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t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增强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 健康 促进心理健康
  
  前言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1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缺乏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2 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2.1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2.2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2.3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自信心的肥沃土壤。
  
  3 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3.1 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使学生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3.2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
  3.2.1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
  3.2.2 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识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3.2.3 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使其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
  
  4 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课堂上
  
  4.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4.2 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4.3 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4.4 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的运动有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的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5 结论
  
  5.1 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5.2 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5.3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祝蓓里. 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体育与健康 [Ⅰ.Ⅱ.Ⅲ].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湖北省的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的产业现状等进行探讨,分析并指出借第六届城运会的机遇发展湖北省体育旅游对湖北省的体育事业以及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运会 体育旅游 现状 作用 机遇 建议 对策    体育旅游业是个新兴的产业,是伴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的。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上课和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以外的时间所从事的体育活动。本文从对河北农业大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入手,以对我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
摘 要:现如今形形色色的体育手段在各大院校被运用着,其效度也越来越明显,笔者就这一特点,从自身的角度给予一定解答。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手段 确定体育手段的主要依据    体育手段泛指人们为了实现体育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它与体育目标形形相随,并行发展。换言之,自有体育以来,也就同时有了达到体育目标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手段,它紧跟体育目标演变发展的步伐,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发展和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