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广东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nhuiai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化学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近年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本文从实验室安全、绿色化学与节省实验药品、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完善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其他文献
研究发现,碱性样品用传统卡尔费休法和气相色谱法测试都会带来结果偏差较大,且这个影响随着碱度的增加成梯度,本文所建立的卡式炉方法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并且经过方法验证证明方法稳定、可靠.本方法定量限能达到0.1%,加标回收率在95%~115%之间,相对偏差<5%.
流域水环境污染模型是研究流域水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整个流域系统及其内部发生的复杂污染过程定量化描述,识别污染物主要来源和迁移途径,估算污染负荷,评价其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可为流域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在介绍流域水环境管理方法研究进展及相关模型的基础上,结合BMPs作为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阐述了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BMPs经济评估方法及实践,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目的:观察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杀菌成分的84消毒液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布片载体和金属载体的杀菌效果.方法:采用载体浸泡杀菌试验方法.结果:该消毒剂有效杀菌成分含量为500 mg/L,试验重复三次,当杀菌作用时间为5 min时,对布片载体平均杀灭对数值为2.69,对金属载体平均杀灭对数值为3.78,作用时间为10 min时,对布片载体平均杀灭对数值为5.54,对金属载体平均杀灭对数值为6.64,作用时间为15 min时,对布片载体平均杀灭对数值为5.94,对金属载体平均杀灭对数值为6.64.结论:该消毒剂
液液传质系数测定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本科专业《化工原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液液萃取等化工分离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本科教学实验乙酸在水和乙酸乙酯中的传质为例,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验数据不稳定问题,从刘易斯池装置、实验操作过程、气相色谱的使用和界面不稳定理论等方面进行误差分析,进而提出了实验改进建议,为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提供有意借鉴.
目的:优化液相色谱法测定茶枯粉中三种防腐剂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以山梨酸、苯甲酸与糖精钠为标准物质,Syncronis C18(250×4.6 mm,5 μm)为分离柱,测定波长为254 nm,3%甲醇与97% 20 mmo/L的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茶枯粉经过正己烷破脂,蛋白剂沉淀的测定条件下,以外标法定量.结果 防腐剂的加标回收率在95%~108%之间,方法检出限在3.87~4.39 mg/kg之间.结论:该方法操作过程简单,结果重现性好,灵密度高,适用于茶枯粉中三种防腐剂含量的测定.
依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采用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法对超低碳冷轧薄板钢中碳、硫、磷和氮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考虑校准曲线二次非线形拟合引入的不确定度,给出非线性回归拟合引入的不确定度的估计方法.分析了影响不确定评定的各个因素,计算出各个不确定度分量并将其合成,计算出扩展不确定度,并给出不确定度报告.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兼具传统教学和线上教学的双重优势.为满足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文科生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化学及实验》课程的课程建设,本文从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设计的打造、有效教学行为的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阐述《化学及实验(双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建设与展望.
《生化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综合了生物和化工的原理,是生物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仅有经典的反应动力学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还包括理想流动生化反应器以及反应器设计放大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反应器CFD模拟教学、反应器冷验证系统和反应器智能控制案例教学等.
药剂学实验是药学类专业的重要必修实践课程,在培养药剂学领域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了药剂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药剂学实验课程改革中的应用.通过引入云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药剂学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确保相关领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离子液体因其优良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宽的电化学窗口被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中.电极/离子液体界面双电层理论模型的建立和发展能够指导界面双电层结构和性质的深入研究,进而为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本文主要讨论了双电层理论模型的发展进程,主要包含Helmholtz模型、Gouy-Chapman-Stem模型、对称型平均场理论模型和不对称平均场理论模型,并展望双电层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