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许多名人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远大抱负、坚强毅力,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名人世界,了解名人的生活、经历、成就……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辛勤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访鲁迅故居——郭风
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北京的四合院。这是和当时的寻常老百姓家的住屋一样的。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故居。
这小小的院子里的两棵紫丁香,是他亲手植的。它们的枝叶披满阳光。它们也和一位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院中高大的枣树,正结果累累。这枣树也曾经和一位伟大的人物,朝夕共处有四年之久。
这一切都是按照他生前居住在这里时的原来模样布置的。
这一间小小的花厅,里面没有什么陈设,那么简朴。他自己有时在那里休息。他经常在那里接待来访者和他的学生。有时他的学生也住在那里。
这一间是他母亲的寝室,是这座住屋里比较宽敞的一个房间,里面有一把破旧的藤躺椅,他常坐在那里,和他的母亲谈话。
这一间是他自己的寝室,里面更是没有任何陈设,简朴极了,只有一张木床,那上面铺着草席,床下放一只陈旧的网篮。他随时准备着,如果发生了什么突然的变故,在不得已时,便卷起铺盖放进网篮,转移阵地再继续战斗。
这一间便是有名的“老虎尾巴”,是这座住宅里最小的一个房间。一间小小的斗室,里面只放得下一张小小木桌,两把木椅。就在这里,他写下了多少战斗的诗篇,他为中国人民创作了多少辉煌的作品。他和他所有的著作一起,成为我国人民的骄傲,永恒地照耀在世界革命文学的上空。
这一座普普通通的北京四合院,这和当时的寻常老百姓家的住宅一样的院落,一位中国的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一座普通的,但永远令人景仰的住宅,它告诉我:他不仅以他的革命的战斗的一生,以他的全部战斗的诗篇,哺育着我们下一代,也以他的简朴的日常生活,勤劳的日常生活,以他的刻苦自奉,教育着我们,永远引起我们深思,鞭策我们奋斗,鼓舞我们不断前进。
这一座普普通通的住宅,它现在和我们的伟大的首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北京的阳光永远照耀着它的紫丁香和它的枣树。
法布尔的故事——桑榆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前小溪流水,村外山野树林,环境十分优美。
法布尔小时候,别说图书了,就连识字画片也没有。他和小伙伴们只能打土仗,捉“俘虏”,做占山为王的游戏。他们几乎成了一群一身土的“野孩子”。小小的法布尔有一点与其他孩子不同,他对大自然里发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特别好奇。不论是水里的游鱼、空中的飞鸟、花丛中的蝴蝶……他总喜欢给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鱼儿睡不睡觉?”“鸟儿长不长牙齿?”“蝴蝶为什么这样漂亮?”……这些问题,大人们也常常回答不出来。于是他时常留心观察飞禽和昆虫,自己寻找答案。
一个深秋的夜晚,睡在祖母身边的法布尔,突然听见房屋背后的荒草滩里响起一阵“唧——唧唧唧”的虫呜声,声音清脆好听。是蟋蟀?比蟋蟀的声音小多了。是山雀?山雀不会连续叫个不停,更何况在漆黑的夜晚呢。
“奶奶,奶奶,这是什么在叫呀?”法布尔问。祖母开始打瞌睡了,迷迷糊糊地答道:“睡吧,也许……是狼。”法布尔不愿推醒奶奶,又抵挡不住虫鸣的诱惑,他悄悄地穿上鞋,开了门,摸黑到草丛中去,想看个究竟。野草划破了他的手,他也没有把那只小虫找到。
法布尔七岁那年,家里送他到邻村的一座小学读书。这是一所设备非常简陋的学校,全校只有一问茅草屋,一名教师。这位老师是一位动物爱好者,饲养了猪、鸡、羊、鸽子、黄莺、蜜蜂,还有一只招人喜爱的小刺猬。法布尔在这儿除了功课,还学到了不少小动物方面的知识。
小法布尔对动物特别是昆虫的兴趣越来越浓。一天,父亲赶集回来,给他买了一张“动物挂图”和一本寓言集。寓肓集里有许多禽兽、小虫的精美插图,法布尔爱不释手,他逐渐痴迷上了对昆虫的研究。
有一回,他在大路边,发现一群蚂蚁在搬运一只死苍蝇。蚂蚁们像在紧张地从事一项巨大工程,有的拼命拉,有的调兵遣将,有的传递信息……多繁忙的劳动场面哪!法布尔被吸引住了,他趴在路边,掏出放大镜,一动不动地观察蚂蚁们的行动。下地劳动的大人们从他身边走过,看见他趴在那儿;大人们结束劳动回家时,他还趴在那儿。大人无法理解小法布尔的行为,说:“这孩子大概‘中了邪’!”法布尔为了捕捉一只小虫,常常喘着气跟着虫子奔跑。有时候,为了不损伤虫子的腿或翅膀,他宁愿自己绊一跤。
一年冬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当他看到几只冻僵了的昆虫时,便把它们放进自己的怀里。昆虫慢慢地苏醒了,法布尔特别高兴。法布尔研究昆虫,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1858年,法布尔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生物学和昆虫行为学研究,成果卓著。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可以始于兴趣,但不能止于兴趣。法布尔抱着对“科学真理的挚爱”精神,去探索昆虫世界,从而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周总理的一天——佚名
远远的一处灯光,在这漫漫长夜之中显得格外明亮。抬起手,看看表,凌晨一点了,是谁彻夜未眠?走进中南海,找到了那个房间,门开着,周总理正伏在案头,面前是一堆又一堆文件,此时的周总理已经30个小时没有合上眼睛了。此时,是否该休息了?可此时,秘书却看着手表提醒:“总理,还有14分钟。”“晤,你们做准备,我刮个胡子。”总理要刮胡子,说明又是外事活动。他注重仪表整洁,说这是一种礼貌。
过了一会儿,屋子里传出了一片嘈杂,大家惊呼:“总理不见了。”大家紧张寻找,忽然有人说:“哎呀,总理不是说要刮胡子吗?”大家立刻寻到卫生问。进门的一刹那,所有人都怔住了,唉,我们的总理哟!他垂落的左手下,有一条面巾,他微屈的右臂,手里仍虚握了沾有肥皂沫和胡子茬的刮脸刀,他就歪在镜子前边睡着了!他英俊的面孔曾使所有的中国人为之骄傲,现在却变得那么瘦削灰黄;他的眉毛依然威武,双唇仍然露出善良慈爱,可是他的眼窝却是深深地、深深地凹陷下去……别出声,都不要出声,我们用颤抖的目光互相提醒。当心血翻呀翻,翻上壅塞的喉咙,众人只能让泪水在眼圈里悄悄地、悄悄地旋转。总理太累了,是该休息了,只是这个时刻,总理又怎能让自己休息呢?正当大家不敢上前打扰时,总理双肩一震,眼皮忽地掀起,“哎呀”一声轻唤,抹抹脸便朝外急走,一边抬手看腕上的表,一边喃喃:“糟糕,我睡着了呢,迟到了,迟到了,这次怪我……”“总理!”所有人小声叫着追上去,又不敢追到他面前,尾巴一样跟在他身后。因为我们的眼眶中充盈着泪水。
来到新六所,一些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迎上总理便汇报情况。这时,周恩来那灰黄的脸便奇迹般地出现了恢复片刻的青春的红晕和光彩。大家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只有工作能够使总理显出年轻。总理唤过身边的秘书说道:“你帮我想想法子,看能不能买两块咖啡糖?”秘书很快便取来两块咖啡糖。总理剥糖纸时,手指微微颤抖。他从来不曾吃什么糖块,这次连吃两块。大家都明白,咖啡可以提神。
会谈开始了,是与越南总理范文同。会谈的时刻,周总理虽然敏捷的回答一切问题,但总理虚弱的身体,越来越掩饰不住耗尽血汗之后的极度疲惫。借服务员上水的机会,他小声吩咐:“给我送条湿毛巾。”便听到了周恩来的声音。他与范文同会谈的声音始终那么清朗流利。句句反应敏捷,字字切中问题实质。
女服务员很快就用托盘送来了凉毛巾。周恩来拿过毛巾,在额头和眼窝的部位反复擦拭按摩,然后放回托盘上,哑声说:“谢谢。”周总理刚刚擦试过的脸又恢复了光彩,但那湿漉漉的光彩有多少是水,又有多少是汗?当他用力按摩额头时,他是怎样艰难地从全身每一个细胞里挤压搜索聚集残剩的最后一些血液和热力啊!周总理每隔十分钟就要一次毛巾,大家知道,总理是想让自己变得清醒,让那疲倦的身躯变得清醒……
周总理离开了,他又走向了另一处地方,他那虚弱的身体依旧工作着,工作着……
访鲁迅故居——郭风
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北京的四合院。这是和当时的寻常老百姓家的住屋一样的。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故居。
这小小的院子里的两棵紫丁香,是他亲手植的。它们的枝叶披满阳光。它们也和一位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院中高大的枣树,正结果累累。这枣树也曾经和一位伟大的人物,朝夕共处有四年之久。
这一切都是按照他生前居住在这里时的原来模样布置的。
这一间小小的花厅,里面没有什么陈设,那么简朴。他自己有时在那里休息。他经常在那里接待来访者和他的学生。有时他的学生也住在那里。
这一间是他母亲的寝室,是这座住屋里比较宽敞的一个房间,里面有一把破旧的藤躺椅,他常坐在那里,和他的母亲谈话。
这一间是他自己的寝室,里面更是没有任何陈设,简朴极了,只有一张木床,那上面铺着草席,床下放一只陈旧的网篮。他随时准备着,如果发生了什么突然的变故,在不得已时,便卷起铺盖放进网篮,转移阵地再继续战斗。
这一间便是有名的“老虎尾巴”,是这座住宅里最小的一个房间。一间小小的斗室,里面只放得下一张小小木桌,两把木椅。就在这里,他写下了多少战斗的诗篇,他为中国人民创作了多少辉煌的作品。他和他所有的著作一起,成为我国人民的骄傲,永恒地照耀在世界革命文学的上空。
这一座普普通通的北京四合院,这和当时的寻常老百姓家的住宅一样的院落,一位中国的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一座普通的,但永远令人景仰的住宅,它告诉我:他不仅以他的革命的战斗的一生,以他的全部战斗的诗篇,哺育着我们下一代,也以他的简朴的日常生活,勤劳的日常生活,以他的刻苦自奉,教育着我们,永远引起我们深思,鞭策我们奋斗,鼓舞我们不断前进。
这一座普普通通的住宅,它现在和我们的伟大的首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北京的阳光永远照耀着它的紫丁香和它的枣树。
法布尔的故事——桑榆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前小溪流水,村外山野树林,环境十分优美。
法布尔小时候,别说图书了,就连识字画片也没有。他和小伙伴们只能打土仗,捉“俘虏”,做占山为王的游戏。他们几乎成了一群一身土的“野孩子”。小小的法布尔有一点与其他孩子不同,他对大自然里发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特别好奇。不论是水里的游鱼、空中的飞鸟、花丛中的蝴蝶……他总喜欢给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鱼儿睡不睡觉?”“鸟儿长不长牙齿?”“蝴蝶为什么这样漂亮?”……这些问题,大人们也常常回答不出来。于是他时常留心观察飞禽和昆虫,自己寻找答案。
一个深秋的夜晚,睡在祖母身边的法布尔,突然听见房屋背后的荒草滩里响起一阵“唧——唧唧唧”的虫呜声,声音清脆好听。是蟋蟀?比蟋蟀的声音小多了。是山雀?山雀不会连续叫个不停,更何况在漆黑的夜晚呢。
“奶奶,奶奶,这是什么在叫呀?”法布尔问。祖母开始打瞌睡了,迷迷糊糊地答道:“睡吧,也许……是狼。”法布尔不愿推醒奶奶,又抵挡不住虫鸣的诱惑,他悄悄地穿上鞋,开了门,摸黑到草丛中去,想看个究竟。野草划破了他的手,他也没有把那只小虫找到。
法布尔七岁那年,家里送他到邻村的一座小学读书。这是一所设备非常简陋的学校,全校只有一问茅草屋,一名教师。这位老师是一位动物爱好者,饲养了猪、鸡、羊、鸽子、黄莺、蜜蜂,还有一只招人喜爱的小刺猬。法布尔在这儿除了功课,还学到了不少小动物方面的知识。
小法布尔对动物特别是昆虫的兴趣越来越浓。一天,父亲赶集回来,给他买了一张“动物挂图”和一本寓言集。寓肓集里有许多禽兽、小虫的精美插图,法布尔爱不释手,他逐渐痴迷上了对昆虫的研究。
有一回,他在大路边,发现一群蚂蚁在搬运一只死苍蝇。蚂蚁们像在紧张地从事一项巨大工程,有的拼命拉,有的调兵遣将,有的传递信息……多繁忙的劳动场面哪!法布尔被吸引住了,他趴在路边,掏出放大镜,一动不动地观察蚂蚁们的行动。下地劳动的大人们从他身边走过,看见他趴在那儿;大人们结束劳动回家时,他还趴在那儿。大人无法理解小法布尔的行为,说:“这孩子大概‘中了邪’!”法布尔为了捕捉一只小虫,常常喘着气跟着虫子奔跑。有时候,为了不损伤虫子的腿或翅膀,他宁愿自己绊一跤。
一年冬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当他看到几只冻僵了的昆虫时,便把它们放进自己的怀里。昆虫慢慢地苏醒了,法布尔特别高兴。法布尔研究昆虫,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1858年,法布尔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生物学和昆虫行为学研究,成果卓著。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可以始于兴趣,但不能止于兴趣。法布尔抱着对“科学真理的挚爱”精神,去探索昆虫世界,从而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周总理的一天——佚名
远远的一处灯光,在这漫漫长夜之中显得格外明亮。抬起手,看看表,凌晨一点了,是谁彻夜未眠?走进中南海,找到了那个房间,门开着,周总理正伏在案头,面前是一堆又一堆文件,此时的周总理已经30个小时没有合上眼睛了。此时,是否该休息了?可此时,秘书却看着手表提醒:“总理,还有14分钟。”“晤,你们做准备,我刮个胡子。”总理要刮胡子,说明又是外事活动。他注重仪表整洁,说这是一种礼貌。
过了一会儿,屋子里传出了一片嘈杂,大家惊呼:“总理不见了。”大家紧张寻找,忽然有人说:“哎呀,总理不是说要刮胡子吗?”大家立刻寻到卫生问。进门的一刹那,所有人都怔住了,唉,我们的总理哟!他垂落的左手下,有一条面巾,他微屈的右臂,手里仍虚握了沾有肥皂沫和胡子茬的刮脸刀,他就歪在镜子前边睡着了!他英俊的面孔曾使所有的中国人为之骄傲,现在却变得那么瘦削灰黄;他的眉毛依然威武,双唇仍然露出善良慈爱,可是他的眼窝却是深深地、深深地凹陷下去……别出声,都不要出声,我们用颤抖的目光互相提醒。当心血翻呀翻,翻上壅塞的喉咙,众人只能让泪水在眼圈里悄悄地、悄悄地旋转。总理太累了,是该休息了,只是这个时刻,总理又怎能让自己休息呢?正当大家不敢上前打扰时,总理双肩一震,眼皮忽地掀起,“哎呀”一声轻唤,抹抹脸便朝外急走,一边抬手看腕上的表,一边喃喃:“糟糕,我睡着了呢,迟到了,迟到了,这次怪我……”“总理!”所有人小声叫着追上去,又不敢追到他面前,尾巴一样跟在他身后。因为我们的眼眶中充盈着泪水。
来到新六所,一些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迎上总理便汇报情况。这时,周恩来那灰黄的脸便奇迹般地出现了恢复片刻的青春的红晕和光彩。大家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只有工作能够使总理显出年轻。总理唤过身边的秘书说道:“你帮我想想法子,看能不能买两块咖啡糖?”秘书很快便取来两块咖啡糖。总理剥糖纸时,手指微微颤抖。他从来不曾吃什么糖块,这次连吃两块。大家都明白,咖啡可以提神。
会谈开始了,是与越南总理范文同。会谈的时刻,周总理虽然敏捷的回答一切问题,但总理虚弱的身体,越来越掩饰不住耗尽血汗之后的极度疲惫。借服务员上水的机会,他小声吩咐:“给我送条湿毛巾。”便听到了周恩来的声音。他与范文同会谈的声音始终那么清朗流利。句句反应敏捷,字字切中问题实质。
女服务员很快就用托盘送来了凉毛巾。周恩来拿过毛巾,在额头和眼窝的部位反复擦拭按摩,然后放回托盘上,哑声说:“谢谢。”周总理刚刚擦试过的脸又恢复了光彩,但那湿漉漉的光彩有多少是水,又有多少是汗?当他用力按摩额头时,他是怎样艰难地从全身每一个细胞里挤压搜索聚集残剩的最后一些血液和热力啊!周总理每隔十分钟就要一次毛巾,大家知道,总理是想让自己变得清醒,让那疲倦的身躯变得清醒……
周总理离开了,他又走向了另一处地方,他那虚弱的身体依旧工作着,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