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结论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数学的知识和数学方法。在以“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探索的过程呢?
一、收集数学信息,为探索作准备
收集信息的主要任务是获取信息和识别信息,为顺利处理信息做好准备。现行教材中提供信息的方式有:从信息提供的对象看,可以由题目提供,或教师提供和学生提供;从收集的时间看,可分为现场收集和非现场收集;从信息提供的完备性看,可分为信息完备性的题目和信息非完备性题目。目前,课本中大部分的题目是信息完备性的题目,而信息非完备性的题目较少,需要教师适当充实补充。如提问题、补条件、自编应用题、测量与计算、调查与统计等题目,学生要具有一定收集信息的能力才能顺利解题。教学中应注意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1)学会从题目中收集信息。如解应用题时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复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逐句理解含义,简要摘录条件和问题,用示意图表示信息,用列表法表示信息等。(2)学会从现实生活和各种书籍中收集信息。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办成一份小报,学习新课时交流。
二、设计探索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处理信息是指信息的整理、分类和分析,是信息加工的关键一环。为了提供思维的阶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准确地寻找信息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师要注意下面三种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
⒈学具操作
如形体特征和计算公式的探索,都要运用学具,让学生进行看一看、量一量、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从中发现规律。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首先发给学生一些长方形纸和剪刀,要大家试一试: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平均分为两份吗?学生边想、边剪,结果剪出各种不同形状(如下图):
再请学生说:每一种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又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去探索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2.提纲指导
为了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要设计自学或讨论的指导提纲。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观察如何变成,如何变成时教师就可写出这样的提纲:从左往右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从右往左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3.尝试猜想
尝试和猜想是信息加工处理的重要方法。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让学生弄清为什么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教师设计如下让学生探索的过程:①多媒体出示图,提问: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中阴影部分分别用几分之几表示?②现在把这两个图形合并起来(如右图),你又能一眼看出这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用几分之几表示吗?为什么?③你能有什么办法用几分之几表示吗?这时学生就去尝试、猜想,充分利用学具,结合学过的通分知识,自己去探索、发现、验证,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进行判断决策
判断决策是指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信息结构的本质意义和基本规律,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一个学生要真正学会学习,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就必须学会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整理,使知识条理化,使课本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里的认知结构,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認识知识的成果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学到什么知识。把所学的结果展示出来,使自己的思维在语言中稳定下来。这不仅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完全明白所学的东西,而且是自我管理学习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是用什么方法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们应更推崇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容易过时,而成功的学习方法往往会终身受用。
情感知识的成果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二是情感体验。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有独立克服困难的愿望和体验,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以学为本的课堂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只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习的探索氛围,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就能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探索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一、收集数学信息,为探索作准备
收集信息的主要任务是获取信息和识别信息,为顺利处理信息做好准备。现行教材中提供信息的方式有:从信息提供的对象看,可以由题目提供,或教师提供和学生提供;从收集的时间看,可分为现场收集和非现场收集;从信息提供的完备性看,可分为信息完备性的题目和信息非完备性题目。目前,课本中大部分的题目是信息完备性的题目,而信息非完备性的题目较少,需要教师适当充实补充。如提问题、补条件、自编应用题、测量与计算、调查与统计等题目,学生要具有一定收集信息的能力才能顺利解题。教学中应注意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1)学会从题目中收集信息。如解应用题时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复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逐句理解含义,简要摘录条件和问题,用示意图表示信息,用列表法表示信息等。(2)学会从现实生活和各种书籍中收集信息。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办成一份小报,学习新课时交流。
二、设计探索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处理信息是指信息的整理、分类和分析,是信息加工的关键一环。为了提供思维的阶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准确地寻找信息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师要注意下面三种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
⒈学具操作
如形体特征和计算公式的探索,都要运用学具,让学生进行看一看、量一量、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从中发现规律。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首先发给学生一些长方形纸和剪刀,要大家试一试: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平均分为两份吗?学生边想、边剪,结果剪出各种不同形状(如下图):
再请学生说:每一种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又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去探索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2.提纲指导
为了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要设计自学或讨论的指导提纲。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观察如何变成,如何变成时教师就可写出这样的提纲:从左往右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从右往左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3.尝试猜想
尝试和猜想是信息加工处理的重要方法。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让学生弄清为什么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教师设计如下让学生探索的过程:①多媒体出示图,提问: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中阴影部分分别用几分之几表示?②现在把这两个图形合并起来(如右图),你又能一眼看出这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用几分之几表示吗?为什么?③你能有什么办法用几分之几表示吗?这时学生就去尝试、猜想,充分利用学具,结合学过的通分知识,自己去探索、发现、验证,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进行判断决策
判断决策是指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信息结构的本质意义和基本规律,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一个学生要真正学会学习,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就必须学会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整理,使知识条理化,使课本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里的认知结构,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認识知识的成果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学到什么知识。把所学的结果展示出来,使自己的思维在语言中稳定下来。这不仅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完全明白所学的东西,而且是自我管理学习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是用什么方法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们应更推崇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容易过时,而成功的学习方法往往会终身受用。
情感知识的成果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二是情感体验。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有独立克服困难的愿望和体验,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以学为本的课堂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只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习的探索氛围,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就能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探索能力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