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fei7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离开了实效性,德育就会失去生机和存在的价值。鉴于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现状及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实效性 德育教育 主流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德育的实效性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它是德育工作的生命力。今天,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时期。物质文明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精神文明却没有得到同步和谐发展。人们在充分享受先进的物质文明之时,却倍受道德危机的困扰。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根据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不断调整德育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实际效果。
  1 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现实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德育一直备受关注。在国家的组织领导、舆论宣传、监督实施等方面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我国的大学生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抢劫、偷盗,甚至用残忍的手段杀害同学、老师、家长等现象。德育处于“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学生们也往往把德育相关课程列为最不喜爱上的课程,家长和社会也把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滑坡归因于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这种高投入、低能效,重形式、轻实效的现状已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影响了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最终影响的將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 大学生德育有“教”无“效”的原因探析
  在当今价值多元、思想开放的环境下,学校德育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2.1 社会大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冲击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敏感的一个群体,他们的道德状况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的变革,出现了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贪污腐败、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等丑恶现象 ,导致“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的德育困境。
  2.2 德育目标的不切实际
  在我国,主流德育目标重视德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能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他们往往会选择后者。这就出现大学生德育目标不符合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和实际道德认知结构,导致大学生不能认同、践行德育目标,也就无法达到德育的预期效果。
  2.3 德育教育的内容不适宜
  首先是缺乏现实性,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思想观念的多样,大学生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然而德育还是把无私和高尚作为逻辑起点,通过灌输来促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规范。这种不切实际的内容使大学生对德育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其次是缺乏开放性:在一个开放的,价值多元的环境下。德育内容应更多的借鉴别国成功经验,注重和国际德育教育的交流融合。再次缺乏继承性,“十年动乱“对道德文化的洗劫和近年来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被否定,现代文明未形成的现实,使受教育者陷入无所适从的精神迷惘。
  另外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统一的德育教育内容,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缺乏弹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其实际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4 德育教育的方法滞后
  “我传授 你接受”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已经制约了德育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延展,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5 德育教育者素质不高
  教育者的道德素质、理论素养、知识结构、人格力量不符合德育工作者角色的要求,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 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影响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多种因素入手。
  3.1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首先是大力宣传好的符合民众心理需求的主流道德,优化舆论环境。“主流道德”就是处于统治地位的道德,也是被大众普遍接受并遵循的道德。国家要通过新闻﹑文艺﹑出版等阵地,弘扬主旋律,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如电视、广播可以通过专栏开展主题教育;可以通过竞赛或娱乐的方式开展一些道德教育的主题活动;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德育教育体系。
  其次通过制度和法律净化社会风气。一方面要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公民行为的引导和约束,加大对非道德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非道德行为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严密的程序来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
  3.2 确立恰当的德育目标
  大学生德育目标可分为发展性德育目标和最高德育目标。
  发展性德育目标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具有前后衔接意义的德育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的道德文明,主要培养爱国守法、讲文明、保护生态资源的公民,这是大学生生存、社会化所需的,也是健康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基础文明;第二层是培养健全人格,具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品质;第三层是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觉悟,努力创造新的生态文明和大公无私的先进分子,这也是最高的德育目标。
  3.3 更新德育教育的内容
  德育的内容是德育目标的直接反映和体现,它制约着德育教育方法的运用和德育教育过程的具体实施。而且最终决定德育实效性的实现。
  首先把生活作为教育的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根基,是教育能够影响和改变人类的奥妙之所在。“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这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生活和教育关系的最好的诠释。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使德育的内容能够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并最终达到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的目的。
  其次德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德育内容要弘扬和倡导符合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价值观,如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创业精神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环境道德观、信息道德观、网络道德观等教育。
  另外要正视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当前的社会环境有很多消极因素存在,对待这些现象教育者要有正确的道德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整个社会都处于进步之中,正在往和谐的方向发展,党和国家已经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来促使社会的和谐。
  3.4 革新德育教育方法、手段
  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气。”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教育方法是联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德育教育要变“讲授”德育为“对话”德育。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的交流中,春风化雨式地将道德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使之自然的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另外德育教育的方法要与学生思想产生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相适应, 采用榜样引导、自我启迪、环境熏陶、行为训练、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使德育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化,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另外改变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实行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多重模式。
  运用隐性教育方式。隐性教育强调环境塑造人,重视良好环境的营造,主张通过暗示﹑启迪﹑诱导和激励等手段,使受教育者在身边环境的潜移默化下,陶冶情操。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已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因此采用隐性教育方式符合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例如:让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社团、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有效利用对电视﹑报刊﹑橱窗等媒介。尤其要注意利用网络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3.5 增加道德实践机会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最好途径就是德育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尚书·说命中》讲:“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意思是“知”并不难, 要把“知”见诸“行”却很难。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的机会。如建立由政府、单位、学校共同负责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
  3.6 提高教育者水平
  教育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首先具有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气质,同时还要求德育教师严以律己,注重自己人格的塑造,既要有心灵美,又要重视外在的形象和言行。只有教师兼具真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德育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3.7 确立良好的道德评价和激励机制
  传统的道德评价容易使学生停留在知的层面上而忽视道德行为的养成。一个在德育考试中成绩好和平时课堂表现好的人,只能证明他对理论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并不意味着他一定就是一个品行优良的人。一个人德行的好与坏,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让学生互评、自评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建立符合人们心理发展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的科学激励模式,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德育实效性。另外目前德育的激励机制,强调对大学生精神方面的鼓励,而没有看到物质也是他们的基本需求,应建立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激励手段。还有在对大学生的激励中,面比较窄,只针对那些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其实那些表现平平或者不怎么好的学生更需要鼓励。
  4 小结
  当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仅有学校德育的举措是不够的。要动员全社会所有的力量,优化德育环境,形成德育合力。
  
  参考文献
  [1]戴克明.关于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0.12:40.
  [2]葛喜平.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学术交流,2004.9:168.
  [3]李海霞.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分析与德育实效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15.
其他文献
熟悉中药方剂的人都知道,十枣汤是攻逐水饮的名方,为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创,现代多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水肿等疾病。此方由芫花、甘遂、大戟和大枣这四味药组成。对于本
【正】 毛泽东思想对教育科学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本文只谈两种经验界说对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 钱学森教授在《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一文中说:“教育科学中最
组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知识与其所从事的业务流程、所处的周围环境状况、所在岗位的职能层次及其所用的思维逻辑均有密切联系。根据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四维结构体系,从职能层次
摘要本文以分析现行煤炭行业薪酬管理的局限性为出发点,针对其局限性提出了新形势下新的薪酬设计方案,以期加快国有煤炭企业经营者参与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营者 薪酬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在吸收、保留人才上功不可没,但是薪酬机制将永远是制胜的关键。只有在薪酬具有可比性的情况下,才能使经营者感到价值的可比性,只有让经营者在比较中找到平衡
冬季天气寒冷.不少中老年人喜欢用人参、鹿茸、海马等补药来滋补身体。但补品需对症选用.否则不但达不到进补目的.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冬季进补不一定非吃些补药、补品不可.可采用
【正】 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商品经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在理论上争论了多年的问题。对它认识不同,制订的政策也不同。造成的后果也就不同。所
期刊
“杨氏针灸疯科”流派医疗特色和“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是当代著名针灸学家杨永璇所创始。其子杨依方主任医师,南汇杨氏针灸世医的第二代传人,行医60年来。在继承中有所发展。他
随着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学籍信息的采集、核对、更正、管理和维护是各个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那么,只有在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的
春日的午后,在院子里晒太阳,发现墙角向阳的地方,一株苦麻菜已经长得铜钱那样大了,心中一阵欣喜。周日休息,我提着篮子上路了。
八珍益母丸由九味药物组成.何以言“八珍”呢?这是因为该方的主要组成是著名的八珍汤。八珍汤是四物汤和四君子汤的复方.是气血双补剂.药用八味,功能气血双补.故名八珍汤。另一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