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产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纷纷通过监测预警来调节市场,通过农业展望报告向世界发声,积极争夺世界农产品贸易的主动位置。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不能丧失话语权。
2002年,时任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的许世卫受邀访问考察美国农业部,在那次考察中,许世卫第一次亲眼见到美国农业部开发的多国商品链接模型。彼时,中国农业部研究设计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的相关工作刚刚起步。
十年后,2013世界农业展望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世界农业展望大会第一次离开总部在亚洲举办。2014年,中国首次举办自己的农业展望大会,并已连续举办4届。每年的展望大会都会发布未来展望10年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以及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分品种展望报告,并针对当前宏观经济与农业热点专题以及农业展望、农业监测预警理论与方法进行充分研讨。
“起步晚,跑得快。”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科院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中国农产品信息监测预警的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我国农业监测预警工作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农业信息分析与监测预警研究已经渗透到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次,并在数据获取、分析方法、应用系统、实施效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已经形成了一批从事分品种分析的专家队伍,同时,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基础数据库已经建成,一批农产品市场监测数据与深度分析报告已经产生。
农业展望大会是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要一环。中国农业展望工作的启动和展望大会的连续召开,标志着我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效,开启了我国提前发布市场信号、有效引导市场、主动应对国际变化的新做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农业监测预警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和我国主要农产品国际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农业监测预警团队一直以来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这是一支以农业信息监测、分析、预测、预警的理论方法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先进系统研发为主要任务的科研群体。据介绍,该团队自2002 年正式成立以来,针对新世纪国家农业信息监测预警重大需求,瞄准世界技术前沿,加强团队建设,在国家主体科研计划的持续资助下,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引领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和预警研究方向,推动了农业部农产品全产业链分析队伍建设。
在许世卫的带领下,该团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创建了农业信息分析学,丰富了农业信息学科理论体系;研发了农信采等农产品市场信息速采设备,解决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即时性标准化采集难题;攻克了农业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研制了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AMES),促进了农业信息分析领域技术进步。
链接
农业监测预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农业监测预警团队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农科院信息所所属研究机构,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农业监测预警理论与方法、信息监测技术与设备研发、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市场信息精准化服务与创新等研究的国家级专业队伍。
中心聚集了一批具有相关领域专业背景的专职科研队伍。其中,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主题专家1人,高级研究人员9人,博士15人。团队支撑人员50人,其中客座研究人员12人,博士后和博士、硕士研究生20人。中心主任由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兼任。
“十二五”以来,中心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农业部农业信息预警专项、农业部“948”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主体科研项目(课题)85项,经费达1.85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1项,软件著作权51项,国家与行业标准5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
长期以来,中心面向科学前沿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需求,发挥农业监测预警领域研究特色和优势,注重农业信息学、农業经济管理、系统工程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农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农产品生产、消费、价格、贸易、成本收益、库存等农业信息流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农业监测预警应用基础研究;建成了农业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业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监测预警研究空间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是“农业部农业信息智能预警与服务技术创新团队”和“农业部农业生产管理数字化技术创新团队”两个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的依托单位。
中心长期研究形成的技术优势和科技成果积累,为承办“2013世界农业展望大会”,举办
2014—2018连续5届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支持下,与农业部信息中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连续5年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在国内外引起良好反响。在国家决策层面积极提供重要的咨询意见,5年来向农业部报送报告500多份,形成系统性决策咨询参考意见。
中心研制的中国农业监测预警系统(CAMES),为精准开展全国实时农产品监测预警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定期形成“CAMES监测日报”,研制了先进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设备农信采、农情采系列化专用产品。农信采自2012年起先后在全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推广应用,采集市场包括田头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超市,采集品种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11大类产品100多个品种。
中心与国际组织和重要国家开展了广泛交流与合作。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巴基斯坦等欧美、亚非等国家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双向交流几十人次。作为G20-AMIS系统中国团队工作组,中心定期开展中国粮食市场监测分析,与相关国际组织紧密合作,深度参与南南合作等国际项目,每年派出专家参与OECD-FAO世界农业展望报告编写。
2002年,时任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的许世卫受邀访问考察美国农业部,在那次考察中,许世卫第一次亲眼见到美国农业部开发的多国商品链接模型。彼时,中国农业部研究设计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的相关工作刚刚起步。
十年后,2013世界农业展望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世界农业展望大会第一次离开总部在亚洲举办。2014年,中国首次举办自己的农业展望大会,并已连续举办4届。每年的展望大会都会发布未来展望10年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以及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分品种展望报告,并针对当前宏观经济与农业热点专题以及农业展望、农业监测预警理论与方法进行充分研讨。
“起步晚,跑得快。”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科院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中国农产品信息监测预警的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我国农业监测预警工作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农业信息分析与监测预警研究已经渗透到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次,并在数据获取、分析方法、应用系统、实施效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已经形成了一批从事分品种分析的专家队伍,同时,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基础数据库已经建成,一批农产品市场监测数据与深度分析报告已经产生。
农业展望大会是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要一环。中国农业展望工作的启动和展望大会的连续召开,标志着我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效,开启了我国提前发布市场信号、有效引导市场、主动应对国际变化的新做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农业监测预警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和我国主要农产品国际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农业监测预警团队一直以来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这是一支以农业信息监测、分析、预测、预警的理论方法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先进系统研发为主要任务的科研群体。据介绍,该团队自2002 年正式成立以来,针对新世纪国家农业信息监测预警重大需求,瞄准世界技术前沿,加强团队建设,在国家主体科研计划的持续资助下,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引领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和预警研究方向,推动了农业部农产品全产业链分析队伍建设。
在许世卫的带领下,该团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创建了农业信息分析学,丰富了农业信息学科理论体系;研发了农信采等农产品市场信息速采设备,解决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即时性标准化采集难题;攻克了农业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研制了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AMES),促进了农业信息分析领域技术进步。
链接
农业监测预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农业监测预警团队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农科院信息所所属研究机构,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农业监测预警理论与方法、信息监测技术与设备研发、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市场信息精准化服务与创新等研究的国家级专业队伍。
中心聚集了一批具有相关领域专业背景的专职科研队伍。其中,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主题专家1人,高级研究人员9人,博士15人。团队支撑人员50人,其中客座研究人员12人,博士后和博士、硕士研究生20人。中心主任由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兼任。
“十二五”以来,中心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农业部农业信息预警专项、农业部“948”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主体科研项目(课题)85项,经费达1.85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1项,软件著作权51项,国家与行业标准5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
长期以来,中心面向科学前沿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需求,发挥农业监测预警领域研究特色和优势,注重农业信息学、农業经济管理、系统工程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农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农产品生产、消费、价格、贸易、成本收益、库存等农业信息流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农业监测预警应用基础研究;建成了农业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业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监测预警研究空间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是“农业部农业信息智能预警与服务技术创新团队”和“农业部农业生产管理数字化技术创新团队”两个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的依托单位。
中心长期研究形成的技术优势和科技成果积累,为承办“2013世界农业展望大会”,举办
2014—2018连续5届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支持下,与农业部信息中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连续5年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在国内外引起良好反响。在国家决策层面积极提供重要的咨询意见,5年来向农业部报送报告500多份,形成系统性决策咨询参考意见。
中心研制的中国农业监测预警系统(CAMES),为精准开展全国实时农产品监测预警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定期形成“CAMES监测日报”,研制了先进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设备农信采、农情采系列化专用产品。农信采自2012年起先后在全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推广应用,采集市场包括田头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超市,采集品种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11大类产品100多个品种。
中心与国际组织和重要国家开展了广泛交流与合作。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巴基斯坦等欧美、亚非等国家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双向交流几十人次。作为G20-AMIS系统中国团队工作组,中心定期开展中国粮食市场监测分析,与相关国际组织紧密合作,深度参与南南合作等国际项目,每年派出专家参与OECD-FAO世界农业展望报告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