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平坦型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e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平坦型病变是基于大肠肿瘤形态学意义上提出的概念,由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并规定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肉眼定义是病变的高度小于直径的一半,组织学定义是病变的厚度不超过周围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由于认识不够和诊断技术的应用不足,大肠平坦型病变在西方及我国报道甚少,近年来由于放大内镜联合黏膜染色的应用提高了平坦型病变的发现率,为平坦型病变的研究创造了条件。由于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平坦型病变的研究近几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现就大肠平坦型病变的形态特点、分子生物学和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其他文献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的调节性T细胞亚群,主要来源于胸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侵犯胃肠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耐受异常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有关。为此,我们做了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
胆管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根治性切除率低,愈后差,一直是临床治疗上的难题。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治疗肿瘤的新技术,国内外在开展内镜与光动力联合应厢治疗食管癌、胃肠癌及肺癌方面已取得了迅速发展。在光动力治疗胆管癌方面,国外在近些年来有初步的报道及研究,但在国内未见光动力治疗胆管癌的相关报道。我院自2005年10月以来对10例胆管癌并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开展,被认为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然而,随着LC的开展,胆管损伤这一严重并发症时有发生,约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2倍以上,目前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在0.3%~0.6%。我们采用在解剖分离胆囊三角、胆囊管前向胆囊内注射亚甲蓝(美蓝)注射液的方法使胆囊、胆囊管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102例不明原因腹痛或腹泻患者,共218例进行内镜检查。其中165例首选胶囊内镜,53例首选双气囊内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或可疑病变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反之亦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以及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例胶囊内镜和2例双气囊内镜操作失败
2008年4月18日《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第四届编委会成立会议在河南郑州顺利召开,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白书忠、杂志社社长游苏宁、亚太消化内镜学会会长曹世植教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编委及通讯编委等共150余位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徐肇敏副总编主持;张齐联教授作了《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第三届编委会工作报告;
1980年代早期,具有可弯曲结构的超声内镜发展迅速,并且很快成为胃肠病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独立诊断工具。超声内镜主要用于胃肠肿瘤的术前定位,同时它也可以确定病变的起源以及黏膜下病变的类型。在这之后,就出现了标准的机械环扫超声内镜,频率为5~12 MHz,这些机型在以后10年的超声内镜应用中均占统治地位。超声内镜诊断的许多相关研究也是以这些仪器为基础的。
患者女,54岁,8年前咽部隐痛,曾在当地医院诊为咽部炎症,治疗后仍有咽部异物感,进食欠顺畅,需饮流质送下,经常反食、呛咳。6年前恶心较剧时有肉样物涌入口腔内,可自行咽下,多次就诊于当地耳鼻喉科,诊断不清,症状渐加重。1个月前因恶心明显,胸骨后胀闷,仅能进流质饮食,当地胃镜检查显示食管内长约15cm息肉样物面来诊。
1992年Topazian等报道用金属支架扩张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取得成功,之后国内外相继有多篇采用可膨式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梗阻的报道,但多数仍采用普通的食管或肠道支架来代替,其支架的口侧端口并无特殊设计,支架的胃内部分多不能与胃窦残腔壁贴合。近年来,随着制造丁艺的日益成熟,通过对金属支架个体化设计和制作,使其更适合胃窦的解剖和生理。本研究根据部分患者胃出口恶性梗阻患者残存胃窦腔呈卜宽下窄的形状以及
目的比较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分别采用EST联合LC(30例)和LCBDE联合LC(30例)治疗的临床资料,对结石清除率、并发症、中转开腹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EST联合LC组结石清除率96.7%(29/30)、并发症发
内镜检查过程中能够对消化道黏膜病变进行实时组织学预测是目前内镜发展的方向^[1]。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配合活检标本组织学分析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常规方法,但这一过程耗时较长,有时还存在活检位置不准确或组织过小等弊端。虽然色素内镜和放大内镜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