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无米之炊”为“仓满囤流”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c88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调查,当下学生对作文越来越敬而远之,主要原因是觉得没有素材可写,看到题目,脑海是一片空白,思维无法打开。部分学生为了凑足字数,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东拉西扯,胡编乱造,写出的东西明显缺乏生活基础,更无立意可言。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缺乏一双慧眼去寻找生活中的“米”,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无法再现多彩的生活。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把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对照要求,笔者认为,要改变学生的现状,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写作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那该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
  一、利用周记,积累写作素材
  人脑的记忆受时间的影响,历经的事情也许十天半月还能记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部分都会忘记或者忽略掉,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也就悄然消失。如果平时就能注意帮助学生储存生活的有效信息,记录此时此刻的场景、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等,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偶尔翻阅曾经的记忆,也能再现生活的原形,并用现时的心态去看待曾经发生的事情,打通时间的隧道,有感而发,亦即信手拈来这些作文素材,何愁考场上学生写不出动情的语言、感人的细节呢?
  诚然,初三学生学习时间紧,节奏快,要想让他们静下心来寻找一周以来在学校、班级以及老师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琐碎细小的事情,得给他们充足的回味时间。因此,笔者在周末从不布置学生其他书面作业,仅有的就是让学生写一篇周记,不给予篇幅的限制,灵活机动地选择相关素材,学生当然易于接受。一学期下来,几十篇周记已经成为学生考前翻阅的必备素材,根本不需要担心自己,在作文时因缺乏素材而惧怕作文。
  二、借助文本,挖掘作文素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的文学作品最打动人的都是那些细节描写。细节是文章感人的触发点,既能让人展示画面,又能让人联想到自己曾经的生活与画面中相似的一幕或者类似的心境。抓住文本的细节品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模仿文本的语言特色,构思技巧,亦可挖掘学生尘封的记忆,唤起一幅幅动人的细节画面,积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写作素材,这是对阅读思维的一种迁移,也是阅读写作教学中挖掘作文素材的方法之一。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习作最好的典范,比如,李森祥的《台阶》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这一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朴实、本分、忠厚的农民,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本该扬眉吐气的时候,却由于长期的自卑而感觉不自在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品析人物细节描写的基础上,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身边这样的人,或者经历过这样场面,甚至曾经有过这样心理的片段。片刻之后,一学生这么讲:“开学典礼那天,我到主席台领奖,刚要走的时候,校长让我们合影留念,我当时就是这样的情态,自己一只手拿着奖状,一只手扯着自己的衣角,眼睛都不敢朝那个具体的方向瞅一眼。本是一件开心的的事情,我却弄得像是挨批斗一样”。类似的文本素材举不胜举,只要教者用心研读,开拓文本,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的真谛,他们的写作素材就会像泉水一样汩汩地流淌出来。
  三、丰富生活,充实写作素材
  叶老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初三学生的生活应该说是比较辛苦单调的,看似忙碌无暇的学校生活,其实也有“喘息”的机会,我们可以多进行一些文体类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用心记录下寝室里、食堂里的生活等等。当然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些小小的生活插曲,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一种生机,兴许就是那看似不经意的却是别具匠心的举动,不但增加了学生写作的乐点,而且让他们找到写作的原点。
  十二月份笔者买了两盆花带进教室,学生一个个放下手中的笔,露出不同的神色看着笔者摆弄它们,随即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这盆是大蒜,有的讲那盆是万年青。听到他们的议论,笔者忍不住笑了,瞟了他们几眼,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请那几个嘴巴子快的学生到前面来从叶片、根部、味觉等方面来辨认,后来他们一个个都吐着舌头,灰溜溜地回到座位上,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了好几次。周末我让他们谢谢有关这盆“大蒜”那盆“万年青”的事,那次写作可有感觉了,其中一个学生这么写:
  疑惑之中,我突然发现老师搬进一盆大约七八厘米长的,根部白白的像小土豆那么大小的东西走进教室,我定睛一看,那不是像我家门前奶奶种下的大蒜吗?呵呵,老师好玩哪,把蒜都栽倒教室里来了!旁边快嘴卢伟大叫起来:“大蒜!大蒜!”,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 ……
  老师说,天气越来越冷了,大家坐在教室里,怕冷不敢打开窗户,室内空气污浊,请它们来既是帮助我们清新空气,又是用来装点我们的家,让我们在闲暇之际,能看到寒冬里的一抹绿色,希望我们和“大蒜”赛跑,看在寒假考试的时候谁先绽放自己最美丽的那束花。
  想到这些,好感激老师的良苦用心,恍惚间我似乎变成了那个正在积蓄能量的水波仙子……
  四、精心批阅,提供独特素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写作兴趣也是要培养的,也许有人认为兴趣这东西要培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其实,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艰难。一个不经意的表扬,一次真诚的书面交流,一个不同于他人的批阅兴许就会燃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开启他们写作兴趣的生涯。
  暑假中,在QQ空间无意看到一个已经上大二的学生,将他在初三时候写的习作连同笔者的批阅拍成图片上传到空间。最让笔者感动的是,那孩子在图片的下方写了这样几行字:“六年来,我未曾忘记老师对我的指点教育,是他让我感觉到用笔去诉说自己的情怀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是他让我感到学语文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枯木尚有逢春的时候,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的心是易于感化的,“亲其师,信其道”,慢慢地,你会发现,学生从喜欢你的人或者喜欢和你的批阅交流,也就慢慢喜欢上了写作。当然,也就有东西可写了。其实这种慢慢喜欢写的过程也是素材积累的重要过程。
  总而言之,指导学生勤于积累写作素材,善于利用这些写作素材,这不仅是学生的事情,还是语文老师的要务。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身边资源,多引导,多挖掘,多充实,为学生囤满写作的“米仓“,那样才能解决他们写作时“无米”的尴尬。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226500)
其他文献
一、抓住重点,巧定主问题教学目标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弗兰士和韩麦尔先生,常规教学一般都是抓住小弗兰士的心理的变化来设计教学的。长文短教,需要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必须准确制定主问题教学目标。  教师设计主问题时要另辟蹊径,抓住韩麦尔老师的语言描写解读人物,品味韩麦尔老师的人物语言,感受爱国情怀,从而突出课文最精华的部分。由于学生对小说所写的普法战争的故事背景非常陌生,缺少生
期刊
激活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建构有效阅读课堂应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现以七年级说明文《凡尔赛宫》教学为例谈一谈个人的几点尝试。  《凡尔赛宫》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不少西方建筑艺术相关概念学生缺少直观的印象,应作为难点加以突破。前两篇课文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与《巍巍中山陵》,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建筑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期刊
借力是一种借助他人力量获得成功的策略。根据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格斗技巧,可以看到借力能够以弱制强,以柔克刚。事实上,借力策略在其他行业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并且成功的例子举不胜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使用借力策略,可以给学生打开一个突破口,找到其中容易理解和体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很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借力背景资料,直接切入  每一篇课文都具有丰富的创作背景,并且也集聚有相关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语文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僵硬刻板的课堂局面受到批判和摒弃,构建生动的语文课堂成了教学改革的主流之一。所谓“生动课堂”就是教师应调动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尽自己所能把语文教学活动开展得主动、高效,师生双方都能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完成任务。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生动而精彩呢?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
期刊
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语文学科既具人文性又有工具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功利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传统教学“把教科书作为语文学习的全部生活”,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的素质发展,以“大语文观”的理念与目标,积极提倡并逐步开创了“把社会生活作为语文学习教科书”的教育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参与社会学习和接受各类教育的途径越发多元化,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
期刊
一、口语交际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兴趣十足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1增强口语交际练习,使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作文是一种书面口语表达形式,而这种表达形式和学生日常说话是密切相关的。有些学生连说话都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我们还能指望他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吗?
期刊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引领学生学会发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造力的彰显。语文教学从切入角度上看就是由问题发端,点燃课堂五彩缤纷的火花。但是,如果问题全都有老师提出,未必见得就一定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其效果远远大于老师预设问题的效果。我们必须对于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本文阐述了什么是语文问题,如何提出问题,
期刊
本节课是精心为“送教”准备的一节课。但是,就在要准备上课的时候,学生告诉笔者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并且背得滚瓜烂熟。如果按原计划:读—译—品进行,显然没有多大的意义。学生也会没有兴趣,达不到支教的目的。于是,笔者急中生智,整合了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的内容,以《石壕吏》为例,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感受“诗圣”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探究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笔者大胆地说:“那这节课,我们就在已学
期刊
当下很多中学生写出的作文既没有个性化思想的展示,也没有真实情感的表达,素材也尽是些老掉牙的“陈芝麻、乱谷子”。究其原因,关健是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太少。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少一直是困扰他们作文创作的一个难题,也是教师想方设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一、写作素材积累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生活局限小,缺少写作素材积
期刊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根据闰土的变化,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探究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关这一环节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只是流于形式,浮于文字表面。比如,这种设计往往会引导学生注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相比在身材、眼睛、衣着、手等外貌上的变化,会引导学生关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说话时对“我”的称呼、
期刊