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乐杂咏》看西域乐舞对新罗乐舞的影响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乐杂咏》是朝鲜新罗诗人崔致远在观看民间杂技时有感而发所作的五首汉诗,分别为《金丸》《月颠》《大面》《束毒》《狻猊》,体现了新罗时期民间歌舞的现状。新罗乐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及本土特质,但分析其来源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后,则可发现西域乐舞经由唐传入新罗,在其音乐构成等其他方面给予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乡乐杂咏》 西域 新罗 乐舞
  “乡乐”这个用语是用来区分外来乐舞的雅乐以及唐乐,代表着民族乐舞的意义,这个用语也是现存记录中最早使用的。被崔致远定义为乡乐的新罗五伎是新罗本土固有的乐舞,而且在这里乡乐的概念不仅包含乐,还包括了歌、舞、戏,且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细究诗歌文本内容后,可以发现中国唐代时期西域乐舞对新罗乐舞产生的一定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乡乐杂咏》进行探究。
  一、新罗乐舞形成的背景介绍
  新罗的社会文化大多是建立在唐、高句丽以及百济的基础上形成并得以发展的。新罗乐舞在隋朝时期,作为“七部乐”之外的一种外国乐舞而存在,由此得知新罗乐舞在隋朝之前就已经在中国传播。其在《隋书》《唐乐》等书上并未有记载,所以可以推测新罗有着独立且固定的音乐,并在统一之后通过与中国的密切往来达成了融合。
  那么,固有的新罗乐舞是如何受到中国影响并加以改变的还有待考究。首先,通过《三国乐》我们可得知,其音乐构成大部分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崔南善曾研究指出,东方音乐的源泉就在于东胡以及突厥等地方民族,还包括中亚的西域方面。三国中高句丽与中国相接,也最快受到影响。据《后汉书》所述,在汉武帝时期有支那乐以及伎人的记录。《隋书》上也记载着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伎乐得以传播甚至传入高句丽。
  《隋书·音乐志》有“七部乐”之说,隋文帝建朝初期对外来乐舞进行了统一规划整理,分为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交康伎这七部。其中便有五部为外来西域音乐,可见西域音乐在隋朝时便已流行,作为宫廷乐曲正式演奏。隋唐过渡时期又发展九部乐,到唐代又扩展为“十部乐”,其中除燕乐、清乐外,其余八部均为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且七部皆来自西域。从已被编入乐部的程度来看,西域音乐及舞蹈在隋朝时期便已经流行起来。而且其中西域乐舞所占比例极大,与中原地区的融合也是在所难免的。
  随着中国和朝鲜半岛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传入朝鲜半岛的除了一些文学作品、宗教等,融合了西域音乐在内的隋唐音乐也随之传入。据上文可知隋唐时期的音乐受西域乐舞的影响较大,朝鲜乐舞在本土乐舞的基础上接触到了唐乐及西域乐舞,吸收了其独特形式以及乐舞动作,改编形成了崔致远观看到的乡乐。
  二、从诗歌看西域乐舞对新罗乐舞的影响
  新罗乐舞年代久远且无大量文献记载,可以研究得出结果并加以考证的文献中,崔致远的《乡乐杂咏》可算作其一,是作为研究新罗乐舞的重要文献。据上文背景介绍可知唐朝时期中韩交流之广泛以及在乐舞方面胡乐在唐之流行,所以,本文主要从西域乐舞经由中国对新罗乐舞有较大影响方面展开叙述。以下为《乡乐杂咏》五首诗作原文:
  金丸
  回身掉臂弄金丸,月转星浮满眼看。
  纵有宜僚那胜此,定知鲸海息波澜。
  月颠
  肩高项缩发崔嵬,攘臂群儒斗酒杯。
  听得歌声人尽笑,夜头旗帜晓头催。
  大面
  黄金面色是其人,手抱珠鞭役鬼神。
  疾步徐趋呈雅舞,宛如丹凤舞尧春。
  束毒
  蓬头蓝面异人间,押队来庭学舞鸾。
  打鼓冬冬风瑟瑟,南奔北跃也无端。
   狻猊
  远涉流沙万里来,毛衣破尽着尘埃。
  摇头掉尾驯仁德,雄气宁同百兽才。
  (一)《月颠》
  对这首诗有很多学说,最被认可的一种是从西域于阗国传来的一种假面舞。从表演的内容来看,是一群书生在酒席上轮番做出失误动作达到搞笑效果的轻喜剧。
  从诗第一联“肩高项缩”即可看出伎人模仿的应是外邦人(胡人)长相。而且薛道衡有诗云:“胡舞龟兹曲,假面饰金银。盛服摇珠玉,宵深戏未阑。”[1]由此诗内容即可看出,《月颠》极有可能来源于龟兹曲或于阗乐。随着西域文化的东传,以龟兹乐、于阗乐为代表的西域音乐特别受到汉唐宫廷的青睐,当时汉朝皇宫就收入了《于阗乐》作为宫廷乐曲,唐代更是西域音乐的鼎盛时期,宫廷音乐十之七八都是胡音。就這样从汉朝传到隋唐,随之也传到新罗。而且还可以看出,乐舞皆为夜晚举行或者是意兴阑珊直到深夜的状态。
  (二)《大面》
  《大面》中描写了脸上涂黄金颜色、手中挥鞭的场景,从这里可以找出山台戏或者是凤山假面舞的源头。崔南善认为,由“黄金面色”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咒术者带着金色假面驱除邪鬼的宗教性的舞踊剧,沿袭了西藏的风俗。金学主认为,新罗的“大面”与唐戏相比较来说,与之最为相似的是“西凉伎”中的狮子郎。后王国维描写了唐代五伎中假面戏里“大面”的内容。《乐府杂录》鼓架部条:“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根据上述资料显示,在中国用故事进行演剧的乐舞始于北齐,这种歌舞戏大概是模仿西域诸国而生,可以推测大面戏也是结合了与龟兹国临近地方的歌舞加上兰陵王的故事演变而生。虽然从资料上可以大概推测出大面舞来源于西域,但在传入新罗后,经过与巫俗和佛教的结合,又产生了属于新罗本身的特点。渐渐地大面舞发展为具有乡土气息的驱傩舞,通过带着假面跳舞的样子来驱除邪祟灾祸,从这一点来看“大面”与“处容舞”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三)《束毒》
  描写了一群人以蓬乱的头发戴着假面来表演鸾舞,再加上鼓声更强化了狂乱的氛围。事实上其中出现的舞蹈更类似一种降神后的伎人们配合着相应的舞蹈进行接近于祭祀的宗教仪式。   如诗中所说“蓬头蓝面异人间”,“蓬头”是说样子,“蓝面”说的面具。《唐书》中也出现过“蓝色鬼面”的字句,“蓝面”的存在就证明了其夜明的作用,同时是为表达夸张的表现力。诗中第二联的“舞鸾”是用来形容多姿美妙的歌舞,是凤舞鸾歌的简称。这一句就是伎人成群结队在庭院中学习舞蹈的意思。第三联提到此舞中的乐器有鼓,鼓在古代其实是主要作为祭祀的器具,后用作乐舞表演以及战争时鼓舞士气,击退敌人。第四联也可以看出此舞主要以跳跃为主。
  由本诗总体特征结合来看,成群结队的假面舞者加上鼓声做伴,据古代乐舞文献可知,在古代进行的大型舞蹈中只有在傩戏中才会出现这种场面。因此,有学者认为在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韩国假面舞与西域外邦乐舞并无直接关联,而是来自中国唐朝时期的宫中傩舞戏。但还有一些韩国学者从诗的名字本身进行研究,认为“束毒”是古代西域一个小国的名字,并且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文研究认为应是起源于西域,后又结合唐朝宫中大型傩戏形成了韩国假面舞。
  (四)《狻猊》
  狻猊是狮子的一种,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伎人模仿狮子摇头摆尾动作的狮子舞。从诗人于诗中第一联对流沙的理解,可以根据《周书·异域传》里“鄯善西北有流沙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中得知,流沙即为西域周边地区。这是从第一联可看出的地区特征。又如白居易《西凉伎》诗中言:“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鬓深目两胡儿”,从此诗中可以看出,狮子舞来自西凉乐,舞狮的样子就如诗中第三联所述,戴着假面摇头摆尾地跳舞,而且,模拟狮子摇头摆尾的动作。官方西凉乐舞汉唐时期在古凉州(今中国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发端后便开始盛行,流行的著名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等。由此可知,狮子舞便是从西域那边传来,在唐盛行后传入朝鲜半岛的。
  据文献调查可知,古代狮子并不曾在中原地区活动过,历史上来看是外邦人进贡时出现了对狮子的认知并进行模仿,但舞蹈传入的时间并未可知,据隋朝时期薛道衡诗中描写的“盘跚五禽戏,狻猊弄班足”,可以看出当时就有了狮子舞的存在。而诗人诗中所描写的是龟兹乐的表演,可以得知狮子舞的表演形式是伴随着龟兹乐的表演而进行的。据文献记载,“龟兹伎……舞者四人。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袜,谓之狮子郎。”所以,可以判定新罗时期的狮子舞是由中国传入的西域舞蹈。
  三、结语
  《金丸》诗中所提属于一种杂技,并不属于乐舞,故未提及。而其他诗中,本文就其诗歌文本分析以及史书调查记载研究得出,西域歌舞经由中国对新罗乐舞产生一定影响。
  因是间接传入,中间夹杂了一些中国当时的时代色彩,所以,新罗乐舞可以说是在本身固有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了隋唐时期乐舞的特征以及在西域乐舞的影响下逐渐完善。从崔致远称其为《乡乐杂咏》,也可以看出这種乐舞已经广泛流传,并渗透到新罗民间,成为人们闲暇娱乐的一种形式。
  参考文献:
  [1]杜文玉.论新罗乐舞的特征与新罗乡乐的内涵——兼论中国与新罗的乐舞交流[J].人文杂志,2018(05):87-94.
  [2]樊小敏.狮舞在新疆的源起与衰落[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01):31-33+52.
  [3]孙泓.5—14世纪西域音乐舞蹈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影响[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中国朝鲜史研究会,2009:15.
  [4]金海燕.试论朝鲜民族舞蹈的发展演变——从上古时期至高丽时期[J].赤子(上中旬),2016(03):40-41.
  (作者简介:冯缔,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韩国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社会,话剧是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在话剧表演中,表演者之间通过对话交流、肢体动作、表情等多种互连,实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让观众感受到表演者传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话剧内涵的目的。由此可见,肢体语言不仅是一种表演技巧,更是话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中的有效运用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推动话剧艺术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多可靠的参
摘要:舞蹈即表演者通过特定的动作与外部的姿态来传递艺术表现力的一种形式。舞蹈具备较强的表现力与外部形态美,这需要表演者具有较强的基本功,还要具备熟练的舞蹈表现技巧,进而加强表演感染力。因而,在舞蹈表演者进行表演时,要运用专业性的舞蹈技巧来完成特定的舞蹈动作,从而全面为观众传递所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感受到舞蹈带来的魅力。  关键词:舞蹈技巧 舞蹈表演 运用策略  舞蹈表演者巧
中国戏曲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艺术,其主要是以表意性为主的艺术形式.戏曲的表意性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表”是表达、表现、表演的意思,“意”是意识、意蕴、意味
摘要:《盗梦空间》是将一个个镜头的变化转换为梦境的变化,观众所看到的梦境变化其实是蒙太奇的运用。蒙太奇的运用让故事的主线更加完整,情节更加丰富饱满,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人物心理也更加容易被理解,导演的思想也更方便地传达给观众。  关键词:蒙太奇 《盗梦空间》 人物形象  美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过几部经典影片,其中属《盗梦空间》在我国影响最大,这部影片突显了导演的创作风格,是一部被刻上诺兰印章的
摘要:扬·范·艾克的油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一直是人们所喜爱的作品,本文全方位地解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了解它背后真正表现的世界及表达的意义。  关键词:《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物体的摆放 光的表现  一、作者简介  扬·范·艾克(Jan van Eyck)生于马赛克城,他是一位弗兰德的杰出画家。扬·范·艾克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15世纪北欧后歌德式绘画的创始人。[1]  尼德兰,
摘要: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绘画形式,文人作画时大多注重笔墨情趣,意在体现个人趣味,长期以来,尚雅贬俗一直是传统文人士大夫根深蒂固的思想。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出现了萌芽,文人画开始走向世俗化,这种转变并不是巧合,而是在经济繁荣、思想活跃这样特定背景中产生的特殊风格。本文以文人画为研究对象,以扬州八怪为切入点,旨在分析明清文人画的世俗化,探讨文人画世俗化的成因、过程与当代意义。  
摘要:当下社会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在不断变化,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而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应当基于学科化要求,要转变资源建设理念,不断提升资源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建立学科资源和服务一体化的机制,这样才能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泛学科化 高校图书馆 资源建设 策略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其中涵盖很多舞蹈动作和动作要领,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训练中,通过不同舞蹈体态、手位、步法、节奏、动律、力度等的不同,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韵律。而屈伸作为一个体现民族舞蹈特征的重要舞蹈动作,要在具体的风格性中抓住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特点,将屈伸动作作为训练的主要切入点,通过对屈伸节奏和动作的反复训练,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韵律和特点,
摘要:材料是绘画艺术表现中最为重要的基础之一。在我国传统绘画中,中国画多数情况下是以单纯的笔墨以及相對简约的线条,委婉地表达艺术创作的意境。但是这种单一的线条与笔墨,会导致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一个创作的僵局,甚至无法提高创作的整体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画综合材料的创新运用,以期找到中国画创新的方法,打破传统中国画创作的固有模式。  关键词:中国画 综合材料 创作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与推广,世界逐渐进入到大数据时代,通过对庞大数据库进行整理分析,往往能够更加精准地判断个体行为,从而保障各项社会分工能够更高效率地完成。对高等院校图书馆建设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逐渐发现传统高等院校图书馆的不足之处,不仅操作流程过于烦琐,并且也不够智能化。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才能够真正让高等院校图书馆“活”起来,才能够真正构建有“智慧”的图书馆,才能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