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依托,森林资源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病虫害仍是威胁森林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保护环境的视角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开始朝着绿色化、无公害化方向发展,摒弃传统的防治方法。基于此,分析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以期能与从业者互相交流。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8-009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保护森林资源、调节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序开展,防治技术手段、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等不断推进,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1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1.1 区域性发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环境差异较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像西南地区气候湿热,森林内常出现真菌病害,部分林木被真菌感染后会出现孢子等真菌结构,并发生腐烂。另外,近年来我国植树造林步伐加快,森林植被面积快速扩大,但人工林业品种单一,抗病虫害的能力不足,一旦出现对某种、某几种林木危害性较大的病虫害,会大范围快速传播,造成极大的危害[1]。
1.2 季节性发生
季节性发病是森林病虫害的一大特点,受季节更替的影响,森林中微生物的生长状态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春秋交替之时早晚温差大,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多,易滋生细菌真菌,进而导致各地森林都易出现病虫害。同时,春秋时节正好是树木生长、果树收获的季节,细菌、虫害等都能从树木中获得更多营养用于繁殖,从而促进病虫害的发展。
1.3 影响因素分析
1.3.1 自然因素
近年来,全球温室效应不断积累,使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升高,生态环境平衡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些森林害虫有了更适宜的温度环境,不断生殖繁衍。其次,人工林中环境资源、生物结构不合理,部分害虫没有天敌,生存能力大大增强,能在一定范围内肆无忌惮地传播,导致难以估计的损失[2]。
1.3.2 人为因素
一是乱砍滥伐现象依旧存在,导致森林面积减小,生态系统自平衡能力降低,病虫害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森林中的生物链发生破坏。二是人工造林时对树苗的防疫措施不到位,导致引入了外地的病虫害,这些新型病虫害一方面因缺少天敌而广为传播,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本地病虫害发生混合变异,加大了防治难度。三是部分森林区域卫生条件不好,在砍伐、火烧后没有进行清理,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2.1 监测防疫不到位
首先,部分森林管理单位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像有的单位所负责的林区已经常年甚至几十年未出现病虫害,导致工作人员对此不够重视,病虫害防治意识不强,更没有从生态安全、物种安全的高度把病虫害防治纳入森林管理规划中,存在“重造林轻保护”“重治理轻预防”的想法。这种现象不利于工作人员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使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在被动状态,一旦发生病虫害就可能急速扩大。
其次,部分森林管理单位的病虫害预报不到位,监测手段薄弱,没有对辖区内的森林资源进行全面布控,不了解病虫害是否发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更不能向外界发布科学的预报。同时,一些森林管理单位不重视新技术推广、新研究成果应用,病虫害监测、预报技术更新缓慢,一方面制约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容易贻误最佳的防治时机,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防治经费短缺
经费短缺是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突出問题。一直以来,作为非盈利性质的单位,森林管理部门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但国家给予的拨款资金较少,森林管理部门缺乏应对病虫害的基础设施、运输设备、通讯设备,导致森林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另外,森林管理部门之间沟通较少,育苗的只管育苗、造林的只管造林,各个管理环节之间脱节,也加大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3]。
2.3 病虫害威胁增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多种危险性害虫进入我国境内,像美国白蛾、油松叶小卷蛾、苹果棉蚜等,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严峻威胁。虽然我国也一直采取治理措施应对这些病虫害,但潜在的威胁依旧较大,多种病虫害有大面积暴发的可能性,也有一些病虫害年年暴发、难以根治,如青杨天牛、松毛虫、舟蛾等都是很常见的害虫,但根治难度大,一旦暴发就大面积成灾,如果监测、防治没跟上,就容易使防治工作进入被动局面,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
3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完善路径
3.1 加强预测防疫
第一,森林管理单位应当切实增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森林的良好发展对促进林业生产、社会进步、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从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还是从促进社会进步的经济角度出发,都要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责任,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订防灾减灾规划,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防疫机制。具体包括:①在森林经营方案审批、造林项目审查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森林科技人员的意见,对没有病虫害预防措施的造林设计不予审批,对没有达到混交林比例的造林项目不予验收。②要加大对良种壮苗的培育,建立培育基地,多采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本土树种,减少调运种苗数量,从采种、育苗、造林的各个环节减少病虫害隐患。在林业生产中,要积极营造多树种、多形式的混交林,尤其是在丰富树种配制方面多做工作,彻底解决人工林树种单一的问题。③对于病虫害严重的林区,应有步骤、有计划地改造成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混交林,并搞好水肥管理、抚育间伐等,增强林区抗病虫害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森林病虫害的发展也不例外。只要找准其产生原因,掌握其发生规律,就能制订有效的防治策略。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调查力度,建立预测预警森林病虫害的网络系统,将病虫害信息录入其中,实施把控动态,并综合考虑气候、资源等要素,为林业部门提供参考。
3.2 加大资金投入
充足的资金是改善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前提。第一,国家财政应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调拨森林管理经费时把病虫害防治列为单独的项目并予以充分的重视,使地方林业部门有能力购入病虫害防治相关的设备、设施、药剂等,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有充足的经济基础。第二,应当按照“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调动林农参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积极性,加大自筹资金的比例,扭转“等、靠、要”思想,丰富资金来源。第三,要理顺各个管理部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病虫害防治中的权责[4]。
3.3 合理使用农药
目前,农药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用品,但多数农药会造成一定的残留。对此,首先,林业部门必须不断提升农药使用水平。一是要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应该在必须应急时使用,并尽量选择低毒性、低污染的药剂,少用广谱性化学农药。还要经常改变用药品种,混用配方,避免病虫害产生耐药性,用药方法也要采取注射、根施、涂茎等,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选择生物农药,如使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等。目前应用较多的生物农药包括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植物源农药等[5]。
其次,森林管理部门应当不断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水平,对工作方法、技术措施进行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防治手段。目前,虽然农药等杀虫剂有一定效果,但会造成有害物质残留,会对操作人、食用者健康造成损害。对此,应当采取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以化学防治技术为辅的防治策略,利用害虫天敌来防治病虫害。同时,还应优化耕作办法,利用农作物的遗传特性、抗性来降低病虫害发生率[6]。
4 结语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应当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原则,在切实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有害生物种群与环境的关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水平。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性强、难度大,相关人员应当积极引进、推广相关技术,研究新的防治手段,提升防治水平,提升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 1 ] 李建华,孙富永.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及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20(2):67-68.
[ 2 ] 赵冬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园艺,2020,43(6):44-45.
[ 3 ] 张义群,刘海燕.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7):229.
[ 4 ] 张云.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態环境——以森林病虫害防治为例[J].现代园艺,2020,43(2):149-150.
[ 5 ] 杨重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20,43(4):48-49.
[ 6 ] 张兆云,于林霖.海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与对策途径分析[J].现代园艺,2021,44(3):131-132.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8-009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保护森林资源、调节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序开展,防治技术手段、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等不断推进,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1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1.1 区域性发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环境差异较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像西南地区气候湿热,森林内常出现真菌病害,部分林木被真菌感染后会出现孢子等真菌结构,并发生腐烂。另外,近年来我国植树造林步伐加快,森林植被面积快速扩大,但人工林业品种单一,抗病虫害的能力不足,一旦出现对某种、某几种林木危害性较大的病虫害,会大范围快速传播,造成极大的危害[1]。
1.2 季节性发生
季节性发病是森林病虫害的一大特点,受季节更替的影响,森林中微生物的生长状态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春秋交替之时早晚温差大,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多,易滋生细菌真菌,进而导致各地森林都易出现病虫害。同时,春秋时节正好是树木生长、果树收获的季节,细菌、虫害等都能从树木中获得更多营养用于繁殖,从而促进病虫害的发展。
1.3 影响因素分析
1.3.1 自然因素
近年来,全球温室效应不断积累,使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升高,生态环境平衡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些森林害虫有了更适宜的温度环境,不断生殖繁衍。其次,人工林中环境资源、生物结构不合理,部分害虫没有天敌,生存能力大大增强,能在一定范围内肆无忌惮地传播,导致难以估计的损失[2]。
1.3.2 人为因素
一是乱砍滥伐现象依旧存在,导致森林面积减小,生态系统自平衡能力降低,病虫害以极快的速度传播,森林中的生物链发生破坏。二是人工造林时对树苗的防疫措施不到位,导致引入了外地的病虫害,这些新型病虫害一方面因缺少天敌而广为传播,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本地病虫害发生混合变异,加大了防治难度。三是部分森林区域卫生条件不好,在砍伐、火烧后没有进行清理,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2.1 监测防疫不到位
首先,部分森林管理单位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像有的单位所负责的林区已经常年甚至几十年未出现病虫害,导致工作人员对此不够重视,病虫害防治意识不强,更没有从生态安全、物种安全的高度把病虫害防治纳入森林管理规划中,存在“重造林轻保护”“重治理轻预防”的想法。这种现象不利于工作人员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使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在被动状态,一旦发生病虫害就可能急速扩大。
其次,部分森林管理单位的病虫害预报不到位,监测手段薄弱,没有对辖区内的森林资源进行全面布控,不了解病虫害是否发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更不能向外界发布科学的预报。同时,一些森林管理单位不重视新技术推广、新研究成果应用,病虫害监测、预报技术更新缓慢,一方面制约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容易贻误最佳的防治时机,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防治经费短缺
经费短缺是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突出問题。一直以来,作为非盈利性质的单位,森林管理部门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但国家给予的拨款资金较少,森林管理部门缺乏应对病虫害的基础设施、运输设备、通讯设备,导致森林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另外,森林管理部门之间沟通较少,育苗的只管育苗、造林的只管造林,各个管理环节之间脱节,也加大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3]。
2.3 病虫害威胁增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多种危险性害虫进入我国境内,像美国白蛾、油松叶小卷蛾、苹果棉蚜等,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严峻威胁。虽然我国也一直采取治理措施应对这些病虫害,但潜在的威胁依旧较大,多种病虫害有大面积暴发的可能性,也有一些病虫害年年暴发、难以根治,如青杨天牛、松毛虫、舟蛾等都是很常见的害虫,但根治难度大,一旦暴发就大面积成灾,如果监测、防治没跟上,就容易使防治工作进入被动局面,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
3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完善路径
3.1 加强预测防疫
第一,森林管理单位应当切实增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森林的良好发展对促进林业生产、社会进步、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从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还是从促进社会进步的经济角度出发,都要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把森林病虫害防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责任,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订防灾减灾规划,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防疫机制。具体包括:①在森林经营方案审批、造林项目审查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森林科技人员的意见,对没有病虫害预防措施的造林设计不予审批,对没有达到混交林比例的造林项目不予验收。②要加大对良种壮苗的培育,建立培育基地,多采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本土树种,减少调运种苗数量,从采种、育苗、造林的各个环节减少病虫害隐患。在林业生产中,要积极营造多树种、多形式的混交林,尤其是在丰富树种配制方面多做工作,彻底解决人工林树种单一的问题。③对于病虫害严重的林区,应有步骤、有计划地改造成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混交林,并搞好水肥管理、抚育间伐等,增强林区抗病虫害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森林病虫害的发展也不例外。只要找准其产生原因,掌握其发生规律,就能制订有效的防治策略。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调查力度,建立预测预警森林病虫害的网络系统,将病虫害信息录入其中,实施把控动态,并综合考虑气候、资源等要素,为林业部门提供参考。
3.2 加大资金投入
充足的资金是改善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前提。第一,国家财政应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调拨森林管理经费时把病虫害防治列为单独的项目并予以充分的重视,使地方林业部门有能力购入病虫害防治相关的设备、设施、药剂等,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有充足的经济基础。第二,应当按照“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调动林农参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积极性,加大自筹资金的比例,扭转“等、靠、要”思想,丰富资金来源。第三,要理顺各个管理部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病虫害防治中的权责[4]。
3.3 合理使用农药
目前,农药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用品,但多数农药会造成一定的残留。对此,首先,林业部门必须不断提升农药使用水平。一是要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应该在必须应急时使用,并尽量选择低毒性、低污染的药剂,少用广谱性化学农药。还要经常改变用药品种,混用配方,避免病虫害产生耐药性,用药方法也要采取注射、根施、涂茎等,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选择生物农药,如使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等。目前应用较多的生物农药包括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植物源农药等[5]。
其次,森林管理部门应当不断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水平,对工作方法、技术措施进行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防治手段。目前,虽然农药等杀虫剂有一定效果,但会造成有害物质残留,会对操作人、食用者健康造成损害。对此,应当采取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以化学防治技术为辅的防治策略,利用害虫天敌来防治病虫害。同时,还应优化耕作办法,利用农作物的遗传特性、抗性来降低病虫害发生率[6]。
4 结语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应当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原则,在切实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有害生物种群与环境的关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水平。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性强、难度大,相关人员应当积极引进、推广相关技术,研究新的防治手段,提升防治水平,提升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 1 ] 李建华,孙富永.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及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20(2):67-68.
[ 2 ] 赵冬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园艺,2020,43(6):44-45.
[ 3 ] 张义群,刘海燕.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7):229.
[ 4 ] 张云.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態环境——以森林病虫害防治为例[J].现代园艺,2020,43(2):149-150.
[ 5 ] 杨重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20,43(4):48-49.
[ 6 ] 张兆云,于林霖.海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与对策途径分析[J].现代园艺,2021,44(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