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家邹韬奋和他的《生活》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564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徐伯昕眼里,他的朋友邹韬奋“不是大思想家,也不是个文学家,在学术亦没有太大的贡献”,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三无”的人,他的言论却被“25万中国人读到”,影响甚广。
  最大的精神食粮生产商
  “至今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每期《生活》周刊在学校饭厅门前的地摊上出现时,同学们都一改拥进饭厅去占座位抢馒头的活动,而如饥似渴地抢购《生活》周刊。一册到手,大家就精神、物质食粮一起狼吞虎咽。”
  这不是广告,而是真人真事,说话的人是赵浩生,民国时期著名的记者。拿到《生活》周刊后,他“最迫不及待要看的,就是韬奋的时事评论和连载的游记”。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认识世界基本靠走,了解信息基本靠报纸、杂志,而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就是当时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
  数据显示,1932年《生活》周刊的发行量为15.5万份,创下了当时中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这个记录后来被邹韬奋自己打破,他创办的《大众生活》以发行量20万份跃居第一。)要知道,当时的中国不像现在大学生满地跑,认得字的人极少,识字率才30%,《生活》周刊能有这样的发行量,简直就是个奇迹。
  1926年10月,《生活》周刊创刊刚满一年,原主编王志莘——一位财经类出身的高学历人才,决定转行投身银行界。于是,邹韬奋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走马上任,接办了社里的这本杂志。
  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是邹韬奋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接手《生活》周刊后,他甩开膀子,对《生活》周刊进行了一次大幅度的革新。
  鉴于《生活》周刊是中华职教社的机关杂志,此前杂志上主要就是刊登一些有关职业教育的情况和信息,宣传资本家要开朗,职工要乐业,共同把工厂、商店办好。这种内容,也就只有中华职教社的社员和少数民众会订阅。
  邹韬奋没打算让《生活》周刊按着老路子走下去。他把这本刊物的宗旨定位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提倡“力求政治的清明”和“实业的振兴”,更多地关注社会和政治。他还竭力解答读者提出的婚姻、职业等方面问题,为不少处于迷茫的青年指明了方向,促使他们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他十分看重刊物的趣味性,要求尽量“多登新颖有趣之文字”,“力求精警而避陈腐”,并在刊头上用大字标出“有价值、有趣味的周刊”。
  跟当时的很多杂志不同,邹韬奋选取的案例都是新鲜的事实,如《胡适之先生最近回国后的言论》等;他的英文很好,便翻译一些国外的新鲜事推荐给读者,如《革新潮流中之日本妇女》《丹麦改良农村之基本方法》;也有八卦猎奇,如《宋美龄女士婚史片段》《蒋前总司令的离婚问题》;还有异域风情,如《荷兰的日光工厂》《法国波尔多城的水景》《新疆之吐鲁番与鄯善》等。后来,他还发展了一些在国外的作者作为通讯员,如日本的徐玉文、英国的费福熙、德国的王光祈、苏联的戈公振、美国的李公朴等。
  总而言之,从内容到形式,邹韬奋接手后的《生活》周刊,已经跟原先完全不一样了。
  他经常说:“本刊的态度是好像每一星期趁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读者好像在十几分至二十分钟的短时间内参加一种有趣味的谈话会,大家在谈笑风生的空气中欣欣然愉快一番。”
  邹韬奋的这种办刊理念,是一以贯之的。
  他要求作者必须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来表达,使内容彻底明了,为的就是让读者能轻松消化。
  在后来组办《生活日报》时,他又再三强调,要将它办成真正“人民的报纸”,“要注意最落后的大众,使一切初识字半通文的妇女们,孩子们,工友们,农夫们,都能看懂生活日报 ,”所以“文字要力求大众化,要尽可能用口语来写论文和新闻”;在书籍出版方面,则“不能以仅仅出了几本高深理论的书,就认为满足,必须同时顾到全国大多数人的文化食粮的需要,就是落伍群众的文化食粮的需要,我们也要尽心力使他们得到相当的满足……要使最大多数同胞在文化水准方面能够逐渐提高和普及。”
  由于《生活》周刊文字朴实、贴近生活,又敢于面对现实,很快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喜爱。
  在邹韬奋担任主编的7年里,《生活》周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跃发展成为“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的有着很大影响的刊物”;发行量从每期2000份,一路高涨至十多万份,称得上是一纸风行。
  “竭诚为读者服务”
  邹韬奋很忙。有一次,他妻子
  忍不住笑他:“我看你恨不得把床铺搬到办公室里面去!”邹韬奋回忆起那段生活时,自己都说,“其实后来纵然‘把床铺搬到办公室里面去’也是来不及的”。
  当时,《生活》周刊的办公地点在辣斐德路(现上海复兴中路444号)一个小小的过街楼里。那个地方只有十几平方米,放了三张桌子就差不多满了,连转个身都费劲。编辑部、总务部、发行部、广告部、资料室、会议室,都挤在一块儿。别看名头这么多,实际上,除邹韬奋外,就剩下主管营业、总务和广告的徐伯昕和兼职会计孙梦旦。
  邹韬奋有很多笔名,如心水、思退、沈慰霞、因公、惭虚、秋月、落霞、春风、润等等。没办法,谁让人少,大部分文章都得由邹韬奋负责,他只能披着不同的马甲编写各类文章,才能让杂志顺利出刊。
  在李伟的《出版家与他的时代》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邹韬奋)最重视的是《生活》周刊的一头一尾。‘一头’是每期开篇的‘小言论’。这虽是仅数百字的豆腐块,却是他每周最费心血的一篇:‘每次必尽我心力就一般读者所认为最该说几句话的事情,发表我的意见。’‘一尾’就是每期末尾的‘信箱’专栏。这里给广大群众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提出自己建议的园地。回答读者问题的文字也是邹韬奋的精心之作。”
  “读者信箱”专栏在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后就开始了。每天,他都要抽空看几十封信,看完后还一一答复,并挑出有代表性的直接发表出来。他可不是随便写个感谢来信之类就算了,最长的回信,他甚至写到上千字。   “把读者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打成一片。”这种“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是邹韬奋经营出版事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随着业务的扩大,邹韬奋又成立了“书报代办部”,就读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尽力提供帮助,甚至还帮读者代购鞋子、衣料,找医院看病。虽然麻烦辛苦,但是他们“却没有丝毫烦躁或不高兴的意识,简直跑得愉快,麻烦得愉快”,从不撒烂污。
  后来,邹韬奋成立的生活书店,也延续了他一贯的服务精神。他为书店确立了经营原则,即“盈利归全体,没有剥削存在,一面为社会服务,同时也为自己工作”。
  一直以来,邹韬奋都在倡导员工要尽可能地为大众提供方便,这也是《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的特色之一。 对凡是有困难找上门的民众,他们都一视同仁,能帮的就尽力提供帮助,以至于许多人到了一个陌生地方,首先不是找旅馆,而是找生活书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邹韬奋主持的刊物和书店,都是以广告等手段实现自养,但是,对于广告的刊登审核,邹韬奋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略有迹近妨碍道德的广告不登,略有迹近招摇的广告不登,有国货代用品的外国货广告不登”,“凡不忠实或有伤风化之广告,虽出重金,亦不为之登载”。
  这种重视读者、服务读者的精神,赢来了许多读者对《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的忠诚支持和爱护,连带着他们员工的社会地位都大大提升,备受群众尊重敬佩。
  没有接触生活书店的人,极少在邹韬奋的努力下,《生活》周刊在群众尤其是进步青年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被国民党当局盯上了。
  刊物中有一些讨论国事的内容,这类话题自然不受国民党当局的欢迎,《生活》周刊不断遭到检查扣留,后来甚至被密令禁止邮寄。不仅如此,国民党还向中华职教社负责人不断施加压力,责令《生活》周刊马上改变政治态度。
  1932年7月,邹韬奋听从胡愈之建议,将《生活》周刊从中华职教社中独立出来,成立“生活出版合作社”,对外称生活书店。生活书店由社员共同投资,只要是入社达到半年的员工都有股份。
  考虑到《生活》周刊迟早会被查禁,在工作部署上,对外它是独立门户,并不与书店牵连在一起,对内则仍是生活书店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出书、卖书,万一《生活》周刊被封禁了,还有书店这个阵地,只要换个名字,照样可以出版刊物。
  生活书店有很明显的邹韬奋印记,这一点,从它的宗旨就可以看出来,“非为私人谋利,而是致力于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置身于国家民族的大局之中,为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向读者提供精神食粮”,用邹韬奋的话说就是“努力为社会服务,竭诚谋读者便利”。
  生活书店成立后,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作者,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鼎盛时期,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拥有56家分店,超过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老牌出版单位的分支店规模。
  “总之,在最近十数年内,国人中曾经受过若干时期的教育的,无论青年、中年、老年,只要不是十分糊涂、浑浑噩噩的人,没有接触过生活书店的书籍和刊物的,恐怕极少。而文化水准较低浅、但思想很清楚的工农劳苦大众,他们大多数虽不能直接阅读生活书店的书刊,但听到别人的教导讲述因而知道有这样一书店的却是很多。”徐伯昕回忆道。
  情愿在经济上挣扎,也要保持独立精神
  邹韬奋搞了一辈子的出版事业,却依旧清贫一身。他从不将办刊、办报、搞出版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他“情愿在经济自立上挣扎”,“情愿只用自己苦赚来的正当收入”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力求自己的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们言论及纪事上的大公无私的独立精神,才能绝对不受任何人任何团体的牵掣”。
  毕云程在《邹韬奋先生五周年祭》中写到国民党高官对邹韬奋的“劝说”:“有一天,一个国民党的高级军官来访问先生,亲自驾着汽车把先生接了去……约莫过了四个钟头,先生回来了……据先生自
  己后来对我说,他这一次和胡宗南辩论了四个钟头,主要是辩论抗日问题和《生活》周刊的主张问题。”
  但显然,一个将军和一个出版家在这场“辩论”中没有达成共识。此后,国民党多次想要收买邹韬奋,都遭到拒绝。
  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主持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经常和鲁迅、胡愈之等人聚会。蒋介石非常厌恶这个组织,派特务把同盟的总干事杨杏佛杀掉了。邹韬奋言论较多,触犯较重,受暗杀的危险也比较大,不得不出国暂避祸端。
  此后,国民党先后查封了生活书店分布各地的50多个分店,妄图强迫生活书店接受官办书店合并,或接受国民党派员驻点监督。邹韬奋宁可牺牲多年来惨淡经营发展起来的书店,也不愿做仰人鼻息的传声筒。
  不管时代如何不堪,邹韬奋始终保持了“傻子”般的热忱,从没有放弃努力,始终怀有理想。
  1937年,他在一篇题为《同道相知》的文章中写道:“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
其他文献
可能不知道福建莆田东庄,但你绝对听说过以下这些医疗机构的名字:仁爱医院、美莱整形整容、曙光男科、和美妇儿、天伦不孕不育、远大心胸……没错,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医院,背后老板都是莆田人!  在中国的民营医疗市场中,莆系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纵横江湖的豪门大派。国家卫计委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从事医疗产业的莆田人超6万人,他们兴办了民营医院8000多家,占全国11830家民营医院的70%以上。 
期刊
刘灵玲说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能战胜伦敦奥运会金牌得主麦克莱南夺冠。在“一姐”何雯娜伤病缠身、老将黄珊汕退居二线之后,机遇和挑战赋予了这位蹦床新星无限的可能。  一如她微信的个性签名“否极泰来”,从第一次踏上蹦床到登上国际顶级赛事的最高领奖台,刘灵玲走完这条路一共花了15年。  三号人物拿了冠军  尽管已经在候场区发了20分钟的呆,现场的扩音器中传出刘灵玲的名字时,她还是紧张了。  正在进行的是2014
期刊
前,中国科协、中宣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从2015年5月16日开始,包括福建省科技馆在内的全国92家科技馆,全都免费对外开放。福建省内具备条件的各级科技馆,也将陆续实现免费开放。今后,市民到这些科技馆参观常设展厅,参加科普讲座、科普报告等活动,将不再收费。  不过,为了确保免费开放后的公众安全、资源安全及设施设备安全,福建省科技馆设定了接待人数的最高上限,实行“免费
期刊
下,在福州、厦门等地,一种名叫电子烟的产品,悄然出现在一些学校附近的小商店里。许多学生听老板说它是用来戒烟的,“对身体没危害”,于是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买来尝试。  从外观上看,它跟普通香烟很像,烟头处有一个红灯,使用时,这个红灯会亮起,就像燃烧的烟头一样,还会发出模拟烟头燃烧的“滋滋”声。  最神奇的是,吸电子烟时,其内置的电池会通电到雾化器,然后通过电子气流传感器启动一个加热元器件,将里面的烟油
期刊
天与几位乡友吃夜宵,谈起浦城女人来。  有位朋友说闽北美女:“一浦二瓯三邵武”。意思是说闽北女人最漂亮的是在浦城,其次是建瓯,再次是邵武。另一位朋友接话:“福建美女,数浦城第一。”  女人的美丽其实都有原因,上海美女是和当地的时尚指数挂钩的;江浙女人美丽是因为水乡和富庶;而川湘出美女是因为空气潮湿和饮食的缘故;北京美女多是因为北京是首都,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优质资源云集,美女自然多;扬州
期刊
常情况下,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但在寿宁,人们一直都遵循着五月初四过端午的习俗。寿宁民间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过端午又称为“做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有“年三天,节三顿,中秋立夏没一顿”的说法。至于寿宁人为什么要提前一天过端午,坊间说法纷繁多样。  在寿宁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与明朝时的一次剿匪有关。  当年寿宁县有个著名的官办银场,名为大宝坑(即官台山)银场。银场矿
期刊
悟空家喻户晓,不过把他当神一样供起来崇拜的,除了福建人之外并不太多。福建人认为孙悟空是“福建制造”,在八闽大地上建起了一座座齐天大圣庙供奉他,一些闽人还把这种信仰带到了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  如果这些还不算什么,那么听到在闽北顺昌,一座外八字形全石构的建筑被认为是孙悟空墓地的消息,你一定会惊掉下巴,大喊一句:“天了喽,《西游记》里不是说孙悟空把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吗?成了斗战胜佛的他怎么还会
期刊
荆鸿,篆刻家、姓名学家,先后师从郭沫若、蓝菊荪、宗白华、臧克家等,是中国第一个“个人硬笔书法展”举办者及第一个出版硬笔书法字典的作者,在广州创建全世界首家姓氏博物馆、图腾博物馆。  素有“闽南第一碑林”之称的漳州云洞岩,有大小洞穴40余处,历代名人书法、石刻达200多处。其中,当代篆刻大师荆鸿所刻的《道德经》摩崖篆刻,汇聚了1000多方印章,规模之大,颇为抢眼。  1998年,荆鸿因“搜集篆刻中国
期刊
证明你妈是你妈。看到这问题,估计很多人都要傻眼。我妈就是我妈,还需要证明个什么,拿什么证明?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还别说,生活中类似的事倒真不少。  2015年4月8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说是北京市民陈先生在准备出境旅游时,以江西老家的母亲为紧急联络人,结果母子俩不在一个户口本上,被要求提供“他母亲是他母亲”的书面证明。  这样的奇葩要求让陈先生头疼不已。他在北京落了户,母亲的户口本
期刊
林志颖,1974年生于台湾,祖籍福州,1992年出道并迅速走红,被称为“亚洲小旋风”,至今发表多张唱片,歌曲代表作《十七岁的雨季》《心云》等,还出演过《旋风小子》《绝代双骄》《天龙八部》《放羊的星星》等多部热播影视剧,亦是台湾第一位授薪职业赛车手及成功的企业家。  句话说得好:观众是健忘的。如今在娱乐圈里,想要红个一年两年的,已经不是什么易事,更别提五年六年,甚至十年八年长盛不衰。  作为一代“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