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笑永恒——写在『陈鸣志先生去世五周年纪念演出』前的话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4月11日,陈鸣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至今,已经整整五年了。在过去的五年中,当我每每回忆起这位令人尊敬的老师,也常常陷入一种突如其来的哀痛之中,那哀痛不仅是对生命无常的叹息,更多的是对他这样的相声艺人的境遇的无奈……陈鸣志,原名陈嘉志,回族,生于1946年。是家里最小的孩子。1953年拜师相声艺人于宝林,分别在 On April 11, 2011, Mr. Chen Mingzhi left us because of invalid medical treatment. So far, it has been a full five year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as I often recall the venerable teacher, I often fall into an unexpected sorrow that is not only a sigh of impermanence of life, but more of a comic dialogue with him Artist’s frustration ...... Chen Mingzhi, formerly known as Chen Jiazhi, Hui, born in 1946. Is the youngest child in the family. Born in 1953 comic artist Yu Baolin, respectively
其他文献
本文在国内外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已有成果基础上,阐述代表人物的典型观点,指出其中一些观点的特点和局限性;随后界定了关于技术创新扩散的一些概念。在对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分析后,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式,指出模式的不同只是在于选择的研究角度不同,不同类型的企业有最适合自己的有效技术扩散模式;同时也提出扩散系统中哪些因素影响着技术创新扩散。依据已阐述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以及微积分、博弈论等相关理论,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曲艺在漫长的传承发展中,产生并留下了许多原始的“春典”“艺谚”“艺诀”等独特术语.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
曲艺文学是我国说唱文学总成,其文学传达属民族口语艺术范畴,文本传承有民族性、历史性、演义性、本体性等特性。近代史上,胡适、鲁迅、傅斯年、刘半农、老舍、钟敬文、郑振铎、阿英、赵景深、谭正壁、关德栋、陈汝衡诸学者,都研究过曲艺文学真谛。本文谈些浅见,以推进当下曲艺文学研究。  一、曲艺文学的民族性:揽蓄中华历史纪事  曲艺是我国说唱表演艺术品种集成的总称。曲艺文学历代传承的口语文学作品,揽蓄、析述、敷
高元钧先生形容曲艺韵诵体是“韵脚上的故事”。大师一句通俗的话,不但承载着曲艺韵诵文学整体美的特征,更值得我们研究的是蕴藏在曲艺韵诵文学深处那美的源头。美的源头被包裹在每一个有生命的音节①里,每一个音节在声、形、情、律的妆点下,使得韵诵文学仿佛是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就让我们随着韵脚上的故事,去寻找韵诵文学那些不易察觉的美丽吧。  1.韵味美  由衷赞叹曲艺韵诵文学的韵味十足,这韵味儿是从我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6部门联合印发的《2016—2017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根据中国文联九届八次
走上舞台,他身着戏装,扮演舞台上的各种角色.瞟、睨、顾、盼,每一个眼神中都闪烁着星光.唱腔嘹亮高亢,身姿绰约,绝活层出不穷.舞台,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如果没有戏,生活便失
(一)  他是一个名字和个性完全相反的人;  他是一个情感丰富溢于言表的人;  他是一个不知老之已至而越老越精神的人;  他是一个洞悉世事看透人生而无忧无虑的人;  他是一个工作起来忘记疲劳的人;  他是一个把冥思苦想出的最美语言留给世人永远传承的人;  他就是阎肃同志。  与阎肃先生的认识,初为慕名,后则相见。虽相见无多,但每次见面的印象都深镌脑海,挥之不去。  1978年,本溪歌舞团恢复了革命
按照中宣部等六部门印发的《2016—2017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的部署和《中国文联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培训工作方案》的要求,中国曲协组织研讨班学习
福州评话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汉族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