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科普活动。旅游科普活动是依据高职学生发展阶段、心理特点而设计的旅游科普实践活动,与旅游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不论是在内容的深度,以及知识的广度包括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本人文从科普的相关定义出发,探讨了旅游科普活动的特点和旅游课堂中旅游科普活动的组织形式。
关键词:旅游科普活动;特点;组织形式
一、相关定义
科普的英文是“popular science”,翻译过来就是大众科学或通俗科学。关于科普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科普就是以社会和大众为对象,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目的,以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为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播科技的活动。
旅游科普活动与高职课堂教学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旅游科普活动是依据高职学生发展阶段、心理特点而设计的旅游科普实践活动,与旅游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不论是在内容的深度,以及知识的广度包括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
二、旅游科普活动的特点
(1)科学性。旅游科普活动的科学性是旅游科普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实验等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然就会误人子弟。所以,作为旅游科普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一定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领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在保证了科普活动科学性之后,再加入其他元素才成为可能。只有传递正确的、科学的旅游知识,才能使学生构建起正确的旅游知识理论体系。(2)生活性。当今社会,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科技相连而科技发展的主要作用也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科学教育不能单单为了发展而发展,科学教育需要以生活为基础,偏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所以旅游科普活动也要与生活相结合才能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学生的所有认知活动都与生活紧密相连,如果旅游科普活动与生活相脱节,则会造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反作用。(3)趣味性。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非常普遍,原因是很多学生觉得上课无趣、无聊、或者所学课程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旅游科普活动的趣味性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趣味要求。为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设计旅游科普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到旅游文化带给人类的乐趣和帮助。
三、旅游课堂中旅游科普活动的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皮亚杰认为同伴影响法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一般的课堂教学往往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分组学习,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旅游科普活动要釆取分组合作式教学。例如:可以将学生以学号为单位分成几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学生总数来安排,尽量保证各个小组的人数均衡同时在分组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层次的均衡。尽量考虑学生的水平层次,将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因为高水平的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低水平的学生可以向高水平的学生学习。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使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比如在《导游基础》课中,讲地质旅游景观那一节,就可以采取这样的分组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分层教学。旅游课堂上,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的高低分成几个层次进行科普活动。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真正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旅游科普活动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空间,让学生能够自己选择喜欢的科普知识。如《导游基础课》中讲民俗文化知识这一节就可以采用分层法。针对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科普活动的要求是只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中等水平的学生,除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深究原因,如阴阳、五行形成的原因;高水平的学生可以深究内容的内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化发展。(3)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好手段。但在传统教学中,因为存在很多限制因素使得探究式教学很难进行,才需要在旅游科普活动中加入更多的探究内容。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打开学生探究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导游基础课》在讲到“八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八卦形成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们相信科学,远离迷信,达到旅游科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大中.对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关键词:旅游科普活动;特点;组织形式
一、相关定义
科普的英文是“popular science”,翻译过来就是大众科学或通俗科学。关于科普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科普就是以社会和大众为对象,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为目的,以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为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播科技的活动。
旅游科普活动与高职课堂教学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旅游科普活动是依据高职学生发展阶段、心理特点而设计的旅游科普实践活动,与旅游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不论是在内容的深度,以及知识的广度包括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
二、旅游科普活动的特点
(1)科学性。旅游科普活动的科学性是旅游科普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实验等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然就会误人子弟。所以,作为旅游科普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一定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领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在保证了科普活动科学性之后,再加入其他元素才成为可能。只有传递正确的、科学的旅游知识,才能使学生构建起正确的旅游知识理论体系。(2)生活性。当今社会,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科技相连而科技发展的主要作用也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科学教育不能单单为了发展而发展,科学教育需要以生活为基础,偏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所以旅游科普活动也要与生活相结合才能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学生的所有认知活动都与生活紧密相连,如果旅游科普活动与生活相脱节,则会造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反作用。(3)趣味性。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非常普遍,原因是很多学生觉得上课无趣、无聊、或者所学课程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旅游科普活动的趣味性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趣味要求。为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设计旅游科普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到旅游文化带给人类的乐趣和帮助。
三、旅游课堂中旅游科普活动的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皮亚杰认为同伴影响法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一般的课堂教学往往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分组学习,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旅游科普活动要釆取分组合作式教学。例如:可以将学生以学号为单位分成几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学生总数来安排,尽量保证各个小组的人数均衡同时在分组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层次的均衡。尽量考虑学生的水平层次,将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因为高水平的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低水平的学生可以向高水平的学生学习。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使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比如在《导游基础》课中,讲地质旅游景观那一节,就可以采取这样的分组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分层教学。旅游课堂上,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的高低分成几个层次进行科普活动。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真正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旅游科普活动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空间,让学生能够自己选择喜欢的科普知识。如《导游基础课》中讲民俗文化知识这一节就可以采用分层法。针对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科普活动的要求是只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中等水平的学生,除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深究原因,如阴阳、五行形成的原因;高水平的学生可以深究内容的内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化发展。(3)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好手段。但在传统教学中,因为存在很多限制因素使得探究式教学很难进行,才需要在旅游科普活动中加入更多的探究内容。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打开学生探究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导游基础课》在讲到“八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八卦形成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们相信科学,远离迷信,达到旅游科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大中.对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