的鼓吹,当今的中国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予以回应。因此,继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申“两个巩固”之后,习近平于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再次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从2010年到2016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连续六年评选中外年度十大思潮。在榜单当中,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思潮连年入选,甚至高居榜首。纵观这些社会思潮,他们围绕的焦点问题无外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中国近代革命史、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史、如何评价中国道路等,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对于错误思潮实质的揭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他用“两个不能否定”、“六个不能”、“两个不能没有”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历史、评价领袖和铭记英雄。面对新自由主义,习近平给了非常明确的回答,我国深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面对宪政民主思潮,习近平也多次谈到,“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更是把对错误思潮的批判提升到了“捍卫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
  在“破”的同时,习近平也强调“立”。面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强调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积极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理论,把对历史和现实的解释权掌握在手中。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他强调“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國方案”最早提出主要是运用在外交领域,而以“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的提法尚为首次。提出关于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自信,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谦卑。
  二、价值信仰层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
  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层面,价值观的分歧是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区别甚至针锋相对的根本点。从国内环境来看,习近平站在时代精神引领的高度研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复兴不仅仅是物质文明方面,更应该是在精神文化方面形成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所面临的“新的伟大斗争”不仅是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领土还包括争夺人的精神世界。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基于国际和国内双重维度的考察,习近平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强调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习近平非常重视党员干部和青年群体的信仰和价值观问题。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8800多万党员无疑是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和引领力量。共产党员的价值观最核心就是理想信念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在党九十多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因此,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另外,习近平非常重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养成,他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语重心长的对学生们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继2015年中办、国办引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之后,2016年12月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特”在哪里,同时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策略操作层面:目标引领与话语创新
  意识形态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性和实践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无论是解释世界还是价值选择最终还要落脚到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者既有理论的指导、共产主义信仰,同时又有实践的目标策略。改革开放以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将共产主义宏伟目标转化为现实实践的阶段性目标策略,同时也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尝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既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指引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同时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集团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政治性与生活性的统一,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的显著成果。
  意识形态只有直面群众,渗透进生活,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精神力量。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意识形态话语越来越鲜活、接地气。在宏观而理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感性的话语,在新年贺词中,我们看到了“蛮拼的”、“点赞”、“朋友圈”、“世界那么大”等网络语言,在出访的演讲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等感性平实的语言,这些话语背后恰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此外,诸如《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时代问答》《开卷有理》《青年网络公开课》等一系列电视系列片,《理论热点面对面》《马克思靠谱》《全面从严治党面对面》等一批通俗理论读物,中央电视台最美系列专题、浙江最美浙江人系列报道都是站位理论高度,同时兼具百姓视角的意识形态创新举措。
  意识形态的三个层次相互联系,不能完全隔离。没有脱离理论解释的价值信仰,没有脱离价值取向的盲目实践,没有脫离实践的理论解释。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框架是符合意识形态一般原理的。从认知解释层面看,强调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从价值信仰层面看,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从策略操作层面看,强调目标引领与话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时代化、大众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黄传新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3]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4]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6]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7]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学界在研究马克思的个人发展观时,诸多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后来成熟时期的著作,但是马克思的思想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有它的继承性,因此,对青年时期马克思关于个人发展观的研究对理解马克思的整个个人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博士论文》时期是马克思个人发展观的萌芽时期,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借“原子偏斜运动”萌发了对个人自由的深切关注。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是马克思个人发
期刊
[摘要]通过对263名贵港市新录用公务员进行公务员职业适应性问卷调查,并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贵港市新录用公务员职业适应性等方面探索公务员培训路径。  [关键词]新录用公务员;职业适应性;贵港市  职业适应性指的是个人与某一特定职业活动在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达到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中坚力量,充当着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等多重角色,其职业适应状况不仅直接
期刊
[摘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提升企业治理水平的根本政治保证。近年来,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甘陕管理处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党的建设的质量,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同时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了坚持以党建为抓手全面提升企业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切实抓好政治建设,不断夯实基层组织的政治基礎;切实抓好思想建设,不断夯实基层组织的文化基础;切实抓好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
期刊
[摘要]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原则,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科学地总结了在革命战争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和规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雏形,科学诠释了中国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与革命的关系,为新形势下党的思政教育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加快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丰富和发
期刊
[摘要]在长征时期,毛泽东有着相当多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能够反映出红军长征的艰难,同时也能看出毛泽东的豪迈革命情怀。在文中主要就以《念奴娇·昆仑》为例就长征时期毛泽东的豪迈革命情怀进行分析。  [关键词]毛泽东;《念奴娇·昆仑》;长征;革命情怀  [作者简介]张旭(1986-),女,湖南湘潭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文博馆员,文学学士,研究方向: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博物馆学研究。  [中图
期刊
[摘要]高校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遵循,是高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校要直面落实主体责任的困难和挑战,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狠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选人用人、作风建设、责任落实,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校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作者简介]王一凡(1984-),男,汉族,江西九江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体会和思考: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的自信和定力;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迈进新时代的伟大理论成果和卓越智慧。  [关键词]自信;坚定;勇气;担当;智慧;创新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
期刊
[摘要]“四面红旗”作为焦裕禄精神的重要部分,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意义不言而喻,如何借鉴其榜样的力量,兰考县委通过重树“四面红旗”激发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关键词]红色基因;重树;“四面红旗”;基层党建  [作者简介]张骞(1987-),男,汉族,河南省鄢陵县人,中共兰考县委党校,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基层党建。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高校树立“党建+”理念,把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紧密融合,开展党建工作“促学风、带就业”活动,拓宽基层平台、创新工作方法、建立高校“党建+学生工作”长效机制,对于实现党建“促学风 带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特色;创新;做法;机制;成效;反响  [作者简介]王晓黎(1981-),女,回族,山东临沂人,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丁晓丹(1982-),山东烟台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十九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新的征程,开启新的航程;标志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从方略、组织和路径举措都奠定了方向,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