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对全体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政治学科教师也不例外。我们必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现教师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让政治课焕发出魅力。
【关键词】政治教学方法创新
怎样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怎样激发学习兴趣?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持久吸引到政治课堂?这些都要靠政治课的魅力。那么,怎样焕发政治课的魅力呢?
一、趣味导入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政治课教学的导入既要简短又要有趣,如:在初一政治(上)第五课《积极融入社会》的教学时,我一进教室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称呼急转弯’,如‘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同学们一听,激情高涨,兴趣盎然。我宣布政策,指定一名举手的同学回答,如果答错了,另一名同学继续答。接着说开始: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的夫人叫;爷爷的女儿叫;妈妈的同事叫;妈妈的爸爸叫……一急,竟然有同学将妈妈的爸爸叫外婆。同学们捧腹大笑,学生在哄笑中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积极融入社会)。
二、课堂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使之在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如:通过座位的排序、实验、虚拟、形象、问题、音乐等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把知识弄懂、学牢,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对初三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告诉同学们:今天这节政治课,由政治老师安排每一位同学的座位,请同学们带好课本、笔,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全体起立站到课桌的后排,我点到名的就按照指定的位置就座,当同学们站到课桌的后排聚精会神听着的时候。我说,今天的座位是按族别就座。首先请苗族的同学往第一组第一排就座,其次是布依族、水族、彝族、畲族、土家族等的同学就座,再次是没有点到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同学就座,最后请汉族的同学就座。位子一坐下来,很显然汉族占了绝大部分。我就叫同学们观察:经过组合后的座位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与平常的座位有什么区别?以自家居住的自然村或居住的居民小区为例,思考一下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待同学们三言两语说出后,我将结果写在黑板上(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座位的重新调换,使“大道理”的东西形象化了,同学们轻松自如地把握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的含义、民族的基本特征、民族政策、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维护民族团结等内容。
三、悬念期待
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在初一政治(上)第三课第一框“角色与责任”的教学中,课前我安排了两个课外题:⑴每个同学今天回去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诸如帮爸爸妈妈打洗脸水、洗脚水,帮爸爸妈妈洗脸、洗脚、按摩、剪指甲、洗鞋、洗袜子等。⑵秘密安排一个同学准备一组音像图片(百日照、半岁照、周岁照、两岁照……)。课堂上,我首先了解同学们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而后播放图片,从最小的一张开始投影、播放。待放到两周岁时我停止了播放,要同学们猜猜片中人物是谁。同学们因来自不同的学校,本身都不够熟悉,而且婴儿时期的相片更难以分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迫切想知道答案。而我却不慌不忙地说:“同学们很想知道答案吧!看看片中人是前后左右的哪一位?情景和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待同学们观察、议论还是猜不出是谁的时候,我一边继续播放音像图片一边朗诵:“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意气风发的少年。成长,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迹,使我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逐渐发生变化。在家里,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应该孝敬爸爸妈妈,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由同学们课前的一个实践活动和这名同学的这组音像图片,使我的教学趣味横生,同学们也在轻松、愉快、好奇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正是这一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终形成了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潮,也使学生明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的变化,自己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了,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学生感觉“空洞枯燥”的“角色与责任”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政治教学方法创新
怎样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怎样激发学习兴趣?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持久吸引到政治课堂?这些都要靠政治课的魅力。那么,怎样焕发政治课的魅力呢?
一、趣味导入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政治课教学的导入既要简短又要有趣,如:在初一政治(上)第五课《积极融入社会》的教学时,我一进教室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称呼急转弯’,如‘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同学们一听,激情高涨,兴趣盎然。我宣布政策,指定一名举手的同学回答,如果答错了,另一名同学继续答。接着说开始: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的夫人叫;爷爷的女儿叫;妈妈的同事叫;妈妈的爸爸叫……一急,竟然有同学将妈妈的爸爸叫外婆。同学们捧腹大笑,学生在哄笑中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积极融入社会)。
二、课堂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使之在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如:通过座位的排序、实验、虚拟、形象、问题、音乐等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把知识弄懂、学牢,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对初三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告诉同学们:今天这节政治课,由政治老师安排每一位同学的座位,请同学们带好课本、笔,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全体起立站到课桌的后排,我点到名的就按照指定的位置就座,当同学们站到课桌的后排聚精会神听着的时候。我说,今天的座位是按族别就座。首先请苗族的同学往第一组第一排就座,其次是布依族、水族、彝族、畲族、土家族等的同学就座,再次是没有点到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同学就座,最后请汉族的同学就座。位子一坐下来,很显然汉族占了绝大部分。我就叫同学们观察:经过组合后的座位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与平常的座位有什么区别?以自家居住的自然村或居住的居民小区为例,思考一下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待同学们三言两语说出后,我将结果写在黑板上(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座位的重新调换,使“大道理”的东西形象化了,同学们轻松自如地把握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的含义、民族的基本特征、民族政策、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维护民族团结等内容。
三、悬念期待
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在初一政治(上)第三课第一框“角色与责任”的教学中,课前我安排了两个课外题:⑴每个同学今天回去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诸如帮爸爸妈妈打洗脸水、洗脚水,帮爸爸妈妈洗脸、洗脚、按摩、剪指甲、洗鞋、洗袜子等。⑵秘密安排一个同学准备一组音像图片(百日照、半岁照、周岁照、两岁照……)。课堂上,我首先了解同学们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而后播放图片,从最小的一张开始投影、播放。待放到两周岁时我停止了播放,要同学们猜猜片中人物是谁。同学们因来自不同的学校,本身都不够熟悉,而且婴儿时期的相片更难以分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迫切想知道答案。而我却不慌不忙地说:“同学们很想知道答案吧!看看片中人是前后左右的哪一位?情景和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待同学们观察、议论还是猜不出是谁的时候,我一边继续播放音像图片一边朗诵:“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意气风发的少年。成长,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迹,使我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逐渐发生变化。在家里,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应该孝敬爸爸妈妈,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由同学们课前的一个实践活动和这名同学的这组音像图片,使我的教学趣味横生,同学们也在轻松、愉快、好奇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正是这一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终形成了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潮,也使学生明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的变化,自己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了,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学生感觉“空洞枯燥”的“角色与责任”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