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文呈现】
舆论为谁而变
朱永祥
舆论如南橘北枳,什么土壤结什么果子。
有朋友这样感叹:为什么冷静理性的声音总是“嘤嘤咿咿”,反倒是夸张出位的言论能够大行其道,并让人深信不疑,进而亢奋狂躁、团结行动。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演讲中讲过一则故事:
一天早上,村子里一个老太太满脸愁容,孩子问怎么了,她说:“我总觉得村里会有大难。”儿子出门打台球,碰到一击就中的双着,没有打中,他说妈妈的预感让他心慌。赢钱的人笑他,可长辈说,老人家的话有时候真灵。人们似乎若有所悟,出门买肉的本来买一磅,换做买两磅。谣言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下午两点,天一如既往的热,可有人觉得从来没有这样热过!飞来一只小鸟,大家惊慌失措,这个点从来没有小鸟飞来过!人们万念俱灰,纷纷烧了房子,逃离这个村子,仿佛在经历一场战乱。此时,人群中那位有预感的老太太说:“我就说会有大难,还说我疯了!”
这难道只是荒诞不经的离奇想象吗?或许在媒体人看来,这就是一则有关非理性舆论如何生成发酵的经典寓言。你看,一个没有来由的预感,竟会让人如此幻灭,并义无反顾摧毁自己的家园。
将一场大难完全归咎于老太太的预感显然有失公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预感都会导致劫难。
所以,预感不是“大难”的关键,如同一只蝴蝶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小黄花上扇动了一下翅膀,未必就会让东京掀起风暴电闪雷鸣,这就要看环境中哪些因素在同时决定着舆论发展的方向。从马尔克斯的描述中应该可以看出,这个村子里的人普遍有一种焦虑不安,而这种焦灼感很容易和老太太惊悚恐怖的不祥预感一拍即合,否则他们如何会听任这样一个老太太的无心摆布呢?当然,对老太太的预感,也有人笑话过,怀疑过,但问题是,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官府乡绅从中斡旋纾解,挽狂澜于既倒。
故事的意味还在于,村里人都想着大难临头自己如何躲过一劫,每个人似乎都在其中寻找某种情绪的对应性和合理性,而不是诉诸能够厘清是非的公共领域。由此,老太太的预感便通过碎片式的因果联想,产生了真实而强大的传染力和破坏力。
在现实中,我们也时常看到类似的舆论生成路径。一个耸动的议题可能形成一个人人自危的舆论环境。当“真正的危险混杂着想象的虚惊”时,舆论便迅速统一了人们难以自制的恐慌情绪,此时,就如李普曼说的“理性就根本派不上建设性的用场”。这是因为:一方面,孤立的环境事件此起彼伏,这在潜移默化中滋生了民众的恐惧不安;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绕道回避,民众对环境忍无可忍。
套用布莱希特的戏剧间离法,试着替换一下其中的环境,看看剧情又会如何演进。一种是,谣言已经开传,里正紧急动员族长式人物,在村中晒场主持一场讨论,然后层层剥笋,循名责实。当然,现场还可以设计“心理密室”的环节,问问老太太的预感从何而来,是被失眠折磨,还是心中忽有难浇的块垒?只要恐慌情绪没有汇入群体,非理性舆论就会随之瓦解。还有一种是,假设这个村民风淳良和谐有序,里正喜欢走家串户,交朋结友,村里人的心事难事有人洗耳恭听、有人慷慨相助,在这样的情境里,想必很多人会把老太太的预感,仅仅作为她自己的喃喃呓语。
其实,舆论如南橘北枳,什么土壤结什么果子。只要彼此推诚相信,只要还有公共空间可以说理对话,舆论又怎会变成一头张牙舞爪的大怪兽呢?
(作者为杭州文广集团高级编辑,选文有删节)
【一句话点评】
寓言折射人生,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剖析有独到之处,可作多视角解读。
【素材运用】
舆论、非理性、推诚相信、人文环境 ……
1. 舆论如南橘北枳,会深受环境影响,什么土壤结什么果子。
2. 只要人与人之间和谐互信,就不会被舆论左右而丧失理性。
3. 坚守内心的宁静才能抵御流言的旋风。
4. 对事物要进行理性分析,要相信自我的判断。
5. 积极的心理暗示(心态/人生观)与消极的心理暗示(心态/人生观)对人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6. 人要适应环境也要保持自我。
(作者:崔晨香,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舆论为谁而变
朱永祥
舆论如南橘北枳,什么土壤结什么果子。
有朋友这样感叹:为什么冷静理性的声音总是“嘤嘤咿咿”,反倒是夸张出位的言论能够大行其道,并让人深信不疑,进而亢奋狂躁、团结行动。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演讲中讲过一则故事:
一天早上,村子里一个老太太满脸愁容,孩子问怎么了,她说:“我总觉得村里会有大难。”儿子出门打台球,碰到一击就中的双着,没有打中,他说妈妈的预感让他心慌。赢钱的人笑他,可长辈说,老人家的话有时候真灵。人们似乎若有所悟,出门买肉的本来买一磅,换做买两磅。谣言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下午两点,天一如既往的热,可有人觉得从来没有这样热过!飞来一只小鸟,大家惊慌失措,这个点从来没有小鸟飞来过!人们万念俱灰,纷纷烧了房子,逃离这个村子,仿佛在经历一场战乱。此时,人群中那位有预感的老太太说:“我就说会有大难,还说我疯了!”
这难道只是荒诞不经的离奇想象吗?或许在媒体人看来,这就是一则有关非理性舆论如何生成发酵的经典寓言。你看,一个没有来由的预感,竟会让人如此幻灭,并义无反顾摧毁自己的家园。
将一场大难完全归咎于老太太的预感显然有失公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预感都会导致劫难。
所以,预感不是“大难”的关键,如同一只蝴蝶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小黄花上扇动了一下翅膀,未必就会让东京掀起风暴电闪雷鸣,这就要看环境中哪些因素在同时决定着舆论发展的方向。从马尔克斯的描述中应该可以看出,这个村子里的人普遍有一种焦虑不安,而这种焦灼感很容易和老太太惊悚恐怖的不祥预感一拍即合,否则他们如何会听任这样一个老太太的无心摆布呢?当然,对老太太的预感,也有人笑话过,怀疑过,但问题是,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官府乡绅从中斡旋纾解,挽狂澜于既倒。
故事的意味还在于,村里人都想着大难临头自己如何躲过一劫,每个人似乎都在其中寻找某种情绪的对应性和合理性,而不是诉诸能够厘清是非的公共领域。由此,老太太的预感便通过碎片式的因果联想,产生了真实而强大的传染力和破坏力。
在现实中,我们也时常看到类似的舆论生成路径。一个耸动的议题可能形成一个人人自危的舆论环境。当“真正的危险混杂着想象的虚惊”时,舆论便迅速统一了人们难以自制的恐慌情绪,此时,就如李普曼说的“理性就根本派不上建设性的用场”。这是因为:一方面,孤立的环境事件此起彼伏,这在潜移默化中滋生了民众的恐惧不安;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绕道回避,民众对环境忍无可忍。
套用布莱希特的戏剧间离法,试着替换一下其中的环境,看看剧情又会如何演进。一种是,谣言已经开传,里正紧急动员族长式人物,在村中晒场主持一场讨论,然后层层剥笋,循名责实。当然,现场还可以设计“心理密室”的环节,问问老太太的预感从何而来,是被失眠折磨,还是心中忽有难浇的块垒?只要恐慌情绪没有汇入群体,非理性舆论就会随之瓦解。还有一种是,假设这个村民风淳良和谐有序,里正喜欢走家串户,交朋结友,村里人的心事难事有人洗耳恭听、有人慷慨相助,在这样的情境里,想必很多人会把老太太的预感,仅仅作为她自己的喃喃呓语。
其实,舆论如南橘北枳,什么土壤结什么果子。只要彼此推诚相信,只要还有公共空间可以说理对话,舆论又怎会变成一头张牙舞爪的大怪兽呢?
(作者为杭州文广集团高级编辑,选文有删节)
【一句话点评】
寓言折射人生,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剖析有独到之处,可作多视角解读。
【素材运用】
舆论、非理性、推诚相信、人文环境 ……
1. 舆论如南橘北枳,会深受环境影响,什么土壤结什么果子。
2. 只要人与人之间和谐互信,就不会被舆论左右而丧失理性。
3. 坚守内心的宁静才能抵御流言的旋风。
4. 对事物要进行理性分析,要相信自我的判断。
5. 积极的心理暗示(心态/人生观)与消极的心理暗示(心态/人生观)对人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6. 人要适应环境也要保持自我。
(作者:崔晨香,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