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宿红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zz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院落,就坐落在距离温宿城区6公里的阿温公路旁边,与公路距离20米。像大多数的南疆维吾尔族农家大院一样,院子里有果园、葡萄架、小毛驴、拖拉机。男主人憨厚淳朴,言语间透出风趣;女主人勤劳能干,腼腆里不乏热情。
  但是,与所有农家大院不同的是,这个院落里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东西——正房前,那看似普普通通的葡萄,正是一种面临消逝命运的稀世品种。这种葡萄,温宿县园艺站把它命名为“温宿红”。现有资料表明,这种葡萄原先仅仅分布在温宿。目前,除了温宿县园艺站存有部分之外,只有这座普通的农家大院里尚有孑遗。
  男主人名叫吐尔逊·买木提孜。他说,“温宿红”只有1.4亩。
  野史·正史
  吐尔逊·买木提孜今年59岁,他所在的村子是托乎拉乡库如力村六组。在他的口中,除了觉得自家的葡萄特别脆、特别甜之外,并不觉得“温宿红”有什么特异之处。唯一让他感到有点惊讶的是,最近五六年,在他走过的所有葡萄园里,他都很少发现跟自家院子里一样的葡萄品种。
  他种这些葡萄有18年了。他说,园子里的这些葡萄原先是他爷爷种的,他小的时候,有些人家的院子里也种这种葡萄,不过不太多,一般就是四五棵。后来,种这种葡萄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周围村子里也没有,这个村子里,也只有他家里有。
  这些描述从一个侧面说明,“温宿红”应该是具有百年、数百年或者上千年历史的一种土生葡萄品种。或许,穿越汉唐时代的烽烟,以“温宿红”为原料酿造的葡萄美酒,曾经出现在西域各国君王的玉杯中,或者汉唐戍边将士庆功时的金爵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葡萄美酒可能正是出自“温宿红”。
  温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根据他们手头掌握的资料,除了这里,“温宿红”在全县基本绝迹。为了保护这一品种,温宿县园艺站存有标本,并且已经开始向外推广这一品种。
  而在一本残旧的《温宿民间故事集》里,我们发现了一则关于“红玉葡萄”的传说:
  西汉年间,姑墨(即今温宿)国王身边有位善于打猎的仆人伯克里,14岁那年就被征召跟随君王年少的九个王子、一个公主练习马术、射箭和打猎。天长日久,伯克里赢得了君王唯一的宝贝女儿那孜古丽公主的爱恋。不久,国王得知两人的恋情,大为震怒,强行将伯克里抓捕入狱,并且准备将那孜古丽公主尽快嫁人。
  但是,坚贞不屈的那孜古丽公主伤心欲绝,宁死不另嫁。为了让公主断绝与伯克里之间的爱恋,国王在王宫的白玉葡萄园里将伯克里秘密处死了。伯里克的鲜血染红了园子里的葡萄架。公主得知后,在葡萄架下安放了自己的床,每天用眼泪浇灌犹如白玉石一样的葡萄。10年之后,白玉葡萄园所产的葡萄,外皮渐渐变成了鲜红色,白色的果肉中透着淡淡的黄色,内有两枚小小的果核,恰似两人跪地而坐葡萄中。这种葡萄香气扑鼻,甜脆无比。
  那孜古丽公主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和伯里克的坚贞爱情,偷偷从王宫葡萄园里移栽出了那株被公主的眼泪浇灌过的葡萄藤。一时间,姑墨“红玉葡萄”名扬西域三十六国……
  这则传说,疑似“温宿红”之起源,或称野史。
  而在温宿县园艺站有关资料里,对“温宿红”是这样描述的:
  温宿红,欧亚种,是当地农户庭院葡萄中选育出的一个晚熟葡萄品种,其亲本组合不详……果粒圆形,平均粒重9克,果粒大小整齐一致,果皮粉红色或深红色,果肉硬脆味甜,在新疆温宿地区4月5日萌芽,5月29日开花,8月中旬果实上色,10月中旬果实完全成熟。从萌芽到果实成熟约需160天,晚熟品种。丰产性好。耐贮藏运输,在-1℃条件下可贮存到第二年4月份……
  这段描述,虽不如野史传说那样动人,但是却有着科学的理性,可称正史。
  红提·温宿红
  就果肉品质而言,“温宿红”丝毫不逊于当今风靡世界的“红提”。甚至就多数品尝者的观点来看,“温宿红”的口感应远胜于“红提”。但是,如今的现实是“红提”的名气远远大于“温宿红”,两者之距犹如天壤。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前者产量更高、适应性更强、规模化种植技术与模式更加成熟,从而能够保证种植者能在相同的投入下获得更大的产出。这些因素,注定了“红提”与“温宿红”有着不同的命运。
  实际上,这正是一些作物品种得到推广,而另外一些作物品种只能消失的原因之一。假设植物有知,那么,那些正在面临消逝的品种,也许正在诅咒人类社会的偏见和功利——正如王小波在小说《白银时代》所揭示的主题那样,植物们也会认为,世界的同质化正在抹杀个性,这对它们的生活而言也是一场灾难……
  我们来到这里,正当金秋十月,如上所言:“10月中旬果实完全成熟。”热情的吐尔逊·买木提孜搬来高凳,剪下了最红的一串递给我们。
  一掬清水里,清洗过的“温宿红”颗颗如珠玉,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夺目。取出细看,每颗葡萄大小均匀,颗粒饱满,果皮从粉红到深红过渡自然,在阳光的直射下呈现出半透明的色泽,令人垂涎。
  放入口中,轻轻一咬,薄薄的皮质便即绽开,散发出一股扑鼻的果香;慢慢咀嚼,脆甜的果肉在齿间经久徘徊,能够让人充分领略到新鲜水果之中阳光的味道,正所谓齿颊留芳。奇妙的是,果肉的硬脆与糯软似乎在这里形成了完美的统一,在尖牙利齿的轻易切割下,细心的人能够感觉到,“温宿红”的果肉没有像别的葡萄那样迅速成为鲜甜的葡萄汁,依旧是彼此独立的一片片个体。这种硬脆与糯软相统一的个性,正是“温宿红”独立于葡萄之林的品质之一。
  当然,当一片片果肉与果皮最终消逝在齿间,它也会如同别的葡萄那样成为鲜甜的葡萄汁。但是,除了两枚小小的果核,你的口中不会留下一点果渣。包括果皮在内,都已经融化成了鲜甜的葡萄汁——有经验的美食家都知道,食后是否留渣,正是区分新鲜果品肉质是否纯粹、品质是否优良的极为重要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至少在我们目力可及的范围内,“温宿红”的品质不低于任何一种葡萄,包括“红提”在内。
  但是,“温宿红”的衰亡依旧是事实。这种并非自身原因而导致的衰亡,令人深感惋惜。
  90后的生活
  在爷爷过世后,吐尔逊·买木提孜开始独立管理家中的葡萄园。他说,这种葡萄,原先在村子里种的就不多。1988年以前还能经常看到,1989年搞起家庭联产承包制后,村里人都改种水稻了,院子里的葡萄品种也换成了产量更高、更能抗病虫害的品种。
  吐尔逊·买木提孜现在已经知道这个品种很稀少,需要好好保护。这个村子的传统是种水稻的,对吐尔逊·买木提孜来说,他现在最发愁的是水太多了,土地太湿。原先这里水稻种得少,基本上是沙土地,很适合种葡萄。但是经过多年的改造,土壤状况变化很大。由于土地太湿,吐尔逊·买木提孜这1.4亩葡萄园一年只能产3吨左右的葡萄。
  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数量不断缩减,如今的“温宿红”只能偏处一隅,深藏民间人未识,成为吐尔逊·买木提孜家中一道不为人知的风景。吐尔逊·买木提孜说:“种这种葡萄很麻烦,它比较娇气,雨水多了不坐果,地太湿了容易烂根,两三天就需要开开沟翻晒土地,并且添加干土。要结出好葡萄,还有很多技术活,村里的人都不会,所以慢慢地就没人种了。”
  每公斤售价两三元,这1.4亩葡萄园每年给吐尔逊·买木提孜带来4000多元的净收入。他说,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葡萄,只是觉得很好吃。他在巴扎上卖葡萄的时候,也是别人先尝着好吃了才买。
  18年就这样过去了。所幸的是,由于吐尔逊·买木提孜的辛勤劳动,这1.4亩的“温宿红”终于在这里得以存活和繁衍,而且成为受到园艺部门特殊保护的品种。近两年,村子周边,包括县城的人们渐渐知道了这里的“温宿红”。每年10月初,吐尔逊·买木提孜的“温宿红”就开始上市。我们到这里的那一天是10月12日,正是肉孜节前一天,吐尔逊·买木提孜说,肉孜节一过,他这里的葡萄就全部卖光了。
  正当初秋时节,明亮温暖的阳光一如既往地照耀着大地。关于“温宿红”的前世今生,我们没有更多的信息。但是那些与它有关的人们的生活,依旧应该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如果我们用心灵去体察,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那些故事都将带给我们一次感动和思索。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肿节风注射液联合DCF多西紫杉醇、顺铂、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不良反应及其疗效。方法:收集泾阳县医院和无锡市二院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共58例胃癌患者,均经病理检
药物流产的完全流产率为92%~95%,是广大育龄妇女乐于接受的终止妊娠方法,但流产后的出血是临床医生应该注意的问题。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我所门诊2008年1月~200年12月停经
目的:了解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分析其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30例(观察组)、牙周健康者3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
黎锦熙和毛泽东的师生情  黎锦熙先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并且主要从事师范教育。清朝末年,他在15岁时考中秀才,不久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22岁毕业。1913~1914年任湖南省立第四、第一师范历史教员,杨昌济、徐特立是黎锦熙的同事,毛泽东、蔡和森等则是他的学生。  黎锦熙和毛泽东不仅是师生,还是朋友。  黎锦熙一生没有参加过多少实际的革命斗争,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间也比较晚。但综观其人,他却在许
通过图像分割获取医学图像感兴趣区域是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及技术难点。为了获取肝脏CT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针对肝脏cT图像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