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琳说自己是洛阳的“土妞儿”,13岁时,一曲《小螺号》,让全中国都认识了这个小姑娘,等她背着二胡踏出国门,“土妞儿”早就不土了;而出身香港望族受英式教育的张天爱,9岁时便考入享誉世界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鲜有华人能得此殊荣,这个接受西方正统教育长大的女孩,却回到中国,以一天十个字的进度学习汉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设计服装的灵感。
两人相遇,是十几年前,程琳在美国背着二胡“走江湖”,两人碰巧坐上了同一班飞机。程琳早就知道张天爱的大名,“在飞机场,我看见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孩子,身材特别好,像小燕子一样地在飞,我就一直看着她。我是搞音乐搞艺术的人,看见好看的人啊事物啊都会留意,我说:啊,这不是张天爱嘛!”
而张天爱看着程琳的二胡也颇为好奇,两人攀谈起来,从音乐谈到艺术,从孩子聊到男人,十几年下来,两人成了知心好友,也做起了邻居。
在中西两个世界里徜徉过的两人,都曾遭遇“文化冲击”。
程琳刚去美国时,没有在国内的“前呼后拥”,英文也说不好,她给自己五年时间,不仅要学英文,还要学西方的文化,她背着二胡,在大篷车上住上一个月,走到哪儿演到哪儿,去跟街头的流浪艺术家交谈,寄望做出的音乐并非是简单的中西拼贴,而是“灵与肉的结合”。
张天爱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人们穿的衣服都是蓝颜色灰颜色,一片黯淡。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可是新凤霞、吴祖光说她:“你呀,一个漂亮的壳,空的,一定要去学中国文化,黄皮肤的女孩子,怎么学不了中文,是你可惜了!”此后,她开始学汉字,学绘画,学中华历史,去博物馆里看瓷器,设计出来的衣服,让古诗和卡通混搭,让紧裹的旗袍有一个大露背……
到如今,张天爱不再满足于批量地设计服装,她做教育,做高级服装定制,希望能“设计人”,让人由内而外地美起来,“是人穿衣服,不是衣服穿人”,她给程琳设计的衣服,布料质朴,轻巧简洁。她说,就像过去古琴大师穿着再简单不过的长袍,高山流水之下,给足了空间,他们的音乐也随之倾泻而出。
而如今的程琳,风格更加多变,她唱《比金更重》,唱《世界公民》,认为世界是一家,认为有重于金钱的价值,她用电二胡与Rock&Roll对话,与弗拉明戈吉他对话,音乐创作上进入一种新的境地。
两人的观点并不总是一致,但是她们都认为,接触中西两种文化,使得她们的创作更自由,更包容。
BQ=《北京青年》周刊CH=程琳ZH=张天爱
BQ:你们俩都在中文英文两个世界里生活,是不是经常会聊到中西文化对你们的影响?
ZH:我们本就应该认识。虽然我在西方世界长大,但我也是一个传统中国人,她又是一个很西方的中国人,我们都有一个梦想,想推广我们的中国文化艺术到全世界,把我们的文化想法搁进我们的艺术里。
CH:天爱对我,可能是了解得最多的一个朋友。我们在美国一起共事,她做了一个凤凰卫视的节目,她请我去拉斯维加斯演出,她是导演,我是表演嘉宾,以前她听过我的CD,但那场演出是她真正第一次听我的表演,我拉二胡,用中英文唱歌,天爱当时说:I think you finally arrived!你终于到达了!
BQ:你说她终于到达了,是指什么?
ZH:我说她到达了,是她终于走出来了。她在国内很好,但是我觉得她应该出来。像我是在国外太久了,我需要回来。她去欧洲、法国、意大利、日本、中国香港,展露自己的才华。在中国,每一个人都认识她,但是每一个人都只喜欢听她唱小孩子的歌,我不是不喜欢,可人都要改变嘛,我们过去都是小小的脚,但是现在要穿跑鞋、高跟鞋,人都要变,不可能永远读幼儿园。所以,我还是觉得她应该出去,不应该说,“啊,她一定是唱这种歌的人”,她应该是可以唱一百种歌的人。我不可能永远做牛仔裤,我也要做晚礼服,我也可以做运动衣,我也可以去做珠宝,我觉得她是有变化能力的人,但是很多观众不给她变,所以她要自己改变。
BQ:你们一个从中国去到美国,一个从英国回到内地,中西两种文化会对你们造成“文化冲击”吗?
CH:刚开始会有,现在没有了。我在美国的时候,在好莱坞的“首都录音棚”做《世界公民》这首歌,我们在楼顶上跟五个国家的艺术家演绎这首歌曲,我带着我女儿去的,我从小就告诉她,你是一个世界公民。她在一个国际学校,我教她的同学们唱一首歌,叫“地球是一个国家,万众皆其民”。我从小告诉我自己,我要打开我的心。我到印度去,我本来不喜欢咖喱,但是我说,我要尝试,我慢慢就喜欢了。首先你不能有偏见,别在你还没有去尝试之前,你就决定不喜欢了。
ZH:我回到中国内地,满大街都是灰颜色蓝颜色。我是在海外长大的华人,一回来,文化就有五千年,有几万个字,那么难,历史又那么难,我就感觉,哇,头都疼了。所以说,不是我回来,吃吃中国饭,看看博物馆,穿穿中国衣服,就变成了一个中国人。于是我慢慢学,一天学十个汉字,十天就学一百个字,很快,一千两千个字,一二三四,小大高低……
BQ:你们是怎么学习并且把这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呢?
CH:你拿着一个歌,把它翻译成英文,这不是改变。一个人要改变,必须潜下心来学习。我给自己五年时间,我要学好英文,学习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每天的生活、文化的背景,我要潜心观察。在中国,我走到哪儿都要头等舱,都要一帮人围着,给我圈在一个小圈子里了。在美国,我就是拿着二胡走世界,谁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可以跟街头的艺术家聊,也可以在大篷车上住一个月,那就像三个铺位的卧铺,我们就这样旅行着演出。在这种情况下,你能了解到美国的文化,我从二胡里面找感觉,慢慢推出作品,这是灵与肉的结合。我不喜欢名牌,我不是反对名牌,而是当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的修养到了这一步,我们再开名牌车,再拿名牌包。
ZH:有几个阶段,最开始就是去找中国的古董和玉啊,把这些元素加到衣服上。我当时太激动了,看到中国,突然间感觉像是艺术的爆发,但我不想一直做服装、艺术、贸易。我现在想做一些我喜欢的东西——高级定制,我喜欢这个人我才做这个东西。我现在喜欢设计人,教育一个孩子,教她音乐、武术、芭蕾,人的内涵不是在外面的,包装不光是外表和服装。
BQ:程琳老师,你到美国学习到的跟国内最不一样的是什么呢?
CH:我原来的嗓子特别窄,只能唱一个八度。我跟随麦当娜、杰克逊的老师萨斯瑞格斯,他把我的声音弄得一下冲到天上去,所以我现在有这样的声音可以唱歌。这个老师教你方法,不是教你风格。像我们在中国,我们看到民歌的问题,出来都一个声儿,一个老师教出来,样子都一样。西方的老师是教你方法,风格你自己定,不是我学完就像迈克尔·杰克逊,一定要自己建立自己的风格。
ZH:中国就是这样,流行穿这个,就全部穿这个,流行做什么,就全部做什么。西方每个歌手的方法都不一样,Lady Gaga和Beyonce都是不同的。西方不怕怪,但是中国人总是要中庸之道,不要太大声,不要太小声,不要太漂亮,不要太奇怪……
BQ:是不是在国外的生活经历,让你们更能确定自己的风格,不再是被设计出来,而是自己选择?
CH:当然啦,我不再怕别人说了,我自己选择,我知道我是谁,我要去哪儿。我的《比金更重》宣扬中西合璧,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比金钱更重的东西,这个社会物欲横流,但是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们最舍不得的一定不是我们的钱。
ZH:我过去的服装,把卡通和诗歌放在一起,大家觉得很反差,觉得有幽默感,中国衣服没有很多幽默感,他们就感觉,你胆子太大了。
应该这样,我就不走这样。人家说怎么可以呢,我说怎么不可以,没有东西不可以的。我是南美洲华人,我要跳舞就疯疯癫癫,没关系的,人有很多种,必须要选择自己的路。你跟风,就安全;你不跟风,其实也可以的。
BQ:这些年来,大家的思维好像放开了?
CH:我是洛阳出来的土妞儿,从《小螺号》到今天,我们内在的朴实没有变。但是我们的眼界,和我们接受的能力变了。
ZH:“接受”这个词一定错了,是“欣赏”。
我把八卦和芭蕾舞做在一起,有冲突,但这就是创新。为什么不可以呢?我真的没觉得有一个框架。
CH:我现在要做的是减法,现在的晚会是灯光把音乐吞没,我希望我的歌给人心里留下烙印,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触动,把音乐还给音乐本身。
两人相遇,是十几年前,程琳在美国背着二胡“走江湖”,两人碰巧坐上了同一班飞机。程琳早就知道张天爱的大名,“在飞机场,我看见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孩子,身材特别好,像小燕子一样地在飞,我就一直看着她。我是搞音乐搞艺术的人,看见好看的人啊事物啊都会留意,我说:啊,这不是张天爱嘛!”
而张天爱看着程琳的二胡也颇为好奇,两人攀谈起来,从音乐谈到艺术,从孩子聊到男人,十几年下来,两人成了知心好友,也做起了邻居。
在中西两个世界里徜徉过的两人,都曾遭遇“文化冲击”。
程琳刚去美国时,没有在国内的“前呼后拥”,英文也说不好,她给自己五年时间,不仅要学英文,还要学西方的文化,她背着二胡,在大篷车上住上一个月,走到哪儿演到哪儿,去跟街头的流浪艺术家交谈,寄望做出的音乐并非是简单的中西拼贴,而是“灵与肉的结合”。
张天爱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人们穿的衣服都是蓝颜色灰颜色,一片黯淡。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可是新凤霞、吴祖光说她:“你呀,一个漂亮的壳,空的,一定要去学中国文化,黄皮肤的女孩子,怎么学不了中文,是你可惜了!”此后,她开始学汉字,学绘画,学中华历史,去博物馆里看瓷器,设计出来的衣服,让古诗和卡通混搭,让紧裹的旗袍有一个大露背……
到如今,张天爱不再满足于批量地设计服装,她做教育,做高级服装定制,希望能“设计人”,让人由内而外地美起来,“是人穿衣服,不是衣服穿人”,她给程琳设计的衣服,布料质朴,轻巧简洁。她说,就像过去古琴大师穿着再简单不过的长袍,高山流水之下,给足了空间,他们的音乐也随之倾泻而出。
而如今的程琳,风格更加多变,她唱《比金更重》,唱《世界公民》,认为世界是一家,认为有重于金钱的价值,她用电二胡与Rock&Roll对话,与弗拉明戈吉他对话,音乐创作上进入一种新的境地。
两人的观点并不总是一致,但是她们都认为,接触中西两种文化,使得她们的创作更自由,更包容。
BQ=《北京青年》周刊CH=程琳ZH=张天爱
BQ:你们俩都在中文英文两个世界里生活,是不是经常会聊到中西文化对你们的影响?
ZH:我们本就应该认识。虽然我在西方世界长大,但我也是一个传统中国人,她又是一个很西方的中国人,我们都有一个梦想,想推广我们的中国文化艺术到全世界,把我们的文化想法搁进我们的艺术里。
CH:天爱对我,可能是了解得最多的一个朋友。我们在美国一起共事,她做了一个凤凰卫视的节目,她请我去拉斯维加斯演出,她是导演,我是表演嘉宾,以前她听过我的CD,但那场演出是她真正第一次听我的表演,我拉二胡,用中英文唱歌,天爱当时说:I think you finally arrived!你终于到达了!
BQ:你说她终于到达了,是指什么?
ZH:我说她到达了,是她终于走出来了。她在国内很好,但是我觉得她应该出来。像我是在国外太久了,我需要回来。她去欧洲、法国、意大利、日本、中国香港,展露自己的才华。在中国,每一个人都认识她,但是每一个人都只喜欢听她唱小孩子的歌,我不是不喜欢,可人都要改变嘛,我们过去都是小小的脚,但是现在要穿跑鞋、高跟鞋,人都要变,不可能永远读幼儿园。所以,我还是觉得她应该出去,不应该说,“啊,她一定是唱这种歌的人”,她应该是可以唱一百种歌的人。我不可能永远做牛仔裤,我也要做晚礼服,我也可以做运动衣,我也可以去做珠宝,我觉得她是有变化能力的人,但是很多观众不给她变,所以她要自己改变。
BQ:你们一个从中国去到美国,一个从英国回到内地,中西两种文化会对你们造成“文化冲击”吗?
CH:刚开始会有,现在没有了。我在美国的时候,在好莱坞的“首都录音棚”做《世界公民》这首歌,我们在楼顶上跟五个国家的艺术家演绎这首歌曲,我带着我女儿去的,我从小就告诉她,你是一个世界公民。她在一个国际学校,我教她的同学们唱一首歌,叫“地球是一个国家,万众皆其民”。我从小告诉我自己,我要打开我的心。我到印度去,我本来不喜欢咖喱,但是我说,我要尝试,我慢慢就喜欢了。首先你不能有偏见,别在你还没有去尝试之前,你就决定不喜欢了。
ZH:我回到中国内地,满大街都是灰颜色蓝颜色。我是在海外长大的华人,一回来,文化就有五千年,有几万个字,那么难,历史又那么难,我就感觉,哇,头都疼了。所以说,不是我回来,吃吃中国饭,看看博物馆,穿穿中国衣服,就变成了一个中国人。于是我慢慢学,一天学十个汉字,十天就学一百个字,很快,一千两千个字,一二三四,小大高低……
BQ:你们是怎么学习并且把这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呢?
CH:你拿着一个歌,把它翻译成英文,这不是改变。一个人要改变,必须潜下心来学习。我给自己五年时间,我要学好英文,学习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每天的生活、文化的背景,我要潜心观察。在中国,我走到哪儿都要头等舱,都要一帮人围着,给我圈在一个小圈子里了。在美国,我就是拿着二胡走世界,谁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可以跟街头的艺术家聊,也可以在大篷车上住一个月,那就像三个铺位的卧铺,我们就这样旅行着演出。在这种情况下,你能了解到美国的文化,我从二胡里面找感觉,慢慢推出作品,这是灵与肉的结合。我不喜欢名牌,我不是反对名牌,而是当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的修养到了这一步,我们再开名牌车,再拿名牌包。
ZH:有几个阶段,最开始就是去找中国的古董和玉啊,把这些元素加到衣服上。我当时太激动了,看到中国,突然间感觉像是艺术的爆发,但我不想一直做服装、艺术、贸易。我现在想做一些我喜欢的东西——高级定制,我喜欢这个人我才做这个东西。我现在喜欢设计人,教育一个孩子,教她音乐、武术、芭蕾,人的内涵不是在外面的,包装不光是外表和服装。
BQ:程琳老师,你到美国学习到的跟国内最不一样的是什么呢?
CH:我原来的嗓子特别窄,只能唱一个八度。我跟随麦当娜、杰克逊的老师萨斯瑞格斯,他把我的声音弄得一下冲到天上去,所以我现在有这样的声音可以唱歌。这个老师教你方法,不是教你风格。像我们在中国,我们看到民歌的问题,出来都一个声儿,一个老师教出来,样子都一样。西方的老师是教你方法,风格你自己定,不是我学完就像迈克尔·杰克逊,一定要自己建立自己的风格。
ZH:中国就是这样,流行穿这个,就全部穿这个,流行做什么,就全部做什么。西方每个歌手的方法都不一样,Lady Gaga和Beyonce都是不同的。西方不怕怪,但是中国人总是要中庸之道,不要太大声,不要太小声,不要太漂亮,不要太奇怪……
BQ:是不是在国外的生活经历,让你们更能确定自己的风格,不再是被设计出来,而是自己选择?
CH:当然啦,我不再怕别人说了,我自己选择,我知道我是谁,我要去哪儿。我的《比金更重》宣扬中西合璧,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比金钱更重的东西,这个社会物欲横流,但是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们最舍不得的一定不是我们的钱。
ZH:我过去的服装,把卡通和诗歌放在一起,大家觉得很反差,觉得有幽默感,中国衣服没有很多幽默感,他们就感觉,你胆子太大了。
应该这样,我就不走这样。人家说怎么可以呢,我说怎么不可以,没有东西不可以的。我是南美洲华人,我要跳舞就疯疯癫癫,没关系的,人有很多种,必须要选择自己的路。你跟风,就安全;你不跟风,其实也可以的。
BQ:这些年来,大家的思维好像放开了?
CH:我是洛阳出来的土妞儿,从《小螺号》到今天,我们内在的朴实没有变。但是我们的眼界,和我们接受的能力变了。
ZH:“接受”这个词一定错了,是“欣赏”。
我把八卦和芭蕾舞做在一起,有冲突,但这就是创新。为什么不可以呢?我真的没觉得有一个框架。
CH:我现在要做的是减法,现在的晚会是灯光把音乐吞没,我希望我的歌给人心里留下烙印,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触动,把音乐还给音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