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2303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德就提出了气质的体液说,而关于气质的定义众说不一.Carey认为气质是个体对环境应答过程中伴有情绪表现的行为方式,Thomas和Chess对儿童气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气质是儿童的行为方式,并且将气质分为九个维度,即气质因子,包括①活动水平,②节律性,③趋避性,④适应性,⑤反应强度,⑥反应阈限,⑦心境特点,⑧分心强度,⑨注意广度和持久性.他们根据这九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将气质分为五个类型:困难型、容易型、发动迟缓型、中间偏困难型、中部偏容易型.目前,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从生物医学角度看,气质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以情感为核心,成人期人格是由气质逐渐发展而来,人格的稳定可能与育婴者对建立在气质基础上的期望有关[1].表明气质持续地影响着儿童的发育,甚至于成人期人格的稳定建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儿童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子.儿童的气质特点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因此,对于气质和儿童行为方面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对该方面的研究给以综述.
其他文献
庄子重视“心”学 ,要人突破“成心”之偏见局限 ,培养一个开放的心灵 ,并以开放的心灵去观照事物。本文就从庄子的开放性心态切入 ,从“无己”忘我的审美心态、“无功”“无
以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以人为中心理论、行为理论等四种主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为研究对象,从对人的行为的理解、对心理失调成因的看法、矫正心理失调的原理等三个方面
《黄帝四经》虽然保留着原始道家的若干思想传统与风格,但它作为从老子道家分化出来的黄老著作,与老子道家的不同之处在于适应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对老子的一些原有概念、思想进行
目的 探讨精神疾病最常见的误诊因素对诊疗的影响,以利提高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 分为误诊组和确诊组,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造成误诊的可能因素,并通过统计筛查出其中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在社会实践与伦理道德领域 ,具有适应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阳明本人就是把“知行合一”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的典范。阳明的乡约模式及其在明代中后期的推
目的 探讨和分析医学生的心智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及其健康水平。方法 采用鲁宾“抑郁形容词检查表”( DACL)和“赫曼大脑优势量表 ( HBDI) ,对 2 50名医学生做情感和心智测验
实验对黑、白背景下逆显的突显工效进行考察。结果表明 :( 1)逆显作为突显类型不会提高被试的搜索绩效 ,反而会明显降低被试的视觉搜索的绩效。 ( 2 )不同背景条件下 ,逆显突
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较好地保留了先民们的思想观念。从汉字字形入手 ,通过对“德”、“仁”、“义”、“敬”、“惠”等几个能集中反映儒家道德思想的汉字的分析 ,我
为探索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LD)儿童干预训练的有效方法,采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制的3.3.3智能学具,对19例LD儿童及30名正常儿童进行干预训练.研究其对改善LD儿童
研究泰特对肝硬化患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 6 0例肝硬化患者 ,分别使用泰特及肌苷治疗 ,观测治疗前后红细胞谷胱甘肽及丙二醛的含量变化。结果 :肝硬化组谷胱甘肽含量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