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近侧骨骺分离延长和成角实验研究:第二部分 骨骺分离后局部微循环的改变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e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告25只羊胫骨近侧钡剂或墨汁微血管造影结果。正常情况下,胫骨骺部和干骺端的血供分别来自骺动脉和髓内动脉的分枝,大量骨膜血管的分枝作为交通枝进入到骺部和干骺端的周边部,骺板的血供来自于骺动脉的分枝。骨骺分离术对胫骨近侧的血供不造成明显损害。分离区内血供丰富,毛细血管生成反应活跃,血供不仅来自干骺端和周围骨膜,还来自于骺动脉的分枝。起于骺动脉的许多分枝纵贯骺板全层进入分离区,成为分离区血供的重要来源,术后4个月此现象逐渐消失。随着新骨的形成和塑形改建,胫骨近侧的血管重新分布,恢复正常解剖形态。

其他文献
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为难于解决的并发症。中、青年股骨颈部骨质致密,多因暴力大而骨折,股骨头血运损伤严重,股骨头坏死率高。本文介绍对57岁以下的股骨颈骨折采用三翼钉内固定及缝匠肌股直肌肌蒂骨瓣植骨共52例,术后1年以上获得复查者38例,骨折愈合率92%,3例不愈合均为陈旧性骨折病例。随访2年以上23例,股骨头坏死4例,效果尚称满意。
期刊
期刊
1982年以来,我们研制出一种能全置入体内的“脉冲电流刺激器”,体积约2.0cm×1.5cm×0.5cm,电流量20微安,频率32赫兹,可持续工作2,500~3,000小时,仪器置入体内无毒性反应,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它有明显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在实验基础上,临床治疗10例骨不连接病人,骨不连接平均时间为22个月,最长者达52个月,其中4例入院前已施行1~3次手术治疗而未能愈合,电刺激治疗后10例均
期刊
本文报告7例因腰椎管内压迫致足下垂(腓总神经瘫)病例,结合手术病例分析了产生瘫痪的原因。指出此种病例应及早行椎管探查,以解除压迫。腓总神经瘫能否于术后恢复,取决于神经受压的程度。
期刊
1984年以来,作者研制一种“”形钛镍形状记忆钢钉(SMAP),治疗掌指骨骨折13例。其中,新鲜骨折1例、骨不连接7例和畸形愈合5例。切开复位时,先在骨折两端钻孔并插入克氏钢针。骨折复位后,SMAP从冰水中取出,取代克氏钢针,置入骨折端钻孔处。在体温下,SMAP恢复原状和强度,像夹子一样把骨折两端紧紧钳夹在一起。随访17~34个月,效果满意。文中对SMAP的特性、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生物相容性,
期刊
本实验用狗做了桡骨上端酒精保存的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并以新鲜自体移植作为对照,于术后3、6周,3、6、12个月做X线、99mTc骨扫描、大体标本及组织学观察和皮质骨哈氏管宽度测量。结果表明:酒精保存异体半关节移植的骨愈合速度与自体移植相似,爬行替代过程较自体移植慢,但最终可被活骨完全替代;爬行替代顺序是既从连接端向关节端,又从植骨边缘向中心进行。关节尽管有变性,但关节功能保存,死亡软骨的命运一是较
期刊
本文报道了骨诱导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结果。以大鼠颅盖骨直径8mm的圆形骨缺损作为骨折不连结模型,分别植入同种或异种骨基质明胶、脱钙骨基质和不脱钙骨。植入后3、6、9周分批处死大鼠并进行X线摄片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同种骨基质明胶和脱钙骨基质均具有良好的骨诱导作用,术后3周已有大量新骨出现于骨缺损中央部。骨缺损的愈合主要靠诱导性成骨,而“爬行替代”所进行的骨传导过程不可能使如此大骨缺损愈合。此外
期刊
对36只大白鼠进行了实验。在硫贲妥钠腹腔麻醉下钳夹双侧腓总神经,使轴索完全断裂,24只大白鼠在术后腹腔内注射神经节苷脂10mg/kg,一日一次,共14次,其余12只作对照。于钳夹后第2~7周观察大白鼠的动态变化,胫前肌对电刺激腓总神经钳夹近端的反应,再生神经的计数和轴索直径的测量,运动终板的变化。实验结果证实外源性神经节苷脂可以明显促进神经的再生。
期刊
期刊
作者用自制的多功能骨骺分离延长器为25条羊进行了胫骨近侧骨骺分离延长和成角实验。延长组胫骨延长达35~70mm,成角组胫骨成角20~30°。观察一年,胫骨成角自行纠正,牵拉肢体功能正常。X线动态观察到骨骺分离后新骨生长快、塑形良好。组织学发现骨骺分离后干骺端近侧形成“第二骺板”,是新骨形成的起点之一。新骨形成的方式包括软骨内化骨,膜内化骨和纤维组织直接转化成骨。文章还讨论了骨骺分离对骺板的影响,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