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不仅是书法、美术、戏曲等走进课堂,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美术展览和公教活动等也是实施美育的又一有效途径之一。作为美术工作者更应关注美育工作,协同合作,通过美展和公教活动等,引导观众形成健康的审判观念,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指引下,美育工作正在全面加强推进。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无疑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命题。艺术家冯远先生说:“懂得美是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对于美的理解,也始终贯穿在人们漫长的一生之中。”
美育不仅是书法、美术、戏曲等走进课堂,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美术展览和公教活动等也是实施美育的又一有效途径之一。作为美术工作者更应关注美育工作,协同合作,通过美展和公教活动等,引导观众形成健康的审判观念,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术欣赏与美育息息相关,美术是从属于意识形态的文化门类,它以视觉艺术语言为具体物质媒介,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反映出人的精神境界。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观看美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到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对人们思想情操的陶冶过程。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中更应以情感为导向,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度的鉴赏。在实践中,美术欣赏的情感导向为观者体验、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产生共鸣或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了可能。对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建设者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导向对个体感受的作用
感受就是对作品进行造型、构图、色彩、材质、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上的自我体验。欣赏中通常会想到一些问题:“有什么感觉?”“感受到了什么?”相当于作散文,感觉往往带有微妙性和复杂性,许多感觉又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感觉尽管微妙,却总存在大趋势。列举趋向性名词,如崇高、庄重、愉悦、轻快、朦胧、粗犷、神秘等,以供观者选择。不介入情感,不用心灵感受,典雅的维纳斯女神像不过是光着身体的石头女人,各国古代建筑不过是些高高低低的石头房子,何来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满足?用心灵感受色彩所具有的感情:红色热情,蓝色冷静,绿色和谐,黑色压抑。美术欣赏过程中,用这种感受,唤醒我们从纷繁芜杂的现实生活中所不能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真正理解艺术所带来的精神快感。
二、情感导向对理解作品的作用
多少世纪以来,西方人认为的真实就是环绕在他们的可视的客观世界,艺术的职责在于模仿和再现这些真实的客观对象。直到19世纪,由于照相术的产生,东方艺术平面性、写意性,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哲学观念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从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内心的关注。模仿写实的描绘是客观真实,表现主观感情的绘画描绘则是心灵的真实,表现纯粹主观情感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突破性的观点。野兽派、超现实主义表现自我、表现梦幻、表现观念、表现优美,也表现怪诞、丑陋、痛苦和不安。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舞蹈》,以纯粹的色彩描绘五个拉着手跳着圆圈舞,具有强烈变形的红色人体。我们试着用“心灵”感受,这种圆形的构成,人物方向一致,表现出一种和谐的律动,曲线造型更增强了这一主题,蓝紫色和灰绿色占据了背景,既衬托形象又使画面平衡、单纯、舒适、镇定。描绘现实对象会引起感情,感情则会使真实模糊不清,只有这些抽象元素不会引起感情,因而是绝对完美的。综上所述,无情感介入,是不能理解现代艺术的。我们理解作品时也是不能离开情感导向的。
三、情感导向对培养创造能力的作用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更离不开创造。在艺术领域的这种创新精神是与艺术家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欧洲史前绘画产生以来,一直到中世紀,迎来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文艺复兴。列奥纳多达·芬奇对新的时代的独特感受,结合理性的科学,追求理想美的典范,研究透视、解剖、明暗等自然科学,创造出了具有空间关系和体积关系的绘画作品。19世纪后印象派绘画的产生,一个天才的画家文森特·凡高,让那些现实的内涵深刻的艺术具有了凡高式的激情。简单、率真地描绘生活:金色的麦田和向日葵;繁星闪烁的夜空;象黑色火焰的柏树,这是以往艺术所没有的。20世纪的毕加索更是具有独特的个性,以新的视觉开创立体主义。寻求艺术的新视点,正如马蒂斯所讲到的“我的道路是不停止地寻找忠实临写以外的表现的可能性…代表了现代绘画标新立异的风格。在艺术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独特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创造了这些艺术珍品。这些艺术家告诉了我们无论对待自然生活,人生都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张,使个性情感得到张扬,才能诱发创造的潜能和生命的活力。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如此,在美国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BAE]理论中,教师鼓励学生汲取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在世间生活的经历,同时还鼓励学生向那些在课堂上未涉及到的画家的作品汲取营养,这些都是为了使学生接触、理解并创作被知名人士之为艺术作品的复杂客体,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开发培养了他们的感知能力,交流的能力,想象能力,判断力以及社会理解力。
四、情感导向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也许会有很多人曾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结束一段枯燥而乏味的学习,会情不自禁地说:“终于结束了!”好像如释重负。谈到是否热爱你的学习时,只是本能的摇摇头。这正是我国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说到学习,就是为了挤高考的独木桥,为了“光明”“美好”的未来。这种学习态度不可能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达到高效率、低耗时的学习目的。挤过独木桥的人是幸运者,而更多人的才能则是被压抑了。我们提倡培养高素质、多能力的人才,而非高分低能者。美术欣赏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并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我们真正沉浸于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之中,从略知一二到深刻了解,真正地把握艺术的内涵时,一定会经历一次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品味,更加热爱祖国的绿水青山,懂得保护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遗产。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拥有美好的心灵,成为一个现代社会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指引下,美育工作正在全面加强推进。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无疑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命题。艺术家冯远先生说:“懂得美是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对于美的理解,也始终贯穿在人们漫长的一生之中。”
美育不仅是书法、美术、戏曲等走进课堂,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美术展览和公教活动等也是实施美育的又一有效途径之一。作为美术工作者更应关注美育工作,协同合作,通过美展和公教活动等,引导观众形成健康的审判观念,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术欣赏与美育息息相关,美术是从属于意识形态的文化门类,它以视觉艺术语言为具体物质媒介,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反映出人的精神境界。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观看美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到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对人们思想情操的陶冶过程。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中更应以情感为导向,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度的鉴赏。在实践中,美术欣赏的情感导向为观者体验、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产生共鸣或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了可能。对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建设者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导向对个体感受的作用
感受就是对作品进行造型、构图、色彩、材质、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上的自我体验。欣赏中通常会想到一些问题:“有什么感觉?”“感受到了什么?”相当于作散文,感觉往往带有微妙性和复杂性,许多感觉又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感觉尽管微妙,却总存在大趋势。列举趋向性名词,如崇高、庄重、愉悦、轻快、朦胧、粗犷、神秘等,以供观者选择。不介入情感,不用心灵感受,典雅的维纳斯女神像不过是光着身体的石头女人,各国古代建筑不过是些高高低低的石头房子,何来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满足?用心灵感受色彩所具有的感情:红色热情,蓝色冷静,绿色和谐,黑色压抑。美术欣赏过程中,用这种感受,唤醒我们从纷繁芜杂的现实生活中所不能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真正理解艺术所带来的精神快感。
二、情感导向对理解作品的作用
多少世纪以来,西方人认为的真实就是环绕在他们的可视的客观世界,艺术的职责在于模仿和再现这些真实的客观对象。直到19世纪,由于照相术的产生,东方艺术平面性、写意性,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哲学观念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从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内心的关注。模仿写实的描绘是客观真实,表现主观感情的绘画描绘则是心灵的真实,表现纯粹主观情感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突破性的观点。野兽派、超现实主义表现自我、表现梦幻、表现观念、表现优美,也表现怪诞、丑陋、痛苦和不安。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舞蹈》,以纯粹的色彩描绘五个拉着手跳着圆圈舞,具有强烈变形的红色人体。我们试着用“心灵”感受,这种圆形的构成,人物方向一致,表现出一种和谐的律动,曲线造型更增强了这一主题,蓝紫色和灰绿色占据了背景,既衬托形象又使画面平衡、单纯、舒适、镇定。描绘现实对象会引起感情,感情则会使真实模糊不清,只有这些抽象元素不会引起感情,因而是绝对完美的。综上所述,无情感介入,是不能理解现代艺术的。我们理解作品时也是不能离开情感导向的。
三、情感导向对培养创造能力的作用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更离不开创造。在艺术领域的这种创新精神是与艺术家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欧洲史前绘画产生以来,一直到中世紀,迎来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文艺复兴。列奥纳多达·芬奇对新的时代的独特感受,结合理性的科学,追求理想美的典范,研究透视、解剖、明暗等自然科学,创造出了具有空间关系和体积关系的绘画作品。19世纪后印象派绘画的产生,一个天才的画家文森特·凡高,让那些现实的内涵深刻的艺术具有了凡高式的激情。简单、率真地描绘生活:金色的麦田和向日葵;繁星闪烁的夜空;象黑色火焰的柏树,这是以往艺术所没有的。20世纪的毕加索更是具有独特的个性,以新的视觉开创立体主义。寻求艺术的新视点,正如马蒂斯所讲到的“我的道路是不停止地寻找忠实临写以外的表现的可能性…代表了现代绘画标新立异的风格。在艺术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独特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创造了这些艺术珍品。这些艺术家告诉了我们无论对待自然生活,人生都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张,使个性情感得到张扬,才能诱发创造的潜能和生命的活力。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如此,在美国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BAE]理论中,教师鼓励学生汲取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在世间生活的经历,同时还鼓励学生向那些在课堂上未涉及到的画家的作品汲取营养,这些都是为了使学生接触、理解并创作被知名人士之为艺术作品的复杂客体,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开发培养了他们的感知能力,交流的能力,想象能力,判断力以及社会理解力。
四、情感导向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也许会有很多人曾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结束一段枯燥而乏味的学习,会情不自禁地说:“终于结束了!”好像如释重负。谈到是否热爱你的学习时,只是本能的摇摇头。这正是我国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说到学习,就是为了挤高考的独木桥,为了“光明”“美好”的未来。这种学习态度不可能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达到高效率、低耗时的学习目的。挤过独木桥的人是幸运者,而更多人的才能则是被压抑了。我们提倡培养高素质、多能力的人才,而非高分低能者。美术欣赏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并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我们真正沉浸于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之中,从略知一二到深刻了解,真正地把握艺术的内涵时,一定会经历一次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品味,更加热爱祖国的绿水青山,懂得保护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遗产。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拥有美好的心灵,成为一个现代社会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