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将与我的生活密不可分,而这种密切的关系并非我的主观愿望。
我的父亲似乎是个天生好“赌”的人。在麻将还没兴起的时候,他天天在夏季的路灯下,和几个吃饱了没事干的大老爷们打纸牌,输了的人通常要受“贴纸条”的惩罚。在那个没有多少娱乐可选择的年代,父亲的这种娱乐也不能算错。后来又兴玩麻将了,一向舍不得花钱的父亲率先买了副麻将,并召集他那些牌友来家里玩麻将。起初母亲非常反对,经常为此跟父亲吵架,可又总说不过父亲,只好忍着。那时我家在楼上楼下各有一间房,由于学习紧张,我总是吃完晚饭就到楼下学习,所以父亲经常召人来家里玩麻将对我没有太大的影响。况且父亲是家里的权威,那时我还小,不敢顶撞父亲。后来,母亲嫌和人共用一个厨房、厕所别扭,就将我家的房子调到了一处。这样一来,父亲玩麻将就更影响家里的其他人了。那时我已考上大学,平时住校,每次周末回家,总是看到家里人来人往,乱糟糟的,我很生气,多次向父亲提出“抗议”。有一次我竟在气急之下把灯关了。父亲的牌友们一看我生气了,就纷纷说不玩了,各自回家了。父亲睁圆了眼睛瞪着我,一时说不出话来。待平静下来,他对我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这么一关灯,多让我下不来台!我不抽烟不喝酒,就这么点爱好,不玩牌你让我干什么去?”父亲不明白,他的快乐不应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从那以后,父亲照玩儿不误,更要命的是,他居然让母亲也染上了牌瘾。起初母亲一点儿也不会玩儿,可父亲在家摆上麻将桌,她没地儿呆没地儿躲的,只好在旁边看着,时间一长,就看出点门道来了。有时父亲“手气”不好,就让她给抓两把,慢慢地母亲也会玩儿了,而且越玩越上瘾。后来,我和姐姐也会玩儿了,再后来,我的嫂子、姐夫及我的先生这些“外来人”也都在父亲的熏陶下学会了玩麻将,甚至我们家的小保姆也学会了。
不知是这麻将有魔力,还是凡人抵抗不了那种带钱玩的刺激,反正我先生学会了以后,也挺上瘾,有时在征得我的同意后,他会请他的朋友来我们的“小家”“玩一把”。可他脑子里似乎天生就缺这根玩牌的弦儿,玩了那么久仍然牌艺不精,玩十次有九次都得输,让我看在眼里,气在心上。于是,我开始限制他玩麻将,不许他再带朋友来家玩。可先生说:“男人的交际方式跟你们女人不同。女人在一起聊聊天、逛逛街就行了,男人呢,吃饭、搓麻的时候就把事情搞定了。你就把我输的钱当作应酬的必需开销吧!”我觉得他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就说:“这样吧,你以后再玩牌就到别人家玩去,免得你回回给人家赞助,我看了运气!”就这样,我们的“小家”安静了好长一阵子。
与麻将“疏远”了一两年之后,我们有了儿子。儿子让母亲给带着,这样我们一家三口就住到了我娘家。尽管儿子给父母带来了忙碌和欢笑,但他们还是没忘记忙里偷闲地玩两把。现在儿子已经两岁多了,母亲每天下午在家玩一场(母亲搓麻的时候,儿子就在边上自己玩,玩困了母亲就哄他睡觉);父亲则每天下午、晚上出去玩两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子,对麻将过早地“入了门”,什么红中发财、桶子条子他全认得。有一次,儿子不好好玩,吵着让姥姥抱。母亲一边抱着他一边玩麻将。儿子忽然说:“袄袄(儿子吐字还不清晰,把姥姥说成‘袄袄’),你怎么这么多‘西风’啊!”这下可泄了密,没人敢打“西风”了,母亲的牌友们还一个劲儿地夸儿子聪明。我知道这种环境对儿子的成长很不利,但除了母亲,没人能帮我带孩子,所以我一点辙也没有。
我也曾拿出报刊中的文章,劝父母少玩点麻将,因为他们都上岁数了,父亲又有高血压、心脏病,还特别爱激动,这样的人不宜长时间地玩牌。可父亲说:“我只有玩麻将的时候才特别愉快,如果两天没玩上牌,我就别扭,就想发脾气。”看来,父亲是患上了什么“麻将综合征”之类的病,而且出现了戒断症状。
好在我是比较有自制力的人,除了他们“三缺一”偶尔凑一桌外,平时我是不玩的。我对麻将的感觉挺复杂,与麻将那么多年的渊源,使我对这种似有魔力的游戏恨不起来也爱不起来。
主持人语:这位朋友几乎是在麻将声中过日子的,她没有办法改变父母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只好被动地接受麻将对她的影响。好在,她是个有自制力的人,没有让麻将太多地影响她的生活。生活中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你无法选择也无法逃避,如果你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去面对它,你依然可以像小雅女士一样过快乐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