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中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低、作文水平普遍较差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与学生作文心理有很大关系,学生作文时缺乏应有的心理自由,体会不到作文的用处和价值,欠缺基本的成就感,缺乏及时的反馈等。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教学策略有:拓宽思维空间,确立读者意识,完善激励机制。
【关键词】作文;心理;思维空间;读者意识;激励机制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约占总课时数的六分之一,语文考试也少不了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为此,老师、学生都非常重视。但是难教、怕教、难写、怕写,又是老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存在的普遍心态。那么,如何克服这一心态,尽快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呢?
一、从学生作文心理看教学问题
学生产生写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心理角度就学生对作文的不当认识作分析。
(一)缺乏应有的心理自由
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着“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这样一种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习作活动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缺乏应有的心理自由。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被动状态的学生,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易产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会熄灭。然而我们也会常常发现学生平时的日记和小练笔,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鲜活的思维和真实的感情,其原因是他们的习作活动是自由的,所表达的内容是他们自己个体化的生活。
其次,为了应试,无论是作文技巧还是作文内容,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下,学生往往不敢标新立异。因为“四平八稳”的文章较创新文章来说更容易获得一个客观合理的分数。因此,在升学考试中,老师往往不要求自己的学生写创新性的文章,惟恐不仅拿不了高分反而得了一个极低的分数,而常规作文却有获得基本分的保证。这种做法失去了作文这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欠缺基本的成就感
由于作文是字词句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写作视为语文考试的工具。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通常只会给60—80分或按A、B、C等级给分。学生在其它学科可经常得满分,但语文教师却极罕见给学生打满分。这样,致使学生失去为获得好的成绩而努力练习的直接动机。学生会主动地找数学题演算,找故事书阅读,却很少主动去写一篇文章。在批改、评分时,教师多半缺乏客观的标准,评分标准宽严不一。时至今日,作文仍是中学各科评分中最难客观化的题目。由于给分存在趋中的倾向,难以使不同水平的作文的分数拉开距离,致使学生当作文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努力练习了。
(三)缺乏及时有益的反馈
评改全班几十篇作文,教师即使全力以赴也可能积压较长时间。学生得过一两周才能得到这个唯一“读者”的意见:一个分数,一个“阅”字或一些空洞的评语。现在诸多学校干脆要求用两本作业簿让学生交替使用,可使教师不急于评改。而对教师的评改结果,多数学生只看个分数就把作业本塞入书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教师又不能舍此而作重点批改,否则又对学生有不负责任之嫌。因此,除了教师,学生再难得到其他方面的意见,更难获得读者和作者心灵上的沟通。
二、作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通过对学生的分析,确定作文改革的思路是:对学生少作规限,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面对特定的读者进行创造性的自由写作,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感受写作价值,提高写作兴趣。
(一)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从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心理作了很大限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背景。
1.开放型的作文题目
为了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作文题目宜少作限制,给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使学生有东西可写,有情可抒,对题目可做必要的范围限制,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题目开展写作。如以“读”为话题自立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提示:①此处的“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以外,还含有“观察、欣赏、体味、探究”等意思。②“读”的对象可以是书报杂志,也可以是大自然、人、或某种生活经历和某种社会现象等。③自拟题目,必须含有“读”字,如“读书乐”、“我的阅读兴趣”、“我读懂了父亲的心”、“这段生活令我百读不厌”等。这样的作文,限而不限,有自由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放心大胆地写,写得较为灵活,文章思路开阔,充分展示出学生的写作才能和个性。
2.多样化的作文技法
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需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教会学生多样化的作文技法,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2)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3)同一材料多种体裁
(4)运用不同的技巧写
(5)对课文进行补写、续写,对课文的某个片段追溯原因(逆测)进行补写,推断后果(推测)进行续写。
(二)确立读者意识
文章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有活生生、真实的读者,才能刺激学生作文的欲望。也只有具备真正的读者,学生才会肯定自己作文的意义和价值,在作文中建立更多的读者群。
1.笔友
笔友可以是同校同学、外校同学,也可以是教师或社会中其他人士。笔友之间除相互欣赏作品外,还可写信,告知对方本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近期发生的事情,以解决学生作文不看对象的弊病,让学生更好地看到作文的价值和功能,增强写作动机。
2.写作小组
每4人为一组,课堂外可就某个社会现象开展调查、实验、查阅,然后写作;课堂上,小组成员可就学生习作进行讨论,大家一起修改。这不仅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投入感,还使优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接纳别人的意见,使差生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3.广泛的作品交流
公开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推进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体会成功的感受。(1)对全班同学朗读:在课堂上如果写好作文还有时间,可请学生自愿在班上对同学大声读自己写的文章。(2)找伙伴:可以是同学或要好的朋友,主动找,多多益善。(3)请家长阅读:带回家,让家长欣赏并作鼓励,提出修改意见。(4)张贴佳作:选出精彩的作文,贴在班级的壁报上,让全班同学阅读。(5)作文发表:选出好文章,打印后让全班同学欣赏。在此基础上定期出版作文选(每学期一册),收入学校图书馆,供本届学生查阅。对特别好的文章,可推荐给正式的刊物公开发表。
(三)完善激励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机制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为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这种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然而,从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中下学生)在作文中获得成功的机会极少,有的差生根本没有尝试过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他们对作文产生了厌倦害怕和失望心理,对作文写作缺乏信心。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完善哪些有效的激励机制呢?
1.民主的指导方式
(1)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智力激励。揭题后,组织学生提出多方面的内容和多种写法,鼓励学生容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以使学生的各种观点都得以充分阐述,拿出爱因斯坦的勇气,亮出自己的创新产品——蹩脚的小板凳。
(2)教师要学会延迟评价。一个问题出现后,学生的思维会出现两个高潮:第一个出现在问题刚提出的时候,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想象,多数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到了问题答案想得差不多时,思维就会进入低潮,这时只有部分学生在积极思考之中;当一个学生作出突破性的回答后,其他学生会由此得到启发,努力去寻找新方法,这时就会出现第二个高潮,创造性的成果大多出现在这一高潮中。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立即作出简单的正误判断,人为地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充分展开。
(3)教师不能以唯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要能接纳不同意见,多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如有学生写《我的母校》总是写校园如何吸引人,生活如何难忘,其实也可谈令自己伤心的事,令自己生气的事,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教师应予肯定,只有这样方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2.评赏性的评改方法
教师首先应是学生作文的忠实读者,从批评的取向改为欣赏取向。对学生多加鼓励,激发其作文的积极性,这与批评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使其知道怎样写同等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积极的鼓励作用,使评语、评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
(1)暂缓评分机制
分数由“客观评定”和“激发动机”的双重功能,平时作文评分更应重视后者功能。不必每次作文都打分数,其实对一篇文章,一时也难以给出客观的分数。平时习作可暂缓评分,只要指出其成功之处,存在的不足就行了,如只在60—80分之间给定一个分数,既无鼓励作用,也难以区分学生的写作水平。
(2)评语要具体,有鼓励性、建议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拿到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本,只是看一下分数,不看评语,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评语模式化、概念化(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等),似乎教师不是写给学生看,而是为了应付作业检查,写给领导或教研部门的同志看的。我认为教师的评语除了根据习作要求具有针对性外,还要有激励机制作用,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修改。
(3)成果激励
成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①挑选优秀习作(或进步较大的习作)在校内、班内学习园地和黑板报上选用,或投寄有关刊物发表;②汇编班级、学校的优秀作文集,装订成册发给学生;③组织文学社团,办手抄报,并定期出版;④让学生利用假期,整理自己一学期所写的作文,汇编成册,由学生自己设计封面、版式,由学生自己请家长、老师、同学或其他人写上序言,待开学后举行评比。
总之,我们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作文教学改革,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确立读者意识,完善激励机制,使学生在作文中有心理自由,有成就感,那么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指日可待的。
【关键词】作文;心理;思维空间;读者意识;激励机制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约占总课时数的六分之一,语文考试也少不了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为此,老师、学生都非常重视。但是难教、怕教、难写、怕写,又是老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存在的普遍心态。那么,如何克服这一心态,尽快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呢?
一、从学生作文心理看教学问题
学生产生写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心理角度就学生对作文的不当认识作分析。
(一)缺乏应有的心理自由
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着“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这样一种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习作活动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缺乏应有的心理自由。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被动状态的学生,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易产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会熄灭。然而我们也会常常发现学生平时的日记和小练笔,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鲜活的思维和真实的感情,其原因是他们的习作活动是自由的,所表达的内容是他们自己个体化的生活。
其次,为了应试,无论是作文技巧还是作文内容,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下,学生往往不敢标新立异。因为“四平八稳”的文章较创新文章来说更容易获得一个客观合理的分数。因此,在升学考试中,老师往往不要求自己的学生写创新性的文章,惟恐不仅拿不了高分反而得了一个极低的分数,而常规作文却有获得基本分的保证。这种做法失去了作文这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欠缺基本的成就感
由于作文是字词句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写作视为语文考试的工具。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通常只会给60—80分或按A、B、C等级给分。学生在其它学科可经常得满分,但语文教师却极罕见给学生打满分。这样,致使学生失去为获得好的成绩而努力练习的直接动机。学生会主动地找数学题演算,找故事书阅读,却很少主动去写一篇文章。在批改、评分时,教师多半缺乏客观的标准,评分标准宽严不一。时至今日,作文仍是中学各科评分中最难客观化的题目。由于给分存在趋中的倾向,难以使不同水平的作文的分数拉开距离,致使学生当作文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努力练习了。
(三)缺乏及时有益的反馈
评改全班几十篇作文,教师即使全力以赴也可能积压较长时间。学生得过一两周才能得到这个唯一“读者”的意见:一个分数,一个“阅”字或一些空洞的评语。现在诸多学校干脆要求用两本作业簿让学生交替使用,可使教师不急于评改。而对教师的评改结果,多数学生只看个分数就把作业本塞入书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教师又不能舍此而作重点批改,否则又对学生有不负责任之嫌。因此,除了教师,学生再难得到其他方面的意见,更难获得读者和作者心灵上的沟通。
二、作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通过对学生的分析,确定作文改革的思路是:对学生少作规限,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面对特定的读者进行创造性的自由写作,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感受写作价值,提高写作兴趣。
(一)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从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心理作了很大限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背景。
1.开放型的作文题目
为了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作文题目宜少作限制,给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使学生有东西可写,有情可抒,对题目可做必要的范围限制,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题目开展写作。如以“读”为话题自立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提示:①此处的“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以外,还含有“观察、欣赏、体味、探究”等意思。②“读”的对象可以是书报杂志,也可以是大自然、人、或某种生活经历和某种社会现象等。③自拟题目,必须含有“读”字,如“读书乐”、“我的阅读兴趣”、“我读懂了父亲的心”、“这段生活令我百读不厌”等。这样的作文,限而不限,有自由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放心大胆地写,写得较为灵活,文章思路开阔,充分展示出学生的写作才能和个性。
2.多样化的作文技法
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需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教会学生多样化的作文技法,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2)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3)同一材料多种体裁
(4)运用不同的技巧写
(5)对课文进行补写、续写,对课文的某个片段追溯原因(逆测)进行补写,推断后果(推测)进行续写。
(二)确立读者意识
文章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有活生生、真实的读者,才能刺激学生作文的欲望。也只有具备真正的读者,学生才会肯定自己作文的意义和价值,在作文中建立更多的读者群。
1.笔友
笔友可以是同校同学、外校同学,也可以是教师或社会中其他人士。笔友之间除相互欣赏作品外,还可写信,告知对方本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近期发生的事情,以解决学生作文不看对象的弊病,让学生更好地看到作文的价值和功能,增强写作动机。
2.写作小组
每4人为一组,课堂外可就某个社会现象开展调查、实验、查阅,然后写作;课堂上,小组成员可就学生习作进行讨论,大家一起修改。这不仅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投入感,还使优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接纳别人的意见,使差生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3.广泛的作品交流
公开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推进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体会成功的感受。(1)对全班同学朗读:在课堂上如果写好作文还有时间,可请学生自愿在班上对同学大声读自己写的文章。(2)找伙伴:可以是同学或要好的朋友,主动找,多多益善。(3)请家长阅读:带回家,让家长欣赏并作鼓励,提出修改意见。(4)张贴佳作:选出精彩的作文,贴在班级的壁报上,让全班同学阅读。(5)作文发表:选出好文章,打印后让全班同学欣赏。在此基础上定期出版作文选(每学期一册),收入学校图书馆,供本届学生查阅。对特别好的文章,可推荐给正式的刊物公开发表。
(三)完善激励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机制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为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这种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然而,从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中下学生)在作文中获得成功的机会极少,有的差生根本没有尝试过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他们对作文产生了厌倦害怕和失望心理,对作文写作缺乏信心。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完善哪些有效的激励机制呢?
1.民主的指导方式
(1)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智力激励。揭题后,组织学生提出多方面的内容和多种写法,鼓励学生容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以使学生的各种观点都得以充分阐述,拿出爱因斯坦的勇气,亮出自己的创新产品——蹩脚的小板凳。
(2)教师要学会延迟评价。一个问题出现后,学生的思维会出现两个高潮:第一个出现在问题刚提出的时候,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想象,多数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到了问题答案想得差不多时,思维就会进入低潮,这时只有部分学生在积极思考之中;当一个学生作出突破性的回答后,其他学生会由此得到启发,努力去寻找新方法,这时就会出现第二个高潮,创造性的成果大多出现在这一高潮中。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立即作出简单的正误判断,人为地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充分展开。
(3)教师不能以唯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要能接纳不同意见,多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如有学生写《我的母校》总是写校园如何吸引人,生活如何难忘,其实也可谈令自己伤心的事,令自己生气的事,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教师应予肯定,只有这样方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2.评赏性的评改方法
教师首先应是学生作文的忠实读者,从批评的取向改为欣赏取向。对学生多加鼓励,激发其作文的积极性,这与批评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使其知道怎样写同等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积极的鼓励作用,使评语、评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
(1)暂缓评分机制
分数由“客观评定”和“激发动机”的双重功能,平时作文评分更应重视后者功能。不必每次作文都打分数,其实对一篇文章,一时也难以给出客观的分数。平时习作可暂缓评分,只要指出其成功之处,存在的不足就行了,如只在60—80分之间给定一个分数,既无鼓励作用,也难以区分学生的写作水平。
(2)评语要具体,有鼓励性、建议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拿到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本,只是看一下分数,不看评语,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评语模式化、概念化(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等),似乎教师不是写给学生看,而是为了应付作业检查,写给领导或教研部门的同志看的。我认为教师的评语除了根据习作要求具有针对性外,还要有激励机制作用,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修改。
(3)成果激励
成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①挑选优秀习作(或进步较大的习作)在校内、班内学习园地和黑板报上选用,或投寄有关刊物发表;②汇编班级、学校的优秀作文集,装订成册发给学生;③组织文学社团,办手抄报,并定期出版;④让学生利用假期,整理自己一学期所写的作文,汇编成册,由学生自己设计封面、版式,由学生自己请家长、老师、同学或其他人写上序言,待开学后举行评比。
总之,我们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作文教学改革,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确立读者意识,完善激励机制,使学生在作文中有心理自由,有成就感,那么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