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沙水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这里,孩子们自由地探寻沙和水的奥秘,尽情释放大胆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在玩沙与玩水的过程中,孩子们身体的各项技能得到发展,感知、平衡、身体协调性也得到了锻炼,并在游戏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合作。
一、沙水区的环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造沙水区时,我们努力为孩子创造最适宜的环境。
位置:我们的沙池紧临幼儿园围墙,利用背风的性质避免沙子被风扬起;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进沙池,晒干雨后潮湿的沙池,同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沙质:选用细软的天然黄沙,避免使用白沙或轻工业加工过的有色沙,以免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
样式:孩子们喜爱不规则的形状,沙池的平面造型是一个月牙形,以此增强沙池的趣味性。沙池的边缘用了圆形的木桩做隔离带,圆形的边角形成了一层保护,木桩的高度保证幼儿能够跨过。孩子们在玩沙的过程中,会富有创意地将一根根木桩作为陈列台,把自己在沙池里找到的一件件“宝贝”展示在陈列台上。沙池边上有一块天然草坪,方便孩子们结束游戏后可以坐下来整理衣服上和鞋子里的沙子。
水源:沙水不分家。我们在沙池的旁边设置了水池,方便孩子取水,将玩沙和玩水结合起来,也便于孩子在活动结束后就近洗手。
遮阳网:采用遮阳网的本意是在炎热的夏季遮住大太阳,我们特意选用了网状的布料,以保证雨水能够落下且不会堆积在布上。然而,我们从孩子们的游戏过程中发现,从网的间隙里透出的一束束光也成了孩子们的游戏材料,他们开心地在沙池里探索光与影的秘密。
周边:沙水区是幼儿园探索乐园的一部分,沙池边上的轮胎小路和木质滑滑梯常常能在游戏中引发出更多的情节。例如,孩子们设计了“王子去城堡解救公主”的游戏,王子需要经过丛林探险的轮胎小路,然后从滑滑梯进入城堡。探索乐园里还有小池塘、银杏谷、小山坡、大小荡桥等,孩子们在这样一个温馨而和谐的环境里自由地进行各种探索。
安全提示牌:安全有序的环境是活动的基础。我們在沙池区悬挂了一些标志牌,提醒孩子不要扬沙、不要用手揉眼睛以及要把工具送回家等。
二、沙水区的多彩材料
玩沙工具:铲子、塑胶锹、小桶、滤沙器、小推车、各类汽车等。
玩水工具:小桶、管道、瓶子、水壶等。
辅助材料:一开始,为了帮助幼儿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我们在沙水区摆放了木质镂空置物架,每次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都需要将整理干净的玩具整齐地摆放在置物架上。同时,我们也投放了板夹、纸和笔等,供孩子在游戏开展前构思或在游戏结束后记录。后来,根据孩子们在沙水区的游戏需要,我们又增加了橡皮锤、安全帽、木棍、木板等材料,孩子们也自发地收集了树叶、树枝、石头等自然材料,放在沙水区以供使用。
三、河道工程的故事
1.“我们去挖河道!”
有一天,教师组织孩子们商量去哪里开展“行走活动”,孩子们表现得异常兴奋,忍不住七嘴八舌起来:
“我想去彩虹跑道上玩游戏!”
“我想去玩滑滑梯,我最爱玩滑滑梯了!”
“我想去樱花大道,那儿有很多漂亮的花,还有樱花树!”
“我想去探索乐园玩沙子!”
孩子们坚持己见,眼看着讨论愈加热烈却没有结果,该怎么办呢?于是,教师提议大家以投票的方式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孩子们先在纸上画出了自己想要行走的地点,然后一边拿着纸一边向大家介绍想去的原因,最后统一将不同的地点分类并贴在行走海报上。大家将自己的姓名印章盖在所选择的地点后面,投票便完成了。哪个地方得票数最高呢?原来是探索乐园。可是,去探索乐园干些什么呢?一个孩子喊道:“我们去沙池里挖河道吧!”其他孩子立马附和道:“对,我们去挖河道!”这一次,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并且组成了挖河道的队伍——“小柿子”工程队。
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提到:孩子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成人应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沙水区正是大自然中的一角,等待孩子们去亲近和探究。对孩子们来说,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玩自己真正想玩的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其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让其在活动中获得真正的快乐。确定行走主题后,教师将决定权交给行走的小主人们,充分尊重了孩子们在学习和探索中的主体地位。埃里克森在贯穿从儿童到成人一生的八个阶段理论中提到:3~6岁是儿童喜欢玩的时期,他们的主动性表现为开展自发的、有目的性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这一时期,幼儿发展自我意识并利用其表达想法和思维,主动选择去沙池挖河道正是孩子们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2.初步实施“挖河道”工程
挖河道工程开始啦!“小柿子们”各自扛上塑料制的“铁锹”和塑料桶向“工地”走去。来到沙池后,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认领了各自的区域,然后开始忙活起来,有的埋头苦挖,有的帮忙运土。工作时间即将结束,孩子们忙得汗流浃背,可沙池里并没出现河道,倒是多了不少七零八落的坑——原来,虽然想挖河道,但他们连河道实际上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只好不停地挖。于是,工地只好暂时停工,孩子们又多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调查河道长什么样子,并将调查结果带回班级分享。离园后,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手机上查看了河道图片,有的用电脑观看了挖河道的视频,还有的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护城河旁亲眼看一看河道的样子。回到班级后,大家又开始热火朝天地交流了起来,最后得出结论:河道是河水流经的路线,一般来说都是狭长的。再次观看河道图片之后,“小柿子们”重新信心满满地开工了。
分析: 孩子们不知道河道长什么样子,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或给他们看河道的图片,而是让他们各自想办法做调查。儿童天生就是探索知识的科学家。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经历了“不认识河道——调查河道的样子——亲身体验挖河道”的过程,不但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还深入了解了身边的世界。皮亚杰认为,人从外部搜集信息并使这些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从而产生学习。当教师引导孩子去调查河道时,正是在帮助他们把新信息顺应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3.河道“坍塌”和“漏水”了!
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孩子们带着心中的明确目标来到工地继续挖河道。每组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人负责挖,有人负责运土,还有人做总设计师,安排河道流经的路线。他们动作娴熟,游刃有余,没过多久,河道就挖好了。刚好园丁爷爷在边上用水管给花草浇水,孩子看到后立马提出:“我们的河道里也应该有水。”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拿桶去接水并注入河道。孩子们看到自己挖的成果变成了真正的河道,都激动得跳了起来。可是,没过一分钟,水迅速消失了。咦,这是为什么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了起来,最后得出结论:河道底下的沙子很爱喝水,水很快就被喝光了。可是,河道里没有水,怎么办呢?教师注意到了沙池旁的小池塘,小池塘是用鹅卵石围成的,于是引导孩子们:“我们的幼儿园里有没有有水的地方?”机灵的孩子立马反应过来,指向了小池塘大叫着:“我知道了,用石头!”其他小朋友也一致同意,大家在沙池周围找了很多漂亮的鹅卵石,垫在河道底部,然后重新注入了水。这一次,河道里的水不再迅速消失了!
漏水的问题刚被解决,新的难题又来了。河道两边的沙子很不牢固,幼儿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河道里。基于这一场景,孩子们学到了两个新词语:坍塌和巩固。挖河道工程可谓充满了艰难险阻,为什么别人的河道不会坍塌呢?教师带着幼儿回到班级重新查阅资料,发现河道两边都会用石头或砖块堆砌,以防坍塌。那么,我们的沙池可以借鉴这样的办法吗?孩子们自告奋勇地在幼儿园里收集材料,依次找到了树枝、树叶、石头和木板;孩子们对所选材料进行了分组,自发组成了树枝队、树叶队、石头队和木板队。带着辅助材料,挖河道工程又开始啦!树叶队的小朋友发现树叶粘不住,总是会飘进河道里,他们觉得还需要胶水,教师便为他们提供了胶水。忙碌一阵后,树叶队的工程师们发现:树叶无法巩固河道。与此同时,树枝队的孩子们发现,虽然树枝不能直接防止河道坍塌,但是只要将其插在河道两边,旁边的人就不会再踩进河道,也就是说,树枝起到了警示作用,间接防止了河道坍塌。
分析:
《指南》告诉我们,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其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的能力。教师让幼儿在幼儿园里自由寻找材料,充分发挥了其能动性和探究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且及时提供相应材料和工具,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操作。
当孩子们在探讨不同的材料对巩固河道会产生哪些影响时,就已展现出自主的思维。孩子们对自己和同伴都充满信心,因此能够非常自由地去探索各种可能性,不用擔心会受到批评。虽然教师在一开始就知道胶水并不能将树叶和沙子粘合,但当孩子提出这样的想法时,教师并没有立即否定,反而很积极地为孩子提供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检验了自己关于巩固河道的想法以及局限性,同时产生了达到目的的成就感,变得更加自主。
4.工程竣工啦!
解决了重重难题之后,挖河道工程终于迎来了竣工仪式,合并后的三支工程队各自用塑料桶将自己的河道加满水,等待老师验收。得知工程验收成功,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头戴安全帽,手拿挖土锹,留下了与人生中的第一个工程——河道的合影。
分析:
心理学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教师需要创造一种激励儿童学习的环境,尊重儿童的兴趣,聆听他们的想法,并做出回应。我们应当学习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有意义的、民主的环境,以便孩子自由地探索和学习。那么,在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中,教师具体可以怎样做呢?
为儿童提供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产生需要时,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不同类型的开放性材料,同时要允许孩子自由取用这些材料。这种方法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
邀请孩子们检测他们的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要求孩子接受或拒绝某一个思想前,要对多种思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孩子们的想法经常是天马行空的,当他们有了想法之后,教师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孩子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营造一种探索的文化氛围。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对多种可能性进行实验,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鼓励孩子们讲故事和对话。当孩子们进行探索的时候,教师可以多问他们一些开放性问题,目的不是得到答案,而是引发孩子思考。在安排一日活动时,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与反思,反思可以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提升解决问题、攻克难关的勇气,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
一、沙水区的环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造沙水区时,我们努力为孩子创造最适宜的环境。
位置:我们的沙池紧临幼儿园围墙,利用背风的性质避免沙子被风扬起;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进沙池,晒干雨后潮湿的沙池,同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沙质:选用细软的天然黄沙,避免使用白沙或轻工业加工过的有色沙,以免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
样式:孩子们喜爱不规则的形状,沙池的平面造型是一个月牙形,以此增强沙池的趣味性。沙池的边缘用了圆形的木桩做隔离带,圆形的边角形成了一层保护,木桩的高度保证幼儿能够跨过。孩子们在玩沙的过程中,会富有创意地将一根根木桩作为陈列台,把自己在沙池里找到的一件件“宝贝”展示在陈列台上。沙池边上有一块天然草坪,方便孩子们结束游戏后可以坐下来整理衣服上和鞋子里的沙子。
水源:沙水不分家。我们在沙池的旁边设置了水池,方便孩子取水,将玩沙和玩水结合起来,也便于孩子在活动结束后就近洗手。
遮阳网:采用遮阳网的本意是在炎热的夏季遮住大太阳,我们特意选用了网状的布料,以保证雨水能够落下且不会堆积在布上。然而,我们从孩子们的游戏过程中发现,从网的间隙里透出的一束束光也成了孩子们的游戏材料,他们开心地在沙池里探索光与影的秘密。
周边:沙水区是幼儿园探索乐园的一部分,沙池边上的轮胎小路和木质滑滑梯常常能在游戏中引发出更多的情节。例如,孩子们设计了“王子去城堡解救公主”的游戏,王子需要经过丛林探险的轮胎小路,然后从滑滑梯进入城堡。探索乐园里还有小池塘、银杏谷、小山坡、大小荡桥等,孩子们在这样一个温馨而和谐的环境里自由地进行各种探索。
安全提示牌:安全有序的环境是活动的基础。我們在沙池区悬挂了一些标志牌,提醒孩子不要扬沙、不要用手揉眼睛以及要把工具送回家等。
二、沙水区的多彩材料
玩沙工具:铲子、塑胶锹、小桶、滤沙器、小推车、各类汽车等。
玩水工具:小桶、管道、瓶子、水壶等。
辅助材料:一开始,为了帮助幼儿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我们在沙水区摆放了木质镂空置物架,每次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都需要将整理干净的玩具整齐地摆放在置物架上。同时,我们也投放了板夹、纸和笔等,供孩子在游戏开展前构思或在游戏结束后记录。后来,根据孩子们在沙水区的游戏需要,我们又增加了橡皮锤、安全帽、木棍、木板等材料,孩子们也自发地收集了树叶、树枝、石头等自然材料,放在沙水区以供使用。
三、河道工程的故事
1.“我们去挖河道!”
有一天,教师组织孩子们商量去哪里开展“行走活动”,孩子们表现得异常兴奋,忍不住七嘴八舌起来:
“我想去彩虹跑道上玩游戏!”
“我想去玩滑滑梯,我最爱玩滑滑梯了!”
“我想去樱花大道,那儿有很多漂亮的花,还有樱花树!”
“我想去探索乐园玩沙子!”
孩子们坚持己见,眼看着讨论愈加热烈却没有结果,该怎么办呢?于是,教师提议大家以投票的方式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孩子们先在纸上画出了自己想要行走的地点,然后一边拿着纸一边向大家介绍想去的原因,最后统一将不同的地点分类并贴在行走海报上。大家将自己的姓名印章盖在所选择的地点后面,投票便完成了。哪个地方得票数最高呢?原来是探索乐园。可是,去探索乐园干些什么呢?一个孩子喊道:“我们去沙池里挖河道吧!”其他孩子立马附和道:“对,我们去挖河道!”这一次,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并且组成了挖河道的队伍——“小柿子”工程队。
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提到:孩子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成人应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沙水区正是大自然中的一角,等待孩子们去亲近和探究。对孩子们来说,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玩自己真正想玩的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其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让其在活动中获得真正的快乐。确定行走主题后,教师将决定权交给行走的小主人们,充分尊重了孩子们在学习和探索中的主体地位。埃里克森在贯穿从儿童到成人一生的八个阶段理论中提到:3~6岁是儿童喜欢玩的时期,他们的主动性表现为开展自发的、有目的性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这一时期,幼儿发展自我意识并利用其表达想法和思维,主动选择去沙池挖河道正是孩子们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2.初步实施“挖河道”工程
挖河道工程开始啦!“小柿子们”各自扛上塑料制的“铁锹”和塑料桶向“工地”走去。来到沙池后,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认领了各自的区域,然后开始忙活起来,有的埋头苦挖,有的帮忙运土。工作时间即将结束,孩子们忙得汗流浃背,可沙池里并没出现河道,倒是多了不少七零八落的坑——原来,虽然想挖河道,但他们连河道实际上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只好不停地挖。于是,工地只好暂时停工,孩子们又多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调查河道长什么样子,并将调查结果带回班级分享。离园后,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手机上查看了河道图片,有的用电脑观看了挖河道的视频,还有的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护城河旁亲眼看一看河道的样子。回到班级后,大家又开始热火朝天地交流了起来,最后得出结论:河道是河水流经的路线,一般来说都是狭长的。再次观看河道图片之后,“小柿子们”重新信心满满地开工了。
分析: 孩子们不知道河道长什么样子,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或给他们看河道的图片,而是让他们各自想办法做调查。儿童天生就是探索知识的科学家。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经历了“不认识河道——调查河道的样子——亲身体验挖河道”的过程,不但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还深入了解了身边的世界。皮亚杰认为,人从外部搜集信息并使这些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从而产生学习。当教师引导孩子去调查河道时,正是在帮助他们把新信息顺应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3.河道“坍塌”和“漏水”了!
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孩子们带着心中的明确目标来到工地继续挖河道。每组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人负责挖,有人负责运土,还有人做总设计师,安排河道流经的路线。他们动作娴熟,游刃有余,没过多久,河道就挖好了。刚好园丁爷爷在边上用水管给花草浇水,孩子看到后立马提出:“我们的河道里也应该有水。”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拿桶去接水并注入河道。孩子们看到自己挖的成果变成了真正的河道,都激动得跳了起来。可是,没过一分钟,水迅速消失了。咦,这是为什么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了起来,最后得出结论:河道底下的沙子很爱喝水,水很快就被喝光了。可是,河道里没有水,怎么办呢?教师注意到了沙池旁的小池塘,小池塘是用鹅卵石围成的,于是引导孩子们:“我们的幼儿园里有没有有水的地方?”机灵的孩子立马反应过来,指向了小池塘大叫着:“我知道了,用石头!”其他小朋友也一致同意,大家在沙池周围找了很多漂亮的鹅卵石,垫在河道底部,然后重新注入了水。这一次,河道里的水不再迅速消失了!
漏水的问题刚被解决,新的难题又来了。河道两边的沙子很不牢固,幼儿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河道里。基于这一场景,孩子们学到了两个新词语:坍塌和巩固。挖河道工程可谓充满了艰难险阻,为什么别人的河道不会坍塌呢?教师带着幼儿回到班级重新查阅资料,发现河道两边都会用石头或砖块堆砌,以防坍塌。那么,我们的沙池可以借鉴这样的办法吗?孩子们自告奋勇地在幼儿园里收集材料,依次找到了树枝、树叶、石头和木板;孩子们对所选材料进行了分组,自发组成了树枝队、树叶队、石头队和木板队。带着辅助材料,挖河道工程又开始啦!树叶队的小朋友发现树叶粘不住,总是会飘进河道里,他们觉得还需要胶水,教师便为他们提供了胶水。忙碌一阵后,树叶队的工程师们发现:树叶无法巩固河道。与此同时,树枝队的孩子们发现,虽然树枝不能直接防止河道坍塌,但是只要将其插在河道两边,旁边的人就不会再踩进河道,也就是说,树枝起到了警示作用,间接防止了河道坍塌。
分析:
《指南》告诉我们,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其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的能力。教师让幼儿在幼儿园里自由寻找材料,充分发挥了其能动性和探究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且及时提供相应材料和工具,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操作。
当孩子们在探讨不同的材料对巩固河道会产生哪些影响时,就已展现出自主的思维。孩子们对自己和同伴都充满信心,因此能够非常自由地去探索各种可能性,不用擔心会受到批评。虽然教师在一开始就知道胶水并不能将树叶和沙子粘合,但当孩子提出这样的想法时,教师并没有立即否定,反而很积极地为孩子提供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检验了自己关于巩固河道的想法以及局限性,同时产生了达到目的的成就感,变得更加自主。
4.工程竣工啦!
解决了重重难题之后,挖河道工程终于迎来了竣工仪式,合并后的三支工程队各自用塑料桶将自己的河道加满水,等待老师验收。得知工程验收成功,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头戴安全帽,手拿挖土锹,留下了与人生中的第一个工程——河道的合影。
分析:
心理学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教师需要创造一种激励儿童学习的环境,尊重儿童的兴趣,聆听他们的想法,并做出回应。我们应当学习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有意义的、民主的环境,以便孩子自由地探索和学习。那么,在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中,教师具体可以怎样做呢?
为儿童提供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产生需要时,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不同类型的开放性材料,同时要允许孩子自由取用这些材料。这种方法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
邀请孩子们检测他们的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要求孩子接受或拒绝某一个思想前,要对多种思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孩子们的想法经常是天马行空的,当他们有了想法之后,教师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孩子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营造一种探索的文化氛围。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对多种可能性进行实验,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鼓励孩子们讲故事和对话。当孩子们进行探索的时候,教师可以多问他们一些开放性问题,目的不是得到答案,而是引发孩子思考。在安排一日活动时,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与反思,反思可以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提升解决问题、攻克难关的勇气,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